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
唐 逄行珪 注撰
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賢者舉之不賢者不預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傳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為法教可稱也
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
言君子修於内理於外端其形正其影體真徳之安守冲妙之機言出以成教方謀事必為法則茍於政而不預豈安為之哉所以止也
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
君子不與人謀則已矣若與人謀務存大道而言之不以違道飾非不以茍命求王由用也
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
君子終日言之而不離體要謀於政事而咸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見受
衆目視於偽不留視於真衆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實夫庸主必惑於衆豈能受於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見納也
能必忠
盡心論道而必竭忠盡道言不邪譎也
而不能必入
盡忠論道聖君必納庸主所難故有道之君上下親愛忠讜進用智術無隠以石投水何齟齬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側端正棄遺諂佞是親忠信不用掩目而視豈不惑歟必忠言之不入也
能必信
言君子不茍合不妄言正色端辭澄清真實必存之於信也
而不能必見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庸主惑於衆邪豈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見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為善將以攻惡善不自是惡不非人施之於行不顯之於言説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非於人終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論彼之非
惡惡者行善
善惡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務善以攻惡不以惡惡於人所以彰惡於行善道也
而道論人
謀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惡顯是而明非不茍求所以知而道徳自明也
大道文王問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髙而無際深不可測綿六合横四維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説應無間之迹終政教之端包萬物之形彰三光之外為而不有行而不見有道之王動而同之妙用無窮故謂之大文王因用無窮故謂之大師聞道可為永則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問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雖臨馭億兆而不獨專從師問道以求政術之門
敢問人有大忘乎
尊師道故曰敢問文王思存大道以終政事心迹在於經逺所以先問於大忘也
對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問文王欲熊終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過則勿憚改終日不為惡惡去於身也豈但墨面髠髮是為形食哉故其蚩尤見誅四㐫就戮夏癸絶祀商辛覆宗賊身害軀破家失國其行如此是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終成所答之事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為政以徳必貴於道為化國之福焉當文王之時而通稱三王者據近以及逺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備也言五帝三王貴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無所不備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貴道徳之帝王稱昔者以逺喻近為之勸也
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聖明之稱者皆委賢吏在顯職故道化興而萬國寧明聖不獨運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衆斯昌建極乗時必資兆庶人効其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於神
生者有國必先靈祐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
猜你喜欢 恒公(元年~十八年)·公羊高 楚莊王第一·苏舆 卷一一五·邱濬 卷二十五·陆九渊 梁惠王上篇·王夫之 卷一·李明复 卷三十八·冯复京 提要·王介之 卷五十四·乾隆 卷二十四·吕祖谦 墨子卷十二·墨子 般若品第二·释法海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佚名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