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

《后汉书》与《三国志》,论时代则后汉在前,而作史则《三国志》先成,且百余年也。自《三国志 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遵之。其间虽有习凿齿欲黜魏正统,萧颖士欲改书司马昭弑君,而迄莫能更正。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书法,以寓褒贬。而范蔚宗于《三国志》方行之时,独不从其例,观《献帝纪》,犹有《春秋》遗法焉。虽陈寿修书于晋,不能无所讳,蔚宗修书于宋,已隔两朝,可以据事直书,固其所值之时不同,然史法究应如是也。陈寿《魏纪》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蔚宗《献帝纪》则曰,曹操自领冀州牧。《魏纪》,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献纪》则曰,曹操自为丞相。《魏纪》,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献纪》则曰,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魏纪》,汉皇后伏氏坐与父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献纪》则曰,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魏纪》,天子进公爵为魏王;《献纪》则曰,曹操自进号魏王。《魏纪》,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严匡讨斩之;《献纪》则曰,耿纪、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至禅代之际,《魏纪》书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献纪》则曰,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他如董承、孔融等之诛,皆书操杀,此史家正法也。至汉末诸臣,如董卓、袁绍、刘表、吕布、袁术、公孙瓒、陶谦、刘焉等,二书各有传。今两相比较,繁简互有不同,大概同作一传,则后人视前人所有者必节之,前人所无者必增之,以见其不雷同钞袭。如《袁绍传》,《范书》增陈琳作讨操一檄、刘表劝袁谭勿降操一书、审配劝谭兄弟相睦一书。《刘表传》,增表遣韩嵩使许,嵩不肯行一事,刘琦问诸葛亮自安之策一事。《董卓传》,增卓先从张温讨边章、韩遂,及不肯就徵等事;增卓请追理陈蕃、窦武一疏;增迁都长安,驱洛阳数百万人,及发掘诸陵等事;增卓被诛后,又杀其弟及母妻子于坞一事;增献帝东归,段煨以服御及公卿资储来迎,为杨定所诬,仍不缺于供一事。《袁术传》,增术向孙坚妻逼夺传国玺事,增孙策止其僭号一书,增术归帝号于彭袁一书。《公孙瓒传》,增瓒罪状袁绍一表,增瓒守易京,男子七岁以上不得入门,令妇人习为大声,以传教令一事。《陶廉传》,增笮融奉佛造像浴佛等事。此可以彼此参观者也。惟《荀》一传,陈寿以其为操谋主,已列魏臣传内,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编入汉臣,此则其主持公道处。《寿志》虽列之于魏臣,而传末云,死之明年曹公遂加九锡,可见不死操尚不得僭窃也,则蔚宗之编入汉臣,自是公论也。至二书所纪事迹有彼此不同者,《袁绍传》,《寿志》谓何进召董卓,《范书》谓袁绍劝何进召董卓。《吕布传》,《寿志》谓布畏恶凉州人,以致李亻郭之乱;《范书》谓王允不赦凉州人,以致激变。《吕布传》,《寿志》谓布投袁术,术拒而不纳,乃投袁绍;《范书》谓布投术后,恣兵钞掠,术患之,布不安,去从张扬。《董卓传》,李亻劫帝幸其营,《寿志》谓亻使公卿诣请和,皆执之;《范书》谓帝使杨彪、张喜和亻、,留质公卿。《荀传》,《寿志》谓以阻九锡事,留寿春,以忧薨;《范书》谓病留寿春,曹操遣人馈之食,发之乃空器也,遂饮药而卒。二书不同,盖皆各有所据,固可两存其说。又《袁绍传》,韩馥以冀州让绍,《寿志》载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名播海内;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渤海稽首。今若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凡用八“则”字,《范书》则删却前四“则”字,以归简净,不知《史记》中本有此叠字法也。(《史记 夏侯婴传》,婴初从高祖即为太仆常奉车,以下历叙其常奉车者五,又叙其以太仆从者十,正见其亲近用事,不以繁复为嫌也。)

