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一)

此章所欲论证者较前诸章尤为困难,盖关于河东君之行事自以牧斋之著作为主要资料,但牧斋诗文于此期内多所避忌,故往往缺略,不易稽考。牧斋外集贰伍“题为黄子羽书诗册”(寅恪案:黄子羽名翼圣,太仓人,事迹见有学集叁柒莲蕊居士传。)云:“余自甲申后发誓不作诗文,间有应酬都不削稿。戊子之秋,囚系白门,身为俘虏。闽人林叟茂之偻行相劳苦,执手慰存,继以涕泣。感叹之余,互有赠答。林叟为收拾残弃,楷书成册,题之曰秋槐小稿,盖取王右丞落叶空宫之句也。”斯则牧斋诡托之辞,非其实情也。至若同时诸人之记载,以门户恩怨之故,所言亦未可尽据以定是非。今就能见及之资料,互相参校,求一最可能之真实,然殊不敢自信也。

茲先移录顾云美河东君传关于此期者于下:

乙酉五月之变,君劝宗伯死,宗伯谢不能。君奋身欲沉池水中,持之不得入。(寅恪案:塔影园集壹河东君传“沉”作“投”。)其奋身池上也,长洲明经沈明抡馆宗伯寓中见之,而劝宗伯死,则宗伯以语兵科都给事中宝丰王之晋,之晋语余者也。(寅恪案:塔影园集“之晋”上有“给事”二字,似无此二字更佳。)是秋宗伯北行,君留白下,宗伯寻谢病归。丁亥三月捕宗伯亟,君絜一囊,从刀头剑铓中,牧圉饘槖惟谨。事解,宗伯和苏子瞻御史台寄妻韵,赋诗以美之,(寅恪案:塔影园集“捕宗伯亟”作“宗伯有急征。”“和”作“次”,“妻”作“子由”。)至云:“从行赴难有贤妻”。时封夫人陈氏尚无恙也。(寅恪案:钱曾注本有学集壹秋槐诗集“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之一及牧斋遗事本“从行”皆作“从行”,但涵芬楼本作“徒行”,塔影园集本作“徒步”,俱非。)宗伯选列朝诗,君为勘定闺秀一集。庚寅冬绛云楼不戒于火,延及半野堂,向之图书玩好略尽矣。宗伯失职,眷怀故旧,山川间阻,君则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有鸡鸣风焉。(寅恪案:“闺秀”应作“香奁”。塔影园集“问之”作“报之”,误。)久之,不自得。生一女,既昏。癸卯秋下发入道。(寅恪案:塔影园集无“生一女,既昏。癸卯秋”等七字。)宗伯赋诗云:“一剪金刀绣佛前,裹将红泪洒诸天。三条裁制莲花服,数亩诛锄罢稏田。朝日装铅眉正妩,高楼点黛额犹鲜。(寅恪案:钱曾注有学集壹肆及涵芬楼本有学集壹叁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诗”,“黛”作“粉”。是。)横陈嚼蜡君能晓,已过三冬枯木禅。鹦鹉纱窗昼语长,(寅恪案:钱曾注本及涵芬楼本有学集并塔影园集及牧斋遗事本,“纱”均作“疏”。较佳。)又教双燕话雕梁。(寅恪案:钱曾注本有学集“话”亦作“话”,涵芬楼本及牧斋遗事本作“语”,恐非。)雨交澧浦何曾湿,风认巫山别有香。初着染衣身体涩,乍抛稠发顶门凉。(寅恪案:此二句各本均同,惟涵芬楼本异。余详前论。)萦烟飞絮三眠柳,飏尽春来未断肠。”(寅恪案:塔影园集此句下有“时癸卯秋也”五字。)明年五月二十四日(寅恪案:塔影园集无“二十四日”等字。)宗伯薨,族子钱曾等为君求金,(寅恪案:塔影园集“子”作“孙”。其实遵王乃牧斋之族曾孙也。牧斋遗事作“族人”亦通。“为君求金”,牧斋遗事同,塔影园集作“求金于君”,是。)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寅恪案:塔影园集无“于”字。牧斋遗事“于”作“以”,可通。“八”作“七”误。)宗伯子曰孙爱及婿赵管为君讼冤,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寅恪案:近影得沈阳市博物馆所收罗振玉旧藏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小影并云美河东君传此句“谋”作“课”,盖误。)宗伯门人顾苓曰呜呼!今而后宗伯语王黄门之言,为信而有征也。宗伯讳谦益,字受之,学者称牧斋先生,晚年自号东涧遗老。甲辰七月七日书于真东墓下。(寅恪案:塔影园集“赵管”作“赵某”,“黄门”作“给事”,“甲辰七月七日”作“甲辰闰六月七日”。“申”自是“辰”之误。“七月七日”或取陈鸿长恨歌传意,“闰六月七日”则取牧斋前七夕合欢诗意,皆可通也。“真娘”,塔影园集作“贞娘”。至顾公夑消夏闲记摘抄下“柳如是”条,有“甲辰七月七日东海徐宾为葬于贞娘墓下”等语,见前论河东君崇祯十四年冬留苏州养疴条,茲不赘。)

