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五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五

日本山井鼎

物观 撰

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三

宣公十二年

考异足利本传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楚军作楚君 楚潘党逐之及荧泽永怀堂荧作荥 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观乎何作可永怀堂同注贼讨国复二十二月然后得葬二月作一月永同 清丘衞地今在濮阳县东南今在作在今 却克之子伐臾骈却克作却缺永同 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伏蹹作蹋永同谨按释文亦作蹋字但梅诞生字彚蹹字下引此注 言武王兼弱取昧故成无彊之业正误彊当作疆疏放此 今彘子逆命不顺成故应否臧之凶否作不永同 实犹克也言栾书之身行能克二克字作充宋同 迁徒也正误徒当作徙 背之隆高当心心下有者字永同 萃聚也聚作集永同 尸止军中易乘则恐军人惑止下有也字永怀堂尸作户谨按作户似是扈字训止戸扈通用 负羁从大夫正误从当作楚 不能成营也也作屯永同 筑军营以章武功章作彰永同 礼先君告战胜礼作祀永同 叔展又欲结茅以表井欲作教永同 故孔达欲背盟教陈而以死谢晋教作救永同释文逵説文作馗云九达道【三叶】元文达作逵 十一年灭邓【四叶】一作六 防滋朱反【五叶】滋作羊 蹹徒腊反【七叶】蹹作蹋 天于表反【十二叶】谨按元文此下直有饮马于鸩反其间无咎字令字郔字沈字音义为可疑耳补脱【十五叶】一卒子忽反注同五乘绳证反下同复以扶又反下不复逐同谨按传广有一卒余见于注 射食亦反下注音同【十八叶】下注音同作下三字同 憾胡暗反【十九叶】憾作感 帅如字将子匠反【二十叶】作帅将如字又子匠反谨按今本所引分帅音之非也 乘绳证反下之乘并注易乘同【二十二叶】之上有从字 服云扄横木投轮间【二十三叶】投作校 重直陇反【二十四叶】陇作龙 屡力住反【二十六叶】住作注 暴本或作暴【同上】下暴作曝 僚子雕反【三十叶】子作了疏乃是十一月九日【一叶左七行】宋板乃上复有戊寅二字 不应比至六月【三叶右八行】比作此 甲士在车不共卒役【七叶右八行】卒作碎 步卒被分左右者【同上】左作在 前有车骑则载飞鸠【七叶左九行】鸠作鸿 以其属衞士也【八叶右七行】士作王耆音防防致声相近【十叶右三行】防作指下同 克商功业实无彊也【八行】无作为 故云见律竭【十一叶左二行】正误见当作且 以法当严整【同上】以作似 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十五叶左一行】破作被 又但以亡没者多【十六叶左一行】又作文上属 郑云广车横车之车【二十叶左九行】谨按襄十一年传疏横车作横陈 备误钩鞶【二十一叶右九行】谨按诗疏误作设为是 上文且云右广初驾【二十二叶左六行】且作则所以载住器也【二十五叶右三行】住作任 诗颂云颂者以

其成功告于神明【二十五叶左九行】上颂作序 则颂诗功成乃成乃作【二十六叶右一行】谨按乃成恐衍字 别无次第【二十六叶左八行】无作为 以规杜过非也【二十七叶左三行】过作失俗説出入穴即为朝水【二十八叶右九行】朝作潮 上文称其彘子【三十一叶左三行】其作为

补遗宋板注无彊之业彊作疆 释不行之物释作泽足利本同 迁徒也徒作徙足利本同 负羁从大夫从作楚足利本同释文二十二年灭夔【四叶】下二作六宋板同 勦又小子反【五叶】小子作子小宋板同 耆徐其宜反【十叶】徐其宜作徐又其夷 帅所类反二帅同【同上】二作三宋板同 郔音筵【十三叶】筵作延宋板同 乡许亮反【十四叶】亮作丈 差于卖反【二十三叶】于作初 歇许竭反【二十九叶】竭作谒疏象其宗庙【二叶左五行】宋板宗庙作尊貌牛城【九行】城作臣 苦莫不行【九叶右八行】莫作其 见律竭【十一叶左二行】见作且 略用之【十三叶右七行】用作去 乘左车【二十二叶左六行】车作广 君后【二十五叶右二行】君作军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五

猜你喜欢
  量知篇第三十五·王充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晏婴
  赏罚第十五·佚名
  序论·王夫之
  卷三十八·程公说
  尚书句解卷十一·朱祖义
  卷一百三十五·山井鼎
  目录·陈大章
  了三世品第十一·佚名
  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太虚
  大乘佛法的真义·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五·佚名
  第二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道绚·唐圭璋

