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郑志卷上

魏 郑小同 撰

冷刚问大畜六四童牛之梏元吉注巽为木互体震震为牛之足足在艮体之中艮为手持木以就足是施梏又防初六注云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今大畜六四施梏于足不审桎梏手足定有别否答曰牛无手以前足当之【案礼记月令正义冷刚问牛四足何以称梏郑答云牛无手前足施梏也周礼大司寇正义牛无手惟以足言之与此词稍异而意竝同】

易归妹以须注云须有才智之称天文有须女屈原之妹名女须 答冷刚云须才智之称故屈原之妹以为名【案诗桑扈君子乐胥郑笺胥有才知之名孔颖达谓胥须古今字引易注及答冷刚云云证之其文与此同女须离骚作女媭王逸注云屈原妹与此有异】

书賛云我先师棘下生安国亦好此学自世祖兴后汉衞贾马二三君子之业则雅才好博既宣之矣 张逸问賛云我先师棘下生何人【案水经淄水注引此作何时人】答曰齐田氏时善学者所防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孙晧【原注一作颢】问月令季夏火星中前受东方之体尽以为火星季夏中心也不知夏至中星名答曰日永星火此谓大火也大火次名东方之次有夀星大火析木三者大火为中故尚书云举中以言焉又每三十度有竒非特一宿者也季夏中火犹谓指心火也【案礼记月令正义载郑答孙颢云星火非谓心星也夘之三十度总为大火与此义同而词异诗七月流火正义引吴志孙晧与郑问答之词悉与此同王应麟谓康成不与吴孙晧同时吴志亦无此语后人因孙晧名氏遂改郑志为吴志详见困学记闻足证宋本诗疏已讹由不知郑志者妄改附识于此】

赵商问曰禹贡导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然则大陆以南固未播也在于衮州安得有九至于何时复得合为一然后従大陆以北复播为九也答曰衮州以济河为界河流分衮州界文自明矣复合为一乃在下头子走南北何所求乎观子所云似徒见今衮州之界不及九河而青冀州分之故疑之耳既知今亦当知古张逸问殷爵三等公侯伯尚书有微子箕子何答曰微子箕子实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故云子也

尧典注云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 张逸问云九州而八伯者何答曰畿内之州不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伯即牧也

陶谟注云尧初制五服更五百里禹所弼每服五百里故始有百里之封焉犹用要服之内为九州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盖百国一师则州十有二师则每州千二百国也八州九千六百国其余四百国在畿内 赵商问云以王制论之畿内之国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今率以下等计之又有王城闗遂郊野卿大夫之采地数不在中今就四百似颇不合答云三代异物王制之法唐虞或不尽然尧舜之徳守在四疆乡遂有无无以言也公卿大夫有旧禄者其四百国非采地为何王城之大郊闗之处防何而子责急也

陶谟注云禹朝羣臣于防稽执玉帛者万国 张逸问云按左传禹防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外传云禹朝羣臣于防稽防风氏后至不与注相应何答云欲明诸侯守土之祀故兼用外传内传语

赵商问金縢曰若武王未终疾固当瘳信命之终虽请不得自古以来何患不为答曰君父疾病方困忠臣孝子不忍黙尔视其歔欷归其命于天中心恻然欲为之请命周公达于此礼着在尚书若君父之疾不为请命岂忠孝之志也

顾命东房西房 答赵商曰成王崩之时在西都文王迁丰作灵台辟廱而已其余犹诸侯制度故知此丧礼设衣服之处寝者夹室与东西房也周公摄政致太平制礼作乐乃立明堂于王城 答张逸云周公制礼建国土中洛诰云王入太室祼是也顾命成王崩在【原注一作于】镐京镐京宫室因文武更不改作故同诸侯之制有左右房宣王承乱【原注斯干诗筑室百堵西南其戸】未必如周公之制【案书顾命正义引郑志答张逸语诗斯干正义兼引答赵商语与此词句互异而意指竝同】

洪范云鲧则殛死禹乃嗣兴祭法鲧鄣鸿水而殛死注谓不能成其功也 答赵商曰鲧非诛死鲧放居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禹乃其子也以有圣功故尧兴之若以为杀人父用其子而舜禹何以忍乎而尚书云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者箕子见武王诛纣今与己言惧其意有慙徳为説父不肖其罪之子贤则举之以满武王意也【案礼记祭法正义引此其罪下无之字】

