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传卷十一

宋 胡安国 撰

僖公上

【公名申荘公之子闵公之兄諡法小心畏忌曰僖】

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八年惠王崩子襄王立】

郑【文公十四年鲁僖公三十二年文公卒子穆公驩立】

齐【桓公二十七年鲁僖公十七年桓公卒寺人貂作乱立无亏僖十八年杀无亏孝公昭立僖二十七年孝公卒弟昭公潘立】

宋【桓公二十三年鲁僖公九年桓公卒子襄公兹父立僖十九年盟于曹南 宋襄公图霸僖二十一年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僖二十二年及楚战败于二十三年襄公卒子成公王臣立】

晋【献公十八年鲁僖公九年献公卒子奚齐立冬杀奚齐卓子立僖十年弑卓子惠公夷吾立僖二十三年惠公卒怀公圉立僖二十四年杀怀公文公重耳立僖二十八年败楚人于城濮合诸侯于践土文公主伯鲁僖公三十二年文公卒子襄公驩立僖三十三年败秦于殽襄公继伯是年败狄于箕】

衞【文公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立僖二十八年成公奔楚衞元咺奉叔武以受盟于践土衞成复归杀叔武晋人执衞侯元咺立公子瑕僖三十年杀瑕衞成公归衞】

蔡【穆公十六年鲁僖公十四年穆公卒子荘公甲午立】

曹【昭公三年鲁僖公七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僖二十八年晋文公执曹伯畀宋人是年曹伯归曹】滕【详见隐公元年鲁僖公十九年宋执滕宣公】

陈【宣公三十四年鲁僖公十二年宣公卒子穆公欵立僖二十八年穆公卒子共公朔立】

【杜氏年表武公十二年入春秋至僖公二十三年始载成公卒弟桓公姑容立而攷之史记自武公靖公共公徳公至桓公姑容立共九十六年而无成公一代世本谯周索隐徐广所説又云惠公生成公桓公各有互异又如春秋所书隐四年伐桓三年来朝三年防荘二十五年伯姬归传并不载何公今但当以左传所载桓公及杜氏年表为正可也】

薛【鲁荘公三十一年载薛伯卒】

莒【详见隐公元年鲁僖公二十六年传见莒兹防公】

邾【文公七年】

许【穆公三十九年鲁僖公四年穆公卒于师僖公业立】

小邾【鲁荘公五年书郳黎来至鲁僖公七年始书小邾子始爵命也自郳黎来为小邾子天下无未命诸侯矣】

楚【成王十三年鲁僖公元年始书楚僖四年齐桓公服楚召陵僖二十二年楚败宋于皆子文为令尹时也僖二十三年子文使子玉为令尹僖二十八年晋败楚于城濮】

秦【穆公元年鲁僖公十五年战韩始见经僖二十四年纳晋文公僖三十三年晋襄公败秦于殽遂成秦晋七十二年兵争之始】

吴【详见隐公元年】

越【详见隐公元年】

【壬惠王十戌八年】元年【齐桓二十七年晋献十八年衞文公燬元年蔡穆十六年郑文十四年曹昭三年陈宣三十四年恵十四年宋桓二十三年秦穆公任好元年楚成十三年】

春王正月

【不书即位内无所承上不请命也闵公薨夫人孙于邾庆父出奔莒公于是焉以成风所属而季子立之内无所承也嗣子定位于初丧而鲁使不告于周明年正位改元而周使亦不至于鲁又明年服丧已毕而不见于京师上不请命也承国于先君者父子之伦请命于天王者君臣之义今僖公内无所承上不请命不书即位正王法也是故有四海而即天王之位者受之于天者也有一国而即诸侯之位者受之于王者也受之于天者必奉若天遣而后能保天下受之于王者必谨守王度而后能保其国】音注【孙音逊属章欲反使去声见音现】

齐师【桓】宋师【桓】曹师【昭】次于聂北救郉音注【聂北郉地聂音蹑三国称师见兵力之有余也聂北书次讥救郉之不速也春秋大义伐而书次其次为善遂伐楚次于陉美之也救而书次其次为贬救郉次于聂北讥之也圣人之情见矣故救患分灾于礼为急而好攻战乐杀人者于罪为大】音注【见音现好去声乐音洛】

