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周官集传卷十二    元 毛应龙 撰

司仪掌九仪之賔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郑锷曰摈在门外主接賔也相在庙中辅行礼也人道之交贵乎有礼行礼之际贵乎有仪仪者俯仰揖逊周旋进退之容也保氏教国子以六仪二曰賔客之仪正谓是尔行礼之际司仪掌摈之以礼以诏王之容仪辞令揖逊之节使有可畏之威可象之仪动容中礼使人知其盛德之至仪容以形貌言之辞令以出语言之揖逊以交接言之皆欲其中节无失之俯而卑无失之仰而傲焉

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诏王仪

郑锷曰时见之防殷见之同皆为坛于门外以命事故谓之坛与四时之常朝异又曰每旁各一门主之所处则四方诸侯各以其方而入亦辟四门之意也

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欧阳谦之曰拱揖之礼以举手高为重天揖举手为高尊之也时揖举手为平次之也土揖举手迎下卑之也或者谓天揖为自尊倨土揖为自卑下厚于庶姓而薄于同姓失先王之意矣王昭禹曰异姓亲于庶姓同姓亲于异姓故其揖之仪有降杀如此

及其摈之各以其礼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其将币亦如之其礼亦如之王燕则诸侯毛

郑锷曰既奠则拜而献其国之所有以为币其献也亦各于其等故曰亦如之已将币则王祼以郁鬯其祼而礼之亦于其等故曰亦如之又曰行人言飨礼而不及燕此特言燕礼者葢国之正礼有飨有食则有燕可知此则防于国外之坛嫌于拒而外之故特言齿以见防而命事于外必入燕于国中之寝以示恩也

凡诸公相为賔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旅摈再劳三辞三揖登拜受拜送

郑锷曰劳以劳其行一劳在境二劳在逺或使卿或使大夫皆三辞者辞其劳已于逺而不敢当也

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致馆亦如之致餐如致积之礼

郑锷曰賔至近郊则主君亲出郊而劳之于是有郊摈之礼賔陈九介主君于门外陈五摈上摈传辞与承摈承摈传辞与末摈末摈传与末介末介传与承介承介传与上介上介传与賔賔又传与上介上介传与承介承介传与末介末介传与末摈末摈传与承摈承摈传与上摈上摈入告谓之交摈摈已传辞乃三辞其君之劳而不受辞不获已乃出车以迎主君之辱而临已又三揖三辞然后拜而受其劳受劳讫方出车以送主君三还三辞之乃再拜而别聘礼云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又云君使士迎于境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外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让也敬让也者君子所以相接也

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逆拜辱賔车进荅拜三揖三让毎门止一相及庙唯上相入賔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賔拜送币每事如初賔亦如之及出车送三请三进再拜賔三还三辞告辟致饔饩还圭飨食致赠郊送皆如将币之仪

郑锷曰三揖三让而入庙门诸侯五庙始祖之庙在中两厢各两庙则有二门每止一门则止一相止谓絶行在后至祖庙则唯上相入以其诏相礼事不可止也欧阳氏曰致积致飱致馆郊劳其授受之前皆有三辞之礼独将币之时既登阶之后直授币而已更无辞逊之礼何也当攷毎事如初賔亦如之亦如上再拜受币賔拜送币主人以爵礼賔客必再拜而受爵主人亦再拜而送爵

賔之拜礼拜饔饩拜飨食賔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賔也各以其礼相待也如诸公之仪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皆三辞拜受及大夫郊劳旅摈三辞拜辱三让登聴命下拜登受賔使者如初之仪及退拜送致馆如初之仪

郑锷曰此记诸侯之国诸臣之仪也公国之臣来聘公国相与为客又曰登受受其郊劳之币也聴命受币皆登堂尊主君之命而致敬也使者退而去则客拜而送之也客至则遣使致以所舎之馆其仪亦如郊劳之初言如初则如其始时之礼而已不傧使者也

及将币旅摈三辞拜逆客辟三揖毎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三让客登拜客三辟授币下出每事如初之仪及礼私面私献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门之外问君客再拜对君拜客辟而对君问大夫客对君劳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趋辟致饔饩如劳之礼飨食还圭如将币之仪

