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

经学纷如乱丝,于今有汉学、宋学之争,在昔则有今学、古学之辨。不知古学皆刘歆之窜乱伪撰也。凡今所争之汉学、宋学者,又皆歆之绪余支派也。经歆乱诸经、作《汉书》之后,凡后人所考证,无非歆说。征应四布,条理精密,几于攻无可攻,此歆所以能欺绐二千年而无人发其覆也。今取西汉人之说证之,乃知其伪乱百出。而司马迁《史记》,统六艺,述儒林,渊源具举,条理毕备,尤可信据也。察迁之学,得于六艺至深:父谈既受《易》于杨何,迁又问《书》故于孔安国,闻《春秋》于董生,讲业于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其于孔门渊源至近。孔子,一布衣耳,而于《周本纪》《十二国世家》,迁皆书「孔子卒」,因尊孔子为世家。《太史公自序》曰:「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孔子世家》赞曰「言六艺者皆出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自序》曰「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其预闻六艺,至足信矣。虽其书多为刘歆所窜改,而大体明粹,以其说与《汉书》相校,真伪具见。孔子六经之传,赖是得存其真。史迁之功,于是大矣。《儒林传》详传经之人,今以为主,而《孔子世家》《河间献王》《鲁共王世家》附焉。窜附之说,并辨于后。

孔子世家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太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安国生邛。邛生驩。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迁所述六经篇章旨义、孔氏世家传授、齐鲁儒生讲习如此。六经完全,皆无缺失,事理至明。史迁去圣不远,受杨何之《易》于父谈,问《书》故于安国,闻《春秋》于董生,讲业齐、鲁之都,亲登孔子之堂,观藏书礼器,若少有缺失,宁能不言邪?此为孔子传经存案,可为铁证。

河间献王世家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之儒多从之游。二十六年,卒。

鲁共王世家

鲁共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用王子为淮阳王。二年,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为鲁王。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二十六年,卒。

古文诸伪经,皆托于河间献王、鲁共王。以史迁考之,寥寥仅尔。若有搜遗经之功,立博士之典,史迁尊信六艺,岂容遗忽?若谓其未见,则《左氏》乃其精熟援引者,「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不容不见矣。辨详于下此为无古文之存案,并《儒林传》考之,古文经之出于伪撰,「铁案如山摇不动,万牛回首丘山重」矣。

儒林传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韩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按:申公为荀卿再传弟子,高祖至鲁,已能从师而见。辕固生至景帝时罢归,年九十余,当秦时,年已二十余矣。韩生为文帝博士,必为当时耆儒。三家盖皆读秦焚前书者。齐、鲁诸儒生千百,而三家所传,「其归一也」,其为孔子之传确矣。三家之外,史公无一字。此为孔子《诗》学存案,而后有舍三家而言《诗》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着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儿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儿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按:伏生当孝文时年九十余,计当焚书时,年已六、七十矣。从始皇三十四年焚书之时上推,鲁灭于楚,当庄襄王元年,仅三十七年,正值春申君为相之时。荀卿自齐归春申君,伏生当其时已二三十岁矣,上距孟子亦不过数十年。齐、鲁诸儒生千百,而治《尚书》者唯伏生为首,藏书之禁仅数年,藏书之刑仅城旦,不能害也。然则伏生之《书》为孔子之正传,确矣。此为孔子《书》学存案。而后有舍伏生而言《书》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常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按:《礼》以高堂生为最本,而高堂生传《礼》凡十七篇。《孔子世家》所言诸儒习《乡饮》,《大射》在其中。《王制》所言冠、昏、丧、祭、乡、相见在其中。《礼运》《昏义》所言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在其中。孔子传十余世不绝,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其为孔子之传确矣。此为孔子《礼》学存案。而后有舍高堂生之《礼》而言《礼》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易》不经焚,为完书,上自商瞿为嫡派,下至田何、杨何。太史迁为杨何再传弟子,其为孔子之传尤确矣。此为孔子《易》学存案。而后有舍田何、杨何而言《易》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着《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着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母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母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春秋》但有公、谷二家。胡母生,孝景时为博士,且以老归矣,其传《春秋》必在秦前。上述《春秋》云「学者多录焉」,则齐、鲁诸生传《春秋》之盛可知。其为孔子之传确矣。此为孔子《春秋》学存案。而后有舍《公》《谷》而言《春秋》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