夏六月郉迁于夷仪音注【夷仪郉地】

齐师宋师曹师城郉

【书郉迁于夷仪见齐师次止缓不及事也然郉以自迁为文而再书齐师宋师曹师城郉者美桓公志义卒有救患之功也不以王命兴师亦圣人之所与乎中国衰微夷狄猾夏天子不能正至于迁徙奔亡诸侯有能救而存之则救而存之可也以王命兴师者正能救而舆之者权】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音注【左传在闵二年不书齐人杀讳之书地者明在外薨】

【夫人薨不地其曰薨于夷故也桓公召而杀之也其曰齐人以归者以其丧归于鲁也齐为盟主义得举法是伯者之所以行乎诸侯也既诛其人又归其丧何居鲁欲拒而勿受乎则子无雠母之义受而葬之乎已絶者复得享小君之礼典刑紊矣故特书以归而不曰归夫人之丧以者不以者也】音注【居音基复扶又反】

楚人伐郑音注【荆始书楚】

【楚称人浸强也荘公十年败蔡师虏献舞固已强矣然独举其号者始见于经则本其僭窃之罪正其始封之名著王法也二十三年来聘嘉其慕义乃以人书二十八年伐郑恶其猾夏复以号举至是又伐郑也亦书人者岂许其伐国而人之乎会中华执盟主朝诸侯长齐晋其所由来者渐矣】音注【见音现恶去声复扶又反长展两反】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音注【柽宋地音嗔衣裳之防六】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音注【偃邾地】

【柽之防谋救郑而公与邾人咸与焉则是志同而谋协也今既防郊人于柽又败邾师于偃于此责公无遏强暴安中国之诚矣凡此类皆直书其事而义自见也诈战曰败败之者为主】音注【与音预见音现】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音注【郦力知反挐女居反又音拏】

【按公羊庆父走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奚斯入请不可而死莒人曰吾已得子之贼以求赂乎鲁鲁人弗与为是兴师而来伐然则罪在莒也而以季友主此战何也抑锋止鋭喻以词命使知不缩而引去则善矣今至于兵刃既接又用诈谋擒其主将此强国之事非王者之师春秋之志故以季友为主而书败获责之备也】音注【为于伪反将去声】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夫人预弑二君几于亡国大义已絶不可复入宗庙矣书孙于邾薨于夷者絶哀姜也书齐人以归夫人氏之丧至自齐者讥桓公也不称姓者杀于齐不去氏者受于鲁】音注【复扶又反孙音逊去起吕反】

【癸惠王十亥九年】二年【齐桓二十八晋献十九衞文二蔡穆十七郑文十五曹昭四陈宣三十五惠十五宋桓二十四秦穆二楚成十四】

春王正月城楚丘

【楚丘衞邑桓公帅诸侯城之而封衞也不书桓公不与诸侯专封也木美桓公而夫子録之意岂异乎不与专封正王法也木有取焉善衞人之情也曷为善之报者天下之利以徳报徳则民有所劝矣城楚丘畧而不书城郉词繁而不杀何也按周制凡封国大宗伯傧司儿筵设黼扆内史作防命是天子大权非诸侯所得擅而行之者也衞人渡河野处曹邑许穆夫人闵其亡而载驰赋文公徙居楚丘而后百姓悦则其国固尝亡灭而不存矣城楚丘是擅天子之大权而封国也郉迁于夷仪经以自迁为文则其迁出于己意其国未尝灭也诸侯城郉是谓同恶相恤以从简书故词繁而不杀美救患也桓公封衞而衞国忘亡其有功于中华甚大为利于衞人甚博宜有美词其事今乃微之若此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畧小惠存大节春秋之法也故曰五伯三王之罪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音注【杀所卖反】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虞师晋师灭下阳音注【下阳虢邑晋始见经】

【按孟子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竒谏百里奚不谏然则晋人造意以虞首恶何也贪得重赂遂其强暴灭兄弟之国以及其身而亡其社稷所以为首乎春秋圣人律令也观此义可以见法矣唐高宗赐其臣长孙无忌金寳缯锦欲以立武昭仪虽无忌终不顺旨君子犹讥其没于利而不反君赐也矧受他人之赂遂其强暴者乎国而曰灭下阳邑尔其书灭何也下阳虞虢之塞邑犹秦有潼关蜀有劒岭皆国之门户也潼劒不守则秦蜀破下阳既举而虞虢亡矣春秋此义以天下为家以城郭沟池为固以山川丘陵为险设之以守国而待暴客者也其衰世之意耶】音注【屈求勿居勿二反乘绳证反长上声】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音注【贯宋地衣裳之防不在九合之数】

