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一  节用中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1),殁世而不卷(2)。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3),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4),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

之衣,轻且暖;夏服

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5),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6),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1)“餍”通“厌”。(2)“卷”为“倦”。(3)“鞼”为“■”之假借字。“匏”为“鲍”之假借字。(4)“土形”即“土铏”。(5)“兵”为“弁”字之误,为“便”字之音借。(6)“蠲”通“涓”。

[白话]

墨子说道:“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是他们爱护百姓确实尽心,利于百姓确实丰厚,忠信结合,又把利益指示给百姓。所以(他们)终身对此都不满足,临死前还不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即在于此。”

所以古代圣王定下节用的法则是:“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轮车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铸金属的、当木匠的,使各人都从事自己所擅长的技艺,只要足以供给民用就行。”而那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有利于民用的,圣王都不做。

古代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是:“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尧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抚到交阯,北面降服到幽都,东面直到太阳出入的地方,没有谁敢不归服的。及至他最喜爱的(食物),

饭食没有两种,肉食不会重复,用土镏吃饭,用土铏喝汤,用木勺饮酒,对俯仰周旋等礼仪,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则是:“冬天穿的天青色的衣服,轻便而又暖和;夏天穿细葛或粗葛布的衣服,轻便而又凉爽,这就可以了。其他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因为看到凶禽狡兽残害人民,于是教导百姓带着兵器走路。每日带着剑,用剑刺则能刺入,用剑砍则能砍断,剑被别的器械击了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好处。铠甲穿在身上,轻巧便利,行动时方便又顺意,这是甲衣的好处。用车子载得重行得远,乘坐它很安全,拉动它也便利,安稳而不会伤人,便利而能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好处。古代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渡过,于是制造船桨,足以行驶,就可以了。即使上面的三公、诸侯到了,船桨也不加更换,掌渡人也不加装饰。这是船的好处。

古代圣王制定节葬的法则是:“衣三件,足够使死者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掘墓穴,深到不及泉水,又不至使腐气散发于上,就行了。”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

古代人类产生之初,还没有宫室的时候,依着山丘挖洞穴而居住。圣人对此忧虑,认为挖的洞穴虽然冬天可以避风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湿,上面热气蒸发,恐怕伤害百姓的气血,于是建造房屋来便利(他们)。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应该怎样呢?墨子说道:“房屋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清洁,可供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有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猜你喜欢
  卷十六 十六之一·孔颖达
  泾野子内篇卷五·吕柟
  离娄下篇·王夫之
  存人编卷四·颜元
  第六章 22·辜鸿铭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四·家铉翁
  春秋传卷十一·胡安国
  卷四·陆粲
  卷四·朱熹
  论诽第二十四·桓宽
  卷三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覆佛教普济日灾会·太虚
  卷四十七·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九·澄观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陀波利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纳兰词卷四·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沈。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岁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

  • 周邦彦·唐圭璋

      邦彦字美成,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嘉祐元年(1056)。元丰中,献汴都赋,召为太学正。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出知顺昌府,徙知处州。秩满,以待制提举洞霄宫。晚居明州。宣和三年(1121)卒,年六十六。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

  •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宋濂

        ◎外夷一   ○高丽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张廷玉

        公主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郡主以下,恩礼

  • 大事记续编卷四·王祎

    汉孝成皇帝建始元年春正月乙丑悼皇考庙灾【以本纪五行志修】石显徙长信中太仆丞相御史奏免显官徙故郡自杀【以列传修】觧题曰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成帝初迁显为长信中太仆【顔师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八·佚名

    万历三十九年十月丁卯朔颁历○是日享太庙遣公张惟贤恭代○礼科右给事中周永春等上言几辅今岁水灾较之三十二三十五两年其势尤甚小民盻望蠲缓之诏以日为岁今已数月杳然无闻查得牧地自万历十年清丈共地一万六千余顷每年

  • 第一四七夹单禀光绪十四年四月十五日一一三二三—四·佚名

    新竹知县方,将站兵吴瑞启之口供,禀送邮政总局并请示敬禀者,窃案准北右营翁游击移开:「本年四月初四日,据城汛把总郑飞熊禀称:(云云照移叙至)须至移者」等由,计移送兵丁吴瑞启一名到县。准此,卑职当经饬差,协

  • 卷一百十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 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索隐右不宜在西南夷之下】

  • 李进传·宋濂

    李进,保定曲阳人。自幼入伍,初随万户张柔屯驻于杞县三叉口。当时荆山西九十里龙冈即为宋境。定宗皇后二年(1250)春,张柔筑堡于冈上。淮河水涨,宋水军突然到来,蒙古军主帅察罕迎战,李进率士卒十五人,乘一舟转战十余里,夺敌一巨

  • 木海传·宋濂

    耮木海,蒙古族人,姓八剌忽..氏,与其父孛合出同为太祖效力,征伐有功。太祖问他攻城夺地以何种武器为先,耮木海回答说:“攻城以炮石为先,因炮石力重而能远射。”太祖大喜,即命他为炮手。太祖九年(1214),太师国王木华黎南伐,太祖命

  • 谁来指点迷津?·孔子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

  • 卷第一百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经】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念念观察思惟解了深入

  • 云卧纪谭目录·晓莹

    卷上  富弼颂书  秀紫芝文  东山吉  仁宗问大觉  黄龙颂三关  周茂叔青松社  禅公颂古  齐己粥疏  查道僧堂记  佛心才  无尽送羽士  明大禅持钵  修演入定  鼓山刊录  回石头录叙  

  • 卷三十七·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七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十四世 明州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传嗣) 因挑柴过山。触路旁积薪有省。遂依池出家。时中看得心境两立请益池。池曰汝若到者田地。便好放身倒卧。师益惑。一日城归过桐棺山顶。

  • 佛说像法决疑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度须跋陀罗竟。诸大菩萨声闻弟子诸大梵王天龙鬼神诸国王等。一切大众俨然不散。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大般涅槃已广说竟。我向已为普广菩萨说十方诸佛刹土。汝等大众若有疑者可速问

  • 苏沈良方·佚名

    《苏沈良方》系医方书。15卷。本书是南宋时人(约12世纪初)将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卷数不详)二书合编而成。但15卷本(见《通志

  • 临池诀·卢携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

  • 瑶华传·丁秉仁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十一卷四十二回。题“吴下香城丁秉仁编著”, “茂苑尤夙真阆仙评”,首有尤夙真,冯翰等序,作者自序,作者丁秉仁,书叙明末福王女瑶华,乃南山雄狐转世,自幼好道,拜剑仙无碍子为师,修文习武。时福王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