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阳了性坛语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

无上菩提法,诸佛深叹不思议。

知识,既一一能来,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极甚难值遇。昔未曾闻,今日得闻;昔未得遇,今日得遇。涅经云:佛告迦叶言:从兜率天放一颗芥子,投阎浮提一针锋,是为难不?迦叶菩萨言:甚难,世尊。佛告迦叶:此未为难,正因正缘得相值遇,此是为难。

云何正因正缘?知识,发无上菩提心是正因;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将无上菩提法投知识心,得究竟解脱是正缘。得相值遇为难。

知识,是凡夫口有无量恶言,心有无量恶念,久轮转生死,不得解脱,须一一自发菩提心,为知识忏悔,各各礼佛:

敬礼过去、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敬礼未来、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敬礼现在、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敬礼尊法般若修多罗藏。

敬礼诸大菩萨、一切贤圣僧。

各各至心忏悔,令知识三业清净: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四重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五逆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七逆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十恶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障重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灭除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一切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现在知识等,今者已能来此道场,各各发无上菩提心,求无上菩提法。若求无上菩提,须信佛语,依佛教。佛说道没语?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过去一切诸佛皆作如是说。“诸恶莫作”是戒;“诸善奉行”是慧;“自净其意”是定。知识,要须三学,始名佛教。

何者是三学等?戒、定、慧是。妄心不起名为戒,无妄心名为写,知心无妄名为慧。是名三学等。各须护持斋戒,若不持斋戒,一切善法终不能生。若求无上菩提,要先护持斋戒,乃可得入。若不持斋戒,疥癞野干之身尚不可得,岂获如来功德法身?知识,学无上菩提,不净三业,不持斋戒,言其得者,无有是处。

要藉有作戒、有作慧,显无作戒、慧。定则不然,若修有作定,即是人天因果,不与无上菩提相应。知识,久流浪生死,过恒河沙大劫不得解脱者,为不曾发无上菩提心,即不值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者,从值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者,又复不能发无上菩提心。流转生死,经无量恒河沙大动不得解脱者,总缘此。

又纵发心者,只发二乘人天心。人天福尽,不免还堕。诸佛出世,如恒河中沙。诸大菩萨出世,如恒河沙。一一诸佛菩萨、善知识出度人,皆如恒河沙。诸佛菩萨、善知识何不值遇?今流浪生死不得解脱?良为与过去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无一念菩提缘来。或有善知识,不了无上菩提法,倘将二乘声闻及人天法教知识,喻如秽食置於宝器。何者宝器?知者,发菩提心是宝器。何者秽食?二乘人天法是秽食,虽获小善生天,天福若尽,还同今日凡夫。

知者,今发心学般若波罗蜜相应之法,超过声闻、缘觉等,同释迦牟尼佛授弥勒记,更无差别。如二乘人执定,经历数劫,如须陀洹在定八万劫,斯陀含在定六万劫,阿那含在定四万劫,阿罗汉在定二万劫,辟支佛在定十千劫,何以故?住此定中劫数满足,菩萨摩诃萨方乃投机说法,能始发菩提心,同今日知者发菩提心不别,当二乘在定时,纵为说无上菩提法,终不肯领受。经云:天女语舍利佛云:凡夫於佛法有返覆,而声闻无也。已来登此坛场学修般若波罗蜜时,愿知者各各心口发无上菩提心,不离坐下,悟中道第一义谛。

夫求解脱者,离身意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离内外见,亦不於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而如此坐者,佛即印可。六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从上相承。亦复如是。

知者,一一身具有佛性。善知者不将佛菩提法与人,亦不为人安心。何以故?涅经云:早已授仁者记。一切众生本来涅。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何为不见?今流浪生死,不得解脱,为被烦恼覆故,不能得见。要因善知者指授,方乃得见,故即离流浪生死,使得解脱。