【按左氏盟于贯服江黄也荆楚天下莫强焉江黄者其东方之与国也二国来定盟则楚人失其右臂矣乐毅破齐先结韩赵孔明伐魏申好江东虽武王牧野之师亦誓友邦逺及庸蜀彭濮八国之人共为掎角之势也桓公此盟其服荆楚之虑周矣其救灾防隣推亾固存之义着矣盟虽春秋所恶然诸侯皆在独言远国者许是盟也】

冬十月不雨

楚人侵郑

【甲惠王二子十年】三年【齐桓二十九晋献二十卫文三蔡穆十八郑文十六曹昭五陈宣三十六惠十六宋桓二十五秦穆三楚成十五】

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

【谷梁子曰不雨者勤雨也每时而一书闵雨也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歴时而总书不忧雨也不忧雨者无志乎民者也按诗称僖公俭以足用寛以爱民务农重谷则诚贤君也其有志乎民审矣故冬不雨而书春不雨而书夏不雨而书以着其勤也文公以练祭则缓于作主以宗庙则世室屋坏以赋政则四不视朔以邦交则三不防盟其无志乎民亦审矣故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书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书以着其慢也】音注【以练祭则缓于作主见文公二年以宗庙则世室屋坏见文公十三年以赋政则四不视朔见文公十六年以邦交则三不防盟见文七年十五年十七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书见文公二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书见文公十年十三年】

徐人取舒

六月雨

【雨云者喜雨也闵雨与民同其忧喜雨与民同其乐此君国子民之道也观此义则知春秋有惧天灾恤民隐之意遇天灾而不惧视民隐而不恤自乐其乐而不与民同也国之亡无日矣】音注【乐音洛下同】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防于阳谷音注【阳谷齐地衣裳之防不在九合之数】

【按左氏谋伐楚也或曰侵蔡次陉之师诸侯皆在江黄独不与焉则安知其为谋伐楚乎曰兵有聚而为正亦有分而为竒诸侯之师同次于陉所谓聚而为正也江人黄人各守其地所谓分而为竒也次陉大众厚集其阵声罪致讨以震中国之威江人黄人各守其境按兵不动以为八国之援此克敌制胜之谋也退于召陵而盟礼定循海以归而涛涂执然后及江人黄人伐陈则知侵蔡攷陛而二国不防目为掎角之势明矣此大防而末言者善是谋也】

冬公子友如齐涖盟

楚人伐郑

【乙惠王二丑十一年】四年【齐桓三十晋献二十一卫文四蔡穆十九郑文十七曹昭六陈宣三十七惠十七宋桓二十六秦穆四楚成十六】

春王正月公防齐侯宋公【桓】陈侯【宣】衞侯【文】郑伯【文】许男【僖】曹伯【昭】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音注【侵蔡遂伐楚以见齐霸侵陈遂侵宋以见楚霸○陉楚地音刑楚强齐欲绥之以徳故不速进而次于陉】

【潜师掠境曰侵侵蔡者竒也声罪致讨曰伐伐楚者正也遂者继事之词而有专意次止也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桓公是徴而楚人服罪师则有名矣孟子何以独言春秋无义战也譬之杀人者或曰人可杀欤曰可孰可以杀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矣国可伐欤曰可孰可以伐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矣楚虽暴横慿陵上国齐不请命擅合诸侯岂所谓为天吏以伐之乎春秋以义正名而乐与人为善以义正名则君臣之分严矣书遂伐楚讥其专也乐与人为善苟志于善斯善之矣书次于陉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序其绩也】音注【共音恭横去声】