○三国志书法

自左氏、司马迁以来,作史者皆自成一家言,非如后世官修之书也。陈寿《三国志》亦系私史。据《晋书》本传,寿殁后,尚书郎范κ等表言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于是诏洛阳令,就其家写书。可见寿修成后始入于官也。然其体例则已开后世国史记载之法。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如《魏纪》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为丞相,为魏公,为魏王之类,一似皆出于汉帝之酬庸让德,而非曹氏之攘之者。此例一定,则齐王芳之进司马懿为丞相,高贵乡公之加司马师黄钺,加司马昭衮冕赤舄、八命九锡,封晋公,位相国,陈留王之封昭为晋王,冕十二旒、建天子旌旗,以及禅位于司马炎等事,自可一例叙述,不烦另改书法,此陈寿创例之本意也。其他体例亦有显为分别者,曹魏则立本纪,蜀、吴二主则但立传,以魏为正统,二国皆僭窃也。《魏志》称操曰太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曹丕受禅后称帝;而于蜀、吴二主则直书曰刘备,曰孙权,不以邻国待之也。《蜀》、《吴》二志凡与曹魏相涉者,必曰曹公,曰魏文帝,曰魏明帝,以见魏非其与国也。《魏书》于蜀、吴二主之死与袭皆不书。如黄初二年,不书刘备称帝。四年,不书备薨,子禅即位。太和三年,不书孙权称帝也。《蜀》、《吴》二志则彼此互书。如《吴志》黄武二年,书刘备薨于白帝城。《蜀志》延熙十五年,吴王孙权薨。其于魏帝之死与袭,虽亦不书,而于本国之君之即位,必记明魏之年号。如蜀后主即位,书是岁魏黄初四年也。吴孙亮之即位,书是岁魏嘉平四年也。此亦何与于魏,而必系以魏年,更欲以见正统之在魏也。正统在魏,则晋之承魏为正统,自不待言。此陈寿仕于晋,不得不尊晋也。然《吴志》孙权称帝后犹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而称先主、后主。陈寿曾仕蜀,故不忍书故主之名,以别于《吴志》之书权、亮、休、皓也。此又陈寿不忘旧国之微意也。(顾宁人谓,刘玄德帝于蜀,谥昭烈,本可即称其谥,而陈寿既改汉为蜀,又不称谥而称先主,盖以晋承魏纪,义无两帝也。然其称先主、后主以别于吴,究是用意处。)

