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毛氏传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隐公【公姬姓侯爵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伯禽七世孙也据鲁世家自伯禽至隐凡十三君以兄弟相及者五人故止七世七者世次十三者传位之次也周书諡法隐拂不成曰隐】

此二字亦鲁史文也公本侯爵而称公惟史文有之他即不然故尚书费誓史文称公曰嗟而作书序者便称鲁侯则此称公者非史官旧标字乎

元年

史凡记事必以年领时以时领月而每公所记则又必从首年至终年以为一公之终始此是史例则此元年者本是隐公之元年例所必书无庸疑也乃何休说公羊传谓天子改元诸侯无改元之例其所称元当是黜周王鲁尊鲁为王者之义则不特悖礼叛教春秋必诛且亦不识周制矣周制国君皆改元者他无可考史记齐世家称齐献公元年尽逐齐胡公子而左传于襄十九年有云郑简公元年士子孔卒则齐郑皆改元矣第改元则必行朝庙即位之礼而隐复不书即位此有异耳其说见後

春王正月

此以时领月也礼也史凡书事必书在时月之下下苟无事则此时月可不书而四时首月虽无事而犹书之者谨时之例此所以为春秋也特书时旧法年有四时时有三月而时之所领则必在三月之首故春必正月夏必四月秋必七月冬必十月而有时不在首月如所称春王二月【隐三年】春王三月【隐七年】者则不合矣然必二三月有事而正月无事故但书旁月而不书首月若空书时月并无一事则必在首月而不在旁月乃亦有时书次月如所称夏五月【庄二十二年】者则又不合矣吾故曰春秋须识例其必书时月虽无事而亦书者此例也此终古不易者也其既书时月而或书此月或书彼月则非例也通也阙缪也【阙缪见夏五月疏】通则无例阙与缪则并无义也不然天下岂有以空空岁月而可以寓褒讥加美刺者以此推之则凡书人书国书名书字其诸以通例而强作义例者亦可返矣

然而王何也公羊传云王文王也谓文始受命王之首也然而文未改正也故范氏谷梁注曰周王则改正之王者也谓周之先王改此朔者非武王即成王也然而改正耳即改朔亦朔一月耳曰王二月王三月何也故杜氏序云王即平王盖时王必颁朔隐之时则颁朔者平王也王有时不颁朔则不书王桓年多无王可验也然而刘炫已辨之谓昭二十二年後王室大乱天王出奔狄泉矣越五年而後反国此时谁颁朔而五年之间皆得书王何为也故何休又曰王者谓夏殷周三代之王也王正月则周王也周十一月也王二月则殷王也殷十二月也王三月则夏王也夏十三月也而服?亦云孔子作春秋其于春则每月书王以统三正谓夫三春之书王将以禹汤文武立三正统也然此孔疏已辨之谓夫子以周室臣民反尊夏殷之旧主每月书王以敬奉前代则何意乎於是有袭公羊邪说以为春秋黜周王鲁体王改元则此王字当暗指鲁公王者公也天王者王也是世有二正土有二王乱臣贼子自春秋始而谓春秋为之乎然则王之必不可以为王者之王断可知也

