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朱子之心性论

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极称伊川性即理也一语。谓:

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

又曰:

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

其实孔孟书中并不见有性即理也之语,只因宋代理学家敢于说从古未有人说的话。但就论其实,伊川说此话,也与朱子之说有不同。伊川云: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可见伊川性即理也之语,主要在发挥孟子性善义,只就人生界立论,而朱子则用来上通之于宇宙界。亦可谓朱子乃就其自所创立有关宇宙界之理气论而来阐申伊川此语之义。要之伊川言性理,偏重在人生界,朱子言性理,则直从宇宙界来,此乃两人之所异。

伊川又曰:

道孰为大,性为大。人之性则亦大矣,人之自小者,亦可哀也。人之性一也,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动物有知,植物有知,其性自异。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

此仍在阐发孟子性善义,仍偏囿在人生界。虽亦兼及物性,但只从人生界推出,非从宇宙界落下。朱子则曰:

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

此是说天理禀赋在人物者为性,如此则宇宙界人生界一贯直下,形上形下,交融无间。今说天即是理,则在人物身上各自占有了一分天。此把庄老道家精义已尽量接受,而确然转成其为儒家义。此见朱子思想组织力之伟大,消化力之细腻,而在朱子,则只似依据伊川一语加以引申,不见有自己用力处。此乃朱子思想之邃密不可及处,亦是朱子思想之骤难把捉处。

伊川又言: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此处把性与气分言。朱子说之曰:

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

此处朱子阐说伊川性即理也一语,更入深微。理是天地公共底,性则是人物各别底。理属先天,性属后天。由理降落为性,已是移了一层次。朱子说理气合一,故说性气不离。朱子又主理气分言,故说性气不杂。但万物之性,各为其形气所拘,回不到天地公共底理上去。人性则可不为形气所拘,由己性直通于天理。此处要有一番工夫,此一番工夫则全在心上用。此乃全从人生界立说,若言宇宙界,则无工夫可用。惟在人生界用工夫,仍必以上通宇宙界为归极。若只囿在人生界,而至于违背了宇宙界,则一切工夫皆属错用。宇宙界之与人生界,自朱子理想言,仍当是一体两分,非两体对立。其贯通处则正在性。性是体,其发而为工夫则在心,心属用。

朱子言性即理,又说性气不相离,亦不相杂,此处又把张程所言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之分别全都融化了。此等分别,至是乃似无必要。思想递转而益进,愈演而愈密,但在朱子文章与说话中,又像并不显著,此贵读者之细心体玩。

又朱子说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不会造作,有人疑此等说法从佛家来,但释氏禅宗主张性空理空,朱子则说理必附气性必附心。若说理不是一个净洁空阔底世界,又如何能附在气上,遍及气中。理如此,性亦然。正因其必附在气上,遍及气中,故理实非虚。一虚一实,为朱子分别儒释疆界一大鸿沟,此层俟下再述。

以上略说朱子论性,以下当再略述朱子之论心。

朱子论宇宙界,似说理之重要性更过于气。但论人生界,则似心之重要性尤过于性。因论宇宙界,只在说明此实体而落到人生界。要由人返天,仍使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则更重在工夫,工夫则全在心上用,故说心字尤更重要。但却不能说朱子重要说心,便接近了所谓唯心论。因心只属于气,朱子既不主唯气,自亦不主唯心。

后人又多说,程朱主性即理,陆王主心即理,因此分别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此一区别,实亦不甚恰当。理学家中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此下再略举其说。或人问朱子:

先生说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说性者天理之全体,此何以别?曰分说时,且恁地。若将心与性合作一处说,须有别。

说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可以分说,可以合说。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故又说:

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

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

就宇宙界言,理则包含该载在气。就人生界言,性则包含该载在心。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无作用,性亦然。心则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有作用。故理之敷施发用在气,而性之敷施发用则在心。气之敷施发用只是一自然,而心之敷施发用则在人为。应从自然中发出人为,又应从人为中回归自然。并应从人为中发展出自然中之一切可能与其最高可能。此始谓之道义,始是人生界最高理想与最大责任所在,亦始是人心之最大功用所在。故说:

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穿。

后人又称理学曰性理之学,依照上引语,可见性理之学正即是心学。一切对性与理之认识与工夫,将全靠心。若抹去了心,将无性理学可言。故又说:

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

就宇宙界论,则理不离气。就人生界论,则曰理不离知觉。理不离知觉,即是理不离心。故又曰:

