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

天聪三年己巳正月十二日,自蒙古厄鲁特部来归之贝勒明安之子昂坤达尔汉和绍齐病故。时天聪汗亲往吊唁,以所服之美裘,赐己故之昂坤达尔汉和绍齐服之,临丧恸哭。贝勒明安

劝曰:“丧为汗之人,不可在丧处久留之,请还宫。”不从久留丧处,哭二三次,乃还。

明遣白喇嘛乃官员来吊先汗之丧,并贺新君即位。乃阅其来书,内有吊丧者为谁,议和者为谁等语,是以停止遣使,但令前所获之哨卒殷骑同来人往询,言今欲来行礼,则遣使可也。

天聪三年正月十三日,遣生员郑信、把总任大良致书,因书中用印驳回。其书内称曰:金国汗致书袁大人。初遣方吉纳往来议和。因我征朝鲜,尔责何故征朝鲜,遂罢议和,乃尔兴兵前来。我闻之,发兵往迎。使臣往来,因此断绝。我曾思尔等乃大国之人,聪明贤慧,通晓古今章典矣。我征朝鲜,与尔何干?非欲夺其地而无端征讨也。朝鲜与我两国本无仇隙。於己亥年,遣兵往收我东属各部,朝鲜无故邀击,一也。己未年,朝鲜出兵,扰害我瓦尔喀什路,二也。其後,屡纳我辽东逃人,三也。朝鲜侵我三次,我仅报一次,何谓不可。我且不言,大人思之亦明矣!今我两国,仍践前盟即誓告天地,和睦相处。凡有毁盟,其毁盟者,而天岂不知耶?自古以来,各国相善则敬之,相恶则报之,此皆自然之理,大人之所知也。我愿罢兵,共享太平,何以朝鲜之故,误我两国修好之事。故於去岁正月,遣殷骑赍书还,竟无报书。今闻大人复来,欲遣人问安,祇以

使臣往来既断,未遣我人往。故遣尔处生员郑信、把总任大良致书,切盼大人复言。

二月初五日,汗命备楮钱,焚於昂坤达尔汉和绍齐灵前。焚祭时,汗亲往奠酒二次,於是御座,召贝勒明安、台吉达赖至前,赐酒各一卮,饮毕,贝勒明安率其族众子弟,跪曰:“我等因察哈尔汗不道,前来归汗。既归之後,蒙汗恤养,不幸子夭折,屡蒙体恤,亲来赐奠,乃无与伦此。”言毕叩首,乞汗还宫,乃还。祭奠时,台吉阿巴泰、阿济格、岳托随汗前往。

二月二十八日,遣生员郑信、把总任大良致书云: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执政诸大臣。我之兴兵,非藉相好之际,欲夺他人之地也。乃因辽东之臣,偏助叶赫,来侵我等,迫不得已,

告天征之。若不被迫,我等小国,岂敢征讨大国耶?此皆不言而喻也。天不问国之大小,但论事之是非,故以辽东、广宁地方畀我。若非天与,辽东广宁诸坚固之城,及数万之兵守之即以我少数之兵士,何能克之?大城既得,然小城寡兵,攻而不克,故我思之,天冀我两国罢兵修好,共享太平,在此时耳!我愿和好,共享太平。是以诚心遣使,如何议和,听尔等之言。

闰四月初二日,杜明仲同我所遣郑信、任大良赍书至,书曰:奉帝命统辖边兵之兵部尚书袁,敬复於汗陛下:来书所言议和者,盖不忍两家赤子遭罹锋镝也。汗之美意,天地共鉴之。唯议和有议和之道,非一言能定之者也。自我帝嗣位,贤明果断,严於边务,若非十分详实,则不可奏闻。汗诚以怜恤众生而休兵,当思议和之道,则边官有荣,亦不失汗之美意,我将乐意转奏之。边务之事,当由边臣等议,不涉及朝臣。印信者,诚为证据,倘若非赐封者,则不得使用,中国之法例如此,请汗母以为奇。