或疑诸经古文不列学官,以《儒林传》从功令、依博士叙之,其不列学官者自不能及。释之曰:若古文为真,《古文逸书》亦不列学官,而《儒林传》已言之。同为不列学官,于《古文逸书》则详之,于《毛诗》《逸礼》《周官》《左传》则略之,岂情理乎?此可一言断也。

按:史迁述六艺之序,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凡西汉以前之说皆然。《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徐无鬼篇》「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列子仲尼篇》「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又曰:「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荀子儒效篇》「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商君书农战篇》「《诗》《书》《礼》《乐》。」《春秋繁露玉杯篇》「《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诸所言六艺之序如是,皆以《诗》《书》为称首,无以《易》为先者,更无以《书》先《诗》者。《王制》「冬、夏教以《诗》《书》。」《秦本纪》「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举《诗》《书》者至繁,诚不胜数,聊举数条例之,从无异说。此为孔门六经之序存案,可为铁证。其有舍史迁《儒林传》而颠倒其序者,其真伪可引此案决之。又按:《史记外戚世家》「《易》基《干》《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自序》:「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又曰「《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帮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又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史公于此数条,皆有颠倒,此则行文无定之笔,于传经体式次叙无关者也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化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按:《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报任安书》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下云「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十二诸侯年表》云「表见《春秋》《国语》。」合此三条观之,如丘明兼作二书,太史公乃舍其《春秋》而称其《外传》,岂理也哉?或疑作《国语》者为左丘,作《春秋传》者为左丘明,分为二人,则《报任安书》明云「及如左丘明无目」,则明明左丘明矣。二人之说盖不足疑。《左传》从《国语》分出,又何疑焉?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篡其职。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史迁叙六艺之旨,兼及其所受六艺之学,着书之由,见书之故,少则讲业齐、鲁之都,长则续纂太史之职,天下遗文古事咸集,不言孔氏有古文之逸经,则伪经之证殆不足辨也。

凡此数条,史迁所传孔子六艺之源流至足信者。凡《诗》三百五篇。其「四始」之义,以《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其《诗》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传之有鲁、齐、韩三家,无所谓《毛诗》者。其《书》,上纪唐、虞之际,无《舜典》,但有伏生今文二十八篇。其「八」字作「九」字,后人追改,辨见于下。以《鲁共王世家》考之,无所谓「壁中《古文尚书》」者。其《礼》,唯有高堂生所传十七篇,而无《逸礼》三十九篇、《周官》五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也。其《易》,则伏羲画作卦,文王重六十四卦,孔子系之辞,无以为周公作,亦无《说卦》《序卦》《杂卦》三篇。亦无《十翼》之说。传授人自商瞿至田何,再传至杨何,无所谓古文费氏也。其《春秋》,唯有《公羊》《谷梁》二家,无所谓《左氏传》也。经师皆先秦之遗民,去圣不远。经次与《经解》相合,证应无分。据以考孔子全经,具着于是。人共熟读,无由窜乱。故能条章明秩,如日中天,诚经学之象魏,先圣之护法,学士之瑰宝。今据之以攻古学,若发蒙焉,知《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周官》《费氏易》《左氏春秋》,皆伪经也。于以洗二千年歆、莽之伪氛,复孔圣传授之微言,皆赖于此。学者知其真者,乃能辨其伪者,悟于此义,思过半矣。《儒林传》虽粹然完书,然云「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又云「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又云「《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此三条是刘歆窜乱以惑人者。考六经之传,有书本,有口说。博士所职,孔庙藏书,是传本也。然吴佑写书,汗青盈车,其子辄以薏苡之谤为谏,则当时写本甚难,颇赖口说。伏生于《尚书》是其专门,即有百篇,皆所熟诵。当时《春秋》赖口说流传,《诗》则以其讽诵,皆至公羊寿、申公、辕固生、韩婴乃着竹帛。以故《公》《谷》二传,鲁、齐、韩三家《诗》,文字互异,良由口说之故。且古人字仅三千,理难足用,必资通假,重义理而不重文字,多假同音为之,与今泰西文字相近。譬由翻绎,但取得音,不能定字。一「英吉利」也,而可作「英圭黎」;一「法兰西」也,而可作「佛狼机」;一「西班牙」也,而可作「日思巴尼亚」。汉儒之尊,以其有专辄之权,得擅翻经之事。《诗》不过三百五篇,《书》不过二十八篇,为文甚简,人人熟诵,诚不赖书本也。若专赖壁藏之简而后二十九篇得存,则《诗》《春秋》未闻有壁藏之简,何以三百五篇之文,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得全乎?若谓《诗》有韵语,讽诵易存,《书》文聱牙,非简不存,则《春秋》及二传岂有韵语乎?故《隋志》之言曰「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曰「口传」,曰「二十八篇」,曰「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其说出《论衡》,此必今学家之说,足以破壁藏流亡失数十篇之谬,并足破伏生得二十九篇之误矣。今学以《尚书》二十八篇比二十八宿,以后得《泰誓》一篇比北斗,其说可据且伏生为秦博士,秦虽焚书,而博士所职不焚,则伏生之本无须藏壁而致亡也。知此,则壁藏亡失之说更不待攻,而二十八篇为孔子未经秦火之《书》愈明矣。云「二十九篇」者,盖《泰誓》后得,后人忘其本原,轻改《史记》「八」字为「九」字,必非史迁原文,并非歆窜原文。犹戴圣《礼记》本四十六篇,马融增三篇为四十九篇,而《后汉书》曹褒、桥仁传《礼记》皆四十九篇,盖亦后人追改之辞也。