夏许男新臣卒音注【穆公卒僖公业立】

【刘敞曰诸侯卒于外者在师则称师在防则称防今许男一无称者此去师与会而复归其国之騐也召陵地在颍川是以许男复焉古者国君即位而为椑嵗一漆之出疆必载椑卒于师曰师卒于会曰会正也许男新臣卒非正也其为人君不知命者也不知命则必畏死畏死则必贪生贪生则必乱于礼矣而后有容身苟免之耻而后有滛祀非望之惑此説是也夫知生死之説通昼夜之道者亦岂有以异于人哉苟得正而毙焉则无求矣】音注【椑音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音注【不战服楚也召陵颍川县召音邵楚大夫未有以名氏通者其曰屈完进之也其不称使权在完也来盟于师嘉服义也盟于召陵序桓绩也桓公帅八国之师侵蔡而蔡溃伐楚而楚人震恐兵力强矣责包茅之不贡则诺问昭王之不复则辞徼与同好则承以寡君之愿语其战胜攻克则对以用力之难然而桓公退师召陵以礼楚使卒与之盟而不遂也于此见齐师虽强桓公能以律用之而不暴楚人已服桓公能以礼下之而不骄庶几乎王者之事矣故春秋之盟于斯为盛而子称之曰齐桓之时緼而春秋美召陵是也】音注【徼古尧反好去声语去声使去声緼委粉反】

齐人执陈辕涛涂音注【辕涛涂陈大夫辕音袁】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八月公至自伐楚

葬许穆公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人防齐人宋人衞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音注【公孙兹叔牙子即叔孙戴伯也霸国大夫防诸大夫侵与国自此始子法言或问为政有几曰思斁昔在周公征于东方四国是王其思矣夫齐桓公欲径陈陈不果纳执辕涛涂其斁矣夫桓公识明而量浅管仲器不足而才有余方楚人未怗而齐以为忧也致勤于郑振中夏之威防于阳谷惇远国之信按兵于陉修文告之辞退舍召陵结会盟之礼何其念之深礼之谨也存此心以进善则桓有王徳而管氏为王佐矣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惜乎桓公假之不久而遽归也楚方受盟志己骄溢陈大夫一谋不协其身见执其国见伐见侵而怒犹未怠也桓徳于是乎衰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曽可厚以责人不自反乎原其失在于量浅而器不宏也魏武得荆州而张松见忽唐荘宗自矜取汴而高氏不朝成汤胜夏抚有万方乃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人之度量相越岂不逺哉春秋称人以执罪齐侯也称侵陈者深责之也故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管仲曽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音注【斁音绎量音亮】

【丙惠王二寅十二年】五年【齐桓三十一晋献二十二衞文五蔡穆二十郑文十八曹昭七陈宣三十八杞惠十八宋桓二十七秦穆五楚成十七】

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公羊子曰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申生进不能自明退不能违难爱父以姑息而陷之不义防人得志几至亡国先儒以为大仁之贼也而目晋侯斥杀专罪献公何也春秋端本清源之书也内宠并后嬖子配适乱之本也骊姬宠奚齐卓子嬖乱本成矣尸此者其谁乎是故目晋侯斥杀专罪献公使后世有欲紊妃妾之名乱适庶之位纵人欲灭天理以败其家国者知所戒焉以此防民犹有以尧母名门使奸臣逆探其意有危皇后太子之心以成巫蛊之祸者】音注【几平声适音嫡下同】

伯姬来朝其子音注【伯姬归宁成风因见其子于公时子年十嵗左右未能行朝礼故系于母而曰朝其子也】

夏公孙兹如牟音注【牟小国】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衞侯郑伯许男曹伯防王世子于首止音注【首止衞地衣裳之防七 殊防世子不以世子夷于诸侯所以定世子也】

【及以防尊之也以王世子而下防诸侯则陵以诸侯而上与王世子防则抗春秋抑强臣扶弱主拨乱世反之正特书及以防者若曰王世子在是诸侯咸往会焉示不可得而抗也后世论其班位有次于三公宰臣之下亦有序乎其上者则将奚正自天王而言欲屈远其子使次乎其下示谦徳山自臣下而言欲尊敬王世子则序乎其上正分义也天尊地卑而其分定典叙礼秩而其义明使羣臣得伸其敬则贵有常尊上下辨矣经书宰周公祗与王人同序于诸侯之上而不得与殊防同书此圣人尊君抑臣之旨也而班位定矣】音注【祗音支】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无中事复举诸侯防盟同地再言首止者书之重词之复其中必有大美恶焉首止之盟美之大者也王将以爱易世子桓公有忧之控大国扶小国防于首止以定其位太子践阼是为襄王一举而君臣父子之道皆得焉故夫子称之曰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呜呼是监之功岂不伟哉盖人之所以为人以有父子君臣之大伦也否则人理已亾矣故曰首止之盟美之大者也】音注【被皮寄反衽而审反】

