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论语

卷六 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后进,犹言前辈晚辈也。此非文质彬彬之君子,乃后生晚辈之浮于文者,以君子自命而反谓前辈为野耳。前辈,指先王盛时人物也。)

夫子既从周之文矣,曷为而又从先进乎?从先进即所以从周也。曰从周乐其文之盛,曰从先进反其文之弊。

子曰:“从[去声]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去声]: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及门,言此时皆不在门也。)

或谓夫子因材教人,于此可见。愚谓不然,一元之气,浑浩流转,万物之形色于其间者,自各随材而成就。四科之目,圣门初未尝有如许分别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音悦]。”

有所疑难,则因有所发明。心通内融,言无不说,何疑难之有!曰非助我,深喜之辞也。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去声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间,隙也。)

父母兄弟无一毫之间,人言何自而可间也。非诚孝所积,深信不疑,未易至是。不然浮言一入,天属为仇矣。

南容三[去声]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声]之。(诗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复者,一日三复,斯言事见家语。)

斯言之玷,尚知其不可为,则出处进退,必不苟然者矣。此章与公冶长篇之言正相表里。圣门之择婿以此哉。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去声]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夫子两称颜回之好学,而叹其短命,以死使之得年,则所到岂易量哉。当时门弟子,非尽游惰,必若斯人,而后谓之好学耳。哀公君也对之特详。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路,渊之父,名无繇,少孔子六岁,亦受学焉。椁,外棺也。请,卖车以为之。鲤。孔子之子。字伯鱼。时孔子已致仕,尚从大夫之列。)

易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苟义不可以不乘,安可舍之而徒行哉。椁之有无,车之用舍,定于鲤死之日矣。非于回而有吝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去声]予!天丧予!”(噫,伤痛声。)

斯道有传,虽千载之下,犹夫子之未丧也。道在颜子,而颜子死矣,非天丧夫子乎?伤哉斯言,可谓痛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去声]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音扶]人之为[去声下同]恸而谁为!”(恸,哀甚也。夫人,谓颜渊。)

夫子之恸,不为他人发也,何独私于颜子哉?从者怪其恸,而夫子特未以为恸,夫子殆非私也。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音扶]二三子也。”

死葬以礼,谓之无违。宜厚而薄,宜薄而厚,皆非礼也。孰谓颜子之死而不以礼葬乎?二三子袭世俗之陋,重违师训,而纳友于非礼。夫子所以叹悼而深责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于虔切下同]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名有人鬼之异,道无人鬼之异。身有生死之殊,道无生死之殊。人鬼死生实一非二。能事人则能事鬼矣。知所以生,则知所以死矣。

闵子侍侧,訚訚[鱼巾切]如也;子路,行行[胡浪切]如也;冉有、子贡,侃侃[若但切]如也。子乐[音洛,先儒谓此有曰字]。“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訚訚、侃侃,释见前篇。行行,刚强貌。)

曰訚訚,曰行行,曰侃侃,皆其情性自然也。夫子所以乐之。由也,好勇逆知,其不免示戒深矣,而卒死孔悝之难,悲矣。

鲁人为长[如字]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音扶]人不言,言必有中[去声]。”(长府,藏名,所以藏货财。为者,改作之也。仍,因也。贯,事也。)

从事府藏,聚敛之门也。问之以仍旧贯如之何,又难之以何必改作,闵子之意深矣。言必有中,如射中的。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家语谓: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观子路行行气象,于和平之音必有不足,奚为于丘之门,非绝之也,抑而进之也。门人便不加敬,则不知子路甚矣。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盖寡。由也升堂,岂易得哉。复指其所到之次第言之,非特破门人之惑也。何谓堂,何谓室,何以升,何以入?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圣人之道,至于中而止,过与不及,皆非也。观问交一章,二子气象可见。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去声]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周公,以叔父位冢宰。若季氏,诸侯之卿耳,而富过之。鸣鼓者,声其罪也。)

冉有门人高弟,所以佐季氏者,如此哉。聚敛二字,岂圣门所宜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况富于周公而又附益之耶。势利汨于外,得失乱其中,波荡从之,恬不知耻,殆不容于诛矣。鸣鼓而攻,何益于事,谓之可者,斥绝之辞。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婢亦切],由也喭[五旦切]。(柴,姓高,字子羔,孔子弟子。家语言其“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盖质实愿悫之人也。鲁,钝也。辟,偏执也。喭,粗俗也。)