又虞阳说苑甲编牧斋遗事附载顾云美河东君传,其文与华笑庼本及塔影园本颇有异同,且传后附注云“顾云美河东君传墨迹,文字与此略异”,前已述及。差异之处或是云美原稿,盖此传乃顾氏极意经营之作,必累加修改,故今日流传之本未能一致,亦事理所当然。茲因参考便利,并节录此段文字特异者于后,读者可取相参校也。

其文云:

乙酉五月之变,君劝宗伯死,奋身自沉水中,侍儿持之不得入。(中略。)是秋宗伯北行,寻谢病归。丁亥三月捕宗伯甚急,时君病,力疾挈一囊,从刀铓箭簇中饘槖牧圉,昼夜不舍。事解归,三十设帨,宗伯和坡公御史台寄妻韵以美之,至云“从行赴难有贤妻”。时封夫人陈氏尚无恙也。宗伯撰集列朝诗,君为勘定闺秀一册。戊子夏宗伯复系白门,判年始归。庚寅冬绛云不戒于火,延及半野堂,图书玩好尽为煨烬。宗伯隐居芙蓉庄,抑郁无聊,日怀故旧,山川间阻。君则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久之,不自得,生一女,既婚。癸卯秋发入道。(中略。)明年五月廿四日宗伯薨,族人钱曾等为君求金,要挟蜂涌,以六月廿七日自经死。长子孙爱与所生女暨宗伯门下严熊为君讼冤,邑之士大夫王梦鼎陈式等为君治丧葬。灵岩储和尚闻之曰:善哉!愧宗伯矣。(寅恪案:严熊事迹见光绪修常昭合志稿贰陸严惇传附父熊传,王梦鼎事迹见同书贰伍王梦鼐传附兄梦鼎传,陈式事迹见程嗣立水南先生遗集伍陈式传。灵岩储和尚即理洪储,事迹见小腆纪传伍玖方外门南岳和尚退翁传。)呜呼!宗伯讳谦益,字受之,学者称牧斋先生,亦称虞山先生云。吴郡顾苓撰。

云美此传于弘光元年乙酉之前即崇祯十七年甲申一岁间有关牧斋事皆从阙如,固文章体例使然。但今日考河东君本末者,其主要事迹则不应概从删削也。茲约略论述之于下。

初学集末附“甲申元日”七律云:

又记崇祯十七年,千官万国共朝天。偷儿假息潢池里,倖子魂销槃水前。天策纷纷忧帝醉,(自注云:“贼入长安。”)台阶两两见星联。衰残敢负苍生望,自理东山旧管弦。

寅恪案:初学集本迄于崇祯十六年癸未。既刻成之后,附补此诗于后者,其理由殆有三端,一因此集最后之壹捌、壹玖及贰拾上下共四卷,为东山诗集,遂以七八两句结束之,前已论及;二因第肆句第陸句谓政敌周玉绳已死,代其位者舍我其谁?谢安石东山再起,正是此时,特赋此诗,所以表见意旨所在也;三因集名东山,实取义于河东君半野堂初赠诗“东山葱岭莫辞从”之句。顾云美塔影园集壹东涧遗老钱公别传云“崇祯庚辰辛巳间,延儒再召,疑忌未消,公乃寄情声伎,稍以自污。近陈平之妇人,开马融之绛帐。赵德甫校雠金石,不离易安之堂,苏子瞻不合时宜,独出朝云之口”,夫河东君尝为崇祯初年宰相周道登之妾,以谗谮被逐,几至杀身,乃其一生憾事。牧斋为当时之苏子瞻,不合时宜,未跻相位,虽世人习知,然河东君知之独稔,况又曾自称杨朝,字朝云,尤与东坡妾钱塘王朝云之故事相符合。由是言之,牧斋赋此一诗于初学集东山诗集之末,盖所以慰塞河东君平生欲作裴柔之“兴庆首行千命妇”之愿望,(见才调集伍及元氏长庆集贰贰“初除浙东,妻有沮色,因以四韵晓之”七律。)且借以一快细君胸中恩仇之微意也。

