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敦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云:“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传曰: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 虽速我讼,亦不尔从。”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1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泛,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妇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促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受。”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 ”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妇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纮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于此有絺纮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对曰:“

客之行,差迟乖人,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哀公问孔子曰:“有智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诗云:“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

传曰: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仪。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诗曰:“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

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移步,由礼则夷国。政无礼则不行,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

传曰:不仁之至忽其亲,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此三者、圣王之所杀而不赦也。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为1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柳下惠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也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故阨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1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玻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忝之。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备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者,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所行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传曰: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莫能以己之皭皭,容人之混污然。诗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脩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脩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脩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校”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传曰:喜名者必多怨,好与者必多辱,唯灭迹于人,能随天地自然,为能胜理,而无爱名;名兴则道不用,道行则人无位矣。夫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不求福者为无祸。诗曰:“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传曰:聪者自闻,明者自见,聪明则仁爱着而廉耻分矣。故非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诗云: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传曰:安命养性者,不待积委而富;名号传乎世者,不待势位而显;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信哉!贤者之不以天下为名利者也。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古者、天子左五钟,将出,则撞黄钟,而右五钟皆应之,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然后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然后少师奏升堂之乐,即席告入也。此言音乐有和,物类相感,同声相应之义也。诗云:“

钟鼓乐之。”此之谓也。

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树木欲茂,霜露不凋使;贤士欲成其名,二亲不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诗曰:“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此之谓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1诗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鲁公甫文伯死,其母不哭也。季孙闻之,曰:“公甫文伯之母、贞女也。子死不哭,必有方矣。”使人问焉。对曰:“昔、是子也,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鲁,送之,不出鲁郊,赠之,不与家珍。并不见士之视者;死、不见士之流泪者;死之日,宫女缞绖而从者,十人。此不足于士,而有余于妇人也。吾是以不哭也。”诗曰:“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故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施化。三月微的,而后能见;七月而生齿,而后能食;□年髑就,而后能行;三年脑合,而后能言;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阴阳相反,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故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十六而精化小通。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是故阳以阴变,阴以阳变。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诗曰:“乃如之人兮,怀婚姻也,太无信也,不知命也。”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后伤时不可过也。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急时辞也,是故称之日月也。

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 “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 ”遂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必济矣夫1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

晋灵公之时,宋人杀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而救之。灵公曰:“非晋国之急也。” 宣子曰:“不然。夫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顺也。今杀其君,所以反天地、逆人道也,天必加灾焉。晋为盟主而不救,天罚惧及矣。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而况国君乎! ”于是灵公乃与师而从之。宋人闻之,俨然感说,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诗曰: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之谓也。

传曰: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城削则崩,岸削则陂。故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御者、非千里之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

传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虽独居而乐,德充而形。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仁道有四:磏为下。有圣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能安乐之;是圣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也。宽而容众,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时;是德仁者也。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汤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尝;疾乱世而轻死,弗顾弟兄,以法度之,比于不详,是磏仁者也。传曰: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仁磏则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鲍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适至是而亡,弗能改也,虽枯稿弗舍也。诗云:“亦己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1磏仁虽下,然圣人不废者、匡民隐括,有在是中者也。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今为儒雅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遂抱石而沉于河。君子闻之,曰:“廉矣!如仁欤?则吾未之见也。”诗曰:“天实为之,谓之何哉1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持蔬,遇子贡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于此也?”鲍焦曰: “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爽行也;上不己用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毁廉,然且弗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非其世而持其蔬,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谁有之哉?”鲍焦曰:“于戏!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愧而轻死。”于是弃其蔬而立槁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行磏者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为人不祥。鲍焦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浅深,适至于是矣1诗云:“亦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1

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请营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于是,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邵伯暴处远野,庐于树下,百姓大悦,耕桑者倍力以劝,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其后在位者骄奢,不恤元元,税赋繁数,百姓困乏,耕桑失时。于是诗人见召伯之所休息树下,美而歌之。诗曰:“蔽茀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第三十二卦 恒 雷风恒 震上巽下·佚名
  臣乘马第六十八·管仲
  卷二十四·刘因
  卷二十一·真德秀
  卷五·王樵
  卷十二中·王天与
  (三)·钱穆
  晁错第八·桓宽
  卷三十三·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第四章 《玉历》可证佛家·佚名
  佛化旬报绪言·太虚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五·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七卷·一行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齣~第八齣·王錂

