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与法

礼治和法治,见称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两大潮流。依照中国国情而论,中国是一大农国,以一个中央政府统治若大一个国家,应该有一种普遍而公平的法律,才能将全国各地摄合在一起。而且农业社会比较稳定,不多变动,那一种法律,因而也必得有其持久性以相适应,因此中国政治从其客观要求论,实在最易走上一条法治的路,用一种统一而持久性的法律来维系政治。但中国思想界却总是歌咏礼治,排击法治。尤其是儒家可为代表。这里面也有一番理由。

比较而言,礼之外面像是等级的,其实却是平等的。法之外面像是平等的,其实则是等级的。礼是导人走向自由的,而法则是束缚限制人的行为的。礼是一种社会性的,而法则是一种政治性的。礼是由社会上推之于政府的,而法则是由政府而下行之于社会的。无论如何,礼必然承认有对方,而且其对对方又多少必有一些敬意的。法则只论法,不论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那曾来考虑到被罚者。因此礼是私人相互间事,而法则是用来统治群众的。礼治精神须寄放在社会各个人身上,保留着各个人之平等与自由,而趋向于一种松弛散漫的局面。法治精神则要寄放在国家政府,以权力为中心,而削弱限制各个人之自由,而趋向于一种强力的制裁的。中国人传统提倡礼治,因此社会松弛散漫。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政治只成为一个空架子,对社会并没有一种强力与束缚,往往不能领导全国积极向某一目标而前进。

深一层言之,法的重要性,在保护人之权利。而礼之重要性,则在导达人之情感。权利是物质上的,而情感则是性灵上的。人类相处,不能保卫其各自物质上之权利,固是可忧,然而不能导达其相互间之情感到一恰好的地位,尤属可悲。权利是对峙的,而情感则是交流的。惟其是对峙的,所以可保卫,也可夺取。惟其是交流的,所以当导达,又当融通。因而礼常是软性的,而法则常是硬性的。中国社会沉浸在此尚礼的风气中,一切讲交情,讲通融,像是缺乏力量。但弱者在其间,却多回旋转身之余地,因此一切可以滑溜前进,轻松转变。若在尚法的社会,遇到权利相冲突的当口,法律虽为保护权利而设,但既是双方权利相冲突了,保护了甲方,便不能同时保护到乙方。若乙方硬要维持乙方的权利,而不能乞援于法律,便只有要求法律之改制,法律操握在政府,若要改制法律,便只有推翻政府,来另创政府。因此尚法的社会,在其演进途程中,常不免有革命,尚礼的社会,则将无法革命,而亦不需革命。因此尚法的社会常易有剧变,而尚礼的社会,则无法来一个剧变,而且也不需要剧变。中国社会比较建立其基础在农业经济上,本不必有剧变,而且在大一统政府之下,剧变也是害多而利少。中国人宁愿软性的尚礼,不肯硬性的尚法,在这方面,不失为一种忧深思远。

本来政治最多是件次好的事。人类不能没有社会,但不一定不能没有政治。人类是为了有社会而始须有政治的,并不是为了有政治而始须有社会的。法律只是政治方面的事,更其是最多也不能超过次好的。若使能有一个操握得权力最少量的政府,能有一个政治居在最轻地位的社会,那岂不更合理想吗?是否更理想的社会,将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呢?此层姑勿深论。但中国的礼治思想,总像是朝着这一理想的方向而迈进。至少是想把政治融入进社会,不是把社会来统制于一政府。现在人痛恨中国政府无能,因而讨厌礼治而欢迎有法治。其实中国人提倡礼治,正是要政府无能,而多把责任寄放在社会。因此想把风俗来代替了法律,把教育来代替了治权,把师长来代替了官吏,把情感来代替了权益。

中国道家思想,迹近提倡无政府,因此他们不希冀成为一广土众民的大社会,而仅希冀停留在一小国寡民的小社会。他们反对法,同时也反对礼。他们不知道人类纵可以无政治,却不能无社会。于是道家既反对礼治,而到底取消不了那政府,则反而要转到法治的路上去。因而在中国,道家思想常与法家思想互为因果,道家反礼治的思想盛行之后,必然法家继起。所以司马迁要说申韩源于老庄,而老庄深远矣。此为道家与法家之辩。

西方晚近的无政府主义者,常易与共产主义结不解缘,克鲁泡特金即其一例。若果共产主义而定要在法治主义的圈子里进行,则必提倡阶级斗争,必提倡无产阶级武装起来夺得政权。由无产阶级来立法造法。但若果真到达了理想的共产社会了,那时谁也不需要保护他自己的产业权益,谁也不需要夺取别人的产业权益。至是则法律的最大效用便不存在,政府根本不需有法律,则岂不便可无政府?然而人类纵可以无政府,到底不能无社会。而有社会,就不能无礼治。所以儒家究竟是更深远于道家了。克鲁泡特金比中国道家高明处,正在其能明白提出人类可以无政府,而同时不能无社会。中国儒家比克鲁泡特金高明处,在其能在社会上安装着一套礼治精神。从礼治精神切实做去,应可由有政府转移到无政府。而今天西方人所想像追求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应可以包括在内了。这正是小戴《礼记?礼运篇》里所揭举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所追求的。