○三国志多回护

《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特为尊者讳也,至于弑君弑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如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诫,义至严也。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覆,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汉献帝逊位,魏封为山阳公,及薨,追谥为汉孝献皇帝,《魏纪》即称之为献帝,不曰山阳公也。魏常道乡公逊位,晋封为陈留王,及薨,亦追谥为元皇帝,则《魏纪》亦应称为元帝,乃仅以陈留王纪事,而绝无元帝之称,则已异于山阳书法矣。司马师之废齐王芳也,据《魏略》云,师遣郭芝入宫,太后方与帝对弈,芝奏曰:“大将军欲废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悦。芝曰:“大将军意已定,太后但当顺旨。”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芝曰:“大将军何可见耶?”太后乃付以玺绶。是齐王之废全出于师,而太后不知也。《魏纪》反载太后之令,极言齐王无道不孝,以见其当废,其诬齐王而党司马氏亦太甚矣。至高贵乡公之被弑也,帝以威权日去,心不能甘,发甲于凌云台,亲讨司马昭。昭令贾充拒之,时相府兵尚不敢动,充即谕成ヘ、成济曰:“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济乃抽戈犯帝,刃出于背而崩。此事见《汉晋春秋》、《魏氏春秋》及《世语》、《魏末传》,是司马昭实为弑君之首。乃《魏志》但书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绝不见被弑之迹。反载太后之令,言高贵乡公之当诛,欲以庶人礼葬之。并载昭奏,称“公率兵向臣,臣即敕将士不得伤害,骑督成ヘ弟成济横入兵阵,伤公,进株伶命,臣辄收济付廷尉,结正其罪”等语。转似不知弑君之事,而反有讨贼之功。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乃曹操之征陶谦,据《世语》谓操父嵩在泰山华县,操令泰山太守应劭资送兖州,谦密遣数十骑,掩杀操弟德于门下,嵩穿后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与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难,实谦使人杀之也。(《曹腾传》亦谓嵩子操起兵,嵩不肯从,与少子避难琅邪,为陶谦所杀。《应劭传》亦谓嵩与少子德避难琅邪,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谦素怨操,使轻骑追杀嵩、德。)韦曜《吴书》则谓谦本遣张护送,见嵩辎重多,乃杀嵩,取其赀奔淮南。是嵩之被杀,由之利其财而非谦本意也。案谦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尝加兵于徐州,则《劭传》所谓谦怨操数击之者,殊非实事。而《吴书》所记,必系南奔后,自言其事,当属可信。《后汉书 谦传》亦谓别将守阴平者,利其赀货,遂袭杀嵩。而寿作《陶谦传》则专据《世语》谓嵩为谦所害,故操志在复仇。此则因操之征谦,所过无不屠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故坐谦以杀嵩致讨之罪,而不暇辩其主名也。魏文帝甄夫人之卒,据《汉晋春秋》谓由郭后之宠,以至于死,殡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甄之不得其死可知也。而《魏文纪》但书夫人甄氏之卒,绝不见暴亡之迹。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张大破之于街亭,《魏纪》固已大书特书矣。是年冬,亮又围陈仓,斩魏将王双,则不书。三年,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亦不书。以及四年蜀将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五年亮出军祁山,司马懿遣张傈度,被杀,亦皆不书。并《郭淮传》亦无与魏延交战之事。此可见其书法,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也。乃至《蜀后主传》,街亭之败亦不书,但云亮攻祁山不克而已。岂寿以作史之法必应如是回护耶?抑寿所据各国之原史本已讳而不书,遂仍其旧而不复订正耶?又《魏武纪》及《袁绍传》,官渡之战,绍遣于琼率万人迎粮,操自率兵破斩琼,未还营而绍将高览、张来降,绍众遂大溃。是因、览等降而绍军溃也。《张传》则谓告绍遣将急救琼,郭图曰:“不如先攻其本营,操必还救。”绍果遣轻骑救琼,自以大兵攻操营,不能下,而操已破琼,绍军溃。郭图谮曰:“快军之败,出言不逊。”惧,乃归操。是因绍军溃后,惧郭图之谮而降操也。纪、传皆陈寿一手所作,而岐互如是。盖寿以为魏名将,故于其背袁降曹之事,必先著其不得已之故,为之解说也。又华歆奉曹操令,入宫收伏后,后藏壁中,歆就牵后出,遂将后下暴室,暴崩,而《歆传》绝不载。刘放、孙资在中书,久掌机密,夏侯献、曹肇等恶之,指殿中鸡栖树曰:“此亦久矣,其复能几。”此犹出于忌者之口,至蒋济为魏名臣,而疏言:“左右之人未必贤于大臣,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恭慎不敢外交,而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倘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因而向之。”是可见放、资二人之窃弄威福矣。其后乘明帝临危,请以司马懿辅政,遂至权移祚易,故当时无不病二人之奸邪误国。《晋书 荀勖传》,论者以勖倾国害时,为孙资、刘放之亚。可知二人之名,至晋时犹为世所诟詈也。而寿作二人合传,极言其身在近密,每因群臣谏诤,多扶赞其义,并时陈损益,不专导谀言。是直以放、资为正人,与当时物议大相反也。盖二人虽不忠于魏而有功于晋,晋人德之,故寿为作佳传。是不惟于本纪多所讳,并列传中亦多所讳矣。