难者曰:若谓孔子传《书》只二十八篇,则《史记》所引《书》篇名,《礼记》《左传》《国语》《孟子》《管子》《墨子》《尚书大传》所引《书》篇名非欤?释之曰:《书》经孔子所论定者,凡二十八篇。余则孔子所未定之《书》,犹《春秋》有已修之《春秋》、未修之《春秋》也,《诗》有删定之《诗》、已删之逸《诗》,本固不同。夫「血流漂杵」之虐,孟子不信《武成》,孔子岂肯存之乎?今所见逸诗三百余条,杂引于《礼记》《左传》、诸子,人人皆知其非三百五篇之《诗》,则《史记》及诸传记所引之《书》,岂可阑入孔子所定二十八篇之列乎?不疑逸《诗》,而疑删《书》,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且《汤誓》为今学,而墨子引之为「汤说」,凡三条,则百篇所无之名矣。如以「说」为文误,不应三条皆误;如以为异篇,何以《书序》无之?此类之疑尚多,不能悉数,其详见《书序辨伪》。二十八篇中,如《尧典》《禹贡》《洪范》《无逸》等文,经纬人天,试问《史记》《汤诰、太誓》之文厕于其间,能相称否?《汉志》之《周书》七十一篇、如《世俘解》之为《武成》等类,其或有孔子已删之《书》存焉,而史迁取之欤?要之,孔子定本之《书》,伏生传二十八篇,无数十篇之亡,亦无百篇之《序》,可断断也。若云「孔氏有《古文尚书》」,所谓「孔氏」者,《汉志》所谓鲁共王坏壁所得之《书》也,《史记》于《鲁共王世家》何以无之?且其时河间献王亦得古文《书》,同异若何?史公于《河间世家》何以无之?其详见《汉书艺文志辨伪》史公尊经,河间、鲁共有此巨典,岂其疏脱若是?若谓「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十余篇」,则安国兄延年、延年子霸、霸子光世治《尚书》,应传古文,而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光不肯助,何也?安国《古文》传都尉朝,朝传胶东庸生,然安国又传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则今古文同出一师,何以今文无十余篇之《逸书》?且史迁尝从安国问《故》,而所闻亦无出二十八篇外者?夫《共王传》不着坏壁得书之事,孔光不助古文《书》之立,儿宽、司马不见《逸书》之文,则此条之为窜入,无可疑矣。

难者曰:《尚书大传》有引《九共篇》语,此伏生所述亡失篇之确据。而古文《逸书》有之,又十余篇与伏生合之,明征也。释之曰:《尚书大传》自宋不传,《经说》自刘歆后多窜伪。即不然,则伏生引已删之《书》目耳。《礼》十七篇之为足本,说已见上。此云「《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周礼》无可考,今《礼经》皆孔子所作,昔之具不具无可考。歆盖言其不具以为伪作地耳。至云「秦焚书多散亡」,辨见前篇。高堂生所传十七篇,除《冠》《昏》《相见》《丧》四篇外,余皆大夫、诸侯、天子之礼,安得曰「士礼」乎?歆伪作《明堂》《巡狩》等三十九篇《逸礼》及《周官》五篇,皆天子、诸侯之礼。其作《七略》,曰「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则此士礼,歆所改也。若《仪礼》之名,又述歆者改抑之辞,西汉前但曰《礼》而已。