知者,承前所有学处,且除却莫用看。

知者,学禅已来经五、十余年,二十年者,今闻深生惊怪。所言除者,但除妄心,不除其法。若是正法,十方诸佛来除不得,况今善知者能除得?犹如人於虚空中行住坐卧不离虚空。无上菩提法亦复如是,不可除得。一切施为运用,皆不离法界。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知者,谛听,为说妄心。何者妄心?仁者等今既来此间,贪爱财色、男女等,及念园林、屋宅,此是粗妄,应无此心。为有细妄,仁者不知,何者是细妄?心闻说菩提,起心取菩提;闻说涅,起心取涅;闻说空,起心取空;闻说净,起心取净;闻说定,起心取定,此皆是妄心,亦是法缚,亦是法见。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脱,非本自寂静心。作住涅,被涅缚;住空,被空缚;住定,被定缚。作此用心,皆是障菩提道。般若经云: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其法相。维摩经云: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则无病本。学道不识细妄,如何得离生死大海。

知者,各用心谛听,聊简自本清净心。闻说菩提,不作意取菩提;闻说涅,不作意取涅;闻说净,不作意取净;闻说空,不作意取空;闻说定,不作意取定。如是用心,即寂静涅。经云:断烦恼者不名涅。烦恼不生,乃名涅。譬如鸟飞於空,若住空必有堕落之患。如学道人修无住心,心住於法,即是住著,不得解脱。经云:更无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所空亦复空。经云:常行无念。实相智慧,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增上慢人。

知识,一切善恶,总莫思量,不得凝心住,亦不得将心直视心,堕直视住,不中用。不得垂眼向下,便堕眼住,不中用。不得作意摄心,亦不复远看近看,皆不中用。经云:不观是菩提,无忆念故,即是自性空寂心。

心有是非不?答:无。心有去来处不?答:无。心有青黄赤白不?答:无。心有住处不?答:心无住处。和上言:心既无住,知心无住不?答:知。知不知?答:知。

今推到无住处立知,作没?

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名为慧。此是定慧等。经云:寂上起照。此义如是。无住心不离知,知不离无住。知心无住,更无余知。涅经云: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定慧等者,明见佛性,今推心到无住处便立知。知心空寂,即是用处。法华经云: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心无边际,同佛广大;心无限量,同佛深远,更无差别。看诸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推诸菩萨处如何。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今推知识无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无住是。

本体空寂,从空寂体上起知,善分别世间青黄赤白,是慧。不随分别起,是定。只如“凝心,入定”,堕无记空。出定已后,起心分别一切世间有为,唤此为慧。经中名为妄心。此则慧时则无定,定时则无慧。如是解者,皆不离烦恼。“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非解脱心,亦是法缚心,不中用。涅经云: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众钝故。若入定,一切诸般若波罗蜜不知故。

但自知本体寂静,空无所有,亦无住著,等同虚空,无处不遍,即诸佛真如身。真如是无念之体。以是义故,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学,一时齐等,万行俱备,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云何深远?以不见性,故言深远。若了见性,即无深远。各各至心,令知识得顿悟解脱。

若眼见色,善分别一切色,不随分别起,色中得自在,色中得解脱色尘三昧足。

耳闻声,善分别一切声,不随分别起,声中得自在,声中得解脱声尘三昧足。

鼻闻香,善分别一切香,不随分别起,香中得自在,香中得解脱香尘三昧足。

舌尝味,善分别一切味,不随分别起,味中得自在,味中得解脱味尘三昧足。

身觉种种触,善能分别触,不随分别起,触中得自在,触中得解脱触尘三昧足。

意分别一切法,不随分别起,法中得自在,法中得解脱法尘三昧足。

如是诸根善分别,是本慧;不随分别起,是本定。

经中“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种种运为世间,不於事上生念,是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定不异慧,慧不异定,如世间灯光不相去离。即灯之时光家体,即光之时灯家用。即光之时不异灯,即灯之时不异光。即光之时不离灯,即灯之时不离光。即光之时即是灯,即灯之时即是光。定慧亦然。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无有慧,即定之时无有定。此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后二句者,是维摩诘默然直入不二法门。

为知识聊简“烦恼即菩提”义。举虚空为喻:如虚空本无动静,明来是明家空,暗来是暗家空,暗空不异明,明空不异暗,虚空明暗自来去,虚空本来无动静。烦恼与菩提,其义亦然。迷悟别有殊,菩提性元不异。

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知无住“心”是观。过去诸佛心,亦同知识今日无住心无别。经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何以故?为众生心中各有佛性故。知识,起心外求者,即名邪求。胜天王般若经言:

“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变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为菩萨了达甚深法界,即同佛知见。”

知识,自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何以故?喻如此处,各各思量家中住宅、衣服、卧具及一切等物,具知有,更不生疑。此名为知,不名为见。若行到宅中,见如上所说之物,即名为见,不名为知。今所觉者,具依他说,知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

但不作意,心无有起,是真无念。毕竟见不离知,知不离见。一切众生,本来无相。今言相者,并是妄心。心若无相,即是佛心。若作心不起,是识定,亦名法见心自性定。马鸣云:若有众生观无念者,则为佛智。故今所说般若波罗蜜,从生灭门顿入真如门。更无前照后照,远看近看,都无此心。乃至七地以前菩萨,都总蓦过。唯指佛心,即心是佛。

经云:当如法说,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菩萨,心唯寂灭;口说解脱,心无系缚。向来指知识无住心,知不知?

答:知。

菩萨经云:此是第一义空。若三处俱空,即是本体空寂。唯有中道亦不在其中。中道义因边而立。犹如三指并同,要因两边,始立中指;若无两边,中指亦无。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解脱法身,亦如虚空无中边。知识常须作如是解。

今将无上道法分付知识,若领此语,六波罗蜜、恒沙诸佛、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一时灌入知识身心。维摩经云: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可以身得”,心不在外;“不可以心得”,身不在内;“寂灭是菩提”,中间无处所;“灭诸相故”,一切妄念不生。此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知识,当如是用。

得上根上智人见说般若波罗蜜,便能领受,如说修行。如中根人,虽未得,若勤咨问,亦得入。下根人但至信不退,当来亦能入大乘十信位中。

只如学道,拨妄取净,是垢净,非本自净。华严经云:譬如试巾有垢,先著灰汁,然后用清水洗之。此虽得净,未名为净。何以故?此净为因垢得净,犹故不净。维摩经云: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知识,非用心时,若有妄起,思忆远近,不须摄来。何以故?去心既是病,摄来还是病,去来皆是病。经云:诸法无来去,法性遍一切处,故法无去来。若有妄起,即觉;觉灭即是本性无住心。有无双遣,境智俱亡。莫作意,即自性菩提。若微细心,即用不著。本体空寂,无有一物可得,是名阿耨菩提。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菩萨光戒光,亦复如是。自性空寂,无有形相。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

诸家借问,隐而不说。我於此门,都不如是。多人少人,并皆普说。若於师处受得禅法,所学各自平章,唯通其心。若心得通,一切经义无不通者。佛在日,亦有上中下众生投佛出家。过去诸佛说法,皆对八部众说,不私说,不偷说。譬如日午时,无处不照。如龙王降雨,平等无二,一切草木,随类受润。诸佛说法,亦复如是,皆平等心说,无分别心说,上中下众各自领解。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自解。

知识,若学般若波罗蜜,须广读大乘经典。见诸教禅者不许顿悟要须方便始悟。此是大下品之见。明镜可以鉴容,大乘经可以正心,第一莫疑。依佛语,当净三业,方能入得大乘。此顿门一依如来说,修行必不相误。勤作功夫。有疑者来相问,好去。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四·佚名
  中三上·元照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四·明雪
  弘明集卷第五·僧祐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四十四·李通玄
  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第二(上下合)(尽世主妙严品)·慧苑
  卷二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欧阳竟无
  卷三十二·赜藏主
  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第二 三 四届征信录序·太虚
  序·纪荫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卷四目·徐昌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出 赏春·姚茂良

    【女冠子】〔生上〕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空怨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鹧鸪天〕笔底龙蛇走篆虫。胸中豪气贯长虹。五车经史藏心腹。百

  • 巻二·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二鄱阳史简编宋黎廷瑞芳洲集二五言古风古离别迢逓君逺逰纒绵妾孤伤年年望君还悠悠空断肠我愿陵成江有车不得襄江复变为陆无水通舟航成江路还通变陆路更长安得防贱躯乗风堕君傍化为舟与车载君

  • 卷二·孟浩然

    ○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闲卧

  • 序·黄曾樾

    岁辛亥,余年十六,方读书京师大学,始识石遗先生。越十有五年,纳交於黄子荫亭。荫亭新自海外归。时相过从。出示所作诗古文辞,类渊雅,跻於作者之林。因为言石遗先生於商量旧学,雅极殷拳。荫亭亦既饫闻先生名,深以得及先生之门为