○三国志书事得实处

《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翦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袁宏《汉纪》,曹操薨,子丕袭位,有汉帝命嗣丞相魏王一诏,《寿志》无之。《献帝传》,禅代时有李伏、刘е、许芝等劝进表十一道,丕下令固辞,亦十余道,《寿志》亦尽删之,惟存九锡文一篇、禅位策一通而已。故《寿书》比《宋》、《齐》、《梁》、《陈》诸书较为简净。董卓之乱,曹操尚未辅政,故《魏纪》内不能详叙,而其事又不可不记,则于《卓传》内详之,此叙事善于位置也。至甄后之死,本纪虽不言其暴亡,而后传中尚明言文帝践阼,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失志,出怨言,帝怒,遂赐死。是虽讳之于纪,犹载之于传中。郭后之死,《汉晋春秋》谓文帝宠郭而赐甄死,即命郭母养其子明帝。明帝知之,即位后,数向郭后问母死状,后曰:“先帝自杀,何责问我?”帝怒,遂逼杀之,使如甄后故事以敛。《魏略》则谓甄临殁以明帝托李夫人,及郭太后崩,李夫人始说甄被谮惨死,不得大敛之状。帝哀感流涕,令殡郭太后一如甄法。由前之说,则郭被明帝逼死也,由后之说,则郭死后,明帝始知旧事而以恶殡也。案明帝即位,郭为皇太后,凡九年始崩,若明帝欲报怨,岂至如许之久?则逼杀之说,当是讹传。或死后因李夫人之言而敛不以礼,或生前明帝虽恨之,而以先帝所立,犹崇以虚名,徙之许昌,而未尝逼杀也。魏自文帝已都洛阳,明帝更大营洛阳宫室,何以帝居洛阳而太后居许,此可见当日情事矣。《寿志》于《明帝纪》书皇太后崩,《郭后传》亦但云太后崩于许昌,葬首阳陵西,绝不见其被害之迹。盖甄之赐死系实事,故传书之,郭之逼杀系讹传,故传不书,亦足见记事之慎也;而以“崩于许昌”四字略见其不在宫闱,此又作史之微意也。正元二年,毋邱俭反,《世语》谓司马师奉天子征俭,俭既破,天子先归。裴松之遍考诸书,惟诸葛诞反时,司马昭挟太后及常道乡公征之,故诏有云:“今宜太后与朕暂临戎也。”征毋邱俭时,则常道乡公并未亲行,《寿志》但云司马景王征俭,斩其首,而不言帝亲征,亦见其考订之核也。鱼豢《魏略》谓刘备在小沛生子禅,后因曹公来伐出奔,禅时年数岁,随人入汉中,有刘括者,养以为子,已娶妻生子矣。禅记其父字玄德,比邻又有简姓者,会备得益州,使简雍到汉中,禅见简,简讯之符验,以告张鲁,鲁乃送禅于备。案后主生于荆州,当长坂之败,方在襁褓,赵云抱而奔得免。其后即位,时年十七。即位之明年,诸葛亮领益州牧,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此可证也。若生于小沛,时则已三十余岁矣。陈寿据《诸葛集》,书即位时年十七,而并无奔入汉中为人养子之事。《魏略》谓诸葛亮先见刘备,备以其年少轻之,亮说以荆州人少,当令客户皆著籍以益众,备由此知亮。然亮《出师表》谓“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备先见亮,非亮先见备也。《寿志》亮本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可就见不可屈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如此之类,可见寿作史时,不惑於异说。又孙策出行,为许贡客所射,中创而死。《江表传》、《志林》、《搜神记》皆以为策杀道士于吉之报,寿作《策传》,独以为妖妄,削而不书,亦见其有识。