然则何王乎曰世亦不知有春王耳亦不知王之当属春不当属正月耳左传曰春王周正月其云春王则王属春也云周正月则正月不属王也左氏亦唯恐经文难明後世竪儒必有以王为周王者故书王周以倒之又必有以正为王正者故加周正以别之而世读其书而不之察也夫春何以王也王者兴也谓春兴也春何以兴古者五德相禅谓之五王五王者木火土金水也五王递为王而四时以春夏秋冬配之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以时王而土则通王于四时之间故家语孔子答季康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又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王而汉律历志亦云庖牺氏继天而王【易大传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字书引书亦云庖牺王天下庖牺本帝而称王正指时德木王为言】其德在木为兴王之首至于共工无道火德不继而神农继之则共工覇而不王【其後秦不继周木而汉以火德继之亦覇而不王王如字不读旺】是庖牺春王神农夏王少昊秋王颛顼冬王由是而递转以至于周不读月令乎春帝太皥即伏羲也夏帝炎帝即神农也秋帝少昊即金天也冬帝颛顼即轩辕也春秋编年与月令表里月令称帝而不称王春秋称王而不称帝而总之以兴字概之人不识春王亦不识春帝乎春帝自伏羲以至于周惟帝喾与周皆以木王则皆以春王惟以木王则夏殷之春不得称王以夏殷非木德也惟以春王则夏秋冬诸月不得称王以夏秋冬非王时也然则春之得称王与王之必属春有断然者况春秋尊王之书也春者出也尚书大传曰万物出地之时也又春者寅也律历志云斗柄指寅方之候也今周以冬十一月为岁首此时万物未出而斗柄指子然犹称春者曰此岂春哉王在则然也盖春王也然而正月何谓也曰即三正也何谓三正曰天开于子十一月也以十一月为正朔则为天正地辟于丑十二月也以十二月为正朔则为地正人生于寅十三月也以十三月为正朔则为人正第三正角立说各不同有云三代改正者尚书大传春秋元命苞乐纬稽耀嘉皆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殷以十二月为正周以十一月为正此三代改正也有云二代始改正者孔安国谓改正祗殷周二代故注尚书云汤承尧舜禅位之後始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改正始于商成汤也有云三代以前皆改正者三正纪云正朔三而改此该庖牺以後三代以前统言之故郑注尚书孔疏礼记皆云舜以十一月为正尧以十二月为正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推之而高阳少昊黄帝神农女娲伏羲皆三正递禅故宋志云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而魏高堂隆作正朔议亦以轩辕高辛夏后与汉皆以十三月为正此三代以前皆改正也虽诸说不同而三代改正则无可疑者且改正必改月改月必改时亦无可拟议者乃胡氏不知何据逞其武断谓以夏时冠周月致有明以来数百年尽为所惑夫子月称正冬月称春经传显然即或他书所记三正杂出毛诗周礼多用夏正【毛诗如四月维夏六月栖栖维暮之春七月流火等皆用夏正惟十月之交一之日觱发十月改岁等仍用周正此士人行文与史官记事不同若周礼则原欲以一代之制该百王之法故多用夏正如凌人正岁斩氷遂人正岁简稼器太宰中春命蚕妇司裘季秋献功裘大司乐冬日至于圜丘夏日至于方泽等】而尚书春秋史官记事并无差佚至春秋则谨之尤谨者而反云夏时吾不解也

然何以知改朔必改月也按左传昭十七年夏六月日食昭子曰当夏四月谓之孟夏夫以夏六月而当四月之孟夏是改月也其冬有星孛于大辰梓慎曰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是明言夏殷周之尽改月也故哀十三年十二月螽而家语载季康子之问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也而犹有螽何也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夫正月之至即十一月冬至也七月日至即五月之夏至也此皆孟献季康叔孙昭子梓慎诸人所自言者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此夏正也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此周正也

又何以知改朔改月必改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赵岐注曰周之秋即夏之夏盛阳也汉章帝以旱下议而陈宠奏事有云十一月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二月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人以为正夏以为春故汉书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据律历志在冬十一月而书序一月戊午师渡孟津据三统历为周正月之二十七日皆冬也而史称武王伐纣孟春兴师书泰誓亦云惟十有三年春改时故也

故凡改朔者必改时月而胡氏曰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则月不易也後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时不易也夫商亦改月商亦改时前所引左传梓愼与汉书陈宠之言已详且悉矣不必赘矣即其所云十有二月言之实有大谬不然者夫此十有二月非建丑正月也汉律历志引书序及古伊训篇文明云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而班固随解之曰言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孟康注方明者神明之象也以木为之方四尺画六采五色以象五帝】盖是年値月朔冬至故云则是十二月者乃夏之十一月正冬至郊社之时况周制踰年改元商制踰月即改元前王十一月崩则新王改元在十二月元祀之十二月不必谓元祀正月也若秦之改朔则三正递禅并无亥正覇而不王原不足道而即本纪冬十月数语亦汉史所纪非秦本文故文頴顔师古辈明云此系史家异文为太初时所追改而读古不深仍为藉口尝考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曰嘉平此十二月定为夏正之丑月而既閲原注载茅盈内纪谓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有歌謡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帝若学之腊嘉平因改此名则明是夏之九月为秦十二月此则史文之显然者【又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海上之罘刻石文曰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则以秦之中春二月为夏之十一月正冬至一阳初起之候若在春二月则不得云方起矣】故後魏明帝改正建丑乃改春二月为夏四月则虽在秦後亦尚有改时月者虽唐後改月偶有异同然大概可睹也