二十三日,汗往祭奠抚顺格格,恸哭三次,於焚楮时还宫。

闰四月二十五日,先是,杜明仲致书来,至是,遣我喇嘛复杜明仲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大人复书;言讲和之道,由我思索。我思之,昔和好时,边内竟系汉人,边外境系诸申,虽不杂居,然接壤而居,故越界犯罪,渐有蔓延,致起衅端。我等今若修好,宜令民远离边界。民间父子兄弟,散居各地,仍照前接壤以居,恐奸细逃人盗贼往来,破壤和好之道。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逃人盗贼易察,不致滋生事端,和好之道得以长久,至於印信事,除封谕外,不得监用等语。既如此令尔铸金国汗印与我。至於以修好之礼相馈财帛,尔等计之。勿待我如察哈尔汗,则我不能允。我之所虑者此也。我愿罢兵,共享太平,乃出於至诚。尔等亦直诚言之。我等双方母得头顶皇天而施诡计也。

闰四月二十七日,格格即李永芳额驸之妻亡故,时汗及诸贝勒台吉等,皆往恸哭,出殡前还。

六月二十日 出使喇嘛,久未见还。复遣图鲁什赍书往边界;付哨卒转致,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我思之,干戈之兴,亦出於天,然天亦爱抚众生。总之,干戈何美,而太平何恶。欲罢干戈,而享太平,我先两次遣郑信等往。後见大人遣杜明仲复书,我以为尔诚心修好,故遣白喇嘛往。遣时曾与喇嘛云:“尔若议和日久,先遣一人来报信”等语。约期已过,恐听旁人谗言而误之矣。故致此书。若於七月初五日前,不见我方这人来信,谅必被执也。

二十七日,遣图鲁什所执明哨卒赵登高赍书往。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因喇嘛迟久未归之故,曾遣人致书一次。据逃人来告,尔之议和是假等语。此系逃人之言。由尔处逃来之人,肯言尔之善乎?由此逃去之人等肯言我之善乎?遂未信之。今获奸细卞子兴,讯问之,亦称和好是假,羁留喇嘛不遣等语。我思之,逃来之人故意诬告之事,岂奸细亦行

诳诈耶?若信其言,此等小人,和与不和之大事,何得而知?若不信,则至此时,出使之人何无一信来报?恐其事已实,故遣此人持书往之。我本诚心欲和,是以致书往。人或可欺,天

可欺乎?尔等本无诚意乎?不则听何谗言耶?若不遣还去使,其数人之增减,无碍大局,若失信义,则人将不复信矣!天意亦愿息兵而享太平,去奸伪而行忠信也。倘厌太平而愿兵戈以弃忠信而尚奸伪,则孰是孰非,唯天鉴之。

七月初三日,我所遣白喇嘛、郑生员等至其明未遣使来,赍书两封。书曰: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书於汗陛下。汗致书遣喇嘛来,以追述前好。再者,书有仰赖皇天,和好相处一语,唯鬼神知之。我国幅员九州,即失一辽东,何足为惜。况其地原非汗所有。辽东人西来,而其填基均在於彼,我强压其思念先骨之情,可乎?亦不合众意。止有受而不可言,故未奏帝知之。至礼遇往来之人,为尔国尊卑之故。我皇上宽宏明智,从不分尊卑。汗若以名誉为念,治理一切事务,以道义为规矩者,则尔自去察哈尔腥臊也。即使中国亦以礼义相待耳!至封印之语,皆非一言可尽者也。

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书於汗陛下。展阅来书,知汗敬天好生之诚心,汗若如此,则求於天可也。唯天道无偏,曲直分明。与其求诸天,莫如先求於心。天道唯移也。使

臣来时我出海,是以久留,别无他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欧阳修
  卷三百七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四·佚名
  卷十七·黄震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纪昀
  卷三十二·傅恒
  刘元海传·房玄龄
  朱守殷传·薛居正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司马光
  卷二十七·黄训
  中英天津条约·佚名
  卷七十五、宣统嗣立·黄鸿寿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吕思勉
  陈汝湘·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苍·唐圭璋

      苍字筤洲。   诉衷情   补成团扇绣残工。并蒂瑞芙蓉。花心欲就针折,赬玉唾残茸。   寻断绪,怨西风。寂寥中。两般时候,旧月新霜,晓角昏钟。

  • 第六出 订游·李渔

    〖临江仙〗(生上)选胜来游歌舞地,苏台惟剩残基。幸留虎阜待攀跻。不随吴苑沼,几被越人移。人愧西京作赋才,几番怀古独登台。此行未蜡游山屐,欲待赓诗胜友来。小生自送爹妈赴任,行到中途,即蒙两位大人遣发回家,又许我沿途揽胜,来