  • 72.沈亚之:诗二首·施蜇存

    中唐后期,有一位很值得注意的诗人,吴兴沈亚之,字下贤。他的诗,在李贺、李商隐、施肩吾之间。属于齐梁宫体的唐律。他的作品流传于后世的为数极少,因而不很有人知道他。他的生平经历亦仅有简单的记录: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

  • 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脱脱

        ◎能吏   ○大公鼎 萧文 马人望 耶律铎鲁斡 杨遵勖 王棠   汉以玺书赐二千石,唐疏刺史、县令于屏,以示奖率,故二史有《循吏》、《良吏》之传。辽自太祖创业,太宗抚有燕、蓟,任贤使能之道,亦略备矣。然惟

  • ●滿洲實錄卷三·佚名

      己亥歲至癸丑歲(萬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己亥歲至癸丑歲(萬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王格張格來貢(見圖)】   ○己亥年正月東海窩集部內瑚爾哈路二路長王格張格率百人來貢土產黑白紅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

  • 歴代通畧卷二·陈栎

    南朝宋【刘氏都建康】晋室之亡南北分据接东晋之统而立国江左者为宋齐梁陈而谓之南朝据有中原削平诸部者为元魏分而为西魏东魏为北周北齐为隋而谓之北朝刘裕簒晋而立是为宋武帝始以贫贱之刘寄奴【小名】奋起艹野乗桓玄

  • 金佗稡编卷四·岳珂

    <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四宋 岳珂 撰行实编年一崇寜二年癸未岁先臣和遗事初岁遗事二月十五日先臣生名飞字鹏举按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姓源类谱曰唐尧时有四岳者佐尧理天下因官以命

  •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王连升 译注【说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珪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

  • 程元振传·刘昫

    程元振以宦官身份在内侍省任职,累功迁升到内射生使。宝应末(762),肃宗去世,张皇后与太子有怨恨,恐怕他不依附自己,便召引越王李亻系代为处理国政。元振知道这一谋划后,秘密地告诉了李辅国,于是挟持太子,杀了越王和他的同党。

  • 110.石崇王恺比富·林汉达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

  • 周厚坤·周诒春

    周厚坤 字厚坤。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无锡。永久通信处。上海南洋公学。未婚。初毕业上海南洋公学。又学于唐山路矿学校。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三年。入麻省工业学校。习机器工程

  • 第十四章 防闲子弟·佚名

    (谨防游手好闲子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缝隙之水,可以决堤。我认为淫念也是如此。何时起了淫念,就要当即一刀斩断。着不得一些犹豫,容不得一毫留恋。否则魔念愈深,心火愈盛,不到家破人亡不止。而其中最得力的地方,就在平

  • 答朱芾煌问(七则)·太虚

    问一:烦恼因缘有身──五阴,身因缘有烦恼;为是先有身后有烦恼,为是先有烦恼后有身?若先有身,身则无因!若先有烦恼,未有身时,烦恼寄于何处?若烦恼与身一时俱有,则互不相因,即破因果法,亦失十二因缘。若烦恼与身俱毕竟无生,于第一义则

  • 苹果树·高尔斯华绥

    《苹果树》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以荡气回肠的抒情笔触与细腻真切的心理刻画,抒写出一个令人动情的爱情悲剧:大学生艾舍斯特在旅行中遇到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梅根,与她在苹果树下定情,答应和她一

  • 自爱经·佚名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受舍卫国王四街道请,说三种自爱之法。有两商人见之,一人心念赞佛,一人心念毁佛,毁者,随即轹死,赞者,寻得作国王。请佛至其国内供养,佛为说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恶心向罗汉,三谤佛,四破僧,五毁盗三宝物。

  •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佚名

    三卷,唐菩提流志译。宝楼阁经三译之一。广大宝楼阁善住者,陀罗尼名。说其缘起及功德。示其修法。序品第一,佛初成道,华说神咒。秘密主欢喜请问咒所从来?佛与大众同往东方宝灯世界,妙种种色宝善住清净佛处,普集一切诸佛,现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