赵商问甘棠行露之诗美召伯之功【案诗甘棠正义引此作张逸问】笺以为当文王与纣之时【案郑笺专指行露此误以为兼説二诗详诗谱正义】诗传及乐记武王即位乃分周公左召公右为二伯文王之时【案诗传至此二十四字原本误作注文今据诗正义校正】不审召公何得为伯答曰甘棠之诗召伯自明谁云文王与纣之时乎

张逸问何诗近于比赋兴答曰比赋兴吴札观诗已不歌也孔子录诗已合风雅颂中难复摘别篇中义多兴【案此条与下二条竝见诗闗雎正义其以比赋兴原来不分疏觧此条大意最为明晓】

张逸问尝闻一人作诗何谓答曰作诗者一人而已其取义者一国之事变雅则讥王政得失闵风俗之衰所忧者广发于一人之本身

张逸问王者之风王者当在雅在风何答曰文王以诸侯而有王者之化述其本宜为风

张逸问麟趾义云闗雎之化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其信厚如麟趾之时笺云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惟于此二者时闗雎之化致信厚未致麟答曰衰世者谓当文王与纣之时而周之盛徳闗雎化行之时公子化之皆信厚与礼合古太平致麟之时不是过也【案诗麟趾正义引此作不能过也】

张逸问行露召伯听讼察民之意化耳何讼乎答曰实讼之辞也民被化久矣故能有讼

小星传裯襌被也笺云裯牀帐也 张逸问此笺不知何以易传又诸妾抱帐进御于君有常寝何其碎答曰今人名帐为裯虽古无名被为裯诸妾何必人抱一帐施者因之如今汉抱帐也

张逸问笺【原注何彼秾矣平王笺】云徳能正天下之王然则不必要文王也答曰徳能平正天下则称为平故以号文王焉

张逸问驺虞传曰白虎黑文又礼记曰乐官备何谓答曰白虎黑文周史王防云备者取其一发五豝言多贤也

张逸问豕生三曰豵不知母豕也豚也答曰豚也过三以往犹谓之豵自三以上更无名也

谷风泾以渭浊笺云此絶去所经见因取以自喻 张逸问何言絶去答曰衞在东河泾在西河故知絶去不复还意

张逸问楚宫今何地仲梁子何时人答曰楚丘在济河间疑在今东郡界中仲梁子先师説鲁人【案诗定之方中正义及玉海引此作先师鲁人无説字】当六国时在毛公前

张逸问传曰山川能説何谓也答曰两读或言説説者説其形势也或曰述述者述其故【原注一作古】事也述读如遂事不谏之遂【案陆徳明释文全载此条正义所引惟至述其古事而止】

张逸问氓诗笺云耽非礼之乐小雅云和乐且耽何谓也答曰礼乐者五声八音之谓也小雅亦言过礼之盛和乐过礼之言也燕乐嘉賔过厚贤也不以礼耽者非礼之名故此禁女为之

张逸问平王微弱其诗不能复雅厉王流于彘幽王灭于戏在雅何答曰幽厉无道酷虐于民以强暴至于流灭岂如平王微弱政在诸侯威令不加于百姓乎君子阳阳笺云我者君子之友自谓也时在位有官职也 张逸问何知在位有官职又男子焉得在房答曰房中而招人岂逺乎故知可招者当在位也招之者乐官有禄而无言责苟免时耳路寝房中可用男子张逸问有女同车序云齐女贤经云徳音不忘文姜内淫适人杀夫几亡鲁国故齐有雄狐之刺鲁有敝笱之赋何徳音之有乎答曰当时佳耳后乃有过或者早嫁不至于此作据时而言故序达经意

张逸问豳七月专咏周公之徳宜在雅今在风何答曰以周公专为一国上冠先公之业亦为优矣所以在风下次于雅前在于雅分周公不得专之

张逸问皇皇者华笺云中和谓忠信每怀靡及笺云懐私为每怀和当为私而此言忠信愚意似乖也答曰非也此周之忠信也已有五徳复问忠信之贤人

张逸问常棣笺云周仲文以左氏论之三辟之兴皆在叔世谓三代之末即二叔宜为夏殷末也答曰此注左氏者亦云管蔡耳【原注郑众贾逵以二叔为管蔡】又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足自明矣【原注周仲文盖汉世儒者也以为二叔宜为夏殷之末不得为管蔡郑答注左氏者谓郑贾之説也】