猜你喜欢
  坊记·戴圣
  礼三本第四十二·戴德
  安危第二十五·韩非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
  尚书稗疏卷一·王夫之
  序·湛若水
  卷首第二·秦蕙田
  第九 权篇 5·王诩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
  卷五百九十一·佚名
  卷五百九十三·佚名
  悼罗奉僧院长法语·太虚
  佛说腹中女听经·佚名
  论境界·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毛千干·唐圭璋

      千干字平仲,信安(今浙江常山)人。约生于政和六年(1116)。礼部尚书友之子。仕止州倅。与尤袤友善,袤尝序其集。有樵隐诗馀。   水调歌头   次韵陆务观陪太守方务德登多景楼   襟带大江左,平望见三州。凿空遗迹,千古

  • 答辩·闻一多

    挂彩的荣华我当不起,滑有圆光往我头上箍,旌旗铙鼓不是我的份,我道上不许和黄土铺,不许矜骄镀我成金身,我拒绝“成功”见我一面;双手掀住挣扎的纷忙,我猜着黎明,也不要看。锦袍的庄严交给别人,流的快乐得让给我。上帝许我纯钢的

  • 卷五·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四溟集> 钦定四库全书 四溟集卷五 明 谢榛 撰 七言律诗 送许中丞伯诚镇辽阳 雄才当代拟登坛东度榆关岁欲残燕峤暮云天外起辽河春水雪中寒艰虞自谓匡时晚战伐谁知得士难谩说请缨平百越行

  • 志第十六 天文四·沈约

    宋武帝永初元年十月辛丑,荧惑犯进贤。占曰:“进贤官诛。”十一月乙卯,荧惑犯填星于角。占曰:“为丧,大人恶之。”一曰:“兵起。”十二月庚子,月犯荧惑于亢。占曰:“为内乱。”一曰:“贵人忧。角为天门,亢为朝廷。”三年五月,宫车

  • 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脱脱

        刘安世 邹浩 陈瓘 任伯雨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虞城多奸猾,喜寇盗;犀浦民弱而驯。航为政,宽猛急缓不同,两县皆治。知宿州。押伴夏使,使者多所要请,执礼不逊,且欲服球文金带入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宋濂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太宗即位,授丰净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

  • 平定三逆方略卷九·佚名

    卷九   康熙十三年九月壬戌朔,命将军额楚等帅师赴徽州。总督阿席熙奏:饶州逆贼犯徽州婺源县。上谕:徽州,浙江接壤要地;将军额楚、署副都统宗室巴尔堪等于扬威将军所统骁骑并江宁将军所辖兵内酌量率赴徽州,堵剿逆贼。署副

  • 卷之五十二·佚名

    成化四年三月辛酉朔升毛怜卫都指挥佥事劄里答木兰河卫指挥使撒赤哈古里卫指挥使亦儿兀里奚山卫指挥同知程哥阿真河卫指挥同知阿喇阿答哈者帖列山卫指挥同知锁奴兀者右卫指挥佥事忽失答古里河卫指挥佥事鬼未等俱一级以

  •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班固

    (扬雄)【原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班固

    (张骞,李广利)【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

  • 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癸卯、643)·司马光

    唐纪十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 [1]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李世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七·佚名

    户婚门立继生前抱养外姓殁后难以摇动吴恕斋诸无子孙,听养同宗昭穆相当者,法也。邢林、邢柟为亲兄弟,邢林无子,邢柟虽有二子,不愿立为林后,乃于兄死之日,卽奉其母吴氏、嫂周氏命,立祖母蔡氏之侄为林嗣,今日邢坚是也。夫养蔡之子

  • 译文 卷八 治体·朱熹

    卷八 治体8&middot;01 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己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自妇人,故《睽》次《家人》,以&ldquo;二女同一居而志不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三复次应知毗奈耶由五种制立为最甚深。云何名为五种制立。一学制立。二犯制立。三出离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学制立为最甚深。一自在

  •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佚名

    一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庆喜,在憍赏弥国瞿私罗园。尔时,具寿庆喜告诸比丘曰:&ldquo;友,诸比丘!&rdquo;彼诸比丘应答具寿庆喜:&ldquo;友!&rdquo;具寿庆喜作如是说:&ldquo;友!凡比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

  • 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佚名

    述神霄派授经仪式和科格,包括一批经目。有宋徽宗庙号,当撰于南宋。

  • 还丹歌诀·元阳子

    还丹歌诀,原题「元阳子集」。元阳子似为晚唐道士。《通志‧艺文略》着录「元阳子还丹诀二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真部方法类。此书为诸家还丹歌诀之选辑。上卷辑录《古神仙身事歌》、《吴真君歌》、《真

  •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