曾子一唯正,是以鲁得之,往往此事多就聪明上走作,惟其鲁所以其志笃,其守固,而有一旦脱然之悟也。偏执粗俗工夫,如何得到这上。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去声]。”(庶,庶几也。惟觉故空。屡空者,其觉不一也。命,天命也。货殖,货财生殖也。亿,意度也。)

空则心本洞然,万里昭彻,无纤毫凝滞也。方屡空,所以庶几至于圣,则空空矣。命,即此道也。逆此曰方命,复此曰即命,达此曰知命。有意理财,务植己私,安能受命乎?私意揣度,纵或屡中,非明睿所照也。空则自明睿。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践迹,实履也。入于室者,入善人之室也。)

堂堂乎张,未必实履,徒问之何益?所谓善人者,念念无恶之人耳。然非实履,则亦不能自造其奥也。践迹二字,正切子张之病,箴之。

子曰:“论笃是与[如字],君子者乎?色庄者乎?”(与,许也。色庄者,外貌庄严也。)

闻人言论笃实而遂许之,安知其为君子乎?为色之庄者乎?君子表里如一,辞气之出,固无不善。而言论之可喜者,恐未必皆君子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本心本中,本无偏也。抑其过,勉其不及,则中。我自有,岂待外求。虽然闻斯行之,见义勇为之谓耳。若从季氏而所行如此,岂夫子之所谓闻哉。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音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后,谓相失在后。敢死者,奋身当难也。)

不幸遇难,回必为夫子死矣。子在,如之何而敢死乎?玩一敢字,则回之死不死,系夫子之在不在,义甚重,一死甚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平声]?”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平声]?”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子然,季氏子弟。异,非常也。曾,乃也。)

以道事君者,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然苟备位耳。故曰具臣。夫子发明大臣之义,所以深罪二子。季氏不道,隐然可见。子然因具臣之说,遂有从之之问。夫子直以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答之。不特切中斯人之隐微,具见二子于他事无不从。所以罪之者愈深矣。有识闻之,可以愧死。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音扶下同]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去声夫]佞者。”

日用常行,无不是学,何必读书而谓之学乎?子路之对,未为非也。子羔质美学未优,而遽仕且陷之季氏之门,则贼之甚矣。子路不悟,但饰词以对,故夫子恶之。味一贼字,为之太息。

子路、曾皙[星历切]、冉有、公西华侍坐[才卧切]。子曰:“以吾一日长[去声]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去声]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音机]馑[音仅];由也为之,比[必二切下同]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诗忍切]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去声]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苦耕切]尔,舍[上声]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士免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去声]春者,春服既成。冠[去声]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鱼依切],风乎舞雩[音于],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音扶]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平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皙,曾参父,名点。毋吾以,言勿以我年长而难言。不曰德而曰长,谦辞也。何以,何用也。率尔,轻遽之貌。摄,管束也。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知方,知所向方也。哂,微笑也。方六七十里,小国也。如,犹或也。五六十里,又小。足,富足也。俟君子,谦不敢自任也。宗庙之事,祭祀也。诸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礼冠。相,赞君之礼者。曰愿学,曰小,皆谦辞。皙方鼓瑟,故末问及之。希者,将对而音希也。铿者,忽舍瑟起而其声铿然也。撰,具也。春服,单袷之衣。浴,盥濯也。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风,乘凉也。舞雩,祭天祷雨之处。咏,歌也。唯求唯赤而下,又皙问而夫子答之也。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子路率尔而对,非为国之道也。是以哂之。求赤,辞虽谦退,要皆志在有国耳。点也不然,观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翛然远韵,迥出流俗之表,青阳迟迟少长,春衣浴沂,风雩咏歌而归,非实见天地万物,在吾变化鼓舞中,安得有此气象。夫子之曲肱颜子之陋巷者也。夫如此而后可以优。为三子之事,区区三子者之志趣,总不脱季氏之网而已。喟然与点,安得不为之喜也哉。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犹除也。已,我也。复,反也。礼,即天则之不可逾者。由己,自己之己。目,条目也。勿者,禁止辞。事斯者,从事于此也。)