难者曰:《儒林传》全篇粹完,若歆能窜入,则歆为《毛诗》《逸礼》《周官》《费易》《左传》,何不并窜之?释之曰:若歆能将诸伪经全行窜入,则证据坚确,吾诚无如之何,今日更无以发明其伪矣。但《史记儒林传》人人共读,若骤窜群经之名,诸儒骤起,按旧本而力争,则其伪更易露。唯略为点缀一二语,使无大迹,非唯不攻,且足为其征助矣。如王肃既伪《古文尚书》,而偏缺《舜典》一篇,又缺「粤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待姚方兴得于大桁头而后补之。其缀缉诸书,皆与原文少异,或增或漏,故示缺略。凡此皆作伪者之伎俩,欲使人疑信参半,而凭托既深,卒不能去,则其术售矣。古今作伪如出一轨,《儒林传》所以独窜《古文尚书》而不他及,犹《封禅书》之窜《周官》、《十二诸侯年表》之窜《左氏春秋》,皆于旁见侧出,以乱人耳目。作伪之诀皆如是,一经勘破,肺肝如见。今将刘歆窜乱之文条列于下:

古文八条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依《五帝德》《帝系姓》而作。古文如《周官》《左传》《国语》,则添出伏羲、神农、少昊,与《史记》大相违谬,何为忽以「古文」为「近是」,得无自相矛盾乎?其添设之迹,不攻自破。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三代世表》

此言《谍记》与邹衍《终始五德》之传不同乖异,如何着得「古文」二字?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徐广曰:一云「治国闻者」也要删焉。《十二诸侯年表》

上云「着盛衰之大指」,其为「治国闻者」之要删无可疑,忽插「古文」二字,作何解?徐广所见,犹为原本。其余可推。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封禅书》

「群儒牵拘于《诗》《书》而不能骋」,则文从矣,插「古文」二字,其「古文」,何文邪?若即《诗》《书》邪?则已该之;其《逸礼》邪?则何不别举之乎?其为添窜,不待问矣!

余读《春秋》古文。《吴世家》

《春秋》古文者,《左氏传》耳。《儒林传》《河间献王世家》无之。此忽出之,其为谰言易见。

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仲尼弟子传》

「孔氏古文」者何?殆指鲁共王坏壁所得之古文《论语》也。无如《共王世家》无是事何!

年十岁则诵古文。

……秦拨去古文。以上《太史公自序》

《史记贾生传》称「以能诵《诗》属《书》。」《汉书》东方朔亦称「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无言诵古文者。且古文者,如《索隐》以为《古文尚书》邪?如刘氏以为《左传》《国语》《世本》邪?则其妄已辨之矣。若秦只云烧《诗》《书》,何以云「拨古文」乎?其窜乱至显也。

诗书六条言《书序》者先焉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三代世表》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世家》

按:《书序》之伪,已详《书序辨伪》。或据此二条以为孔子有《书序》之证,不知为刘歆所窜入也。且《易》无《序》矣,而《孔子世家》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序」字在首,不得如《正义》作《序卦》解,当亦次序之辞。此「序《书》」即不伪窜,亦非今《书序》可知也。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六国表》

歆云「藏人家」者,暗指古文而言,忘却博士之职不失也。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伯夷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礼二条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以上《儒林传》

辨见前。

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封禅书》

《周官》一篇,《史记》自《河间献王世家》《儒林传》皆不着。一部《史记》无之,唯《封禅书》有此二字,其为歆窜入何疑焉!凡作盗,皆不敢于显明,而多尝试于幽暗也。

易三条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世家》

按:《汉书艺文志》云「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儒林传》云「费直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隋书经籍志》云「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隋志》之说出于《论衡》,此必王充曾见武、宣前本也。《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又曰「《震》,东方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与焦、京《卦气图》合。盖宣帝时说《易》者附之入经,田何、丁宽之传无之也。史迁不知焦、京,必无之,此二字不知何时窜入。至《序卦》《杂卦》,所出尤后,《史记》不着。盖出刘歆之所伪,故其辞闪烁隐约,于《艺文志》着《序卦》,于《儒林传》不着,而以「十篇」二字总括其间。要之,三篇非孔子经文。《说卦》之伪,见《易汉学辨》;十篇之伪,见《艺文志辨伪》。

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贾逵曰:「《坤》下《巽》上《观》,《坤》下《干》上《否》。《观》爻在六四,变而之《否》。」按:六爻有「变象」,有「互体」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陈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略同

初,毕万卜仕于晋国,遇《屯》之《比》。贾逵曰;《震》下《坎》上《屯》,《坤》下《坎》上《比》,《屯》初九变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后必蕃昌。」《晋世家》。《魏世家》略同