若夫春秋之改时月可指数者庄七年秋大水无麦苖夫秋当有麦苗乎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夫冬则禾且获矣尚有麦乎桓八年冬十月雨雪此八月雪也若十月则小雪矣而何以书也隐九年三月震电此正月雷也若三月则啓蛰久矣而何足怪也故庄三十一年冬不雨僖二年冬十月不雨此非冬也秋也若果冬则雨毕矣十月则毕之毕矣桓十四年春正月无冰成元年春二月无冰此非春也冬也若果春则冰泮矣二月则泮之泮矣是以定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不然则霜非时菽亦非时也成十年六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杜氏以为周六月今四月也不然则献者失时欲者亦不及时也乃若庄二十五年夏六月日食鼓于社左氏曰惟正月之朔谓惟正阳之月始用鼓指四月也若六月则不用鼓也昭十七年六月日食太史曰日过分而未至也谓过分者过春分也未至者未夏至也亦四月也若六月则至亦过也故僖五年传春王正月日南至天下无寅月而冬至者矣昭二十年传二月日南至夫二月将春分矣分也而犹至无是理矣故凡书秋雩皆夏雩也雩所以雩旱也徐仲山曰周以已月雩则夏月也庄三十二年夏公如齐观社此四月实二月也陈晦伯曰周以卯月社则二月也第国君改元则必告庙朝正行即位之礼周制遭丧即位踰年改元其遭丧而遽即位者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也然必踰年改元者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书成王之崩在四月乙丑越七日癸酉而康王遽已即位而史记世表鲁真公二十八年宣王即位至二十九年而王始改元是改元即位本非一时然遭丧即位仍反丧服至踰年改元之际又特行正位之礼杜氏所云改元正位百官以序者然後史官书即位于改元之下其或朝正告朔而不行此礼则史官不书故春秋不书即位者四皆不另行即位礼者此不书以摄位也【惠公元妃孟子以无子卒继室声子生隐公未立宋武公有女仲子生有文在手曰为鲁夫人惠公娶而生桓公爱欲立之惠公薨隐公乃成父之志奉桓为储君而已居摄故不行即位礼记史记鲁 人共立息姑摄政】庄闵僖三君亦不书以三君皆各遭弑逆之变仓卒即位不忍另行也此皆就实事而史记之行则书不行即不书并无有取舍笔削于其间而其义反昭然者如隐被弑而桓即位则桓何心东门襄仲连杀储嗣而宣居然行即位之礼而不之怍则亦未尝非幸祸也此礼也而义存焉必谓史有笔削焉缪矣乃说者谓书与不书皆史官得而主之隐之不书所以彰隐贤桓之得书所以着桓恶此固为不知史例若胡氏又自造一例曰上不禀命于天子内不承国于先君大夫扳已立而即立之则不书即位隐之不书是仲尼削之也则春秋二百四十余年凡列国立君或争或簒或出或入何尝一禀命天子此在妇孺犹知之者至不承先君则桓不承隐宣不承文定不承昭而三君偏得书即位何也据曰隐之不书仲尼削之则桓之得书将必仲尼褒之矣夫乱贼可褒乎乃自知难通于桓即位传则曰美恶不嫌同词于宣即位传则曰一美一恶不嫌相同夫美恶可同是善恶混也乱莫大乎善恶混乃以夫子作春秋而使善恶混则或褒或贬何所分辨万一桓宣之徒起而争之即使游夏再生家喻户晓恐不能明也吾不意胡氏之学将掩圣经而一开卷间即词穷理屈如此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公谷作邾娄蔑作昧蔑昧转音主凡经有四例说见前】周制以盟会为典例大抵天子十二载一廵狩则盟诸侯於方岳之下而诸侯有事朝王或会或同则又彼此相盟以着讲信修睦之意故曲礼涖牲曰盟诸侯相见於郤地曰会而周礼玉府职共盟会之物戎右职掌辟盟之役至秋官司盟职则直置典盟一官掌盟载之法是盟会大典盛世最重而胡氏凡遇盟会则概置讥贬以为刑牲歃血要质鬼神非礼所贵则不知古者玉敦盛血珠盘盛耳坛壝主日月方明祀山川凡赞牛截耳与诅神告祖俱是旧典至後世蔑略始有束牲不歃载书不告之事而学古不深反訾非礼则不惟不读春秋并不识三礼矣特春秋世衰天子无廵狩之事诸侯无会同之典而徒事要盟所谓大国制其言小国尸其事者则未免於行礼之中寓失礼之意且要有是非约有成毁特盟参盟有始终同异凡经所书皆不过直书其事以俟其义之自见如此一盟则近郊附庸并讲信睦比之搂伐自为较胜故盟会征伐俱属典礼而征伐独有参变者以春秋无义战邦政旧典荡无复存故盟会侵伐总是典礼而事有是非春秋务谨严义例所分不敢苟也

