首页 / 正文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三章 荣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语译

世人重视外来的宠辱,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受辱,都免不了因而身惊,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畏惧大的祸患也因而身惊。

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身惊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上辱下,宠尊辱卑。得到光荣就觉得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丢人,因此得之也惊,失之也惊。为什么畏惧大的祸患也身惊呢?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假使我们忘了自己,哪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说,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托付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给他。

人失去本性,乃因五官分心于物质世界所致。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唯有采取无我之教,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至于道家的解脱,乃是透过了解自身之无及天地之有而来。明白了这个道理,万事的幸与不幸,荣或辱都将化成肤浅和无义。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也出现在第三章之四,若能对照阅读,将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荣、辱的定义

《庄子》之《缮性》

大道本不能琐碎地去施行,道德原不能心存偏见地去了解。只了解一方,便伤害了德行;只施行一方,也妨害了大道。所以说:“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就好了。”

快乐又保有天性的叫做“得志”。古代所谓的得志,并不是高官厚禄的意思,乃是指没有比现在再欢乐的愉快而言。如今所谓的得志,指的却是高官厚禄了。

官爵对人来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外物暂时的寄放。凡是暂寄的东西,来了不能拒绝,去了也不能阻止。

所以有道的人不因为自己的官爵显贵,就放纵自己的心志;不因为自己的地位穷困,就抑低自己的身份,以讨世人的欢心,而把高官和穷困的快乐视为一体。这样他才能身居显贵而无所忧虑,身处困境也无所愁烦。

如果暂寄的富贵离开了就不快乐,那么在他快乐的时候,其本性的丧失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因外物而丧失自己,因世俗而丧失天性的人,便是不分轻重、本末倒置的人。

主权(所有权)

《庄子》之《知北游》

有一天,舜问丞说:“道可以占有吗?”

丞说道:“你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怎能占有道?”

舜奇怪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谁的?”

丞答道:“是天地借给你的。不但如此,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冲和之气;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自然法则;子孙更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蜕变(若蛇或蝉)。所以动则不知去向,止则不知何为,食也不知其味。这一切的一切,乃是天地运行的阳气所形成,你怎么能占有它啊?”

从以上的观点,道家产生了“至人无我”的学说:人应“藏天下于天下”,不应在家庭的某个角落里寻找安全和舒适。所以,人该在道中忘记自己,就好像鱼在水中忘记自己一样。(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

至人无我

《庄子》之《逍遥游》《在宥》

在小水泽中的雀讥笑大鹏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啊?我飞腾起来,不过几十丈高就落下,然后在蓬蒿之间翱翔,这样不是也飞得很自在吗?它到底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吧!

试看那些其智能可以担任一官之职,行为能够号召一乡群众,德行可以合乎国君要求的人,不是和小泽中的雀一样的见识吗?宋荣子对这些人只有耻笑,又岂会赞同?

然而,宋荣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假如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不会特别得意;世上的人都耻笑诽谤他,他也不会沮丧。因为他能认定内外的分际,辨别荣辱的境界。这种人在世上已经很少见了,可惜的是他还不能达到至德的地步。

那列子 乘风而行,真是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他才回来,得此风仙之福的人,世上少有。但是,他虽乘风而去,免于步行,却还要乘风才能飞行,毕竟还得依靠某物 。

至于那掌握天地枢纽、适应六气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人,还须倚恃什么呢?所以说:“至德的人,忘却自己,无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却立功,无心作为;圣哲的人,忘却求名,无心胜人。”

圣人的教化,就像形和影、声和响那样密切。有问的时候,他必尽自己所知道的去答复。他休息时,寂寥无声;行动时,又随物变化无迹可寻;他提挈万物复归于自然的本性;遨游于没有涯际的境界;往来于无边无际的地方,与时俱化,无终无始。

以他的形体而论,他和万物化合玄同,既与万物同体,就已达到无己的境界。已经无己,哪里还会有物的存在?认为有物存在的,是古代的君子;认为无物存在的,才是自然的朋友。

藏天下于天下

《庄子》之《大宗师》

把船藏在山谷,把山藏在深泽,应该算是很可靠了。可是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山谷和深泽都背走了,那藏的人竟还不知道呢!无论收藏大的物件,或小的物件,虽然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地方,却不能使它们没有变化。如果一味地把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面,结果还是会丢掉的。

天下的理不是一人可以私定的,若将天下的理赋予天下,把属于天下的藏之于天下,所藏的也就不会丢失了。因为这本是万物的法则。

如果只具有人形,就高兴得不得了,那么世界上像人一样具有形体,又能千变万化的,其欢乐可就无法名之了。所以圣人将心寄托在没有变化而永远存在的大道中,没有什么欢喜,也没有什么悲哀。

能顺着寿命的长短、生死的变化而为的人,尽管他还不能忘却生死的观念,但也足够成为人的典范;何况那混合万物,齐一变化,主宰万物的道呢?

