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事品第三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为四。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妒。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时佛说偈而叹曰:常当乐信於佛法。诵经念空莫中止。精进除睡卧。三月莫得懈。坐说经时安谛受学。极当广远。若有供养馈遗者,莫得喜。无所贪慕。得经疾。佛者色如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过去佛当来佛。悉豫自归。今现在佛。皆於人中最尊。常念供养。当供养於佛。花香捣香饭食具足。当持善意。用是故。三昧离不远。持常鼓乐倡伎。乐於佛心。常当娱乐。为求是三昧者,当作佛像。种种具足种种姝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当自乐。与持戒当清洁高行。弃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於慈心。常行悲哀。等心无所憎恶。今得是三昧不久。极慈於善师视当如佛。瞋恚嫉贪不得有。於经中施不得贪。如是教。当坚持诸经法。悉当随是入。是为诸佛之道径。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佛告颰陀和。如是等菩萨。当慈心常乐於善师。所视师当如佛。悉具足承事。欲书是三昧经时。若欲学时。菩萨敬师如是,颰陀和。菩萨於善师有瞋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譬如颰陀和。菩萨明眼人夜半视星宿见星其众多。如是颰陀和。菩萨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万佛。若干亿佛。如是十方等悉见诸佛。佛告颰陀和。是菩萨如佛眼悉知悉见。如是颰陀和。是菩萨欲得今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当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度脱智慧身悉具足。时佛叹曰:如净眼人夜半上向视星宿不可计。昼日思念悉见。菩萨如是逮得三昧者,见不可复计百千佛。从三昧中觉以悉念见。自恣为诸弟子说。佛言:如我眼清净常见於世间。菩萨如是得三昧。以见不可复计佛。见佛不视身相。但视十种力。不如世间人有贪。消灭诸毒以清净不复想。菩萨逮功德如是,闻是经。遵是经如泥洹。闻是法空空。无有恐怖。我当作是说经。用众人民故。皆令得佛道。佛言:如我比丘阿难黠慧闻经即受持。菩萨如是逮得是三昧。以闻不可计经卷悉受持。佛言:如阿弥陀佛刹诸菩萨。常见不可计佛。如是菩萨得三昧。以常见不可计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饮。常有极大慈。弃捐世俗事。常乐持经施。用是故清净得三昧不久。

猜你喜欢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太虚
  卷之一·佚名
  三唯论图释·太虚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
  三一 教授尸伽罗越经·佚名
  拔陂菩萨经正文·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一·佚名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缘起·密云圆悟
  卷二十五·赜藏主
  卷七·佚名
  从锡兰佛教的和合说到中国佛教会的整理·太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四·江味农
  卷第四十·佚名
  金七十论卷中·佚名
  卷第五·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片刻。地点 头人家里。人物 大姐 二姐 三姐 仆甲 头人 仆乙 男女仆若干蛙儿〔幕启:一间相当阔绰的大厅。大姐与二姐闷坐无聊。大 姐 天下什幺最虚空?二姐 莫非是青山寂寂,花儿为谁红?大姐 不对!清

  • 卷六百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邵谒邵谒韶州翁源县人少爲县吏令怒逐去遂截髻着县门发愤读书工古调释褐赴官不知所终诗一卷放歌行龟为秉灵亡鱼为弄珠死心中自有贼莫怨任公子屈原若不贤焉得沈湘水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春

  • 前汉孝武皇帝纪卷第十五·荀悦

      太始元年春正月。因杆将军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腰斩。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陵在云阳。己已晦日有食之。夏六月赦天下。   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秋大旱。九月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御史大夫杜周

  • 卷四百七十六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起哲宗元祐七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壬子朔,詔諸軍已自毀傷避征役者,不以首免。   中書舍人孔武仲言:「臣伏見前日近臣論奏,乞罷侍從官轉對,而專責以朝夕論思之效,朝廷尋已施行。臣以謂論思者,侍從之事,然苟不持之以法度