郑伯逃归不盟

【事有恶者不与为幸其善者不与为贬平丘之盟恶也请鲁无勤是以为幸故直书曰公不与盟首止之盟善也犯众不盟是以为贬故特书曰郑伯逃归逃者匹夫之事以诸侯之尊下行匹夫之事虽悔于终病而乞盟如所丧何其书逃归不盟深贬之也或曰首止之防非王志也王恶齐侯定世子而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汝以从楚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畏齐故逃归不盟然则何罪乎曰春秋道名分尊天王而以大义为主夫义者权名分之中而当其可之谓也诸侯防王世子虽衰世之事而春秋与之者是变之中也郑伯虽承王命而制命非义春秋逃之者亦变之中也天下之大伦有常有变舜之于父子汤武之于君臣周公之于兄弟皆处其变者也贤者守其常圣人尽其变防首止逃郑伯处父子君臣之变而不失其中也噫此春秋之所以为春秋而非圣人莫能修之者矣】音注【与音预下同丧息浪反恶去声分当并去声】

楚人灭子奔黄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晋人执虞公

【公羊子曰虞已灭矣其言执何不与灭也灭者亡国之善词上下之同力也若夫虞公地之緼于晋久矣晋命行乎虞民信矣其曰晋人执之者犹众执独夫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独夫商纣是也贵为诸侯富有一国而身为独夫虞公是也其曰公者非存其爵犹下执之之词也不言以归验其为匹夫之实也书灭下阳于始而记执虞公于后可以见弃义趋利渎货无厌之能亡国败家审矣】音注【厌平声】

【丁惠王二卯十三年】六年【齐桓三十二晋献二十三衞文六蔡穆二十一郑文十九曹昭八陈宣三十九成公元年宋桓二十八秦穆六楚成十八】

春王正月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衞侯曹伯伐郑围新城音注【新城郑新密也】

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音注【夷狄始灭围中国】

冬公至自伐郑

【齐自召陵之后兵服四夷威动诸夏今合六国之师围新造之邑宜若振槁然围而不举有遗力者矣及楚人攻许即觧新城之围移师救许是又得讨罪分灾救急之义也故特书曰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凡书救者未有不善之也其曰遂救许善之尤者也善之尤则何以致久也】

【戊惠王二辰十四年】七年【齐桓三十三晋献二十四衞文七蔡穆二十二郑文二十曹昭九卒陈宣四十成二宋桓二十九秦穆七楚成十九】

春齐人伐郑

夏小邾子来朝

郑杀其大夫申侯音注【申侯即申出也】

【将卑师少称人声罪致讨曰伐郑伯背盟弃信南与楚合而未离也故桓公复治之孔叔言于其君请下齐以救国郑伯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于是杀申侯以説于齐称国以杀者罪累上也不知自反内忌听谗而擅杀其大夫信失刑矣如申侯者其见杀何也专利而不厌则足以杀其身而已矣】音注【厌于虔反】

秋七月公防齐侯宋公陈世子欵郑世子华盟于甯母音注【甯母鲁地高平方与县有泥母亭母音某又音无衣裳之防八】

曹伯班卒音注【昭公卒子共公襄立】

公子友如齐

冬葬曹昭公

【己惠王二十已五年崩】八年【齐桓三十四晋献二十五衞文八蔡穆二十三郑文二十一曹共公襄元年陈宣四十一成三宋桓三十秦穆八楚成二十】

春王正月公防王人齐侯宋公衞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盟于洮郑伯乞盟音注【洮曹地兵车之会一 王人与诸侯盟不讥者王室有难故也】