○三国志立传繁简不同处

陈寿立三国诸臣传,较旧史有增有删。如《魏略 贾逵传》,尚有李孚、杨沛二人同卷,《寿志》无此二人。《魏武故事》载,屯田之策起于枣,成于任峻;《寿志》则有峻而无。又吴黄武四年,丞相孙邵卒,以顾雍为丞相。是邵为相在雍之前,乃雍有传而邵无传。《志林》谓邵与张惠恕不睦,作史者韦曜乃惠恕党也,故不为立传,而《寿志》亦遂遗之。然则寿志立传,悉本旧史,旧史所无者,概不书也。然如孚、沛、等旧史所有者,何又删之,或以其无事迹可纪耶?至蜀后主禅将出降,其子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禅不听,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事见《汉晋春秋》。此岂得无传,乃《寿志》仅于《后主传》内附见其死节,而王子传内不立专传,未免太略也。亦有以附传见其详者,如《仓慈传》后历叙吴、任燠、颜斐、令狐邵、孔等,以其皆良吏而类叙之。蜀杨戏有《季汉辅臣赞》,并载于《戏传》后,其中有寿所未立传者,则于各人下注其历官行事,以省人人立传之烦。又采《益部耆旧传》,内增王嗣、常播、卫继三人,由是蜀臣略无遗矣。《吴志 陆凯传》增其谏孙皓二十事一疏,本得之传闻者,故云予从荆扬来得此疏,问之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且其文切直,恐非皓所肯受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上,及病笃,皓遣董朝来视疾,因以付之。虚实难明,然以其指摘皓事,足为后戒,故列于《凯传》之后云。是其编纂亦多详慎也。至《方伎传》内,如华佗则叙其治一证即效一证,管辂则叙其占一事即验一事,独于《朱建平传》,总叙其所相者若干人,而又总叙各人之征验于后,此又作传之变体,亦另开一法门也。

○三国志误处

《魏武纪》,建安二年,汝南黄巾贼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操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是辟已就戮矣而建安五年,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是辟初未尝死,但降于操,至此又叛应绍也。一纪中已岐互若此。而《于禁传》,禁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夜袭操营,禁击破之,斩辟、邵等。此事叙在从战官渡之前,即建安二年事也,则辟实已死也。《蜀先主传》,操与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应绍,绍遣先主与辟等略许下,则又是建安五年事,而辟尚在也。何以纪、传又适相符耶,岂其时有两刘辟耶?《高堂隆传》,魏明帝大营宫室,隆疏谏曰:“今吴、蜀二贼称帝,若有人来告权、备并修德政,陛下闻之,岂不惕然。”案蜀先主崩于魏文帝黄初四年,何得于明帝时尚称权、备,此必有误字也。《吴 孙翊传》,其子松为射声校尉、都乡侯,黄龙三年卒。蜀丞相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既受东朝厚遇,依依于子弟。”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其悼松如此,则亮养子乔咨述云。此段文字最不可解,子乔乃瑾子出继亮为后者,盖子乔尝为亮述松之为人也。然所谓“依依于子弟”及“与亮器物”果何谓也,岂亮前奉使至吴时,与松相识,其后松又托乔附致器物于亮耶?然文义究不明晰。《陆抗传》,抗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白帝,夔州城也。关羽或亦地名,盖羽守荆州,后人遂以其名名其地耳,此尚非有误。《夏侯传》,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二十四年,曹操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同载,以宠异之。案操擒布在建安二年,距建安二十四年已二十余载,何得尚有破布之事。考是时关羽围曹仁,操遣徐晃救之,操自洛阳亲往应接,未至而晃破羽,羽已走,操遂军摩陂。则《传》所云吕布,必关羽之讹也。又《吴志 孙壹传》,孙遣朱异潜兵袭壹,壹奔魏,魏以为车骑将军,封吴侯,以故主齐王芳贵人邢氏妻之,魏黄初三年死。案黄初系魏文帝年号,文帝至齐王芳被废已二十余年,何得妻芳妃,后又死于黄初也。《魏志》壹之来降在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则其死当在景元、咸熙间,今曰黄初三年死,亦必误也。