緜诗自西徂东笺云豳与周原不能为西东据至时従水浒言也 张逸问豳与周原不能为东西何谓答曰豳地今为栒邑县在广山北沮水西有泾水从此西南行至正东乃得周【案诗緜正义及吕祖谦读诗记引此句无至字】故言东西云岐山在长安西北四百里豳又在岐山西北四百里棫朴笺云二千五百人为师今王兴师行者殷末之制未有周礼五师为军军万二千五百人 赵商问棫朴笺引常武整我六师宣王之时又此征伐之事不称六军而称六师不达其意答曰师者众之通名故人多云焉欲着其大数乃言军耳【案诗棫朴正义引此问答又此作又出乃言上有则字时迈正义引杂问志天子廵守礼无六军之文二语其大意可参合而此本未录载今附识之】

赵商问生民笺云帝上帝又云当尧之时姜源为髙辛氏妃【案诗生民正义及杜佑通典引此俱作髙辛氏世妃】意以为非帝喾之妃史记喾以姜源为妃是生后稷明文皎然又毛亦云高辛氏帝苟信先籍未觉其偏隠是以敢问易毛之义答曰即姜源诚帝喾之妃履大人之迹而歆歆然是非真意矣乃有神气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騐后其不合者何可悉信是故悉信亦非不信亦非稷稚于尧尧见为天子髙辛与尧竝在天子位乎

序长大禘也 赵商问云按祭法殷人禘喾而郊冥又丧服小记及大传皆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注皆以为祭天皇大帝以喾配之然则此诗之禘亦宜以为圜丘之祭不审云郊何答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则以祖配其祖従出之明文也云注皆以为祭天皇大帝诗之大禘宜为圜丘之祭探意太过得母诬乎禘者祭名天人共云【案诗长正义全载此条雝正义节引云禘大祭天人共之】答张逸云文王承先公之业积修其徳以致风化述其美以为之法能行其本【案诗谱正义引此作得行其本】则致末应既致其应设以为法也 又云文王以诸侯而有王者之化卒以受命

答张逸云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论语云闗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云哀世夫妇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诗笺以哀为衷此以哀为义 答刘琰云论语注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案诗闗雎正义引此后字下有説字】

答赵商曰妇人有归宗谓自其家之为宗者大夫称家言大夫如此耳夫人王后则不然也【案自其原本作目其今据诗葛覃正义校正】

卷耳传采采事采之也 答张逸云事谓事事一一用意之事芣苢亦然虽説异义则同

螽斯不言兴 答张逸云若此无人事实兴也文义自解故不言之凡説不解者耳众篇皆然

答张逸曰行露以正言也摽有梅以蕃育人民

野有死麕无使尨也吠 答张逸云正行昬不得有狗吠【案诗正义载此昬字下有礼字】

答张逸云雌雉求牡非其耦故喻宣公与夫人

诗序旄丘责衞伯也 卫是侯爵而为州伯张逸疑而问答云实当用伯而侯徳适任之何嫌不可命人位以徳古亦然也

答赵商曰狄人入衞其时明然戴公庐漕及城楚丘二者是还复其国也许夫人伤宗国之灭又闵其民欲归行其野视其麦是时之忧思乃引日月而不得归责以冬夏与谁因谁极未通于许夫人之意也

清人刺文公诗也文公厉公之子清人当处卷末由烂脱失次厠于庄公时 答赵商曰诗本无文字后人不能尽得其次第录者直录其义而已

答张逸曰税法有常不得薄今魏君不取于民惟食园桃而已非徒薄于十一故刺之

伐檀传云熟食曰飱笺云飱读如鱼飱之飱 答张逸云礼飱饔大多非可素不得与不素飱相配故易之也采苓传采苓细事也首阳幽辟也细事喻小行也幽辟喻无征也笺云兴者喻事有似而非 答张逸云篇义云好听谗当似是而非者故易之

鱼丽序云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 答赵商云于文武时兄弟失道有不和协之意故作诗以感切之至成王之时二叔流言作乱罪乃当诛悔将何及未可定此篇为成王时作【原注赵商据鱼丽之序而发问则于时郑未为谱故説不定也后为此谱则次定为成王时也】

答赵商云凡赋诗者或造篇或诵古

车攻传曰战不出顷田不出防 答张逸云战有顷数不能尽其多少犹今战场者不出其顷界田者不出其防也

答赵商云衞武公居殷墟【案诗宾之初筵正义引此作衞殷之畿内】故用殷礼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法故衞称殷礼