郑锷曰如初谓与将币之礼同也私献私有所献非其国君所遗之礼也

君馆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从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国之爵相为客而相礼其仪亦如之

郑锷曰君就馆省视之

凡四方之賔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凡賔客送逆同礼凡诸侯之交各称其邦而为之币以其币为之礼

郑锷曰凡賔客送逆不以其去来而为之勤惰故自逆至送其礼如一也 应龙曰上经指言诸公相为賔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賔诸公之臣相为国客侯伯子男之臣相为客而相礼此经四方之賔客则五等诸侯之君五等诸侯之臣互相为賔客互相为朝聘之礼或假道过往之类主国所以待之之礼者也

凡行人之仪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靣亦不背客

欧阳谦之曰行人之仪言于司仪何也司仪正行之属序官可见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

焉当如字

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賔客以路节达诸四方舎则授馆令聚有任器则令环之凡门闗无防送逆及疆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王之言而谕説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賔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賔相之

郑锷曰传其辞言使达中国之语于朝王时言语可以相通也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其于揖逊辞

受则摈之相之诏侑以礼仪也订义曰凡字疑当作掌字

凡国之大防诏相国客之礼仪而正其位凡军旅防同受国客币而宾礼之

应龙曰愚按象胥本为夷狄而设郑氏注二经皆指诸侯为言今不取

凡作事王之大事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下事庶子

郑锷曰作事谓王国将有事于四夷非中国之事大事使诸侯主之其次使卿其次使大夫又其次使庶子主之事有小大爵有尊卑权有轻重用人各得其称固理之宜也必于象胥言者葢驭夷狄之道尤不可不谨也事之大者而俾卑者处之则夷狄无所畏惮事之小者而俾尊者主之则轻其国体而取笑四夷矣

掌客掌四方賔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数与其政治王合诸侯而飨礼则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备诸侯长十有再献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者三公眂上公之礼卿眂侯伯之礼大夫眂子男之礼士眂诸侯之卿礼庶子壹眂其大夫之礼郑锷曰王巡守于一方及因巡守而合诸侯于一处主君必用犊以充天子之膳诸侯事天子犹天子之事天用犊贵诚以为物不足以称其德故以诚为贵也诸侯之于天子亦唯诚之贵故其殷膳以牲犊也欧阳氏曰百牲皆具者百官既众必具百牲以待之也百牲以数目之多寡言之非以名物之差殊言也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眂飧牵三问皆脩羣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铏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饔饩九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四牢米百有二十筥醯醢百有二十罋车皆陈车米眂生牢牢十车车秉有五防车禾眂死牢牢十车车三秅刍薪倍禾皆陈乗禽日九十双殷膳大牢以及归三飨三食三燕若弗酌则以币致之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爲之牢礼之陈数惟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笾膳大牢致飨大牢食大牢卿皆见以羔膳大牢侯伯四积皆眂飧牵再问皆脩飧四牢食三十有二簠八豆三十有二铏二十有八壶三十有二鼎簋十有二腥二十有七皆陈饔饩七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罋皆陈米三十车禾四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乗禽日七十双殷膳大牢三飨再食再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爲之礼惟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笾膳大牢致飨大牢卿皆见以羔膳特牛子男三积皆眂飧牵壹问以脩飧三牢食二十有四簠六豆二十有四铏十有八壶二十有四鼎簋十有二牲十有八皆陈饔饩五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二牢米八十筥醯醢八十罋皆陈米二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乗禽日五十双壹飨壹食壹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爲之礼惟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六壶六豆六笾膳眂致飨亲见卿皆膳特牛

郑氏曰牵者各视其数而已问皆以脩于其始至以问间阔则有脩焉脩脯也 郑锷曰皆用脯脩以将之自飱五牢以至牲三十有六皆陈者此致飱之礼也夕食曰飱谓其薄也食以十为列凡四列也黍稷者食之常而稻粱特以为礼尔朱氏鹿鸣诗传曰筐所以盛币帛饮则以酬賔送酒食则侑賔劝饱