又检顾公夑消夏闲记选存“钱牧斋”条略云:

乙酉王师南下,钱率先投降。满拟入掌纶扉,不意授为礼侍,寻谢病归。诸生郊迎,讥之曰:老大人许久未晤,到底不觉老。(原注:“觉”与“阁”同音。)钱黙然。一日谓诸生曰:老夫之领学前朝,取其宽,袖依时样,取其便。或笑曰:可谓两朝领袖矣。

寅恪案:牧斋在明朝不得跻相位,降清复不得为“阁老”,虽称“两朝领袖”,终取笑于人,可哀也已,宽领狭袖之语甚得其实。他记载或有误倒领袖之宽狭者,如牧斋遗事“牧斋游虎丘,衣一小领大袖之服”条之类,盖由记者距离明末清初已远,懵于两朝衣服形式所致耳。顾公夑所记吴音“觉”与“阁”同读,殊有风趣,可参第肆章论“乌个头发,白个肉”节。顾书所记钱柳两事俱保存原语,诚是有价值之史料也。

牧斋于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日虽附补一诗于初学集之末,以微见其东山再起之可能性,但此后诸诗概从删削,故几无痕迹可寻。

检有学集柒高会堂诗集“赠云间顾观生秀才”(寅恪案:钱曾注本此题“间”误作“开”,“秀”字下脱“才”字)诗并序云:

崇祯甲申皖督贵阳公(寅恪案:钱注本此序“贵阳”均作“桂阳”)抗疏经画东南,请身任大江已北援剿军务,南参赞史公专理陪京兼制上游,特命余开府江浙,控扼海道。三方鼎立,连结策应,画疆分界,(寅恪案:钱注本“界”作“间”。)绰有成算。拜疏及国门,而三月十九之难作矣。(寅恪案:钱注本“十九”下有“日”字。)顾秀才观生实在贵阳幕下,与谋削藁。余游云间,许玠孚为余言,始知之。请与相见。扁舟将发,明灯相对,抚今追昔,慨然有作。读予诗者,当悯予孤生皓首,亦曾阑入局中,备残棋之一着,而贵阳宾主苦心筹国,楸枰已往。局势宛然,亦将为之俯仰太息,无令泯没于斯世也。丙申阳月八日漏下三鼓,书于白龙潭之舟中。

东南建置画封疆,幕府推君借箸长。铃索空教传铁锁,泥丸谁与奠金汤。旌摩寂寞盈头雪,书记萧闲寸管霜。此夕明灯抚空局,朔风残漏两茫茫。

朱绪曾编金陵诗征肆壹“顾在观”条云:

在观字观生,华亭人。居金陵。晚号东篱子。

此条下注云:

观生为杨文总所引,入马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士英不从。大铖欲起钩党之狱,观生复使士英子銮泣谏,赖以稍止。南都亡,归守二顷,复以逋赋,遂弃产遁。居金陵衡阳寺以终。

寅恪案:今取牧斋此诗并序就涵芬楼有学集本与钱遵王注本相校,注本虽不讹脱,然“贵阳”二字三处皆作“桂阳”,必非传写偶误所致。盖“桂阳”实指马士英,牧斋殆因“桂”“贵”古通,遂改“贵阳”作“桂阳”,以讳饰其与瑶草之关系耶?观有学集叁柒“莲蕊居士传”中“乙酉之乱,桂阳相挟掖廷南奔”及“桂阳亦叹赏”等语,可为旁证。遵王在当日自知其师之微意,故仍用“桂阳”而不改作“贵阳”。金鹤冲撰钱牧斋先生年谱,于崇祯十七年甲申条亦作“桂阳”,固沿用遵王注本原文,但未加说明,恐尚不了解牧斋当日之苦心也。

又顾云美东涧遗老钱公别传云:

鸣镝铜马,骚动中外,江南士民为桑土计者,欲叩阍援豫楚例,请以公备御东南。上亦于甲申三月十一日赐环召公,而遇十九日之变。

寅恪案:钱曾有学集诗注肆绛云余烬集“哭稼轩留守相公诗一百十韵,用一千一百字”五言排律“甘陵录牒寝,元祐党碑镌”一联,牧斋自注云:“余与君以甲申三月初十日同日赐环,邸报遂失传。”即云美传语之所本。但云美作“十一日”,与牧斋自注相差一日。检国榷壹佰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一日)己亥有“复罪废诸臣冠帯”之记载,云美“赐环”之语与此有关。寅恪初未解牧斋自注何以与顾谈不合之故,后又检明实录怀宗实录壹柒载,三月亦相差一日,始知牧斋自注乃依明实录所根据之材料计己丑朔(明史贰肆庄烈帝本记载:“三月庚寅朔。”)算也。余可参夏夑明通鉴玖拾“崇祯十七年三月庚寅”条下考异。至云美不著瑶草疏荐本末,岂欲为其师讳,而避免吕步舒之嫌疑耶?鄙意云美宅心忠厚,固极可嘉,殊不知牧斋此次之起废由于瑶草之推荐,实为牧斋一生前后打成两橛之关键所在,若讳言此点,则于当日之情事不可通解矣。

检明史叁佰捌奸臣传马士英传略云:

马士英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阮大铖同中会试,又三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崇祯)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坐遣戍,流寓南京。时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以避流贼至,与士英相结甚欢。大铖机敏猾贼,有才藻,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觊以边才召。无锡顾杲、吴县杨廷枢、芜湖沈士柱、余姚黄宗羲、鄞县万泰等皆复社中名士,方聚讲南京,恶大铖甚,作留都防乱揭逐之。大铖惧,乃闭门谢客,独与士英深相结。周延儒内召,大铖辇金钱,要之维扬,求湔濯。延儒曰:吾此行谬为东林所推,子名在逆案,可乎?大铖沉吟久之,曰:瑶草何如?瑶草士英别字也。延儒许之。十五年六月凤阳总督高斗光以失五城逮治,礼部侍郞王锡袞荐士英才,延儒从中主之,遂起兵部右侍郞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奉等处军务。

据此瑶草之起废由于圆海,而牧斋之起废又由于瑶草。瑶草既难不与圆海发生关系,牧斋自更不能不直接与瑶草间接与圆海发生联系。世情人事如铁锁连环,密相衔接,惟有恬淡勇敢之人始能冲破解脱,未可以是希望于热中怯懦之牧斋也。苟明乎此,则牧斋既已是袁绍弦上之箭,岂能不作黄祖腹中之语乎?于是遂有云美“东涧遗老钱公别传”所谓“前此异同,籓棘一旦破除,非得已也”之语。噫!

小腆纪年附考捌顺治元年甲申十月条(可参国榷壹佰贰崇祯十七年八月丙子贡生朱统诬奏薑曰广、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大略”中“钱谦益请用杨维垣”条及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上“钱谦益心艳揆席”条等)云:

丁巳(初三日)明钱谦益疏颂马士英功,雪逆案寃。谦益以定策异议自危,遂谄附马阮以自解。士英欲起用蔡奕琛杨维垣,恐物论不容,以谦益人望也,屡荐之。谦益乃阿士英指,疏列四事,曰严内治、定庙算、振纪纲、惜人才。其请定庙算也,有云“先臣孙承宗言,以文统武。极是弊端。臣观三十年来,文臣出镇专征,鲜不覆败。其绰有成算、克奏肤功者,承宗之后,马士英一人耳。先帝以楚事付左良玉,而旧疆恢复,以闽事付郑芝龙,而岭海无虞,此专任武将之明效也”,其请惜人才也,“一日资干济。今天下非才乏也,分门户,竞爱憎,修恩怨,即其胸中了然,如喑者之不能言,魇者之不能寐,有物以限之也。今人才当摧残剥落之秋,以真心爱惜,以公心搜访,庶可共济时艰。臣所知者,有英颖特达如蔡奕琛、冯元飏及某某者,谋国任事、急病攘夷之选也;有老成典型如唐世济、范凤翼、邹之麟及某某者,端委庙堂、疏秽镇浮之选也;有公望著闻者词臣余煌、道臣陈洪谧之流也;有沦落可惜者科臣陶宗道、杨兆升及某某之流也。二曰雪冤滞。钦定逆案诸臣,未免轩轾有心,上下在手。陛下既以赞导无据,拔阮大铖而用之矣。若虞廷陛,杨维垣、虞大复、吴孔嘉、周昌晋,乞下部详察录用,许其自新,亦涣群破党之一端也”。又云:“蔡奕琛曾以复社抗疏攻臣,臣心知其误,固已释然置之矣。天下多事,将伯助予;中流遇风,吴赵相济。果有嫌隙,固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况臣本无仇于奕琛乎?臣亲见门户诸臣植党营私,断送社稷,断送君父,何忍复师其故智。且他日独不思见先帝于九原乎?逆案之贾继春、阮大铖者,皆慷慨魁垒男子也。”疏数千言,烦猥不尽录,大旨在颂马士英功,雪逆案诸臣冤。而亦琛见中有“魁垒男子”语,则不喜,扬言于朝曰:“我自宜录用,何借某之荐牍诮我?”闻者笑之。臣鼒曰:特书何?罪谦益之无耻也。谦益谬附东林,以为名高,既以患得患失之心,为倒行逆施之举,势利熏心,廉耻道丧,盖自汉唐以来文人之晚节莫终无如谦益之甚者。纯庙斥毁其书,谓不足齿于人类,盖以为有文无行者戒哉!

