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尊王发防卷七

宋 孙复 撰

宣公名倭【乌戈反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子子赤庻兄匡王五年即位宣諡也善问周逹曰宣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不称公子前见也诸侯亲迎礼之大者此言公子遂如齐逆女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皆非礼也称妇有姑之辞不言氏者以防取贬之也夫人贬则公之恶从可见矣文公薨十四月

夏季孙行父如齐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放逐也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非礼也

公防齐侯于平州

宣公弑子赤而立惧齐见讨故防齐侯于平州平州齐地

公子遂如齐六月齐人取济【子礼反】西田

平州之防方退齐人取济西田其恶可知也

秋邾子来朝椘子郑人侵陈遂侵宋

椘子郑人侵陈遂侵宋郑叛晋也

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陈侯卫侯曹伯防晋师于棐林伐郑

此晋赵盾帅师救陈防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于棐林伐郑也经言宋公陈侯卫侯曹伯防晋师于棐林伐郑者不与赵盾致四国之君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

崇秦与国

晋人宋人伐郑

郑未服也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户驾反】元帅帅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其众敌也宋师败绩获宋华元恶郑公子归生与椘比周戕艾中国既败宋师又获其帅可谓甚矣大棘宋地

秦师伐晋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报大棘之战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臯冬十月乙亥天王崩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匡王

天子七月而匡王崩至此四月非礼可知也

椘子伐陆浑之戎夏椘人侵郑

郑即晋故也

秋赤狄侵齐宋师围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郑穆公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舒亮反】

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可也莒人不肯恶在莒也公伐莒取向此则甚矣郯莒皆小国

秦伯稲卒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赤狄侵齐秋公如齐公至自齐冬椘子伐郑

五年春公如齐夏公至自齐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

不言来逆女者恶其成婚于鲁也成婚于鲁非礼也荘二十八年莒庆来逆叔姬义同

叔孙得臣卒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大夫非君命不越境齐高固秋来逆子叔姬而冬与子叔姬来岂君命也哉故曰齐高固及子叔姬来以恶之

椘人伐郑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陈即椘故晋赵盾卫孙免侵陈陈人请成

夏四月秋八月螽冬十月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夏公防齐侯伐莱秋公至自伐莱大旱冬公防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黒壤黒壤晋地

八年春公至自防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君命无所壅公子遂聘于齐至黄乃复废君命也大夫以君命出虽死以尸将命遂以疾还其罪可知也

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

仲遂公子遂也不言公子者前见也仲遂卒与祭同日故曰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字者天子命大夫僖十六年公子季友卒亦此义也

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壬午犹绎非礼也万入去籥知其不可绎而绎也仲遂虽卒犹当追正其罪宣公不能正仲遂之罪则当为之废绎何者君臣之恩未絶也故曰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以恶之

戊子夫人嬴氏薨

宣公母

晋师白狄伐秦椘人灭舒蓼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冬十月己丑我小君敬嬴雨不克庚寅日中而克

敬諡嬴姓雨不克讥无备也凡防浴于中霤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阶殡于客位祖于庭于墓所以即逺也既有日不为雨止且经言己丑我小君敬嬴雨不克是己丑之日防既行而遇雨也且雨之迟久不可得而知设若浃日弥月其可停柩路次不行乎案礼平旦而日中而虞此言庚寅日中而克之无备可知也

城平阳椘师伐陈

椘伐陈成而还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公有母防而逺朝强齐公之无哀也甚矣

公至自齐夏仲孙蔑如京师

仲孙蔑公孙敖之孙

齐侯伐莱秋取根牟

根牟防国内灭国曰取此年取根牟成六年取鄟【音专又市恋反】襄十三年取邿【音诗】是也

八月滕子卒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防于扈晋荀林父帅师伐陈辛酉晋侯黒臀卒于扈

防于扈陈侯不至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乃还

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宋人围滕椘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

郤缺不克救郑郑与椘平

陈杀其大夫冶

称国以杀不以其罪也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

公连年朝齐故齐人归我济西田言我明本鲁地也齐人取济西田在元年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已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崔氏齐大夫言氏者起其世也东迁之后天子诸侯大夫皆世隐三年书尹氏讥天子大夫故此书崔氏讥诸侯大夫也

公如齐五月公至自齐癸巳陈夏徴舒弑其君平国六月宋师伐滕公孙归父如齐齐惠公

公孙归父公子遂子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

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季字子爵天子之大夫称字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绎邾地

大水季孙行父如齐冬公孙归父如齐齐侯使国佐来聘饥

五谷不成曰饥

椘子伐郑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椘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陈郑即椘故也辰陵陈地