  • 读礼通考卷三十五·徐乾学

    丧服六吊服周礼春官司服凡吊事弁绖服【注弁绖者如爵弁而素加环绖论语曰羔裘冠不以吊绖大如缌之绖其服锡衰缌衰疑衰诸侯及卿大夫亦以锡衰为吊服丧服小记云诸侯吊必皮弁锡衰则变其冠耳丧服旧説以为士吊服素委貌冠朝服

  • 卷二十六·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六      宋 苏辙 撰桞下惠列传第三桞下惠者鲁公族展氏也名禽仕鲁爲士师三黜不去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徃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故鲁虽不能用终身不去鲁僖公二十六

  • 七九六 武英殿修书处为知照奏请拣员充补纂修事致典籍厅移会(附奏折)·佚名

    七九六 武英殿修书处为知照奏请拣员充补纂修事致典籍厅移会(附奏折)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武英殿修书处为移会事。照得本处总裁董<诰>、曹<文埴>、嵩<贵>奏庶吉士王朝梧、冯集梧、曾燠、沈步垣四员充补纂修等因一折,于乾隆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一·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五列传武穆王德妃袁氏夫人陈氏夫人华氏衡阳王夫人杨氏文昭王顺贤夫人彭氏废王夫人某氏防孝王夫人苑氏武穆王德妃袁氏衡阳王其所生也有殊色见宠于武穆王累封德妃文昭王心怨衡阳王先立袭位日颇督责于衡阳

  • 翰苑羣书卷九·洪遵

    宋 洪遵 编苏耆次续翰林志先公自太平兴国庚辰嵗首登上第不由馆殿直升纶阁从释褐凡七年召入翰苑先帝睠注隆厚垂欲大用者数矣以尚少但加承防之号以荣之凡八换炎凉方参预政事有唐以为荣滞相半不虚矣在玉堂日书诏之暇集

  • 卷之四十九  燕對錄(明)李東陽 撰·邓士龙

    (燕對錄,一卷,明李東陽撰。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人。天順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孝宗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後受顧命,輔翼武宗。傳見明史卷一八一。此書自弘治十年二月至正德六年

  • 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初分赞般若品第三十二之六世尊,若新学大乘菩萨摩诃萨。不依般若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於色。作大作校於受想行识。亦作大

  • 卷第三·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三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别行一卷 △第四释经名题大方广佛至一卷於中二先解总题后明品目

  • 卷六·佚名

    大发趣论注[第五 残余三法之释]七六七~于见所断因三法,依见所断因等之分别是可依如注干所说之理趣应知之。疑、掉举俱行之痴是无因故摄入第三聚之中。如是,于此处,依见与修所应断之因是所断因。凡无其[因]者,依见、修皆非所断

  • 书法雅言·项穆

    明项穆撰。沈思孝序。一卷。分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等十七节。其中多有创新之说,如“形质”中在“中和”、“肥”、“瘦”三种书法

  • 典论·曹丕

    文论。三国魏曹丕(187—226)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据《三国志·文帝纪》称:“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裴松之注曰:“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明帝四年(230)春二月戊子“诏

  • 笏山记·蔡召华

    演义小说,三卷六十九回。东莞冷道人守白氏(蔡召华)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广智书局活版部印行。“笏山”,据书中自云“在云南蒙化之西,天日晴朗,人遥望万笏柱天,曰此笏山也,亦呼万笏山”(第一回),全书记的是笏

  • 曹文贞公诗集·曹伯启

    又名《汉泉漫稿》。诗集。元曹伯启(1255—1333)撰。十卷,后录一卷。伯启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后历仕兰溪主簿、陕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集为其子及门人于至元四年(1338)编成。收古

  • 无盦词·詹安泰

    詹安泰《无盦词》词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记事、写景、抒情、怀人、忧国、论学六类,其中以记事类为最多。词序的文笔清新雅洁,风格感慨凄郁,常常流露出诚挚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