国榷壹佰叁崇祯十七年十月戊午(初四日)记“南京协理詹事府礼部尚书钱谦益上言”条云:

谦益觊相位,日逢马阮意游宴,闻者鄙之。

同书壹佰肆弘光元年正月辛丑条云:

南京吏部左侍郞蔡亦琛兼东阁大学士,直文渊阁。枚卜时,钱谦益阮大铖李潬等各有奥援,而亦琛以诚意侯刘孔昭荐得之。大铖筑堡江上,闻之驰还,怒马士英,无及。

寅恪案:彝舟所引牧斋上疏原文较孺木为详,因全录之。至其痛诋牧斋之言固是事实,但亦因清高宗欲毁灭牧斋文字,不使流传,徐氏著书时禁网已稍疏,然以特录钱氏原疏之故,仍不得不作自解之语,庶免违旨之嫌也。细绎牧斋此疏,措辞巧妙,内容固极可鄙,若就文章论则殊令人欣赏不置。吾人今日读史,应注意其所言马士英左良玉郑芝龙一节,盖此三人乃当时之实力派,牧斋自崇祯晚年至清顺治末岁约二十余年,前后欲依赖利用此三人以作政治活动,虽终无所成,然亦可借是窥见明清间政治军事关键之所在矣。孺木谓“谦益觊相位,日逢马阮意游宴”,此数语最能道出牧斋及河东君心事。但河东君仅得为汧国夫人之李娃而终不得作河东郡君之裴淑,其故虽如东涧遗老别传所言“东林以国本为终始,而公与东林为终始”,然尚未穷溯其渊源,遂亦未尽通其本末也。

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缘起”条云:

东林之局,始于神庙宠郑贵妃,有母爱子抱之意,而一二贤者杯蛇弓影,形诸章奏,乃神庙不加严谴,望风者遂疑真有其事而竞起,欲因以为名高,且欲结知东宫,以为厚利。

寅恪案:少时读史见所述东林本末颇多,大抵与顾史两氏之言无甚差异,故仅择录一二条,聊见梗概而已,不遑亦不必广征也。近岁偶检明史,始悟昔人所论只从光宗与福王竞争皇位即所谓“国本”开始,殊不足说明后来南都政局之演变,似有更上一层楼之必要,茲节录明史最有关之材料于下。

明史壹壹肆后妃传孝定李太后传略云:

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漷县人,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神宗)即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是时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陈氏)曰仁圣皇太后,(寅恪案:陈氏乃穆宗为裕王时之继妃,隆庆元年册为皇后,实神宗之嫡母也。)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仁圣居慈庆宫,慈圣居慈宁宫。居正请太后视帝起居,乃徙居乾清宫。太后教帝颇严,帝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翌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万历)六年帝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四十二年二月崩。后性严明,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光宗之未册立也,给事中薑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光宗由是得立。群臣请福王之藩行有日矣,郑贵妃欲迟之明年,以祝太后诞为解。太后曰:吾潞王亦可来上寿乎?贵妃乃不敢留福王。

同书同卷孝靖王太后传云:

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故事宫中承宠,必有赏赉,文书房内侍记年月及所赐以为验。时帝讳之,故左右无言者。一日侍慈圣宴,语及之,帝不应。慈圣命取内起居注示帝,且好语曰: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万历)十年四月封恭妃。八月光宗生,是为皇长子。既而郑贵妃生皇三子,进封皇贵妃,而恭妃不进封。二十九年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仍不封如故。三十四年元孙生,加慈圣徽号,始进封皇贵妃。四十年病革,光宗请旨得往省,宫门犹闭,抉钥而入。妃目眚,手光宗衣而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

同书壹贰拾诸王传潞简王翋镠传略云:

潞简王翋镠穆宗第四子,隆庆二年生,生四岁而封,万历十七年之藩卫辉。初翋镠以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庄遍畿内,比之藩,悉以还官,遂以内臣司之,皇店皇庄自此益侈。翋镠居藩,多请赡田食盐,无不应者。其后福藩遂缘为故事。景王(载圳)就藩时赐予概裁省,楚地旷,多闲田。诏悉予之。景藩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万顷,部臣无以难。至福王常洵之国,版籍更定,民力益绌,尺寸皆夺之民间,海内骚然。论者推原事始,颇以翋镠为口实云。翋镠好文,四十二年薨。四十六年常淓嗣。后贼躏中州,常淓流寓于杭,顺治二年六月降于我大清。

同书同卷福恭王常洵传略云:

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万历)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崇祯)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由崧入南京,庚寅称监国,壬寅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由崧性暗弱,湛于酒色声伎,委任士英及士英党阮大铖,二人日以鬻官爵、报私憾为事。未几有王之明者诈称庄烈帝太子,下之狱。又有妇童氏自称由崧妃,亦下狱。于是中外哗然。明年三月南宁侯左良玉举兵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东下。阮大铖黄得功等帅师御之,而我大请兵以是年五月己丑渡江。辛卯夜由崧走太平,盖趋得功军也。癸巳由崧至芜湖。丙申大兵至南京城北,文武官出降。丙午执由崧至南京,九月甲寅以归京师。

寅恪案:光宗生母王太后乃其祖母——即神宗生母李太后——之宫人,李太后亦是宫人出身。光宗生母与福王常洵生母虽俱非正嫡,但常洵之生母其出身远胜于光宗之生母,光宗所以得立为太子,纯由其祖母李太后之压力使然。李太后享年颇长,故光宗遂能维持其太子之地位而不为福王所替代。潞王翋镠亦李太后所生,与光宗血亲最近。由是言之,东林者,李太后之党也。嗣潞王常淓之亲祖母即李太后,此东林所以必需拥戴之以与福王由崧相抵抗。斯历史背景,恩怨系统,必致之情事也。至若常淓之为人或优于由崧,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其贤不肖外人甚难察知。就昔时继承权论,自当以亲疏为标准,由崧之血统与熹宗思宗共出于神宗,常淓之血统与熹宗思宗共出于穆宗,故两者相较,常淓之皇帝继承权较由崧疏远一级。据是言之,马阮之拥立由崧实为合法。东林诸贤往往有认王之明为真太子慈烺者,殆亦知常淓之继承权不及由崧之合法欤?至认童氏为真福王继妃者,盖欲借此转证弘光为假福王,似亦同一用心也。(参旧题娄东梅村野史鹿樵纪闻上“两太子”条及“两疑案”条所载:“野史氏曰,余闻大悲初称崇祯帝,又称齐王,继复称神宗子,因宫闱有隙,寄育民间,长而为僧,其言诡诞不足信,然知其决非妖僧也。童氏之为继妃,为司寝,为淮上私奔,亦未可定,然知其决非周王妇,与福王全无瓜葛也。余姚黄宗羲、桐城钱秉镫皆以福王为李伴读,非朱氏子也,而童氏乃真妃。故当时讥刺诗有:隆准几曾生大耳,可哀犹自唱无愁。白门半载迷朱李,青史千年纪马牛。说者又谓东林复社之事,深憾马阮,故造此谤,似矣。然观童氏之哭求一见而不可得,后之人犹不能无疑焉。”)昔年尝见王船山之书,痛诋曹子建,以为陈思王之诗文皆其门客所代作,殊不解何以发此怪论,后来细思之,朱明一代宗藩固多贤者,其著述亦甚丰富,倘详悉检察稽考,其中当有非宗藩本人自撰而倩门客书佣代为者。薑斋指桑骂槐,殆由于此耶?然则常淓果优于由崧与否犹待证实,东林爱憎之口未必尽可信据。

有学集捌长干塔光集“一年”七律云:

一年天子小朝廷,遗恨虚传覆典刑。岂有庭花歌后阁,也无杯酒劝长星。吹唇沸地狐群力,剺面呼风蜮鬼灵。(寅恪案:“蜮”,钱曾注本作“羯”,是。)奸佞不随京洛尽,尚流余毒螫丹青。