○荀传

《荀传》,《后汉书》与孔融等同卷,则固以为汉臣也,陈寿《魏志》则列于夏侯、曹仁等之后,与荀攸、贾诩同卷,则以为魏臣矣。案董昭等以曹操功高,议欲封魏公,加九锡,以为操本起义兵,匡汉室,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是,以是拂操意。会征孙权,乃表请劳军,病留寿春,操遣人馈食,发之,空器也,遂饮药而卒。明年,操乃为魏公。是之心乎为汉可知也。论者或谓末路虽以失操意而死,而当其初去袁绍就操时,值吕布攻兖州,为操坚守鄄城及范、东阿以待操,谓昔汉高先定关中,光武先取河内以为基,此三城即操之关中、河内也。后又劝操迎天子,谓晋文纳襄王而定霸,汉高发义帝丧而得诸侯。是早以帝王创业之事劝操,何得谓之尽忠于汉?不知献帝遭董卓大乱之后,四海鼎沸,强藩悍镇,四分五裂,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其初劝操迎天子,谓操曰:“将军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宏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是可知欲藉操以匡汉之本怀矣。且是时操亦未遽有觊觎神器之心也。及功绩日高,权势已极,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锡,则非复人臣之事。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之见忌于操而饮药以殉,其为刘之心亦可共白于天下矣。陈寿已入于魏臣内,范蔚宗独提出列于《后汉书》,传论明言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此实平心之论也。寿于传末亦云:“死之明年,操遂为魏公。”则亦见不死操尚未敢为此也,则又公道自在人心而不容诬蔑者矣。

又案臧洪自是汉末义士,其与张超结交,后与袁绍交兵之处,皆无关于曹操也,则《魏纪》内本可不必立传,而寿列之于张邈之次,盖以其气节不忍没之耳。蔚宗特传于《后汉书》内,不以《寿志》已有《洪传》而遂遗之,亦见其编订之正。

○荀郭嘉二传附会处

《左传》载卜筮奇中处,如陈敬仲奔齐,徭词有“五世其昌”、“有妫之后,将育于姜”等语,其后无一字不验,似徭词专为此一事而设者,固文人好奇,撰造以动人听也。陈寿《三国志》亦有似此者。《荀传》谓料袁绍诸臣,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法,配不纵也,不纵攸必为变。后审配果以攸家不法录其妻子,攸怒,遂背绍降操。又《郭嘉传》操与绍相持于官渡,或传孙策将袭许,嘉曰:“策勇而无备,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策果为许贡客所杀。此二事、嘉之逆料可谓神矣,然岂能知攸之必犯,配之必激变,策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而操若左券,毋乃亦如《左传》之穿凿附会乎!

○陈寿论诸葛亮

《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又于《杨洪传》谓,西土咸服亮之能尽时人之器能也。《廖立传》谓,亮废立为民,及亮卒,立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平传》亦谓,平为亮所废,及亮卒,平遂发病死。平常冀亮在,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也。寿又引孟子之言,以为佚道使民,虽劳不怨,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此真能述王佐心事。至于用兵不能克捷,亦明言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以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又时无名将,故使功业陵迟,且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寿于司马氏最多回护,故亮遗懿巾帼,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事,传中皆不敢书,而持论独如此,固知其折服于诸葛深矣。而谓其以父被髡之故以此寓贬,真不识轻重者。

