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泾野子内篇卷五

解梁书院语

东鲁光祖因述西渠为御史时事先生曰眞御史也所行皆经术今安得有斯人乎问崔洹野曰其人聪敏毎见之得闻所未闻不觉除去惰心葢博古通今之士也问穆庵曰虽好佛学然其行则忠信端正士也问马柳泉曰温恭纯良通达国体但或有似老氏处耳光祖问薛文清公可与前贤谁比先生曰比吴草庐则有余比许鲁斋则不足

德在言先者其言亦易喻言在德先者虽三令五申莫之能听矣行在文先者其文亦易明文在行先者虽缡章绘句亦无所于用矣

先生谓平陆诸士曰夫平陆于商有傅说焉孔子删书而取其三篇者此地产也于春秋有宫之奇百里奚焉孟子论人取其忠智者此地产也今去三子千有余岁矣其山之灵河之秀岂无钟萃于人若三子者出于其间以为孔孟之所取乎

光祖问二程先生孰优先生曰明道优然始学之道其必先自伊川之方严进乎

光祖问程门尹谢游杨四子孰优先生曰惟尹彦明吾最敬焉笃志力行有周汉人风使及孔门可方由求乎丘孟学曰举业之溺人与佛之溺人一般先生曰就溺中不为所溺方是登岸

光祖曰观屈原离骚之言其忠君爱国之心诚可敬然当其时君既不用隠居可也何必投汩罗水哉先生曰此其志亦可悲乎虽非中道之圣抑亦迈时之贤也此风行可以厉顽顿无耻之徒而况原为同姓之臣乎光祖看鉴至魏晋间叹曰能孝不能忠者其太保王祥乎他日以问先生曰尔看曾闵之孝曾肯仕大夫之家乎由是知后世之称者一节也故尹彦明论尧舜孝弟甚广大

光祖曰汉昭烈戒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何如先生曰上二句真王言下二句则近覇矣

先生常勉学者必以圣贤自期不要把自家当做草木类行坐常思自己终身做如何人也如此激昻必至废寝防食

光祖问曰在下者多谄在上者多骄何故先生曰在下者謟而后在上者益骄

光祖曰后世学易而不能用者其京房郭璞乎先生曰斯二人原未学易耳

光祖曰物之遇或生或长其效甚速人遇教而不兴者何也先生曰只是中心未实如五谷之种或蠧或浥难乎其为苖矣

先生一日夜坐仰山堂使诸子各言志之所欲耿重光对曰欲轻外物明义理曰凡人义理不明正由外物牵制耳使常重在义理外物即退矣丘东郊何如对曰读书常欲为己曰为己不同若独记文字欲不使人知及考则在人前邪对曰否曰是不好胜不矜夸不图利为己乎对曰然曰若是好用力也张泰何如对曰欲求一实字曰只欲实干举业亦不是实必以圣贤之实自体贴方是实耳王玉旻何如对曰欲期至逺大曰当自实与为己做起工夫至大而至小至逺而至近可与郊泰切磋也葢为学须求良友讲论劝戒方有进若自家诵读终无所得

光祖曰有舜之徳防方能成乎韶乐如无舜德虽有防亦难乎其作也先生曰防乐亦又在用稷契臯陶益埀伯夷之后成

光祖问程子蝎颂云杀之则伤仁舍之则害义如何处先生曰若伤人则杀之与故杀不同如此则仁不伤而义不害

朝邑王防父卒有遗命欲停尸以待继母之终然后合葬先生曰从亲一言而暴亲尸于乆逺不可古人常有从治命而不从乱命者矣

先生夏县禹庙记言禹之所以为禹其要在拜昌言每令光祖辈熟读以自广

光祖曰西渠张仲修作河东书院以崇义逺利名斋极中人之病今改为居仁由义矣先生曰甚非作者之意也

先生尝称潞州仇时茂有古王烈之风焉

先生自运城防司马主政邦柱囘光祖问其人如何曰貎象古雅质实真贤者后也

先生欲写乡进士大字赐光祖光祖曰愿得长庆堂字不愿得乡进士字也先生曰只此便是禄在其中先生在书院时尝夜随击柝者以观号见安逸或寝者且责之曰与汝是地为逸乎与汝是屋为寝乎且汝有是身止于工文词谋科第以为人乎抑亦求汝身之所始思汝心之所终观天地之不息念父母之所生明无人非幽无责以求不同于秋草者乎光祖一日诵之曰此言闻而不感发者非夫也

光祖曰有司尚贪酷固百姓之不幸也亦彼子孙之不幸也先生叹曰贪酷者无以为得计

光祖曰张南轩润色二程遗书为粹言何居先生曰使人读之反因文而薄意

猜你喜欢
  商书·伊训·佚名
  榕村语录卷二·李光地
  论语集解义疏卷九·皇侃
  古乐经传卷五·李光地
  孝经指解·佚名
  卷三十一·程公说
  卷七十二·山井鼎
  卷三十·魏了翁
  论灾第五十四·桓宽
  卷五百四十·佚名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欧阳竟无
  第七卷·僧祐
   第九十九則 肅宗問十身調御·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志第十一 礼下·房玄龄