牧斋此诗所言固是偏袒弘光之辞,但亦应取与东林党人之记载以由崧为天下之恶皆归焉者参互比较,求一平允之论也。华笑庼杂笔壹“黄梨洲先生批钱诗残本”条“一年诗”批云:“金陵一年,久将灭没,存此作诗史可也。”然则梨洲以牧斋此律为诗史,则其意亦不尽以弘光为非,可以窥见矣。

又关于阮大铖王铎二人,就鄙见所及,略述数语。

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至所著诸剧本中燕子笺春灯谜二曲,尤推佳作。(寅恪案:张岱石匮书后集肆捌阮大铖传,引罗万象奏言:“大铖实未知兵,恐燕子笺春灯谜未见枕上之阴符而袖中之黄石也。”亦足证当日阮氏两剧本盛行,故万象据以为言。又夏夑明通附记壹附编壹鉴下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十二月辛巳条云:“阮大铖以乌丝阑写己所作燕子笺杂剧进之。岁将暮,兵报迭至。王一日在宫,愀然不乐。中官韩赞周请其故。王曰:梨园殊少佳者。赞周泣曰:奴以陛下或思皇考先帝,乃作此想耶?时宫中楹句有“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旁注:“东阁大学士王铎奉敕书云。”亦可旁证圆海之戏剧、觉斯之书法俱为当时之绝艺也。)其痛陈错之意,情辞可悯。此固文人文过饰非之伎俩,但东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绝其悔改自新之路,竟以“防乱”为言,遂酿成仇怨报复之举动,国事大局益不可収拾矣。夫天启乱政,应以朱由校魏忠贤为魁首,集之不过趋势群小中之一人。揆以分别之主附,轻重定罪之律,阮氏之罪当从未减。黄梨洲乃明清之际博雅通儒之巨擘,然囿于传统之教训,不敢作怨怼司马氏之王伟元,而斤斤计较,集矢于圆海,斯殆时代限人之一例欤?(寅恪检明季稗史本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杂志”中“阮圆海之意”条云:“圆海原有小人之才,且阿珰亦无实指,持论太苛,酿成奇祸,不可谓非君子之过。阮之阿珰,原为枉案。十七年田野,斤斤以十七年合算一疏,为杨左之通王安,呈秀之通忠贤,同为通内,遂犯君子之忌。若目以阿珰,乌能免其反击乎?”存古之论,颇为公允。至“十七年合算一疏”之“十”字应删去,盖写刻者涉上文“十七年田野”之语而衍也。)后来永历延平倾覆亡逝,太冲撰“明夷待访录”,自命为殷箕子,虽不同于嵇延祖,但以清圣祖比周武王,岂不愧对“关中大儒”之李二曲耶?惜哉!

王觉斯者,明末清初之大艺术家。牧斋为王氏作墓志铭盛称其书法,而有关政治诸事多从省略,不仅为之讳,亦以王氏之所长实在于此故也。(见有学集叁拾“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当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岌岌不可终日之时,钱王二人同时起用,思宗之意似欲使之治国治军以振危亡之局,诚可叹可笑也。

清史稿肆世祖本纪云:

(顺治二年五月)丙申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

夫此文官班首王钱二人俱是当时艺术文学大家,太平之世固为润色鸿业之高才,但危亡之时,则舍迎降敌师外恐别无见长之处。崇祯十七年三月二人之起用可谓任非其材,弘光元年五月二人之迎降则得其所矣。

茲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二人在明季俱负盛名,觉斯果位跻宰辅,牧斋终未列揆席,盖亦有特殊理由。

国榷壹佰壹崇祯十七年五月条云:

癸巳南京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薑曰广、前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铎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直文渊阁。时同推前礼部右侍郞陈子壮、少詹事黄道周、右庶子徐汧监国,故与铎有旧。

同书同卷崇祯十七年十月乙卯朔条云:

王庸王无党世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俱大学士王铎子。以舟渡慈銮也。

据此,觉斯之得为宰相由于与由崧有旧,牧斋之不得宰相由于与东林即主立潞王常淓者有关。大悲之狱牧斋亦被牵连(见鹿樵纪闻上福王条下、国榷壹佰叁崇祯十七年甲申十二月丙寅条、小腆纪年附考捌顺治元年甲申十二月己巳“明下狂僧大悲于镇抚司”条及同书玖顺治二年乙酉二月癸未“明僧大悲伏诛”条并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大略”中“妖僧大悲”条等),故知李太后光宗之党与郑贵妃福王之党,其分野恩怨始终不变。牧斋之未跻宰辅,乃佛教“中阴身错投母胎”,如西游记小说之猪八戒,即是其例。龙呆道人(见金氏钱牧斋先生年谱首)往往以老归空门自许,倘亦通解此妙谛耶?