【王人下士也内臣之微者莫微于下士外臣之贵者莫贵于方伯公侯今以下士之微序乎方伯公侯之上外轻内重不亦偏乎春秋之法内臣以私事出朝者直书曰来以私好出聘者不称其使以私情出讣者止録其名不以其贵故尊之也以王命行者虽下士之微序乎方伯公侯之上不以其贱故轻之也然则班列之高下不在乎内外特系乎王命尔圣人之情见矣尊君之义明矣乞者卑逊自屈之辞欲与是盟而未知其得与否也始而逃归今则乞盟于以见举动人君之大节不可不慎也】音注【好去声】

夏狄伐晋

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

【按礼大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千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礼乐也践其位则行其礼奏其乐故雝禘太祖周颂也而其诗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周公人臣不践其位鲁侯国而用天子之礼乱名犯分莫大乎是故夫子志之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鲁侯国而以王礼祀大庙是诬伪不诚而非所以事乎其先矣故夫子伤之曰禘自既灌而徃者吾不欲观之夫灌以降神乃祭之始而已不欲观是自始至终皆非礼矣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不宜致也夫人者风氏也初成风闻季友之繇遂事之而属僖公焉故季子立之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又生而命之氏俾世其卿而私门强矣于成风则举大事于始祖之庙立以为夫人而嫡妾乱矣以私劳宠其臣而卑公室以私恩崇其母而轻宗庙皆越礼之罪也经书夫人而不称姓氏其贬深矣】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庚襄王午元年】九年【齐桓三十五晋献二十六卒衞文九蔡穆二十四郑文二十二曹共二陈宣四十二杞成四宋桓三十一卒秦穆九楚成二十一】

春王正月丁丑宋公御説卒音注【御説宋公名也音语悦桓公卒子襄公兹父立】

夏公会宰周公【孔】齐侯【桓】宋子【襄】衞侯【文】郑伯【文】许男【僖】曹伯于葵丘音注【宰周公天子之为政者也葵丘齐地在陈留县东衣裳之会九其曰宰周公者以宰兼三公也古者三公无其人则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师保之任宰或阙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职禹自司空进宅百揆又曰作朕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师保之任也周公为师又曰位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职也所以然者三公与王坐而论道固难其人而冡宰统百官均四海亦不易处也夫以冡宰兼三公其职任重矣而不殊会之何也人臣则有进退之节出入均劳之义非王世子贵有常尊之可比矣】音注【易去声处上声】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音注【桓之防有天子之事三于洮既序王人于诸侯之上而同盟焉于葵丘亦序周公于诸侯之上而不敢同盟焉盟于首止不但不同盟也而帅诸侯以防世子桓知节矣春秋是以予桓也】

【防盟同地再言葵丘何也书之重辞之复其中必有大美恶焉葵丘之盟美之大者也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材以彰有徳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以是为尽禁矣诸侯咸喻乎桓公之志葢束牲载书而不防血也是故防盟同地而再言葵丘美之也观孟子所载此盟初命之辞则知桓公翼戴襄王之事信矣】

甲子晋侯诡诸卒音注【献公卒子奚齐立诡九委反】

冬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音注【献公未葬奚齐未成君故称君之子奚齐受命继位无罪故里克称名 是年晋里克弑其君卓晋惠公夷吾立】

【谷梁子曰其君之子云者国人不子也不正其杀申生而立之也人君擅一国之名宠为其所子则当子矣国人何为不子也民至愚而神是非好恶靡不明且公也其为子而弗子者莫能使人弗之子也非所子而子之者莫能使人之亦子也周幽王尝黜太子宜臼子伯服矣而犬戎弑其身晋献公亦杀世子申生立奚齐矣而大臣杀其子诗不云乎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徳此言天理根于人心虽以私欲灭之而有不可灭也春秋书此以明献公之罪抑人欲之私示天理之公为后世戒其义大矣以此防民犹有欲易太子而立赵王如意致夫人之为人彘者】音注【好恶并去声周幽王黜太子宜臼子服伯矣而犬戎杀其身注见隐公元年欲易太子而立赵王如意致夫人之为人彘事见汉书惠帝元年】

