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2)。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3);民多知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4)。是以圣人之言曰(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
【题解】
本章,老子宣扬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把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认为人类社会应同自然界一样,无为自化,生生不已,因而否定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否定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以避免“民弥贫”、“邦家滋昏”这些事情的发生。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消极倒退的,是阻挠社会发展的。
注释:
(1)王、范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惟“治”作“之”,“奇”作“畸”。甲本“国”字作“邦”,乙本作“国”。傅及开元,“正”作“政”。达真子《老子》,“无事”作“无为”。朱谦之说:“‘正’、‘政’古二字通用,唯此与‘奇’对,当作‘正’。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与此章‘我好静而民自正’,皆当用本字。”刘师培说:“奇与正对文,则奇义同邪。《管子·白心》篇‘奇身名废’,注云:‘奇,邪不正也。’是奇即不正。以奇用兵,即不依正术用兵也。”张松如说:“正与奇对文。正者,谓清静之道也。奇者,谓权诈之术也。此言以清静之道治国,以权诈之术用兵,以无所事事取天下也。”
(2)河、王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吾何以知其然也才(哉)”,无“以此”二字;甲本大致相同,惟“何以知其然”五字损掩。道藏御注作:“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御疏又以“其”字作“之”字。开元与诸唐本作:“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傅、范作:“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下有“夫”字,当属下句。劳健读作“以此夫”,非是。马王堆本甲乙本俱省“以此”二字,下句从“夫”字起,可证劳读之误。
(3)据马王堆本并参照傅、范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多忌”二字损掩,“滋”省作“兹”。乙本“而邦家滋”四字损掩。傅“弥”作,“邦家”作“国家”,无下“而”字。王本无“夫”字,末句同傅作“国家滋昏”。诸本“邦”字均作“国”。
(4)参照傅、范写定如此。范“慧”作“惠”。傅下无“而”字,王弼前二句作“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后二句同傅,惟“章”作“彰”。马王堆本甲乙本俱多损掩,难于句读。乙本残留“物兹章,而盗贼”六字,可证“法令”当作“法物”。河上及景龙、景福、敦煌、《治要》诸本,“法令”皆作“法物”,同马王堆本乙本。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圣”字损掩,据他本补。甲本全句损掩。严遵无“是以”二字,作“圣人之言云”。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皆作“故圣人云”。
(6)河、王、傅、范诸本皆如此。惟傅“静”作“靖”。马王堆本乙本大致相同,惟“无欲”作“欲不欲”。甲本后二句损掩,前二句作“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开元、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无事”句在“好静”句上。
敦煌唐写本残卷及道藏河上本,多“我无情而民自清”一句,义无可取,他本皆无。
【今译】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出奇制胜的战术作战,用以静制动的手段夺取天下。我从哪里知道这种情形呢?就从这里。天下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的智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凶;法令规章制订得越详明,盗贼反而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规矩;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淳朴。
猜你喜欢 第六章 公通·梁启超 第五章 中学院·梁启超 通书述解卷下·曹端 孟子纂笺卷四·詹道传 卷九·蔡清 卷十三·陈经 第七章 1·辜鸿铭 卷二·毛奇龄 卷六·陈则通 卷二十六·吕本中 卷十一·李光地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全文·佚名 卷四·赜藏主 知识行为能力之三者能否一致·太虚 敦煌译本·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