仁即人之本心,心本虚明,无方无体,范围天地,其大无外,只为有我。始昏始亏,放逸乎天则之外,而本心蚀矣。大凡意念虽各不同,未有不从我上起,有我则百邪交丛,无我则百念皆空,是故贵于克也。己克则心本无恙,天则不逾。所谓复礼也,非复礼之外又有仁也,复礼即所以为仁也。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诚能一日克己复礼,霾雾披扫,清明洞然,而天下皆归吾仁矣。非今日而始归也,天下本在吾仁中。昔蔽而今悟也。虽然用工切实,则诚在我,岂他人所能致其力哉。下文视听言动之目,即为人由己之事也。且如视时,是虽欲视,动于一念,隐然未露,知其非礼,随即灭然,是之谓克。以至曰听,曰言,曰动,未有不息念虑之微,而致其力者。非制之于口耳,制之于事为,而后谓之勿也。愚尝作四箴,附于后。炯炯而昧,有不见焉。冥冥而居,交眩我前。于戏戒哉,弗此之求,而瞳子之尤哉。[视箴]万籁寂然,听本无声。无声之听,不震而惊,寂然尔矣,耳乎晚矣。[听箴]噤尔口,卷尔舌,不知嘿嘿之滕说。[言箴]騄駬交蹄,寰海长驱,尔处尔室,人谁尔知。[动箴]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使民,易于放失,如见大宾,承大祭,则颠沛造次,必于是矣。不欲勿施,无间于人已也。邦家无怨,无间于穷达也。非克己者,不能。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刃]。”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名犁,向魋之弟,孔子弟子。讱,忍也,难也。)

难,即先难后获之难。方孳孳焉,但见其不易,敢轻有言乎。为仁则必讱,非讱之为仁也。虽然告司马牛者如此耳。一日克己,天下归仁。初亦何难之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音扶]何忧何惧?”

易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不疚者,此心澄然,无纤毫疵病之谓。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所忧惧乎?司马牛处同气之变,故告之以此。君子自然不忧不惧,非不忧惧之为君子也。内省二字,是用力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曰命曰天,一定而不可易。死生富贵皆然也,况兄弟之有无乎。君子所可致力者,尽其在我而已。敬以直内而无失,恭以与人而有礼,则四海之内均气同体,何往而非兄弟也。此语虽弘,未能无过,明立爱之义而后得之。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庄阴切],肤受之愬[苏路切],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浸润者,如水之渐渍。谮,毁人也。肤受者,近傍肌体而渐入之不遽,为深切之言也。愬,诉其阴私也。)

急遽者,人易疑。深切者,人必察。惟夫渐渍而入近傍而言,是以衷奸而不虞,柔行而不露,稍无定见,鲜不惑矣。夫子谓未足以尽之,而又叹之曰远。苟人言之来,的然见得分晓后,虽四方万里如在几上。不然则于近而蔽,安能远也。故中庸亦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明字下。申一远字,极有味。虽然大公无我,而后可以语此。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上声下同],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之所信,如木有根。其根一拨,随即僵仆。是故父子无信,则无以亲。君臣无信,则无以义。夫妇无信,则无以别。长幼无信,则无以序。纲沦法斁,人道泯灭矣。何自而能立哉。夫子始论为政,谓斯民不得其养,不安其生,则非空言所可孚耳,非谓信在兵食之后也。兵食,即所以信也。子贡直就三者反复问难,究见根底。此圣门之所以善学欤。论食则兵为轻,论信则死为轻。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其郭切]犹犬羊之鞟。”(棘子成,卫大夫也。夫子,指棘子成。子成谓君子质而已矣,子贡叹惜其说,谓君子之不然也。驷,四马也。不及舌,谓其言已出于舌,四马追不及也。鞟,皮去毛者。)

子曰绘事后素,又曰文质彬彬,二者虽有先后本,末然不可以相无也。若使文亦如质,质亦如文,浑然无所区别,则虎豹之皮,既去其毛矣,何异于犬羊之皮乎?言文不可无,以针子成之失。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用,国之用度也。彻,通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二者,十取其二也。)

君子厚下安宅,非曰厉民以自养也。鲁初税亩,而此意无复存矣。时君但知责不足于民,而不知求足于己,又乌知足民乃所以足国哉?盍彻之言,虽落落于一时,实万世经邦之大法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去声]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末二句小雅我行其野之言,谓纵使不以富故,亦适为异耳。证爱欲其生,恶欲其死者之为异也。)