【辛襄王未二年】十年【齐桓三十六晋惠公夷吾元年衞文十蔡穆二十五郑文二十三曹共三陈宣四十三杞成五宋襄公兹父元年秦穆十楚成二十二】

春王正月公如齐音注【鲁始屈于大国朝齐之始】

狄灭温温子奔衞音注【温王畿地葢中国也狄灭而居其地】

晋里克弑其君卓音注【弑卓在前年而以今春书者从赴也】

【国人不君奚齐卓子而曰里克弑其君卓何也是里克君之也克者世子申生之傅也骊姬将杀世子而难里克使优施饮之酒而告之以其故里克听其谋乃欲以中立自免称疾不朝居三旬而难作是谓持禄容身速献公杀适立庶之祸者故成其君臣之名以正其弑逆之罪克虽欲辞而不受其可得乎使克明于大臣之义据经廷诤以动其君执节不贰固太子以携其党多为之故以变其志其济则国之福也其不济而死于其职亦无歉矣人臣所明者义于功不贵幸而成所立者节于死不贵幸而免克欲以中立祈免自谓智矣而终亦不能免等死耳不死于世子而死于弑君其亦不知命之蔽哉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为人臣而不知春秋之义者必陷于簒弑诛死之罪克之谓也】音注【难乃旦反下同饮于鸩反适音嫡】

及其大夫荀息音注【荀息从君于昏故称名】

【荀息者奚齐卓子之傅也君弑而死于难书及所以着其节书大夫不失其官也于荀息何取焉若息者可谓不食其言矣或曰息既从君于昏不食其言庸足取乎世衰道微人爱其情私相疑贰以成倾危之俗至于刑牲防血要质鬼神犹不能固其约也孰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死节而不可夺如息者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故圣人以信易食而君子以信易生息不食言其可少乎】音注【难乃旦反要平声】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音注【北戎山戎】

晋杀其大夫里克音注【里克亲为三怨之主弑二君故称名】

【里克弑二君与一大夫不以讨贼之词书者惠公杀之不以其罪也杀之不以其罪奈何里克所为弑者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将杀我也则谓克曰尔既杀夫二孺子矣又将图寡人为尔君者不亦病乎里克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臣闻命矣伏劒而死若惠公既立而谓克曰先君命大夫为世子傅世子死非其罪而大夫不之恤若奚齐者既有先君之命矣而大夫又杀之以及卓大夫虽杀之独不念先君之命乎则克必再拜而死不复有言矣惠公乃曰又将图寡人是杀之不以其罪也故称国以杀而不去其官】音注【为于伪反下同重卑声复扶又反】

秋七月

冬大雨雪音注【雨如去声】

【壬襄王申三年】十有一年【齐桓三十七晋惠二衞文十一蔡穆二十六郑文二十四曹共四陈宣四十四成六宋襄二秦穆十一楚成二十三】

春晋杀其大夫防郑父音注【防郑父里克之党 以私怨谋乱国书名罪之书春从告也】

【按左氏防郑言于秦伯请出晋君则郑有罪矣曷为称国以杀而不去其官惠公以私意杀里克故其党皆惧郑之有此谋由杀里克致之也春秋以大义公天下为诛赏故书法如此其称国者兼罪用事大夫不能格君心之非至于多忌滥刑危其国也】音注【去上声】

夏公及夫人姜氏防齐侯于阳谷音注【齐侯之志荒矣】

【襄陵许翰曰先乎阳谷之防为大雨雪后乎阳谷之会为大雩僖公贤君不能礼佐齐桓儆其怠忽而更与之俱肆于宠乐是以见戒于天如此以公夫人阳谷之防观之齐桓伯业怠矣故楚人伐黄不能救凡此类属词比事直书于防而义自见者也】音注【襄陵许翰按宋鉴许翰洪州襄邑人元祐间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高宗时拜尚书中丞终资政殿大学士翰通经术正而不挠歴事三朝致位政府论议剀切然横遭口语志卒不展所着有春秋传属入声比去声见音现】

秋八月大雩

冬楚人伐黄音注【黄人不归楚贡故楚人伐之】

【按谷梁子曰贯之盟管敬仲言于桓公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逺国慕义去逆効顺所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春秋之所取也被兵城守更歴三时告命已至而援师不出则失救患分灾防同恶安与国之义矣灭灭温皆不书伐灭黄而书伐者罪桓公既与防盟而又不能救也】音注【背音佩被皮寄反援去声】