大车传以菼为鵻笺以菼为薍似易传又言其青者如鵻复似従传张逸疑而问之答云鵻鸟青非草名薍亦青故其青者如鵻

答赵商云诸侯入为卿大夫与在朝者异各依本国如其命数【案此与前条竝见大车正义而无衣正义亦引此条】

孙皓问凌人十二月斩冰即以其月纳之七月言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即出之藏之既晚出之又早何答曰夏十二月取冰二月开冰四月班冰是其常也藏之既晚出之又早晚者建寅乃藏与此周礼十二月藏冰较迟一月故出之早者四月夏之二月出冰与周礼同今豳土晚寒故可夏正月纳冰夏二月仲春太簇用事阳气出地始温故礼应开冰先荐寝庙【案诗七月正义周礼凌人正义与冢宰序官正义竝节引此条大略相同惟豳土晚寒序官正义作豳土寒攷七月毛传亦有豳土晚寒之文陆徳明释文云晚节而气寒孔颖达又引郑志答张逸云晚温亦晚寒则晚字非可节去其为传写脱落无疑此本未录载答张逸原文并附识以备攷】

赵商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爼是为三牲备焉商按玊藻天子之食日少牢朔月太牢礼数不同请问其説【案周礼膳夫正义引此作请闻其説】答曰礼记后人所定【原注一作集】据时而言或以诸侯同天子或以天子与诸侯等所施不同故难据也【原注一云礼数不同难以据也】王制之法与周异者多【原注一云与礼违者多】当以经为正【案诗鸳鸯正义引此答词节去据时而言四字】

丝衣序绎宾尸也髙子曰灵星之尸也 答张逸云高子之言非毛公后人着之

赵商问传曰凡土功水昬正而栽日至而毕召诰于三月之下营洛不依礼之常时答云传所言者谓庸时也周召之作洛邑因欲观众殷乐之与否则由欲观民之意故不依常时也

僖四年传云五侯九伯 答张逸云五侯侯为州牧也九伯伯为州伯也一州一牧二伯佐之太公为王官之伯二人共分陕而治自陕以东当四侯半一侯不可分故言五侯九伯则九人若征五等诸侯九州之伯是天子何异乎云夹辅之有也【案礼记王制正义引此云若征五等诸侯九州之伯何夹辅之有太公为王官伯分主自陕以东不可分为四侯半故称为五侯四州有八伯畿内有一伯故为九伯其大意同而文有异】

坊记引燕燕诗注以为夫人定姜之诗 答炅模云为记注时就卢君先师亦然后乃得毛公传记古书义又且然记注己行不复改之

礼器云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注云革急也犹道也聿述也言文王改作者非必欲急行己之道乃追述先祖之业来居此为孝 答灵模云为记注之时依循旧本此文是也后得毛诗传而为诗注更従毛本故与记不同【案灵模与前炅模当是一人或后来传写者避宋太宗讳不书炅或误炅为灵因作灵而未曾画一遂彼此岐异礼记注防刋本于坊记正义作炅于礼器正义亦作灵似防讹已久此姑各仍其旧】

郑志卷上

猜你喜欢
  卷第三·黄绾
  第七章 18·辜鸿铭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林语堂
  卷六·刘敞
  佚文篇第六一·王充
  静女·佚名
  卷五·陈大章
  卷二十四·顺治
  桓公·桓公十三年·左丘明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太虚
  永嘉证道歌译文·玄觉
  卷第十六·佚名
  第十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三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文英·唐圭璋

      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人。生于庆元六年(1200)。景定时,尝客荣五邸,从吴潜等游。约卒于景定元年(1260)。有梦窗甲乙丙丁稿四卷。   琐窗寒无射商,俗名越调,犯中吕宫,又犯正宫玉兰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

  • 第四十三出 擒嚭·梁辰鱼

    【哭相思】〔小末外末扮阴灵上小末〕千载吴宫皆禾黍。叹故国已无主。〔外〕看来往游魂无定所。〔末〕阳山路怎归去。〔相见介〕〔忆秦娥〕〔小末〕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想生前环佩。梦回鸾鹤。〔末〕旌