    五礼之别,三曰宾,盖朝宗、觐遇、会同之制是也。自周以下,其礼弥繁。自秦灭学之后,旧典残缺。汉兴,始使叔孙通制礼,参用先代之仪,然亦往往改异焉。汉仪有正会礼,正旦,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公侯以下执贽夹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卷十四景泰元年九月壬寅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命监察御史陈述等于各布政司清理军政述江西张奎狭西项总河南应灏福建胡瑞湖广李王已山东杨进四川毕鸾山西盛骑浙江刘训广东金恺直隶杨州等府△户部言近日虽放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正统九年十一月丙子朔钦天监进正统十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诸王及文武群臣颁行天下○丁丑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交章劾奏神机营总督操备镇远侯顾兴祖广宁伯刘安隐占军士输纳月钱宜寘诸法 上曰所言固是姑屈法宽贷

  • 卷之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佚名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觉罗勒德洪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 ●卷一·余继登

    太祖攻陈野先时,方假寐,有蛇缘臂而走,左右惊告,视之,蛇有足,类龙而无角。意其神也,祝之曰:“若神物则栖我帽缨中。”蛇徐入缨中。太祖举帽戴之,遂诣敌营,设词谕降寨帅。既归,忘前蛇,坐久方寤,脱帽视之,蛇居缨中自若。乃引

  • 穆崇传·李延寿

    穆崇是代地人,他的祖先世代效忠于神元、桓、穆帝。穆崇年青时专门喜欢偷盗。道武帝住在独孤部时,穆崇经常来往供给物品,当时没有人比得过他。后来刘显叛逆,平文皇帝的外孙梁眷知道了,便秘密地派穆崇去报告道武帝。梁眷对穆

  •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佚名

    一九〇九年九月四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日,明治四十二年九月四日,北京。大清国政府及大日本政府,顾念善邻交谊,彼此认明图们江为中、韩两国交界,并妥协商定一切办法,俾中、韩两国边民永远相安,共享幸福,所订各条款并列于左:第一款

  • 卷三百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一世职表二十四镶蓝旗?古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 云骑一等轻车都尉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一

  •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人物志十九大臣传五【满洲镶黄旗五 米思翰 传拉塔鄂克逊 瓦岱 萨布素 尹泰】米思翰【子李荣保】米思翰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哈什屯长子也康熙三年由侍卫袭父一等男兼一云骑尉

  • 天容第四十五·苏舆

      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變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遠,踔而致精,一而少積蓄,廣而實,虛而盈。聖人視天而行。是故其禁而審好惡喜怒之處也,欲合諸天之非其時,不出暖清寒暑也;其告之以政令而化風之清微也,欲合諸天之顛倒其一而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六·澄观

    十通品第二十八(已下入第四十四经)初来意为答第二会中十通问故。以二品明业用广大。前定。此通。义次第故。亦由依定发通。二释名者。通即神通。谓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妙用无极寄十显圆。晋经本业俱称十明者

  •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观因果门第九所以有此门来者。上四门求相不可得。次一门明性无踪。故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以外相内性空故一切法空。外人云。若一切法性相空者可言无因果耶。然世出世因果

  • 卷第三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与非亲苾刍尼作衣学处第二十五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笈多苾刍尼五衣破坏。多有余衣。便作是念。谁当为我刺作大衣。如是念时。有余诸尼来至其

  • 太上洞神三皇传授仪·佚名

    太上洞神三皇传授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叙述传授洞神经箓之科仪。书中首先论述洞神部经箓源出始末,并列举其篇目,据称洞神部经箓包括《大有箓图三皇文》、《八帝妙精经》、《玄

  • 北窗琐语·余永麟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余永麟撰。此书《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均入小说家类,无卷数。今存《砚云甲乙编》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均一卷。全书记述杂事琐闻共五十余则,有些

  • 警世钟·陈天华

    近代陈天华著。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初刊于日本东京。全书两万余字。指出当时中 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亡国灭 种就在眼前”的深重危机。呼吁“做官的”、“当兵的”、 “世家贵族”、“读书

  • 蒿庵论词·冯煦

    词论。清末冯煦(1842—1927)撰。一卷。煦有《宋六十一家词选》已著录。冯氏从明人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萃作品,成《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对各家逐一评论。此编即迻录《例言》诸条而成。作者

  • 上林赋·司马相如

    汉赋。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将《子虚赋》、《上林赋》连成一气,南朝梁代萧统编《文选》,始分为两篇,《子虚赋》收入卷7,《上林赋》收入卷8。据《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写此赋时,“意思萧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