理无心,则无着处。

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

就宇宙界论,则理在气。就人生界论,则理在心。心是气之灵,惟人类独得此气之灵,故能有此心,能觉此理。然既曰气非即是理,则亦必曰心非即是理。心只是觉。须待此心所觉全是理,满心皆理,始是到了心即理境界。此心所觉之理,不仅是宇宙自然方面者,亦复涉及人生文化方面。人生文化方面之理,亦即在宇宙自然之理之中,此在性即理之一论题中已有交代。人心能明觉到此理,一面可自尽己性,一面可上达天理,则既可宏扬文化,亦可宣赞自然。儒家精义之所异于老释异端者在此,而理学家之终极目标亦在此。

心非即是理,只是一虚灵。惟其是一虚灵,故能明觉此理。《大学章句》有云:

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孟子集注》亦云: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人类有心,即能具此神明。但须到圣人,始能全此体而尽其用。此处则有一套方法,即是一套工夫,理学家所讨究之最精邃处,即在此一套方法与工夫上。故理学决非仅是一套纯思辨之学,更贵在能有以证成此一套思辨之方法与工夫。故理学家既有一套本体论,尤必有一套方法论与工夫论。若仅认有此本体,而无与此相应之一套方法与工夫,则所知不实,所觉仍虚,非真本体,将如画饼之不足以充饥。

朱子又谓释氏禅宗乃是主心即理之说者,故曰:

释氏擎拳竖拂,运水搬柴之说,岂不见此心,岂不识此心,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前辈有言,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盖谓此。

本天,即是本理,理必具于心,而心非即是理,此辨已详理气论。

朱子又曰:

横渠说,心能检其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此意却好。

此亦上引理弱气强说一实证。理不能有造作,拗不转气,但气亦管不得理。就宇宙界言,理气两行,一体浑成,谁也主宰不得谁,所以道家谓之为自然。在自然中有人类,人则有心,心能检性,即是说心能检点理。从宇宙界言,似乎理乃是一主宰。但此一主宰,乃是消极性的,只能使气之一切活动不能越出理之范畴,却不能主宰气使作某等活动。否则此宇宙早成为一理想的,而非是一自然的。今就人生界言,则心能主宰理,即是能检点此理,配合于人生理想,而使其尽量获得发挥,由理想的人生界来达到一理想之宇宙界。如是言之,则转成为气能主宰理。此气则专指心言,故又曰心者气之精爽。

朱子又说:

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康节这数句极好。

道即是理,理无形体,性便是其形体。物各具性,即是物各有理。但此只就宇宙自然界言。落实到人生界,则具此性者为心,心便能收拾得这性,检点这性,使之发生作用。谓之郛廓者,人性只在心之内,不在心之外。故又说:心将性做馅子模样。馒头有了馅子始有味,心之内存得有性,此心始有意义可言。但朱子又说:

若是指性来做心说则不可。今人往往以心来说性,须是先认得方可说。

指性做心说,则性将不成其为理。若以心来说性则可,但须先识得心与性之区别所在与其会通所在。

以上是朱子杂引了横渠康节所说,以见心能检性,性却不能检心。心能包性,性却不能包心。故朱子又说:

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

即此可见朱子对心之重视。所谓理会,则本体认识与方法运用都已兼举在内。

朱子又极称横渠心统性情之说,谓:

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

又曰:

孟子说心许多,皆未有此语端的。其他诸子等书,皆无依稀似此。

朱子称赞横渠此一语,不仅谓其胜过了二程,抑且谓其胜过了孟子。此处即可见宋代理学家精神,一面极具传统性,另一面又极具开创性,而朱子尤为其代表。朱子阐说横渠此语,谓: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性对情言,心时性情言。合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

又曰:

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心即管摄性情。

又曰:

心统性情,该动静,而为之主宰。

朱子又说:

天命之谓性,命便是告箚之类。性便是合当做底职事,如主簿销注,县尉巡捕。心便是官人。气质便是官人所习尚,或宽或猛。情便是当厅处断事。知县尉捉捕得贼,情便是发用处。

此处把性命心情气质等字,解释得一一清楚明白。人生一切职事,还是由天所派。但人在此等职事上,还得自作主宰。天派了你职事,不能代你作主宰。各人在自作主宰时,还有气质不同,感情不同,这些亦都受于天,但要主宰得当。却不是要你全没有了气质之异,感情之动,始来作主宰。

朱子又说:

虚明应物,知得这事合恁地,那事合恁地,这便是心。当这事感,则这理应,那事感,则那理应,这便是性。出头露面来底便是情。其实只是一个物事。

心是能觉,性是所觉,情是性之出头露面处。由宇宙自然界言,此三者似统一在性。由人生文化界言,此三者须统一在心。若只认得性情是自然,却不认得主宰在心,此是错了。但若只认得主宰在心,却不认得性情乃本之自然,亦同样是错。