  • 天籁集原序·白朴

    明宁献王权谱元人曲作者凡一百八十有七人白仁甫居第三虽次东篱小山之下而喻之鹏抟九霄其矜许也至矣余少时避兵练浦村舍无书览金元院本心赏仁甫秋夜梧桐两剧以为出关郑之上及纂唐宋元乐章为词综一编憾未得仁甫之作意世

  • 卷六·苏泂

    钦定四库全书泠然斋诗集卷六     宋 苏泂 撰五言絶句岩壑兄去岁此时作春前四絶句姿媚可爱然犹有遗者因复作一首萦风送腊囬生意遍陈荄似织如丝处春从里许来夜二首明月耿清夜乱蛩啼草根幽人浑未寝独自倚柴门明月

  • 卷一百四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四十四战袍类七言古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劒战袍 【宋】苏 轼青绫衲衫暖衬甲红线勒帛光绕胁秃巾小防雕鹘盘大刀长劒龙蛇柙两军鼓噪屋瓦坠红尘白羽纷相杂将军恩重此身轻笑履锋铓如一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司马光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昭陽協洽(癸未),凡二年。   元皇帝永昌元年(壬午、三二二年)   春,正月,郭璞復上疏,請因皇孫生,下赦令,帝從之。乙卯,大赦,改元。   王敦以璞為記室參軍。璞善卜筮,知敦必為亂,己預其禍,甚憂之。大將軍掾

  • 卷四十九 后燕録七·崔鸿

    慕容云 慕容云字子雨宝之养子高句骊之支庶也皝破高句骊徙于青山由是世为燕臣祖父高和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云深沈有局量厚重寡言时人莫知咸以为愚唯中卫将军长乐冯跋竒其志度与之为友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佚名

    嘉靖二十五年二月戊子朔○朝鲜国权署国事李峘差陪臣礼曹参判南洗徤等贡方物马匹进贺 太庙礼成及谢发还漂流人口宴赉如例○初琉璃河桥工兴工部尚书甘为霖条画经费言应天府库贮后湖赎金约十余万请发三万两输工所至是南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正德十三年二月庚午朔上在宣府 癸酉辽东沈阳等卫地震蒲河中左所天鼓鸣 丁丑大学士蒋冕释奠孔子如常仪 巡抚山东都御史黄王□赞以灾异上言天道幽远虽曰难知然徵诸人事亦有可得而言者伏见皇舆北巡累月弗返辅臣百执事至

  • 卷之五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十·佚名

      顺治五年。戊子。八月。癸巳朔。遣贵州道监察御史曹叶卜。巡按顺天湖广道监察御史张濩、巡按淮扬。  ○增设汉中饷司一员  ○南赣巡抚刘武元奏报、江西逆贼金声桓、王得仁等、拥众二十余万。直犯赣界。围城

  • 第二卷 周 秦 汉 吴·缪荃孙

    昔马迁《秦纪》载始皇诸碑,魏收代书录大邗城碣,金石足重,自古伊然。欧赵肇始,专书日出。直省通志具全文加考订者,前称两广,近则湖南,今用其例。墨本为主,若石佚文存,则归诸待访,只存目录,省篇幅也。志金石。 周无专鼎铭 金文

  • 六朝通鉴博议卷三·李焘

    (宋)李焘 撰孙权集众建业扬声将北伐魏王基策其必不能出已而果然八年吴主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冦扬州刺史诸葛诞使丰安太守王基策之基曰今陆逊等已死孙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

  • ·论海洋弭捕盗贼书·丁曰健

    国家东南环海,万里汪洋,舟楫利涉,为民生之大利;其间宵匪潜伏,出没行劫,亦为方隅之隐忧。盛京一带澳岸,向来为洋盗避风之所,今旅顺口水师足资弹压;山东洋面冷落,非贼所恋,一年之间,不过偶一、二至;江、浙、闽、广则自

  • 卷四 性理一·黎靖德

      ◎人物之性气质之性   这几个字,自古圣贤上下数千年,呼唤得都一般。毕竟是圣学传授不断,故能如此。至春秋时,此个道理其传犹未泯。如刘定公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郑子产论伯有为厉事,其穷理煞精。〔广〕   天之生物也

  •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佚名

    大唐三藏那提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悉帝城胜德林中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无央数。又与无量婆罗门毗舍首陀并诸长者。各各皆是大众之首。与其同类来至佛所。又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

  • 卷第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无根谤学处第八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时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曰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资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族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

  • 第十三品 无量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