凡诸侯之卿大夫士为国客则如其介之礼以待之郑锷曰不以其君来而加厚不以其自来而寖薄所以示其至诚之心如一而已

凡礼賔客国新杀礼凶荒杀礼札防杀礼祸烖杀礼在野在外杀礼

郑锷曰行礼必假于物物不备之时勉强以如礼非所以为礼也故当国故而物不备之时遂有减杀之法

凡賔客死致礼以防用賔客有防唯刍稍之受遭主国之防不受飨食受牲礼

郑锷曰賔客死于主国致之以礼皆以遭防之具所以使其防有所给若賔客在主国自闻其亲防凡主国飨之之礼皆不敢受若夫刍稍以人马日用不可以一已之防而不受故受刍稍 欧阳谦之曰不受飨食者盖主人有防不宜速賔虽主人备礼且不当受当辞之受牲礼若飱饔饩牵牲而致之者则可受也主国自有牲牢待賔之礼不必改为腥字也

掌讶掌邦国之等籍以待賔客若将有国賔客至则戒官脩委积与士逆賔于疆为前驱而入及宿则令聚及委则致积至于国賔入馆次于舎门外待事于客及将币爲前驱至于朝诏其位入复及退亦如之凡賔客之治令讶讶治之凡从者出则使人道之及归送亦如之凡賔客诸侯有卿讶卿有大夫讶大夫有士讶士皆有讶凡讶者賔客至而徃诏相其事而掌其治令

掌交掌以莭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其万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使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

郑锷曰执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民所聚之处而告之以王者德意志虑德则王脩诸身而充实光辉者意则王之所蕴蓄在心而未为者志则王之所趋向而见于施为者虑则王之所逺图而预防者九重之上人不可得而知掌交所至则道而达之诸侯万民斯晓然知上心之所在矣故知王之所好恶则从而辟之从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则情不相违而心如一矣

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以谕九税之利九礼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

郑锷曰邦国有朝觐聘问相通之事事之常也然或恐有时而不通又从而为之结其交好使其相与之情固结而不可解也当其往而通之则谕以九税之利使用九职任万民而取其财也利国之法莫利于此故言利谕以九礼之亲使遵九仪之礼以相聘问而致其亲也邻国相亲莫亲于此故言亲谕以九牧之维使知九州之牧以相亲比而为国之维也为国之维莫如方伯连帅故言维谕以九禁之难使知司马九法以禁邦国者不可犯诚可畏难也谕以九戎之威使知司马九伐之法以威邦国者诚为威严也

掌察【阙】

掌货贿【阙】

朝大夫掌都家之国治日朝以聴国事故以告其君长郑锷曰都家之事君长得以自治然有当治于王国者朝大夫为之治于王朝 欧阳谦之曰国谓王国也国之事故不必施于都家者凡国有事故都家皆当知之朝大夫皆当达之所以上下之情通若今进奏官报州县者也

国有政令则令其朝大夫凡都家之治于国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后聴之唯大事弗因凡都家之治有不及者则诛其朝大夫在军旅则诛其有司

郑锷曰国若有政令将达之于都家则令其朝大夫以传达之都家之治有当治于王国者必因朝大夫而上达若夫国之大事则不可因朝大夫以达也其君当自至而禀王命可也

都则【阙】

都士【阙】

家士【阙】

猜你喜欢
  东溪日谈録卷七·周琦
  教子·石成金
  卷七十九·陈祥道
  御制题宋版春秋分记·程公说
  待轩诗记卷七·张次仲
  卷一·库勒纳
  二十  节用上·墨子
  卷五·朱朝瑛
  慎选人才[慎选第四]·王夫之
  昭公·昭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卷十三·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二·唐慧琳
  妙法莲华经纶贯后序·智旭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十住断结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信同·唐圭璋

      信同字伯循,宁德人。生淳祐十一年(1251)。陈普第子,主建安云庄书院。至顺三年(1332)卒,年八十二。学者称为古遗先生,又号中村。   此据宋完学案卷六十四。宋诗纪事作韩性同,与宋元学案、福建通志不同,未知孰是。   沁园

  • 第二十出 火并·许自昌

    【迎仙客】〔净戎服杂持礼上〕事谋始。费商量。权在我。任主张。他们似虎更如狼。今日容情到底有参商。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否。入朝见忌。昨日晁盖数人相投山寨。本该留他。只是我区区一个书生。颇无过人谋