顾氏炎武《日知录》曰「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然夫子未尝及之,后人以‘杂物撰德’之语当之,非也。其所论‘二与四、三与五同功而异位’,特就两爻相较言之,初何尝有‘互体’之说?……《晋书》荀顗尝难锺会‘《易》无互体’,见称于世,其文不传。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张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耳。’……朱子《本义》不取‘互体’之说,唯《大壮》六五云:‘卦体似《兑》,有羊象焉。’不言‘互’,而言‘似’,‘似’者,合两爻为一爻,则似之也。然此又创先儒所未有,不如言‘互体’矣。《大壮》自三至五成《兑》,《兑》为羊,故《爻辞》并言‘羊’。」全氏祖望《经史问答》曰:「汉、晋诸儒无不言‘互体’者,至王辅嗣、锺士季始力排之,然亦终不能绌也。特是汉儒言‘互’,只就一卦一爻配象,未能探其所以然。至王伯厚作《郑康成易注序》始发之,谓‘八卦之中,《干》《坤》纯乎阴阳,故无互体。若《震、巽、艮、兑》分主四时,而《坎、离》居中以运。是以下互《震》而上互《艮》者,坎也;下互《巽》而上互《兑》者,《离》也。若《震、巽》分《干》《坤》之下画,则上互有《坎、离》;《艮、兑》分《干》《坤》之上画,则下互有《坎、离》;而《震、艮》又自相互,《巽、兑》又自相互,斯阴阳老少之交相资也。’愚再以十辟卦推之:五阳辟,以《震、兑》与《干、坤》合而成;五阴辟,以《巽、艮》与《干》《坤》合而成;乃《夬》《姤》近乎纯《干》,《剥》《复》近乎纯《坤》,故无互体。而《艮、兑》之合《干》《坤》也,为《临》,为《遁》,则下互有《震》《巽》;《震、巽》之合《干》《坤》也,为《大壮》,为《观》,则上互有《艮》《兑》。至《干》《坤》合而为《泰》,则下互《兑》而上互《震》;《干》《坤》合而为《否》,则下互《艮》而上互《巽》。《坎》《离》于十辟卦虽不预,而以《既、未济》自相互,是阴阳消长之迭为用也。盖伯厚八卦之旨,即‘中央寄王’之义也。愚所推十辟卦之旨,即‘六律还宫’之义也。是以朱子晚年谓从《左氏》悟得互体,而服汉儒之善于经说者,有自来矣。」按「互体」之说,实创于刘歆,经无之也。歆窜入《左传》,则惑人深矣。史公受杨何之《易》,必无之,盖亦歆所窜入也。若互体之谬,锺会发之于前,张南轩、顾亭林述之于后,可谓绝世之识,惜其不知《左传》为伪说。朱子卒亦惑之,全谢山更无论也。

春秋九条附《宋世家赞》一条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亦着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着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着文焉。《十二诸侯年表》

按:今博士谓「左氏不传《春秋》」,《儒林传》述《春秋》有《公羊》《谷梁》,而无《左氏》。史迁征引《左氏》至多,如其传经,安有不叙?此为辨今古学真伪之铁案。孔子《春秋》之义法,唯七十子能传之,即《公羊》《谷梁》之说也。自非七十子,其不传明矣。此表骤言「左氏」,且称丘明为「鲁君子」「惧弟子各安其意,而失其真」,抑《公》《谷》而尊《左氏》如此!考文翁《孔庙图》《史记仲尼弟子传》,无左丘明名,且《左传》称「悼四年」。据《史记六国表》,悼公之薨在获麟后五十余年。则丘明在孔子后远矣。岂七十子学成德尊所存者不足据,而非弟子之丘明反足据乎?此又不待辨也。下杂叙《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诸书,各体既杂而不类。又《吕后春秋》于十二诸侯年、月事无关,《虞氏春秋》在「儒家」,于十二诸侯年、月事亦必无关。以此例之,不过歆以《史记儒林传》彰着,难于窜乱,故旁窜于《十二诸侯年表》,以为《左传》之证。又多窜数书,故为繁重,以泯其迹。「安意失真」之说与《七略》同,其为歆言无疑义矣。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亡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天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历书》