○裴松之三国志注

宋文帝命裴松之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纪,增广异闻,书成奏进,帝览而善之,曰:“此可谓不朽矣!”其表云:“寿书铨叙可观,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其寿所不载而事宜存录者,罔不毕取。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者,并皆钞内,以备异闻。”此松之作注大旨,在于搜辑之博,以补寿之阙也。其有讹谬乖违者,则出己意辨正,以附于注内。今案松之所引书凡五十余种: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九州春秋》、《战略》、《序传》、张《汉纪》、袁《献帝春秋》、孙思光《献帝春秋》、袁宏《汉纪》、习凿齿《汉晋春秋》、孔衍《汉魏春秋》、华峤《汉书》、《炅帝纪》、《献帝纪》、《献帝起居注》、《山阳公载记》、《三辅决录》、《献帝传》、《汉书 地理志》、《续汉书 郡国志》、蔡邕《明堂论》、《汉末名士录》、《先贤行状》、《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零陵先贤传》、《楚国先贤传》、荀绰《冀州纪》、《襄阳记》、《英雄记》、王沈《魏书》、夏侯湛《魏书》、阴澹《魏纪》、魏文帝《典论》、孙盛《魏世籍》、孙盛《魏氏春秋》、《魏略》、《魏世谱》、《魏武故事》、《魏名臣奏》、《魏末传》、吴人《曹瞒传》、鱼氏《典略》、王隐《蜀记》、《益都耆旧传》、《益部耆旧杂记》、《华阳国志》、《蜀本纪》、汪隐《蜀记》、郭冲记诸葛五事、郭颁《魏晋世语》、孙盛《蜀世谱》、韦曜《吴书》、胡冲《吴历》、张勃《吴录》、虞溥《江表传》、《吴志》、环氏《吴纪》、虞预《会稽典录》、王隐《交广记》、王隐《晋书》、虞预《晋书》、干宝《晋纪》、《晋阳秋》、傅畅《晋诸公赞》、陆机《晋惠帝起居注》、《晋泰始起居注》、《晋百官表》、《晋百官名》、太康三年《地理记》、《帝王世纪》、《河图括地象》、皇甫谧《逸士传》、《列女传》、张隐《文士传》、虞喜《志林》、陆氏《异林》、荀勖《文章叙录》、《文章志》、《异物志》、《博物志》、《博物记》、《列异传》、《高士传》、《文士传》、孙盛《杂语》、孙盛《杂记》、孙盛《同异评》、徐众《三国评》、《袁子》、《傅子》、干宝《搜神记》、葛洪《抱朴子》、葛洪《神仙传》、卫桓《书势序》、张俨《默记》、殷基《通语》、顾礼《通语》、挚虞《决疑》、《曹公集》、《孔融集》、《傅咸集》、《嵇康集》、《高贵乡公集》、《诸葛亮集》、《王朗集》、庾阐《扬都赋》、《孔氏谱》、《庾氏谱》、《孙氏谱》、《嵇氏谱》、《刘氏谱》、《王氏谱》、《郭氏谱》、《陈氏谱》、《诸葛氏谱》、《崔氏谱》、华峤《谱叙》、《袁氏世纪》、《郑玄别传》、《荀别传》、《祢衡传》、《荀氏家传》、《邴原别传》、《程晓别传》、《王弼传》、《孙资别传》、《曹志别传》、《陈思王传》、《王朗家传》、《何氏家传》、《裴氏家记》、《刘е别传》、《任昭别传》、《钟会母传》、《虞翻别传》、《赵云别传》、《费衤韦礻韦别传》、《华佗别传》、《管辂别传》、《诸葛恪别传》,何邵作《王弼传》,缪袭撰《仲长统昌言表》,傅元撰《马先生序》、会稽《邵氏家传》,陆机作《顾谭传》、《陆氏世颂》、《陆氏祠堂像赞》,陆机所作《陆逊铭》、《机云别传》,蒋济《万机论》、陆机《辨亡论》。凡此所引书,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范蔚宗作《后汉书时》,想松之所引各书尚俱在世,故有补《寿志》所不载者。今各书间有流传,已不及十之一,寿及松之、蔚宗等当时已皆阅过,其不取者必自有说,今转欲据此偶然流传之一二本以驳寿等之书,多见其不知量也。

猜你喜欢
  序·费宏
  第一章 缘起·陈寅恪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九·纪昀
  卷四·傅恒
  卷六中·佚名
  和跋传·李延寿
  邢君牙传·欧阳修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三·吴振棫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吕思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余日章·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唐宾·隋树森

    作者简介见杂剧部分。 小令 【商调】望远行 闷拂银筝,暂也那消停。响瑶阶风韵清,忽惊起潇湘外寒雁儿叫破沙汀,支楞的泪湿弦初定。弦初定,银河淡月明,相思调再整,蓦感起花阴外那个人听。高力士诉与实情,

  • 提要·郑清之

    【臣】等谨案安晚堂集十二卷宋郑清之撰清之初名燮字文叔后改今名字徳源安晚其别号也鄞县人嘉定四年进士寳庆初以定防功累官太傅左丞相卒谥忠定事迹具宋史本传所撰安晩集本六十卷宋时刋于临安此本所存仅第六卷至第十二