      道绚号冲虚居士,黄铢之母。   滴滴金   梅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   醉蓬莱   力修宝学贤表宴

  • 卷三十四·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四明 梅鼎祚 编襍曲歌辞【魏吴】刘勲妻【艺文云代刘勲妻王氏襍诗二首玉台作王宋自作通志佳丽四十七曲有刘勲妻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勲妻也入门三十余年後勲悦山阳司马氏女

  • 松漠纪闻·洪皓

    女真即古肃慎国也,东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谓之靺鞨。开皇中,遣使贡献,文帝因宴劳之。使者及其徒起舞于前,曲折皆为战鬭之状。上谓侍臣曰:&ldquo;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rdquo;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之女真。其

  • 名山藏卷之八十九·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列女记(一)◆列女记(一)范氏徐妙锦郭真顺高妙莹李氏宋氏韩氏女黄善聪陈氏妾林淑圆苏氏胡卢朱静庵李淑人黄氏戴纶妻张氏徐德英吴扶阳范氏徐妙锦郭真顺高妙莹李氏宋氏韩氏女黄

  •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佚名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天聪三年己巳正月十二日,自蒙古厄鲁特部来归之贝勒明安之子昂坤达尔汉和绍齐病故。时天聪汗亲往吊唁,以所服之美裘,赐己故之昂坤达尔汉和绍齐服之,临丧恸哭。贝勒明安劝曰:&ldquo;丧为汗之人,

  • 四一○ 江西巡抚海成奏遵旨陈明前进书籍应存应领情形折·佚名

    四一○ 江西巡抚海成奏遵旨陈明前进书籍应存应领情形折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初二日江西巡抚海成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承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六月二十九日奉上谕:各省所缴之书,有自购进云云。钦此。遵

  •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佚名

    【提要】 范睢被秦王封为应侯,主持内政外交,他谋划有方,可谓“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且看他是如何在深刻把握人性的基础上用最小的成本轻易瓦解合纵联盟的。 【原文】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

  • 林彪·周诒春

    林彪 字礼源。年二十九岁。生于广东香山。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政治学。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民国二年赴德国。入巴维利亚大学。民国三年。著书曰中国辛亥革命及经济

  • 中庸纂疏卷二·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中庸纂疏钦定四库全书中庸纂疏卷二     宋 赵顺孙 撰朱子章句君子之道费而隠【费符味及】费用之广也隠体之微也【语録曰道者兼体用该隐费而言也○或説形而下者为费形而上者为隐曰形而

  • 杂宝藏经卷第十·佚名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优陀羡王缘  罗睺罗因缘  婆罗门谄伪缘  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乌枭报怨缘  婢共羊斗缘  (一一六)优陀羡王缘  昔优陀羡王。住卢留城。聪明解达。有大智慧。其一夫人。名曰有

  •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延寿

    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中。不无显示。令初发菩提心人。分明无惑故。如先德云。谓寂

  • 四分律卷第三十三(二分之十二)·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受戒揵度之三佛告迦叶:“昨夜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供养我欲听法,是其光耳。”迦叶念言:“甚奇!甚特!大沙门威德乃尔,使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听法耶?大沙门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 梵语千字文·义净

      唐 义净撰梵语千字文(并序附刻)三藏法师义净撰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仍各注中梵音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者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梵语千字文旧刻序(

  • 金火山·凡尔纳

    《金火山》(Le Volcan d’or)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写于1899~1900年;在儒勒·凡尔纳死后,该作品被米歇尔·凡尔纳改写后于1906年发表。而儒勒·凡尔纳的原稿一直到1989年才出版。蒙特利尔的两兄弟萨梅·斯吉姆

  • 伊川易传·程颐

    注释《周易》并阐发理学思想的著作。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宋程颐撰。程颐称伊川先生,故以之名书。《宋史·艺文志》作九卷,《二程全书》作四卷,1981年中华书局《二程集》亦作四卷。杨时《跋语》说:“伊

  • 详刑公案·佚名

    全称《鼎镌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简称《详刑公案》。白话短篇小说集。题“京南归正宁静子辑,吴中匡直淡薄子订”。八卷四十则。分类编辑的公案故事,计分人命、奸情、婚姻、奸拐、威逼、除精、除害、窃盗、抢劫、强盗、

  • 博物院的秘密·孙了红

    有许多朋友,常常捉住了我,要我说故事。 在我遇见那个红领带的朋友时,我便捉住了他,要他为我说些故事,以便转述给我的朋友们听。 他是一个奇异的人物,生平最多奇异的经历。他常常把他的奇异的经历告诉我。

  • 诸法本经·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欲为诸法本,即中阿含诸法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