猜你喜欢
  前汉孝武皇帝纪卷第十四·荀悦
  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之一·杨士奇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王祎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一·徐乾学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二十一·纪昀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陈寿
  韦孝宽传·李延寿
  李瞣传·李延寿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第三章 秦汉兴亡·吕思勉
  254.康熙帝平定三藩·林汉达
  二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楚辞后语卷第二·朱熹

    吊屈原第八服赋第九【并见绩离骚】瓠子之歌第十瓠子歌者,汉孝武帝之所作也。帝旣封襌,乃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还,自临祭,沈白马玉璧,令羣臣从官皆负薪寘决河。时东郡烧薪柴少,乃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烧,旱也。树竹塞水决口

  • 可传集·袁华

    (明)袁华 撰花游曲烟云扑雾揺空蒙游丝弱絮萦柔风木兰载春石湖里手弄琼英掬秋水铁笛仙人招羡门鸾旌小队青霓裙凌波双飞动尘步冶情谩忆鸳鸯墓踏春挝鼓能几来便须一饮三千杯血色葡萄凝氷椀郁轮袍催紫檀板云旗缥缈青鸟西口

  • 卷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十四预宴九十五人诗一百五首【歩军校】富尔敏【年六十六】六合洒霖雨春风开紫殿制作参造化文质何炳焕三千堂上客童年皎如练恭承鳯凰诏列星灿成行光辉照天下玉杯赐琼浆入侍瑶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欧阳修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张廷玉

        宋一鹤 冯师孔 林日瑞蔡懋德 卫景瑗 朱之冯 陈士奇 龙文光 刘之勃   宋一鹤,宛平人。为诸生,见天下大乱,即究心兵事。崇祯三年举于乡。授教谕,以荐迁丘县知县,复以荐加东昌同知,仍知县事。   巡按御史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八·焦竑

      都督府三(都督僉事)   ◆都督僉事   前軍都督府僉事胡通傳   中軍都督府僉事劉謙傳   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高顯傳   左軍都督府僉事何德傳(朱睦■〈木挈〉)   中軍都督僉事徐司馬傳   左軍都督僉事王珪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六·焦竑

      江西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何源傳(實錄)   江西左布政使吳潤傳(實錄)   江西左布政使周公晟墓志銘(丘濬)   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秦公□□□□(倪□)   江

  • 1944──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甲申·郭廷以

      1﹐1(一二,六)蔣主席向全國軍民廣播,最後勝利在望,國譽日隆,我須擔任圍攻日寇主要任務。   1﹐2(一二,七)蔣主席堅拒英國要求中國反攻緬甸之請,並誥誡英軍事代表勿以軍事為兒戲。   1﹐8(一二,一三)   甲、蔣主席以物價高漲,軍事及

  • 卷四十七·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十七      宋 苏辙 撰魏公子列传第二十四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安厘王异母弟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

  • 卷二十 二十之四·孔颖达

    《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谓也。○长如字。禘,大计反。王云:“殷祭也。”王者,于况反,又如字。[疏]“《长发》七章,首章八句,次四章章七句,一章九句,卒章六句”。○正义曰

  • 实行富民政策·孔子

    【原文】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②仆:驾车。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 卷四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四十宋 魏了翁 撰既夕礼三陈器庙中南上圹前东面北上至于圹陈器于道东面北上 释曰自此尽拜送论至圹陈器及下棺讫送賔之事云统于圹者对庙中南上此则北上元士葬用輁轴设拨以引輴即绋天子诸侯用

  • 卷五百四十五·佚名

    △第四分清净品第八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愚痴人不勤精进。具诸恶行薄少善根。暗钝无求少闻劣慧。为恶知识之所摄受不事善友。不乐请问於诸胜善不勤修学。闻佛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难信解。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

  • 刀杖品法句经第十八(十有四章)·佚名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众生。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後世长安隐。不当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出言以善,如叩钟磬。身无论议,度世则易,欧杖良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二   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然薄伽梵隨最勝說若愛若   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諦.言最勝者是徧行義.

  • 僧伽吒经卷第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持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

  • 第六 梵天相应·佚名

    第一 梵天品[一]第一 劝请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优留毗罗尼连禅河边之阿阇波罗尼俱律陀树下。时,已成等正觉。二时,世尊独坐禅思,而起此思惟。三依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微妙,超越思念之领域。深妙唯贤者始知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陈梦雷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