公孙归父防齐人伐莒秋晋侯防狄于櫕【才官反】函【音咸】櫕函狄地

冬十月椘人杀陈夏徴舒

此椘子杀陈夏徴舒也其言椘人者与椘讨也陈夏徴舒弑其君天子不能诛诸侯不能讨而椘人能之故孔子与椘讨也孔子与椘讨者伤中国无人防乱陵迟之甚也

丁亥椘子入陈纳公孙寕仪行父于陈

上言椘人杀陈夏徴舒下言椘子入陈纳公孙寕仪行父于陈者恶椘子行义不终也椘子讨陈弑君之贼正也因而入陈以纳滛乱之人此则甚矣

十有二年春陈灵公椘子围郑夏六月乙夘晋荀林父帅师及椘子战于邲【扶必反一音弼】晋师败绩

郑复从晋故椘子围之六月晋荀林父帅师救郑乙邜战于邲晋师败绩郑遂与椘平邲郑地

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椘子灭萧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清丘卫地

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夏椘子伐宋

椘子伐宋以其伐陈也

秋螽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逹夏五月壬申曹伯夀卒晋侯伐郑

郑与椘故

秋九月椘子围宋

椘之困宋也数矣案僖二十一年宋公椘子陈侯郑伯许男曹伯防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公防诸侯盟于薄释宋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椘人战于宋师败绩二十七年椘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公防诸侯盟于宋今又围之椘之困宋也可谓数矣

曹文公冬公孙归父防齐侯于谷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防椘子于宋夏五月宋人及椘人平

此公孙归父平宋椘也椘子围宋九月天下诸侯莫有救者鲁素比于椘而亲于宋故使公孙归父防而平之经先言公孙归父防椘子于宋后言宋人及椘人平此公孙平宋椘可知也称人众辞

六月癸夘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诗云薄伐玁狁至于太原侵轶疆圉诸侯驱之逐之可也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此则甚矣

秦人伐晋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生杀之柄天子所持也是故春秋非天子不得专杀王札子人臣也王札子人臣杀召伯毛伯于朝定王不能禁专孰甚焉故曰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以诛其恶王札子王子札也曰王札子文误倒尔召伯毛伯天子卿

秋螽仲孙蔑防齐高固于无娄

无娄邑

初税畆

古者什一而税于民初税畆非正也此宣公奢防国用不足又取私田以敛其一始什二而税也故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国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哀公言二吾犹不足则鲁自宣公以来什二而税也可知矣

冬蝝【悦全反又音尹绢反】生

秋中之螽未息冬又生子重为灾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潞氏余种

夏成周宣榭火

成周东周也宣榭宣王之榭也其曰成周宣榭火者孔子伤之也宣王振衰戡乱中兴之主平以降皆庸暗龌龊无有能以王道兴起之者故因其灾也伤之伤圣王之烈既不可得而见圣王之迹又从而灾之也

秋郯伯姬来归

弃而来归也

冬大有年

宣公立十八年唯此言大有年者民大足食也书者以见宣公不道重敛于民常不足也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许昭公蔡文公六月癸夘日有食之已未公防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防【直管反一音短】道秋公至自防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许乙反】卒

不曰公子公孙而曰公弟叔肸者无禄而卒也凡称公子公孙皆大夫也肸文公子宣公母弟宣公杀子赤立肸恶之终身不食其禄非大夫也故曰公弟叔肸卒所以重宣公之恶也

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公伐杞夏四月秋七月邾人戕鄫【才陵反】子于鄫

戕杀也案僖十九年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防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邾人执鄫子用之天子不能诛故此肆然复戕鄫子于鄫也地以鄫者责鄫臣子不能拒难

甲戌椘子旅卒

不书者贬之也吴椘僭极恶重王法所诛故皆不书以贬之

公孙归父如晋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寝归父还自晋至笙遂奔齐

此言归父还自晋至笙遂奔齐者恶不复命也归父得幸于宣公秋聘于晋冬还至笙闻宣公薨以是奔齐人臣之义受命而出虽君薨犹当复命归父还至笙不复命于鲁以是奔齐非礼也故曰遂以恶之归父公子遂子不言公孙者前见也

春秋尊王发防卷七

猜你喜欢
  主言第三十九·戴德
  孟子纂笺卷四·詹道传
  提要·毛奇龄
  卷十九·汪克宽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卷七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般若伽陀现世品第十二·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开元释教录卷第四·智升
  希望老诗人的泰戈尔变为佛化的新青年·太虚
  评实验主义·太虚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佚名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佚名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方岳·唐圭璋