主忠信凡三,出示人立德之本,至深切矣。徙义,即改过。义不能徙,德安能崇?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爱恶皆私意也。死生有命,岂他人私意所能为哉。此惑之大者,才主忠信,自无此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

景公君臣父子,皆失其道,故孔子告之以是。政者,三纲九法之所系也。纲沦法斁,人道绝矣。岂直为吾粟而已哉。景公之言,亦是他所见如此。

子曰:“片言可以折[之舌切]狱者,其由也与[平声]?”子路无宿诺。(片言,一言也。折,剖断也。宿,隔一宿也。)

狱者两词,情伪亦难决矣。一言折之,非刚明者不能。无宿诺,果于践言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听讼者,能决是非于一时耳。使民无讼,则非道洽政治不能。是故圣人,不贵听讼贵无讼。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无倦则不息,以忠则不欺,为政之本也。一言以蔽之,曰诚而已矣。夫子之告子张,大抵如此。居是心之所安处。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凡事不问善恶,必有人焉。成之而后成其事。且如初陷,恶习未甚彰著,亦自畏忌,不敢恣纵,淫朋比德,复从臾相挺,其恶乃济,所谓成者如此。君子唯恐人之不为善,恶则救正之。小人唯恐人之不为恶,善则沮毁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同然之机,其应如响。孰敢二字,自有不容。不然者,敢不正矣,如政何哉?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甘心为盗而不知耻者,上之人实启之耳。子苟不欲,虽赏不窃。窃岂本心也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于虔切]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偃,仆也。)

君子小人虽不同,而良心善性未始有异。此以德感,彼以德应,其机疾捷如草从风。是故为人上者,不可不谨所欲也。所欲在善,皆从而善矣。奈何欲杀人而使之就道也哉?答康子问者三,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音扶下同]达也者,质直而好[去声]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去声]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虑以下人,致思详审,非苟相取下也。居之不疑者,自以为是而安为之也。)

达者,其实孚也。闻者,其名闻也。内不失己,外不失人,自无往而不孚矣。色庄行伪,俨然自诡,苟誉于人,终何为哉?子张真所谓求闻者。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吐得切]、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平声下同]?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修者,治而去之也。慝,恶念也。事者,必有事焉之事。)

急于计效者,志必馁德,安能崇?厚于责人者,己必恕慝,安能修?忿而不能思难者,见必昏惑,安能辨?三者为学切问,故夫子善之。虽然未有惑不辨而能修慝,慝不修而能崇德者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去声]。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去声]也吾见[贤遍切]于夫子而问知[去声],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息恋切]于众,举皋陶[音遥],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爱人知人,仁知之事也。观向也问知之言,是樊迟独于知人之说,而有未达耳。嗟夫!直枉不辨,天下固混混如也。举错一明,是非昭揭,则凡枉者,亦将脱然自失,为直之归。知人之功孰大于此。樊迟犹有未喻,何哉?子夏富哉之叹,所以深赞而明辨之也。选,所以举错,所以远。虽然,仁知未始相离也,不仁者远,所以爱人。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工毒切]而善道[去声]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忠告者,有道相规。善道者,道之以善也。)

忠告善道,友之义也。须识不可则止之意方善。不然,非特无益于人,自辱多矣。或者告之未必忠,道之未必善,及其不可,则又尤人之不我听也,何取于友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力于仁者,本非他人能致其力也。无同志之助,无规警夹持之功,倏焉违之而不自觉矣。是故,贵于有辅也。然而无文,亦不足以会友。会,有粲然相接之意。

猜你喜欢
  尧曰篇·孔子
  三征(统泯随,交轮几)·方以智
  卷六十六 易二·黎靖德
  傅子·傅玄
  三传辨疑卷四·程端学
  提要·赵善璙
  卷十二·毛应龙
  卷六十一·顺治
  第6章 八佾篇第三(2)·孔子
  (八)朱子之心性论·钱穆
  卷十九·佚名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智旭
  王朔生居士写华严经序·太虚
  大般泥洹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晚绣·孟称舜