  • 青城山人集原序·王璲

    余弱冠时已闻青城王先生刻厉于诗之名矣及游京师获拜先生于给事中天台蒋君所辱先生不以后生待余而与之进顷之蒋君以送宋侍书归金华诗求于先生先生即伸巻濡墨题曰少小离乡国归时及壮年三巴百指住万里一家全青琐荣新秩金

  • 文信国集杜诗·文天祥

    宋 文天祥 撰社稷第一三百年宗庙社稷为贾似道一人所破壊哀哉南极连铜柱【送李晋肃】煌煌太宗业【北征】始谋谁其问【舟中苦热】风雨秋一叶【李光弼】理宗度宗第二先皇弓剑逺【送覃二判官】永懐侍芳茵【送汝阳郡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张籍传·欧阳修

    张籍的字叫文昌,和州乌江县人。他考中了进士,任太常寺太祝。任此职很长时间后,升任秘书郎。韩愈推荐他任国子博士。后历任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那时有名的人都和他有交往,韩愈称赞推崇他。张籍生性偏激直率,曾经责备韩愈

  • 萧惟信传·脱脱

    萧惟信,字耶宁,楮特部人。五世祖霞赖,南府宰相。曾祖乌古,中书令。祖父阿古只,平州知州。父高八,富于谋术,博览古今。开泰初,任北院承旨,渐升为右夷离毕,以干练敏捷著称,拜为南府宰相。累迁倒塌岭节度使,兴中府知府,再度担任右夷离

  • 乙酉笔记·佚名

    曾羽王曰:余七八岁时,为方历四十六七年。海味之盛,每延客必十余品,且最美如河豚,止五六分一副耳。每见老人言,嘉靖末年海上倭起,海禁甚严,寸板不许入海。然此耳闻之言,疑信相半也。鼎革时,余年三十有六,而海中捕鱼者不绝,其价增至

  • 《章实斋先生年谱》序·胡适

    我做《章实斋年谱》的动机,起于民国九年冬天读日本内藤虎次郎编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支那学》卷一,第三至第四号)。我那时正觉得,章实斋这一位专讲史学的人,不应该死了一百二十年还没有人给他做一篇详实的传。《文献征

  • 近思録集注卷六·茅星来

    齐家之道【此以下即大学新民之事也而此卷则论齐家之道于父子兄弟夫妇以至睦族防孤之道无不具焉凡二十二条】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学非为己之学也【为去声 经説 説见论语此为后世之教子弟以文者

  • 卷六·佚名

    (三一)复次有实功德堪受供养。无实功德不堪受人信心供养。我昔曾闻。拘沙种中有王名真檀迦腻吒。讨东天竺。既平定已威势赫振福利具足。还向本国。於其中路有平博处。於中止宿。尔时彼王心所爱乐。唯以佛法而为婴珞。即

  • 汉藏教理院训条·太虚

    训教务处:本院学风,须实现于整齐严肃之各规则中,务须督同教员、学监随时训导学众切实遵照而行。其最能遵行者,按月记功,加入成绩。其误犯者,记过训改。故犯屡犯者,罚革不贷,以重公宜。训事务处:本院之买办、巡山、佃工,亦须每日

  •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太虚

      ──十八年在汉口佛教会讲──   述意   释文    甲一 十门总标    甲二 随标别释     乙一 出体门      丙一 标释二体       丁一 标列       丁二 分释    

  •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嗔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初果犹七反

  • 济世神验良方·佚名

    济世神验良方,撰人未详。全书分为32门,约9万字,内容丰富,诸科皆备。各门之前列有总论。首论病因、病机及症状;次论诊法、法则与适应症。每门结尾附余论。作者善于将内经、千金、金匮、河间等历代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融汇其

  • 回向文·佚名

    又作回向文、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

  • 仁王经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为斯2502号,首残尾全,存八十一行。尾有题记:“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