考五帝,无少皞之说。《逸周书尝麦解》云「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寓,少皞以临四方。」又云「乃命少皞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按:蚩尤为古之诸侯,而少皞与蚩尤为二卿,同受帝命,则少皞亦古之诸侯,与蚩尤同。非五帝,更非黄帝之子,甚明。刘歆欲臆造三皇,变乱五帝之说,以与今文家为难,因跻黄帝于三皇,而以少皞补之。其造《世经》,以太皞帝、炎帝、黄帝、少皞帝、颛顼、帝喾、唐帝、虞帝为次,隐寓三皇、五帝之说。又惧其说异于前人,不足取信,于是窜入《左传》《国语》之中,一则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左传昭十七年》再则曰「少皞有四叔。」《左传昭十九年》三则曰「而封于少皞之虚。」《左传定四年》四则曰「及少皞之衰也。」《国语楚语》又伪作《月令》,以孟秋为「其帝少皞」。皆所以证成其《世经》之说,而不知其犹有《逸周书》遗文不能弥缝也。夫出于一己者,则较若画一;偶见他书者,辄判然不同,其为己所私造,尚待辨邪?歆又窜之《史记历书》中,曰「少皞氏之衰也」,即《国语楚语》之文。《史记》纪五帝用《大戴礼》《世本》之说,若《左传》《国语》有少皞事,史公于二书素所引用,何以遗之?其为伪窜,益无疑矣。如谓《本纪》据《大戴》,不兼他书,则八恺等说固兼《左传》矣。如《左》《国》有少皞,断无不兼及也。文十八年「少皞氏有不才子」,与缙云氏并称,缙云氏非古天子,则少皞未可遽以为天子,殆即《逸周书》所称之类。《五帝本纪》亦有此语,今皆不必断为窜伪

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赐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句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吴世家》

《夏本纪》无夏中亡而少康中兴事。此何事也,而史公于述《本纪》若不知,而于《吴世家》乃叙之邪?其谬不待言。然此事亦非全无来历。《离骚》「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盖战国多杂说,史迁所谓「言不雅驯」者,歆入之于《左传》,并窜之于《史记》耳。《夏本纪》称禹后有斟寻氏,亦所自出也。但恐歆校诗赋,并《离骚》亦歆所窜入,不然,何此一事叙至十二句邪?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按:《汉书王莽传》,莽奏曰「《尚书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周公居摄称王之文也。《春秋》‘隐公不言即位,摄也。’此二经,周公、孔子所定,盖为后法。」观此,知歆为伪撰《左传》书法,所以翼成王莽居摄而篡位者也,不闻《公》《谷》有是义。史迁闻《春秋》于董仲舒,述《儒林》无《左氏》。若真有《左氏》解经语,岂容没之?足见歆之窜伪也。

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枋及许田,君子讥之。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大庙,君子讥之。比及葬,三易衰。君子曰「是不终也。」以上《鲁世家》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阨,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

三十七年。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太史公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以上《宋世家》

按:《世家》叙宣公事,以为立弟成义,子复享之;叙襄公事,讥其得祸致怨。皆用《左氏》义。汉人之学皆有家法,何以同一《世家》,《赞》讥宣公之乱宋,褒襄公之礼让,独用公羊义?一文矛盾,何至于是!其为歆所窜入,最为易见。以此推之,《秦本纪》《鲁世家》之「君子」,亦为窜入无疑矣。《秦本纪》引「君子」凡二条,以其无关《春秋》书法,故不录。「分野」为歆伪撰,辨见卷十四。

凡所引《史记》窜入诸条,皆确凿无可疑者。考《史记》一书,《太史公自序》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自完具。唯班固所见,已云「十篇有录无书。」《汉书艺文志》《司马迁传》而褚少孙补之,《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张晏说故《索隐述赞》云「惜哉残缺,非才妄续。」然自褚少孙后,续者尚多。《后汉书班彪传》「武帝时,司马迁着《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章怀注「好事者,谓杨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史通正史篇》云「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杨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若杨终之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后汉书杨终传》犹不数也。当成帝时,东平王宇以叔父之尊,上疏求《太史公书》,朝廷不与,《汉书东平思王传》则外人见者绝少,其唯刘歆肆行窜入,至易也。《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则张晏见本,序目有《兵书》也。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曰「序目本无《兵书》,张云亡失,此说非也。」刘奉世曰「《兵书》即《律书》,盖当时有尔。」盖史迁有《兵书》无《律书》,师古据其所见歆本误言之,盖《律书》亦歆所窜补者也。赵氏翼论《史记》为后人增窜甚详,惜未知即为刘歆所窜,而频疑褚少孙耳,今全录于此:

《廿二史箚记》【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条云「《汉书司马迁传》谓:‘《史记》内十篇有录无书。’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迁没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凡十篇。元、成间,褚少孙补之,文辞鄙陋,非迁原本也。」是少孙所补只此十篇。然细按之,十篇之外,尚有少孙增入者。如《外戚世家》增尹、邢二夫人相避不相见,及钩弋夫人生子,武帝将立为太子,而先赐钩弋死,又卫青本平阳公主骑奴,后贵为大将军,而平阳公主寡居,遂以青为夫等事。《田仁传》后,增仁与任安皆由卫青舍人选入见帝,二人互相举荐,帝遂拔用之等事。又《张苍申屠嘉传》后,增记征和以后为相者,车千秋之外,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皆宣帝时也;韦玄成、匡衡,则元帝时也。此皆少孙别有传闻,缀于各传之后。今《史记》内各有‘褚先生曰’以别之。其无‘褚先生曰’者,则于正文之下另空一字以为识别,此少孙所补显然可见者也。又有就史迁原文而增改者。《楚元王世家》后叙其子孙有地节二年者,则宣帝年号也。《齐悼惠王世家》后叙朱虚侯子孙有至建始三年者,则成帝年号也。此则皆在迁后,而迁书内见之,则亦少孙所增入也。又《史记匈奴传》,太初四年,且鞮侯单于立。其明年,浞野侯亡归。又明年,汉使李广利击右贤王于天山,又使李陵出居延。陵败降匈奴,则天汉二年也。又二年,汉使广利出朔方,与匈奴连战十余日,广利闻家已族灭,遂降匈奴,则应是天汉四年事。然《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与此传同;而广利之降则在征和三年,距天汉四年尚隔七年,殊属歧互。不知者必以史迁为及身亲见,与班固事后追书者不同,自应以《史记》为准。然征和元年巫蛊事起,二年太子斩江充,战败自杀;而广利之降,则以太子既死之明年。广利出击匈奴,丞相刘屈牦饯于郊外,广利以太子既死,属屈牦劝上立昌邑王为太子。昌邑王者,广利妹李夫人所生子,广利甥也。此语为人所告发,帝遂诛其家,广利闻之,乃降匈奴。是广利之降在卫太子死后,而太子之死实在征和二年。此等大事,《汉书本纪》编年记载,断无差误,则广利之降必不在天汉四年明矣。再以《汉书匈奴传》核对,则李陵降匈奴以前皆与《史记匈奴传》同。陵降后二年,广利出兵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无所得,乃引还,并未降匈奴也。又明年,匈奴且鞮侯单于死,狐鹿姑单于立,是为汉太始元年。狐鹿姑立六年,遣兵入寇上谷、五原、酒泉,汉乃又遣广利出塞,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闻妻子坐巫蛊事被收,乃降匈奴。计其岁年,正是征和三年之事,与《武帝纪》相合,则知《史记匈奴传》末所云天汉四年广利降匈奴者,非迁原本也。迁是时目击其事,岂有错年岁至此?盖迁所作传,仅至李陵降后二年广利出塞不利引还便止。迁《自叙》谓「讫于太初」,则并在陵降匈奴之前而褚少孙于数十年后,但知广利降匈奴之事,不复细考年代,即以系于天汉四年出兵之下,故年代错误也。可知《史记》十篇之外,多有少孙所窜入者。

【《史记》有后人窜入处】条云「《史记田儋传》赞忽言:‘蒯通辨士,着书八十一篇,项羽欲封之而不受。’此事与儋何涉,而赞及之?《司马相如传》赞谓‘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音,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着于篇’云云。按:雄乃哀、平、王莽时人,史迁何由预引其语?此并非少孙所补,而后人窜入者也。《汉书相如传赞》正同,岂本是班固引雄言作《赞》,而后人反移作《史记》传赞邪?《外戚世家》叙卫子夫得幸之处,不曰‘今上’而曰‘武帝’,此或是少孙所改耳。」

观瓯北所考《史记》之经后人窜乱,无足疑者。此外尚多,以文繁不复录,学者可观省而自得焉。

猜你喜欢
  中庸纂疏卷三·赵顺孙
  悔过自新说·李颙
  卷二十一·吕祖谦
  礼记析疑卷五·方苞
  天地之道(1)·戴圣
  诗传遗説卷三·朱鉴
  卷十七·吕祖谦
  卷一·季本
  原官第十·尉缭
  仲子書卷二·冯云鹓
  卷五十三(玄奘译)·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八·玄奘
  答尚法圆问(三则)·太虚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太虚
  起世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净扮馆驿子上,诗云)驿宰官衔也自荣,单被承差打灭我威风。如今不贪这等衙门坐,不如依还着我做差公。自家是个馆驿子,一应官员人等打差的,都到我这驿里安下。我在这馆驿门首等侯,看有甚么人来。(小末扮春郎冠带引祗从上,云)小