上面已说到宋代理学家共同主要精神之所在。横渠又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一套绝学,其实也只是一套心学,根据上所引述,自可循之推寻。

猜你喜欢
  人事变化之轨道·李宗吾
  管子补注卷七·刘绩
  中庸或问卷下·胡广
  孟子通卷六·胡炳文
  第七章 7·辜鸿铭
  卷一·范处义
  卷三十二·王天与
  卷六十三·顺治
  缁衣集传卷二·黄道周
  庄子天下篇述义·马叙伦
  卷五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四·念常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法相唯识学概论·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摭遗·段克己

    双调大石调双调越调小石调仙吕双调仙吕中吕○双调乔木查乔木查对景对景海棠初雨歇杨柳轻烟惹碧草茸茸铺四野俄然回首处乱红堆雪么恰春光也梅子黄时节映日榴花红似血胡葵开满院碎翦宫缬 【 啸余谱作蜀葵开满院翦碎宫缬

  • 俞陛云·龙榆生

    俞陆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三月十七日生。祖樾,近代经师。陆云承家学,光绪戊戌(一八九八)科会试成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授编修。壬寅(一九○二)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著《入蜀驿程记》。辛

  • 卷183 ·佚名

    刘过 郭帅遗蕨羹 书生穷无食肉相,老不能官犹崛强。 一杯紫蕨江西羹,万户封侯犹未当。 主人幕下三千士,谈王说伯如蜂起。 日日椎鲜与击肥,厌饫腥膻饱而已。 此生只愿吃此羹,坐看将军勋业成。

  • 卷二十·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刘御史从益【三十三首 补二首】从益字云卿南山翁防之曽孙大安元年进士拜监察御史坐与当路者辨曲直得罪去久之起为叶县令脩学讲义耸善抑恶有古良吏之风叶剧邑也兵兴以来戸减三

  • 卷二十八·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八目录名胜类阁下观岘山图【宋孔武仲】题陈主管东墙三岘图【宋陈造】岘山秋晚图【元王恽】题岘山图【元戴表元】岘山秋晚图【元杨果】题周耕云为萧元恭画龙虎仙岩图【元李孝光】九

  • 卷三·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五首 【起熙寜已酉还京师至辛亥乞外除通判杭州赴任由陈頴过广陵作】 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二首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脱脱

        ◎天文一   ○仪象 极度 黄赤道 中星 土圭   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于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故自上古以来,天文有世掌之官,唐虞羲、和,夏昆吾,商巫咸,周史佚、甘德、石申之流。居是官者,专察

  •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江西巡抚臣郝硕谨奏,为查缴违碍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江西省设局查书,自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起至四十六年正月,共计查出应禁书一万五千四十四部,板一

  •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三人物志七十三大臣传五十九【汉军镶黄旗五张允随 范时绎杨廷璋 范时绶 英亷 范时纪】张允随张允随汉军镶黄旗人祖一魁福建邵武府知府有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下·王顼龄

    纲领一【此篇论删书传书源流今文古文】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氏康成曰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司马氏迁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隋经籍志云书

  • 忏悔——自新·梁漱溟

    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如果对于自己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我们都是活人,不做乡村工作也得生活;但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顺顺当当,就不容易。假如此人是资质很平庸的,他自己内

  • 大雲初分如来涅槃健度第三十六·佚名

    於是众中有大梵王名曰健行。持诸供具供养於佛。合掌恭敬右绕三匝。上昇虚空高七罗树。白佛言:世尊,大乘经典凡有几种三昧总持。所修行道祕蜜之藏。乐说无碍如来界。国土世间复有几种。如来大慈怜愍一切。故我今日敢生此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良贲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护国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初护国品正陈外护。不思议品表殊胜德。后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诸灾难。先明外护王等乃诚示法令遵。现难思力依持具德。内洁

  • 卷第三·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三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再住鼓山涌泉寺语录 大雄殿上梁。上堂。昔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怗。雪窦则谓。先竖千秋伟绩。后崇万里清风。天童则谓。

  • 范村梅谱·范成大

    《范村梅谱》又名《梅谱》,是南宋时代一部记述观赏植物梅的著作。范成大著。约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主要版本有 《百川学海》、《说郛》、《艺圃搜奇》、《山居杂志》、《群芳清玩》、《笔余丛录》、《墨海金壶》

  • 蜃楼志·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蜃楼志全传》、《盖世无双情中奇全传》。二十四回。题“庾岭劳人说,禺山老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1804)本衙藏板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 庙学典礼·佚名

    六卷。作者佚名。是书载自元太宗继位(1229年)至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元代教育发展的情况。“庙学”指金元两朝出现的以孔庙为场所的教学机构,常泛指除私人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包括小学、地方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