    【一枝花】〔旦上〕杏花春雨谢,满眼飘香雪,昼闲天气冷,流清血。宝镜台前,懒画芙蓉颊。新愁难打叠,弄草拈花,辜负好天良夜。〔画堂春〕弄寒弄暖雨霏霏,雨余几遍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满院花飞。独坐空庭,悄悄无言,手拈花枝,枝头杜宇

  • 第二十五出 选优·孔尚任

    ◎乙酉正月(场上正中悬一匾,书 “薰风殿”,两旁悬联,书 “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款书 “东阁大学士臣王铎奉敕书”)(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外)天子多情爱沈郎。(净)当年也是画眉张。(小旦)

  • 艺术的忠臣·闻一多

    无数的人臣,仿佛真珠钻在艺术之王的龙衮上,一心同赞御容的光采;其中只有济慈一个人是群龙拱抱的一颗火珠,光芒赛过一切的珠子。诗人的诗人啊!满朝的冠盖只算得些艺术的名臣,只有你一人是个忠臣。“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我知

  • 卷五百八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二温庭筠寄山中人月中一双鹤石上千【一作百】尺松素琴入爽籁山酒和春容幽瀑有时【一作间】断片云无所从何事苏门生【一作坐一作啸】携手东南峰送淮隂孙令之官隋堤杨柳烟孤櫂正悠然萧

  • 卷二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皇甫曾皇甫曾字孝常冉母弟也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历侍御史坐事徙舒州司马阳翟令诗名与兄相上下当时比张氏景阳孟阳云集一卷今编诗一卷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古寺传灯久层城闭阁闲香花同

  • 卷八·应劭

      ○祀典《礼》:"天子祭天地山川岁遍"。《春秋国语》:"凡帝、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礼。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质者也;及天之三辰,所昭仰也;地之五行,所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泽,所出财

  • 列传第十七 傅玄(子咸 咸子敷、咸从父弟祗)·房玄龄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祖燮,汉汉阳太守。父干,魏扶风太守。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着作,撰集魏书。后参安东、卫军

  • 卷八十六·列传第二十四·脱脱

        李石(子献可) 完颜福寿 独吉义 乌延蒲离黑 乌延蒲辖奴 乌延查剌 李师雄 尼庞古钞兀 孛术鲁定方 夹谷胡剌 蒲察斡论 夹谷查剌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先世仕辽,为宰相。高祖仙寿,尝脱辽主之

  • 卷三·吴兢

    <史部,杂史类,贞观政要> 钦定四库全书 贞观政要卷三      唐 吴兢 撰 元 戈直 集论 君臣鉴戒第六【凡七章】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佚名

    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壬午朔给肃世子绅尧管理府事关防候册封日进缴○吏部题论官固当辨才考德犹重知止据刑科给事中杨恂奏内外仕途并称壅滞盖繇铨补太宽起用太滥以致易退之义不明希进之风日炽也自今听补候降各官宜察其气性

  • 金兴旺传·张廷玉

    金兴旺,早年事迹不详。担任威武卫指挥佥事,晋升同知。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至陕西,请求增加部队守卫潼关,命兴旺协助郭兴镇守,晋升为指挥使。第二年攻打临洮,兴旺移师镇守凤翔,转运军饷。不久,贺宗哲攻打凤翔,兴旺和

  • 卷十 舅甥/舅姑/妇妾/乳母·司马光

    嘴里含饭,救活外甥【原文】秦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骊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曰:“我见舅氏,如母存焉!”故作渭阳之诗。【译述】秦康公的母亲是晋献公的女儿。文

  • 学五眼品第四·佚名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般若波罗蜜者,从何所来而生是间。於是间去复生何所。佛告舍利弗言: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於兜率天上来生是间。或於他方佛国来生是间。或从人道中来生是间。从兜率天上来者,终不失般若波罗蜜。

  • 圆觉菩萨·佚名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ldquo;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四的出化主二。初来意。九十六种者准九十六道经彼经二卷委明相状。于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九十五皆邪。华严大论或曰。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也。故百论云。顺声闻道者悉皆是邪。无师大觉者瑞应曰。

  • 卷第十六·佚名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十六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害众生跋渠第三颇害众生众生害不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尽耶。颇害众生众生害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不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不尽。彼行受报必生地

  •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

  • 寂调音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佚名

    宋三藏法师法海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及欲界色界净居诸天子等。尔时世尊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寂调音。承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