  • 邦哲·隋树森

    邦哲,生平、里籍均不详。其姓名及曲作仅见于清人何梦华藏本《太平乐府》。 小令 【双调】寿阳曲 思旧 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和同。销金帐春色溶溶,云雨期真叠叠重重。 谁知道,天不容,两三年间抛鸾

  • 序二(虞集)·段克己

    河东段氏世德碑铭 【 有序】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蜀郡虞集撰并书  泰定四年秋天官侍郎段辅出其先世遗文以示集读而叹曰嗟夫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材名文艺之士相望乎其闲至乎明道正谊之学

  • 梁启超·龙榆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正月二十六日生。为南海康有为弟子。光绪间,与有为鼓吹变法,世号《康梁》。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民国初,一任财政总长,旋复漫游欧陆。晚岁主讲清华大

  • 卷九·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九       元 方回 编老夀类 香山九老之会洛阳耆英继之此盛事也予尝羡慕近世诗人如曾茶山陆放翁赵昌父滕元秀刘潜夫皆年八十以上而放翁之夀为最高故多取放翁

  • 二集 四卷·钱德苍

    鸣凤记写本(生上)【缑山月】天步有乘除,仕路如反掌。豺狼盈帝里,笔剑须诛攘。年宦兴落风尘,事业晓云轻。昨将旧冠重整,义气满乾坤。悲凄楚,羡温生,笑阳城,万言时事,千古高风,一片丹心。我杨继盛向为谏阻马市,谪贬万里边城,今因仇贼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冲立未定上云以史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更不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读毕上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八·乾隆

      五季  【壬唐长兴三年是辰歳凡四国三镇】春二月唐始刻九经【即唐开成中石壁九经也注见前】板  唐冯道李愚等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淄州邹平人】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是年始刻俟板成而印卖之】以一文义去舛讹唐主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傅纟宰传(附章华传)·姚思廉

    傅纟宰字宜事,北地灵州人。父傅彝,梁临沂县令。傅纟宰幼年聪慧,七岁诵古诗赋至十余万言。年长后十分好学,擅长作文。梁太清末,携母南奔避难,不久母丧,在战乱之中,居丧尽礼,哀毁至于形销骨立,士友们以此嘉许他。后投奔湘州刺史萧

  • 徐石麒传·张廷玉

    徐石麒,字宝摩,嘉兴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任工部营缮主事,管理节慎仓。魏忠贤当时兼领惜薪司,所需都由节慎仓支出,石麒总是按常规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魏忠贤的党羽们在院子里跟他吵闹,石麒也不为所动。御史黄尊素因为

  • 第二十一章 宗敦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钱穆

    代表魏晋、南北朝长时期之中国衰落情态者,有一至要之点,为社会宗教思想之弥漫,同时又为异族新宗教之侵入,即印度佛教之盛行於中国是也。一、古代宗教之演变古代的中国人信仰上帝,可说是一种&ldquo;一神教&rdquo;。【或说是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 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朔,上以云南平,命长兴侯耿炳文往谕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曰:“卿等久劳于外,今蛮夷已平,可以班师。若迟速之期,宜自审度。”

  • 提要·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古微书           五经总义类【附録】提要【臣】等谨按古微书三十六卷明孙防编防字子双华容人考刘向七畧不着纬书然民间私相习则自秦以来有之非惟卢生所上见史记秦本

  • 卷二·佚名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二佛复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八光明。以是八明能坏诸闇净菩萨行。何等为八。一者念光。二者意光。三者行光。四者法光。五者智光。六者实光。七者神通光。八者无碍智光。

  • 阳宅三格辨·蒋大鸿

    蒋氏云:人生祸福之数,阴宅居其半,阳宅也居其半;若祖墓不沾凶气,一逢宅吉,马上就显荣。若住宅正在衰微之时,虽有佳阡,亦难逢发达的;阳宅之重要若此,所以区分为三格: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他从1929年开始着手写《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由于时局动乱和公务繁忙,他先后撰写的主要章节,分别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