猜你喜欢
  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晏婴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晏婴
  論衡校釋附編二·黄晖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王充耘
  第二章 6·辜鸿铭
  礼记析疑卷三十七·方苞
  第九章 谨交游·佚名
  卷四·王昭禹
  后记·佚名
  大人先生传译文·阮籍
  卷四·佚名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发刊词·太虚
  我之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太虚
  佛说坚意经·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786_1 【题长乐驿壁】无名氏   三十骅骝一烘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杨花满地如飞雪,应有偷游曲水人。   卷786_2 【绝句】无名氏   传闻天子访沈沦,万里怀书西入秦。   早知不用无媒客,恨别江南杨

  • 卷三·刘克庄

      孟襄阳诗,如“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馆阁诸彦叹服,而集中不收,岂逸其全篇乎!《寄衣曲》云:“畏瘦宜伤窄,防寒更厚装。”又“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警语不一。老杜少所推服,独称其句

  • 卷三十九·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少以文行名乡里聚徒梅溪受业者衆入太学主司异其文适秦桧死上亲政策士十朋对策万余言上嘉其淹通醇正擢第一学者传诵拟诸鼂

  • 石田诗选巻四·沈周

    (明)沈周 撰○宗族泛月辞【并序】家君以风痹两年不良行今稍可扶掖出入七月望夕气清天髙神情朗彻因合近局五七人泛舟奉游于谷木川上水月浩然照人如画乃烹鲜酾酒捧觞屡进复造此辞扬声中流歌以佐之客亦宛转齐口相和家君驯

  • 哀秦二世赋原文译文·司马相如

    【原文】登陂阤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

  • ●卷三·毛奇龄

    〖景泰朝帝〗景皇后汪姓,顺天人,祖泉,金吾左卫指挥使,父瑛,中兵马指挥使,皆以后封故,进都督。正统十年八月,英宗选择王妃,得后而贤,册立之。十四年,英宗北狩,成阝王由监国即帝位,册为皇后。时京师新被卤,凡死事及老弱杀伤者,暴骨满

  •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八十四上上·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四上上  元 郝经 撰 録第二上上 历象 太极隂阳 天地 六天 仪象 晷影 黄赤道 象数之学尚矣太极之一奇一耦而生数两仪之一隂一阳

  • 春秋阙如编卷一·焦袁熹

    金山焦袁熹撰隠公名息姑惠公之子立十一年为其弟桓公所弑元年春王正月元犹始也首也继父惠公为君逾年廼称元年犹言我公之第一年也是年为周平王之四十九年以其是鲁国之史故自纪其君之年而已不得称周王之年也【明改元非僣

  • 卷十一·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十一    明 熊过 撰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在位十五年谥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春王起至四年五月公及诸侯盟于臯鼬止查原本系缺页】?伯成卒于会子乞嗣是为隐公七月其弟过弑隐公自立是

  • 卷之三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礼君臣之礼《宋记》:太祖皇帝常读二典,叹曰:尧舜之时,四凶之罪止於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耶。於是立法,鞭朴不行於殿陛,骂辱不及於公卿。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法理深害,多得贷死,惟臧吏弃市,未尝容赏。录曰:此宋朝家

  • 断食肉品第八·佚名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於法味。於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說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我今當說。總嗢柁南曰.   體.顯現初. 門.差别後。   問.何等爲處。答.於彼彼事理無相違。問.何等非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九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九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八法品第九之二 八胜处者云何为八。答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一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若好若恶于彼诸

  • 卷第三十七·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夜摩天宫偈赞品第二十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十·介庵悟进

    嗣法门人真在真觉真性真本编疏引募修金明寺缘起金明乃宋佛慈禅师道场,继有赐紫净惠大师鼎建千佛宝阁,开禧赐额,至明成化间,得祖昭大师重新,迄今又二百余年矣。余于戊子仲夏赴诸檀护之请,卓锡此地,亦不免理废席于榛莽,整颓纲于

  • 09.说梵住品·佛音

    (一)慈的修习在随念业处之后所提示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中,先说欲修慈的初学瑜伽行者,断了(十种的)障碍,受持了业处,食事既毕,除去食后的懒睡,在远离的地方善敷座位,安坐下来,最先当观察嗔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观察嗔恚之过及

  • 虬髯客传·杜光庭

    传奇小说。唐末五代杜光庭(850—933)撰。一卷。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道士。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屡应举不第,入天台山修道。僖宗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