  • 第六出 怅眺·汤显祖

    【番卜算】〔丑扮韩秀才上〕家世大唐年,寄籍潮阳县。越王台上海连天, 可是鹏程便?“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甲子海门开。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 飞去来。”自家

  • 巻二十·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二十明 胡震亨 撰诂笺五酒名春东坡云唐人酒多以春名今具列一二金陵春【李白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竹叶春【杜甫诗山杯竹叶春】麴米春【杜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抛青春【

  • 卷三十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三十四都邑广汴赋【有序        宋】李长民臣窃惟皇宋艺祖受命奠都于大梁于今垂二百载列圣相承増饰崇丽煌煌乎天子之宅栋宇以来未之有也昔在元丰中太学生周邦彦尝草汴都赋奏御神考

  • 王隱晉書卷七·汤球

      愍懷太子   愍懷太子名遹。字熙祖。初惠帝晚成。武帝遣才人謝玖給事惠帝。因而一作是。有娠。臨娶賈妃。遣致一作迎玖。西宮。遂生愍懷。與諸王子共戲。惠帝來朝。謂諸王子也。執其手。世祖曰。是汝兒也。乃縮

  • 1921──中華民國十年辛酉·郭廷以

      1﹐1(一一,二三)   (1)公佈卿雲國歌。  (2)孫中山在廣州軍政府講演,主建立正式政府。   (3)令撥銀六萬元援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旱災。   (4)令各省省長及省議會各派選一人來京組織地方行政會議,討論地方自治。

  • 卷五·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五 丁巳殷高宗武丁元祀王宅忧甘盘为相 子张问曰书云高宗谅隂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於冢宰三年○经世曰高宗践位甘盘为相

  • 第六一甘结状光绪十年六月廿六日一一二○七-二五·佚名

    纪结认定派拨挑夫具甘结状人纪结,今当大老爷台前,结得结等,与挑夫首蔡进发帮办雇夫,预备挑运。如逢各差及大宪过境,所有员弁督带军装、行李等件,结等自当与夫首,均派夫额足数,伺候挑运,不敢推诿、贻误公事

  • 杜莘老传·脱脱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朝工部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幼年时,正是严禁学读苏氏文章之时,而他却喜欢朗诵学习苏氏的文章。绍兴年间,杜莘老考中进士,因为双亲年纪大不能前往参加朝廷的策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杜莘老被任命

  • 周宗建传·张廷玉

    周宗建,字季侯,吴江人,是尚书周用的曾孙。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命武康知县,调到仁和,有不同凡响的政绩,进入朝中担任御史。天启元年(1621)为顾存仁、王世贞、陶望龄、顾宪成请求谥号,追究万历朝的小人,历数钱梦皋、康丕扬

  •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二人物志六十二大臣传四十八【满洲镶蓝旗五 和起 瑚尔起鄂容安 常禄保】和起【子和隆武】和起满洲镶蓝旗人姓马佳高祖阿音布国初以军功授

  • 敦煌译本·佚名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燉煌出 . ])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 诏述序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ldq

  • 序·霁仑超永

    续藏经 五灯全书目录 清 超永编辑间甞流览释氏之书。立教虽主於空寂。而其戒欺去妄。蠲忿窒欲。亦与劝善惩恶之道。葢无殊指焉。自宗门教兴。曹溪而下五派迭衍。各有撰述。宋景德以後。裒集为传灯诸录嗣是。又举挈要

  • 圭塘小稿·许有壬

    诗文别集。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撰。此集为有壬所自辑,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其弟有孚抄录并作序。有壬尚有《至正集》,殁后散亡,而有孚所携此本独存,于是重加编次,得诗文二百四十三首,

  •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佚名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一篇大致相同,当系后人节取《大

  • 钦定周官义疏·鄂尔泰

    四十八卷。清鄂尔泰等奉敕撰,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据雷熔《方苞行状》载为方苞撰,沈廷芳为方苞传亦略同。方苞生平见《周官集注》。《钦定周官义疏》为清政府钦定《三礼义疏》之第一部。《汉志》载《周官经》六篇,《传

  •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陀罗尼之念诵法。不出大悲章句,但云真言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