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1)。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3)。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4)。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道”的功能和“德”(“道”的体现)给人们带来的许多好处。王侯们如能把“道”“德”这个原则贯彻到个人及天下,就可以取得修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光辉业绩。这是对统治者的说教。
注释:
(1)依马王堆本并参照诸王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二句各有损掩,据王本补。王本“绝”字作“辍”,据马王堆本改。诸通行本俱作“辍”。韩非《喻老》所引作:“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诸本无“其”字及“世世”二字,河上,傅、范、景龙、敦煌、古观楼与唐宋诸本,并无“以”字。罗振玉说:“敦煌本无‘者’字,景龙本、敦煌本无‘以’字,‘祀’,敦煌本作‘祠’。”
(2)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乃馀”作“有馀”,“邦”作“国”,“丰”作“夆”,“溥”作“博”。甲本大部损掩。“修之”,景龙作“修于”,诸王本作“修之于”。五“乃”字,敦煌及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俱作“能”,并于第二“能”下有“有”字。“乃”“能”二字,古可互用。王弼及诸通行本,“邦”字作“国”,“溥”字作“普”。“普”为“溥”之通假。《说文》:“溥,沛也。”刘师培说:“韩非子《解老》篇云:‘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身,其德乃丰。’则‘国’当作‘邦’。‘邦’‘丰’叶韵。盖改‘邦’为‘国’,亦因汉人避高祖之讳也。下文‘以国观国’,《解老》篇亦作‘邦’,均当依彼文订正。”
(3)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故”字,甲本第一“观”字及末“天下”二字损掩。乙本夺“以乡观乡”句,“邦”作“国”。王弼及诸通行本“邦”亦作“国”。
蒋锡昌说:“‘以身观身’,言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得孰失,孰存孰亡也。
下四句文谊,依此类推。”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哉)?
以此。”前“以”字及“此”字损掩,“奚”、“何”古通用,“兹”字当是“哉”字音假。
诸王本,“奚”亦作“何”,无“之”字。景龙、开元、敦煌、龙兴碑诸本,有“之”字,无“哉”字。蒋锡昌说:“‘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吾何以知天下一切得失存亡乎?吾由道以知之也。‘此’,道也。”
【今译】
善于建树功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这样的统治者,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子孙的祭祀,永不断绝。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会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会充裕;用“道”来治乡,他的“德”就会长久;用“道”来治国,他的“德”就会昌盛;用“道”来治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所以用修身的观点来观察一身,用治家的观点来观察一家,用治乡的观点来观察一乡,用治国的观点来观察一国,用治天下的观点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了解天下的情形呢?就是依据这个方法。
猜你喜欢 广服·孔鲋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苏舆 读书偶记卷三·雷鋐 正得是·石成金 提要·赵善璙 原序·汪克宽 卷三十六·卫湜 卷五·熊过 卷八·王樵 卷二十三·易祓 卷一百·顺治 孟冬纪第十·吕不韦 制谈第三·尉缭 卷三百一十一·佚名 护戒品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