  • ●碧山新稿自叙·王九思

    溪田先生近辱赐予书曰乐府风情甚矣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公其裁之然予前此巳有反正之渐矣奉教以来每有述作辄加警惕语虽未工情则反诸正矣久而成帙题曰碧山新稿云不复分类惟以所得先后为次辛丑二月春分日识

  • 卷三十七·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七    宋 陈起 编刘过龙洲道人诗集 襄阳歌 十年着脚走四方胡不归来兮襄阳襄阳真是用武国上下吴蜀天中央铜鞮坊里弓作市八邑田熟麦当粮一条路入秦陇去落日彷佛见太行土风沈浑士奇杰

  • 提要·岑安卿

    (臣)等谨案栲栳山人诗集三卷元岺安卿撰安卿字静能余姚人所居近栲栳峯故以自号志行髙洁穷阨以终其诗有云老成媿苟得童稚羞无官又云人视所为主结交慎攀援足见其坚苦自立之意集中次韩明善题推篷图诗称坡翁仙去二百春以苏轼

  • 卷四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独乐园稿【二】喜雨二首呈景仁侍郎兼献大尹宣徽累日増烦暑通宵结薄隂苍茫变风色散漫作春霖野店垂柳重僧房緑篠深疎慵尤得趣闭户拥重衾漠漠春隂合爞爞旱

  • 卷三·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三明 杨基 撰七言古体梦题云山图梦中有人以云山图索诗因题四韵觉後惟记其首二句为足成之前山嵯峨後山耸大如盘龙小飞凤千岩万壑春雨晴浮云载山山欲动平生爱向云山居漂泊尚作云山梦明朝拂袖归故

  •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赵尔巽

      ◎艺文四   集部五类:一曰《楚辞》类,二曰别集类,三曰总集类,四曰诗文评类,五曰词曲类。   楚辞类   《补绘离骚全图》二卷。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   《楚辞通释》十四卷。王夫之撰。   《山带

  • 卷八·凌雪

    列传九 凌駉、何刚(附徐孚远)、祁彪佳、陈潜夫、王瑞旃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一)·陈寅恪

    此章所欲论证者较前诸章尤为困难,盖关于河东君之行事自以牧斋之著作为主要资料,但牧斋诗文于此期内多所避忌,故往往缺略,不易稽考。牧斋外集贰伍“题为黄子羽书诗册”(寅恪案:黄子羽名翼圣,太仓人,事迹见有学集叁柒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八景泰六年十一月壬申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 帝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及文武百官颁行天下○镇守湖广太监梁达(奏)[岷]府庶人徽煠家僮蒙能以从徽煠谋反窜伏苖蛮今伪称蒙王诈为妖书

  • 第一七七申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一四○二—三·佚名

    新竹知县朱,申解光绪九年冬季分拨府民壮工食并补水银与台北府署理新竹县知县,为遵札批解事。本年十二月十二日,奉宪台札开:「案查该县应解本年秋季分,拨府当差民壮工食(云云照文叙至)切速。特札」等因。

  • 四四四 谕王杰着充四库全书馆及三通馆副总裁·佚名

    四四四 谕王杰着充四库全书馆及三通馆副总裁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奉旨:王杰着充四库全书馆及三通馆副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四十五·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四十五明 黄训 编刑部【律例】进大明律表【宋濂】臣闻天生烝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强暴纵其侵凌柔懦无以自立故圣人者出因时制治设刑罚以为之防欲使恶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狱者万民

  • 兵七·徐松

    亲征太祖建隆元年四月十四日,昭义军节度李筠叛。五月十九日,内出手诏曰:「朕仰膺天眷,肇启皇图,念可畏之非民,敢无名而动众 李筠不知天命,犯我王诛,弃带河砺岳之恩,为干纪乱常之事,已行攻讨,即俟荡平。当九夏之炎蒸,念六师之劳苦,

  • 卷四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卷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八丧大记小敛之衣祭服不倒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此申言小敛大敛之所设也毕尽也夹衣

  • 卷第一百五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一一切有情心。当言等起。等住。等灭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当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

  • 李文节文集·李廷机

    文别集。明李廷机(谥文节) 著。二十八卷。卷首有叶向高序,崇祯七年 (1634)洪启遵序。卷一至卷九为奏疏等公文, 卷一○、卷一一为馆课,卷一二至卷二八为文。 有崇祯间刻本。

  • 沙弥尼戒经·佚名

    一卷,失译。沙弥尼初戒。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