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中国人之聪明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人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

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德清
  提要·黄宗羲
  悔过自新说·李颙
  卷七·湛若水
  卷二十·胡广
  卷二百六·秦蕙田
  附录一 《诗经》文稿·傅斯年
  卷十八·盛世佐
  叹会品第二·佚名
  叹深品第五十五·佚名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欧阳竟无
  六、世尊拈花·慧开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佚名
  致云南唐省长书·太虚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阮阅

      ●卷三·孝义门  徐师川诗云:“楚汉纷争辨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信刘。”谓项伯,籍之近族,乃附刘而背项,郑君以(已)为汉臣,乃违汉而思楚也。余尝论之曰:方刘、项之势雌雄未决也,其

  • ◆何处士失(得之集)·顾嗣立

    失字得之,昌平人。负才气,与高尚书彦敬、鲜于太常伯机同学为诗。家善织纱縠,日出买纱,骑驴歌吟道中,指意良远。尝有诗云:「一井当门冻,寒光照四邻。」又云:「我住东街北,钟楼在屋西。」其景象可知也。至正间,名公交荐,以亲老不就

  • 卷四·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四   宋郭知达 编古诗瘦马行【赵云良马有可任之德以瘦而不能自奋贤士有可用之材以困而不能自防马之瘦惟其养之而已士之困惟其荐之而已落句云谁家且养愿终恵更试明年春草长一篇大意可见

  • 卷八十六·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徐照芳兰轩诗钞徐照字道晖永嘉人自号山民有诗数百斵思尤奇皆横絶歘起氷悬雪跨使读者变踔憀栗肎首吟叹不自巳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尔嘉定四年卒自君之出矣三首自

  • 卷之十三 粤纪(续)·计六奇

      永历在桂林  戊子正月朔(丁酉),永历在广西桂林府;以朝臣星落,免朝贺。  永历走平乐  何腾蛟再督师出全州,兵益不睦;焦琏下平乐、郝永忠壁兴安。未几,永忠营被袭,疾至关,欲撤兵;左右禁近欲永历迁。式耜持不可;言‘

  • 第八十七回 魏忠贤喜得点将录 许显纯滥用非法刑·蔡东藩

      却说万燝受杖阙廷,昏绝复苏,又经群阉任情蹴踏,哪里还保得住性命?阉党将他拖出,由家人舁归京寓,不到数日,便即去世。哪知忠贤又复矫旨,饬群阉去拿御史林汝翥,依万燝例惩治。这林御史系叶向高族甥,尝巡视都城,见有二阉夺人财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八人物志十八大臣传四【满洲镶黄旗四 华善 额楚 陈秉直 拉哈逹 武穆笃 鄂善 顾八代 佟国纲 佟国维】华善华善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

  •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晏婴

    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据孙星衍,此脱“尸上”两字而哭之,涕沾襟。章子弦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免免冠而哭,哀尽而去。

  • 盟會要第十·苏舆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樂興,其心在

  •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檀施门第四(共七十八条) 如来遗诏,护法托于王臣。菩萨发心,度生首推布施。况大士建号大悲,广施无畏。故珞珠解颈,菩萨亦乞慈悲。珍宝舍身,众生皆求哀愍。自昔已然,于今为烈。明则叠赐藏经,清则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三六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见法般涅槃。云何如来说见法般涅槃。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为说见法般涅槃。诸比丘闻已。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仪业复有三种。谓别解脱律仪所摄。静虑律仪所摄。无漏律仪所

  • 墨客挥犀·彭乘

    笔记。十卷,又续编十卷。旧题宋代彭乘著。乘,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历任中书检正等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有续集十卷,清初已佚,后复出佚文,题为《续墨客挥犀》。其所议论,大抵推重苏(轼)黄(庭坚)。所载人情

  • 温柔制造者·张天翼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作于1934年。描写了老柏在对恋爱至上的女友和事业的选择中的痛苦和尴尬。

  • 劝报亲恩篇·佚名

    这是一篇附在《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孝经》后面的文献,其主要内容是: “天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子心酸。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窥基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