    第一齣 开宗【满庭芳】〔末上〕文墨周生。糟糠郭氏。家道萧然。因官差役。无钱使用。遣妻张郞吿债。张郞见色。将实契虚塡。信僕奸谋。杀人性命。屈把周生陷极边。单身妇。因财被逼。此际实堪怜。节妇贞坚。遗腹孩儿

  • 第十五折 金牌伪召·冯梦龙

    【双调引新水令】[生戎妆,二卒随上][生]寒烟一缕随线长,对陵京转添惆怅。虽然暂喜边尘荡,只是二帝呵未还京,望燕云尚有千重障。[岳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招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卷一百二十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二十四花果梅花赋          梁简文帝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揺风年归气新摇芸动尘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或承阳而发金乍

  • 卷之六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佚名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辛亥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三岁。二月,聪睿恭敬汗命查本国各路各村无妻者,计有数千人。若悉配以妻室,则女子不足。遂拨库财,各赐毛青布二三十疋,以买娶妻室。聪睿恭敬汗赐来降之宁古塔路大臣僧格,尼喀

  • 史记集解卷四十二·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徐广曰年表云母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嵗百姓皆便之之幽王以为司徒【韦昭云幽王八年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

  • 鲍宏传·李延寿

    鲍宏字润身,东海剡人。父亲鲍机,因才能学问而知名。仕于梁朝,官至书侍御史。  鲍宏七岁时死了父亲,由兄长泉之爱护抚育。年满十二岁,就能作文章,曾经奉和湘东王萧绎诗,萧绎嗟叹赞赏不已,引荐为中记室。多次升迁至通直散骑常

  • 44.荆轲刺秦王·林汉达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

  •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晏婴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

  •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晏婴

    景公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艹则)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此章与“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景公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辯千問品第七之一   學處.淨.果.行.聖種.  正斷.神足.念住.諦.  [二]靜慮.無量.無色.定. 覺分.根.處.藴.界.經。   [三]學處謂近事五學處.淨謂四證淨.果謂

  • 辩伪录 第二卷·祥迈

    辩伪录 第二卷元道者山云峰禅寺沙门祥迈奉 敕实录撰偷佛经教伪第七第三十化云。胡王见太上徒众甚多。疑见鬼魅。遂积薪焚之。火起冲天。老君放身光明。火中为王说金光明经。胡王益怒。纳之大镬煮之三日。老君镬汤之

  • 折疑论卷第二·佚名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喻举第四(此篇因言佛经繁而不要。以此取譬。故曰喻举)客曰。至宝光而不华(至极之宝有光泽。而无虚华之色)。至辞悫而不饰(悫音却。至理之言辞。诚悫善而无假庄饰)。言约而至者丽(言简约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第一观阴下。第八依章解释。自为十文。初阴入境又二。初明阴境。次明十乘。初又略四。初略释三科。次明三科开合。三引二论以明同异。四正示境相。初又二。先列数。次阴者下。释名。初附小宗。

  • 伤寒补例·周学海

    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

  • 萤窗清玩·佚名

    全称《新订萤窗清玩花柳佳谈全集》。言情小说。 作者不详,亦不知创作时间。现存清抄本。小说全集共四卷,分别描写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第一卷《连理枝》第二卷《玉管笔》第三卷《游春梦》第四卷《碧玉箫》,不

  • 续诗话·司马光

    宋代司马光作。又名《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诗话》、《司马君实诗话》、《司马太师诗话》、《迂叟诗话》。1卷,共28则。光有《传家集》已著录。为续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亦偏于记事。所记诗人轶事,有价值珍贵者

  • 东莱诗集·吕本中

    诗别集。二十卷。宋吕本中撰。《宋史·吕本中传》言其“有诗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东莱集》二十卷、《外集》二卷,又言其“少学山谷为诗”,则所记吕集,可能即为诗集。《直斋书录解题》则将此《东莱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