猜你喜欢
  爱敬第六凡十二章·湛若水
  三传辨疑卷十八·程端学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孔子
  不要不懂装懂·孔子
  原序·高士奇
  第十二章 18·辜鸿铭
  卷十三·郑玉
  外篇·天道第十三·庄子
  卷四·梁寅
  卷第二 风操 慕贤·颜之推
  胡适禅学研究记事·胡适
  在西恭与甘地先生谈话·太虚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上(注一)·太虚
  法镜经后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六十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四古今体一百十五首七月朔日作秋节甫过秋月临时光代谢只侵寻气清曦霁有余朗天淡云闲无片隂榆宇纵观知汉转莎堤缓步得蛩音晶阳午曝仍婪热催报西成亦惬心咏董其

  • 卷三百五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五十四蕙花类五言古蕙花初开        【宋】杨万里幽人非爱山出山将何之山居种兰蕙嵗寒久当知初艺止百亩余地惜奚为先生无广居千岩一茅茨四面秖艺蕙中间才置锥锐緑分宿丛

  • 卷二·吴景奎

    ●钦定四库全书药房樵唱卷二(元)吴景奎 撰○七言律诗观文叔兄续修潘氏清谱有感吾父实为君仲父延陵家里继书声兰分蕙族元同气梅是樊兄最有情骨肉岂能忘至理子孙犹得记清名他年二姓披图谱知我渊源自默成文叔和韵桃坞移根

  • 卷七 词选·施蛰存

    一 花间新集:宋花间集叙引歌诗变而为长短句,晚唐始成其体。选声设色,温飞卿祖之;缘情比兴,韦端己祖之。意内言外,创业垂统,遂张楚矣。《花间》一集,词家之诗骚也。后之作者,纵有变化,亦莫能自绝于祖祢。清人论词,严别唐、宋,驯至

  •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司马迁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荆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

  • 唐臣传第十五·欧阳修

    ○硃弘昭冯?附硃弘昭,太原人也。少事明宗为客将,明宗即位,为文思使。与安重诲有隙,故常使于外。董璋为东川节度使,乃以弘昭为副使。西川孟知祥杀其监军李严,弘昭大惧,求还京师,璋不许,遂相猜忌,弘昭益开怀待之不疑,璋颇重其为人

  • 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赵尔巽

      孙家鼐 张百熙 唐景崇 于式枚 沈家本   孙家鼐,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光绪四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龢授上读。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疏请以

  • 二六 俟堂与陈师曾·周作人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中有几个熟朋友,以时代先后为序是张燮和,陈师曾,其次是许季茀。他于清戊戌(一八九八)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同宿舍的便是张邦华,字燮和,还有芮体乾,毕业后改名顾琅,字石臣。陆师学堂的总办最初是

  • 卷七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储嗣宋仁宗嘉佑元年知制诰吴奎上奏曰臣闻王者以社稷为本宗庙为重社稷必有奉宗庙必有主今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嗣续未立天地

  • 一〇·钱穆

    本于上述,若我们用此一眼光来看中国全部思想史,可见其上下古今,自有一大条贯。此一条贯,即是教育。教育与宗教不同。宗教固亦在教人作人,但宗教先重起信,教育则重开悟。信在外面,悟在己心。教人作人,亦分内外两面。知识技能在

  • 卷十七·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七邳州知州王植撰乾称篇第十七补注西铭为此篇首章故取其首句为篇名今自为一书而其篇名犹在也与首太和篇多互相发学者宜合而观之李注东铭本曰砭愚西铭本曰订顽程子改之盖愚则不智顽则不仁观其

  • 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上·定宾

    嵩岳镇国道场沙门定宾撰观夫内契玄宗绝众相而凝寂。外流妙体应群机而演教。故能横宝舟于欲浪照玉镜于心源。洒定水于三千薰戒香于百亿。有空遐唱捐滞情于两边。理事宏敷悟真诠于一实。五乘联驾二藏同开。谈其万善戒门

  •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五·佚名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定品之二(别译)  已说功德自性。亦说有漏无漏。成就今当说。  当知未离欲  成就味相应  离下未至上  成就净诸定  当知未离

  • 集文字禅序·蕰上

    往闻有韵士拾道上废瓷败斝砻合而为瓶盂碗盏及茶具酒尊之属极天划神镂之巧如诗家之集唐一派集唐始王文公自剪绡而下至孙典籍陈山人童廷瑞辈皆有专集凡拈一题命一意猎唐人之精华组织成篇如出一手盖言者心之声也心地虚明

  • 曼丽·庐隐

    庐隐的第2个短篇小说集。1928年由古城书社出版。收入1927年9月以前四、五个月里写的18篇,如《房东》、《风欺雪虐》、《曼丽》、《憔悴梨花》、《一幕》、《时代的牺牲者》、《雷峰塔下》、《寄梅窠旧主人》、《月夜孤

  • 内功四经·佚名

    作者不详,清初王南溪作注。是阐述内功锻炼的专著。此书共四篇:一日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内功经讲练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和真气足于内,帅形显于外的境界。纳卦经是将人体头、身、四肢及内

  • 观音玄义·智顗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别行玄义、别行玄、观音玄、观音经玄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本书内容阐释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玄义,依准智顗于法华经玄义所立释名、出体、明宗

  • 广释菩提心论·佚名

    四卷,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