邾者附庸之国仪父则邾君字也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则天子上士以名字通原可称名并称字者况附庸四命较元士又多一命则虽未受王命【杜注邾附庸国未受王命】而早为附庸其得通上国自在可名可字之间此亦是例而胡氏又自为制云中国之附庸例称字邾仪父萧叔是也夷狄之附庸例称名郳犁来介葛卢是也吾不知称名称字其分中国夷狄者出自何书乃同一附庸同一邾子之後而忽分仪父犂来为中国夷狄学者注经可自造族姓自定封国自判华夏肆然无忌惮一至於此岂不可怪按邾子颛顼之後曹姓周武王克商求其苖裔得六终之孙名侠者封为附庸国使居邾地而因以名邾仪父者邾侠之十二世孙也若郳亦邾侠之後其时有夷父顔者建功於周因别封其子友为附庸国而居郳故世本云邾顔居邾昭徙郳其後邾与小邾俱称邾子明见经文若叔孙婼曰邾又夷也则以邾地近戎故云是邾与郳皆中国附庸必分夷狄则邾当为夷乃反曰仪父中国例称字仪父已矣其如例何

及者与也言公与仪父也春秋鲁史凡记事必首鲁公此无论他国为政本国为政皆当先本公而後他氏例固然也自公羊有及者汲汲之解谷梁有及者内为志会者外为志之解而胡氏亦遂谓我所欲者曰及外所主者曰会以附于公谷之说则请就春秋本经推之文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谷夫谷之盟齐以文公不亲盟故来讨而胁公出盟此非我所欲也曰公及何也襄三年公及晋侯盟于长樗是时公如晋而晋侯出都与公盟而後公得入此出入之权全在于晋并非我之所敢主曰及何也若成二年公及诸国盟于蜀是时楚公子婴齐为政传明言之故胡氏亦自曰公及楚人则知主盟者楚也夫明知楚人主盟而犹曰及者我为主则不知彼所主者盟我所主者又是何事且?其例明云及者我为主会者彼为主不可混也乃有既书会而又书及者定四年公会刘子诸国于召陵又云公及诸侯盟于臯鼬则一会一及当复谁主且夫公及之诸侯犹是公会之诸侯也刘文公以伐楚而会诸侯今以既侵楚而重为之盟皆刘文公为政也未有一十七国奉一王官主盟而我得毫犁有预于其间者乃胡氏复坚执己说曰定公为季孙所立心不自安故求与诸侯盟何不自揣量而洵口悖诞如是

春秋毛氏传卷二

猜你喜欢
  正貫第十一·苏舆
  春秋释例卷九·杜预
  卷七·孙奇逢
  孟子集注考证卷一·金履祥
  卷十·李光坡
  卷七·李明复
  卷二十·林之奇
  卜筮篇第七一·王充
  卷十五·李光坡
  哀公·哀公十六年·左丘明
  本议第一·桓宽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太虚
  卷第二十七·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七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一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15 ·佚名

    赵蕃 晴晚立田间二首 负稻趙肩已,腰镰裹饭归。 犬能迎别径,儿亦候幽扉。 共说去年熟,却愁今岁饥。 及閒还治圃,促妇更鸣机。 赵蕃 顷见迂斋谈游子明不容口且诵其诗恨未遂倾盖之愿前年一见既慰我心