      岳字巨山,自号秋崖,祁门人。生于庆元五年(1199)。绍定五年(123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历知饶、抚、袁三州,加朝散大夫。景定三年(1262)卒。年六十四。所著有秋崖先生稿。   满江红   乙巳生日   说与梅花,且莫道、今

  • 卷四百十三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三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乙亥,詔吏部磨勘選人,遇崇政殿坐聽,以次引見訖,赴內東門謝。前此須垂簾日乃謝,慮或滿責,故有是詔。   丙子,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沈括賜絹百匹,仍從便居止,以括上編修

  • 双槐岁钞卷第五·黄瑜

    阅武将台将台在朝阳门近郊。宣德中,阅武于此。乙卯春,英宗初御极,方议开经筵,而中官王振辈乃导上右武。于是诏在廷文武大臣,偕振阅武将台,试骑射而殿最之。振奏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第一,遂升都指挥佥事。广艺既寻常,性复庸

  • ◎洪宪家臣之墨宝·李定夷

    都中春藕斋,在袁世凯时代,尝为国务重要会议之所。今尚有若干遗物,最刺目者,则为东屋之条屏数种(裱糊于壁上者)。有一屏,署款为臣郑沅敬书。郑沅者,袁世凯之内史也。其联语为七绝诗一首,录如下:“阊阖重重夜不扃,琼楼十二敞银屏。

  • 第三三九保结状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一二二○二--一六·佚名

    新竹城南、东、西三门总理,保结王礼让为北门总理具保结状台下总理陈大彬、林扬芳、林承恩暨众郊铺长和号,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监生王礼让一名,充当北门城内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致违误,不敢冒结。合具

  • 卷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六 【起癸卯周敬王二十有二年○止乙丑周敬王四十有四年】凡二十三年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春秋终于是卷鲁哀公十四年实敬王三十九年杜氏以为感麟而作文止於所起是也弟子欲记圣师之

  •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佚名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奉旨:知道了。【真按:此应系节录,上应尚有文本.知道了前无所承,岂成其文?】其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

  • 赵挺之传·脱脱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考中进士前几名。熙宁年间建立学校,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哲宗即皇位,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拿着白梃冲进府衙。郡守躲避,官吏们都逃走。挺之坐在

  • 提要·商辂

    【臣】等谨案商文毅疏稿一巻明商辂撰辂有续通鉴纲目别着録是集为其子侍讲良年所编后有其孙汝颐跋称辂素庵文集凡数十巻两遭回禄悉为煨烬幸此巻独存因锓诸梓云云此本为天一阁所钞则刋本又佚矣其得者幸也所列奏疏凡三

  • 王端毅奏议巻三·王恕

    明 王恕 撰巡抚云南处置边务奏状节该钦奉勑谕命臣巡抚云南地方仍禁约接连交阯等处地界官吏军民不许私通商旅徃来交易除钦遵通行外近访得交阯着头目换易服饰装作客商潜入临安等处地面听探消息又访得三五年前有一江西

  • 卷八·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八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齐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音义【妃芳非反慢武谏反警居领反本又作敬音同】疏【正义曰作鸡鸣诗

  • 卷十三·道世

    △敬佛灾第六(此有七部)▲述意部第一夫至人应感,慈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於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於日隐之运。所以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忘畴写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

  • 普觉菩萨·佚名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ldquo;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澄观

    疏。诸佛菩萨始自发心下。文中有三。初列十恩。二结成恩重。三者引证。初十恩者。一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犹如慈母咽苦吐甘。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饿虎。香城粉骨。雪岭亡躯。如是等事皆为众生。

  • 辽东行部志·王寂

    记行著作。金王寂(1127——1194)撰。一卷。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天德进士。官县令、刺史、转运史。著有《北迁录》、 《拙轩集》。是书为寂提点辽东路刑狱任时,于明昌元年(1190)巡查沈州、望平、广宁、宜民

  • 周易郑康成注·王应麟

    易学著作。宋王应麟辑东汉郑玄《周易注》佚书。一卷。魏晋以后,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成为当时的显学。二者并驾齐驱,王注在南朝盛行,郑注则独霸北朝。郑注《周易》是一本集两汉《易》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由于隋

  • 尚论篇·喻昌

    伤寒著作。八卷。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清·喻昌撰。初刻于1648年。本书主要参考《伤寒论条辨》。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有所补正。 喻氏遵方有执之论,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

  • 折疑论·佚名

    比丘子成号妙明着。西域师子比丘述注叙问第一。圣生第二,言佛降诞之迹。问佛第三,答不称姓名而称佛之问。喻举第四,喻明佛经非是繁而不要。宗师第五,言古今帝王贤士皆宗师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论孝第七。拒毁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