  • 御选元诗卷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乐府歌行八陈基鸡鳬行鸡与鳬皆鷇育鳬爱水游鸡爱陆鳬昔未辨雌与雄母不顾之鸡为伏鸡渴不饮饥不啄以腹抱鳬谁敢触鳬脱鷇鸡鼔翼日日庭中求黍稷啄啄呼鳬使之食鳬羽日防褷一朝下水不顾鸡鸡在岸鳬在

  •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范晔

    王充 王符 仲长统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蔡东藩

      却说陈平入见汉王,汉王正忧心时局,亟顾语陈平道:“天下纷纷,究竟何时得了?”平答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为着项王,臣料项王麾下,不过范亚父,项羽尊范增为亚父。锺离昧等数人,算做项氏忠臣,替他出力。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

  • 卷第二百七十四·胡三省

    后唐纪三〔起旃蒙作噩(乙酉)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丙戌)三月,不满一年。〕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九二五)〕1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里亭。〔亭去成都城七里,因以为名。〕蜀主入妃嫔?之@回鹘队入宫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乾隆

      周  敬王  【壬子】三十有一年楚子使使聘孔子  先是孔子在卫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史记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遂行】复如陈是年季孙斯卒遗言谓其子肥【即康子】必召孔子【史记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

  • 路史卷三十三·罗泌

    发挥二共和辩嗟乎!后世之士何其不能得古人之意,而惟敏于为妄邪。夷王崩,厉王立。无道三十有七年,王流于彘,共和十四年,宣王立。(右鼓作于是年司马 温公厯年始于是岁) 説者曰:“周室无君,周公、召公共和王政,故号之曰共和。

  • 卷之六十二·佚名

      顺治九年。壬辰。春正月。癸酉朔。上避痘南苑。免行庆贺礼。  ○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李<泬目>等、表贺皇太后加上徽号。冬至。元旦。万寿圣节。并谢恩赐附贡方物、及□山戊不  □贡。宴赉如例。  ○汤古

  • 二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采办刊书梨板解京折·佚名

    二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采办刊书梨板解京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河南巡抚臣何煟跪奏,为奏明事。窃臣于本年十一月十七日钦奉上谕,需用刻书梨板约计五、六万块,交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各先采办三百块解京。等因。钦

  • 卷六十六、戊戌政变·黄鸿寿

    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夏四月,下诏定国是,宣示中外。自咸丰、同治以来,中国叠经外患,三次劫盟,当事者始渐知西人之长技,思所以效法而自强,创行新政,不一而足。如设制造局以制新械,方言馆以养真材,招商局以争航利,流学生出洋以游学外国

  • 卷九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九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七>圜壺方壺書曰簞食壺漿詩曰清酒百壺周禮秋嘗冬烝其饋獻用兩壺尊掌客上公壺四十侯

  • 卷三·江永

    <经部,四书类,乡党图考钦定四库全书乡党图考卷三婺源江永撰朝聘通考诸侯相朝聘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歳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注小聘曰问殷中也乆无事又扵殷朝者及而相聘也父死子立曰世凡君卽位大国朝焉小国聘焉此

  • 春秋经解卷三·孙觉

    宋 孙觉 撰庄公上元年春王正月春秋之法继正则即位继弑则不即位故一十二公之间继弑而不行即位者三焉庄之继威威见弑于齐也闵之继子般般见弑于庆父也僖之继闵闵见弑于庆父也即位礼居丧逾年于正月朔日始就阼阶之位南靣

  • 导 言·佚名

    一、一点说明我谈的&ldquo;经书&rdquo;,不是&ldquo;经学&rdquo;。要谈&ldquo;经学&rdquo;,谈何容易!一部&ldquo;经学史&rdquo;,实质上是一部中国思想斗争史,主线是政治思想斗争史,甚至政治斗争史。这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打

  • 隆庆闲禅师·惠洪

    禅师名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也。母梦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及生白光照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升山沙门德圆。十七得度。二十远游。性纯至。无所嗜好。唯道是究。貌丰硕。寡言语。所至自处。罕与人接。有即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本)·窥基

    譬喻品第三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

  •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彼之楼阁众宝装严清净严饰。金刚宝柱金刚铃铎。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复有种种殊妙

  • 古本水浒传·施耐庵

    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或《古本水浒》,初由江苏常熟医生、藏书家、小说家梅寄鹤发现,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水浒传》的一个古老但长期被埋没的、甚至《水浒传》作者最初的版本。但是此说也被另一部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