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摄等品第六之四

正见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般舍那。是名正见。正思惟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构度极构度现前构度。推究追寻。极思惟。思惟性。是名正思惟。正语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由决择力所引无漏。远离止息。各别远离。寂静律仪。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毁分限。堤塘桥梁船筏。弃舍轨则。不违不越。不违越住。是名正语。正业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由决择力所引无漏。远离止息各别远离。寂静律仪。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毁分限。堤塘桥梁船筏。弃舍轨则。不违不越。不违越住。是名正业。正命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于趣邪命身语恶行。由决择力所引无漏。远离止息。各别远离。寂静律仪。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毁分限。堤塘桥梁船筏。弃舍轨则。不违不越。不违越住。是名正命。正精进云何。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正精进。正念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正定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爱结云何。谓三界贪。恚结云何。谓于有情能为损害。慢结云何。谓七慢类。无明结云何。谓三界无智。见结云何。谓三见。取结云何。谓二取。疑结云何。谓于诸谛疑惑犹豫。嫉结云何。谓妒忌。悭结云何。谓心鄙吝

初有情居云何。谓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初有情居。此中初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最在初。有情居者。谓诸有情。于此居止各别居止。由此显彼受生处故。名有情居。第二有情居云何。谓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时。是第二有情居。此中第二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二。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三有情居云何。谓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有情居。此中第三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三。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四有情居云何。谓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有情居。此中第四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四。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五有情居云何。谓有色有情无想无异想。如无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此中第五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五。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六有情居云何。谓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是第六有情居。此中第六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六。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七有情居云何。谓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是第七有情居。此中第七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七。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八有情居云何。谓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是第八有情居。此中第八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八。有情居者。义如前说。第九有情居云何。谓无色有情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第九有情居。此中第九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九。有情居者。义如前说

初遍处云何。谓地遍满一类想。上下傍布无二无量。是初遍处。此中初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最在初。又随入定。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最在初。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是名遍处。水火风青黄赤白遍处亦尔。第九遍处云何。谓空遍满一类想。上下傍布无二无量。是第九遍处。此中第九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九。又随入定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九。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是名遍处。识无边处遍处亦尔。无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八支圣道说。无学正胜解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已正当胜解。是名无学正胜解。无学正智云何。谓尽智无生智。是名无学正智

有漏色云何。谓若诸色有漏有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有漏色。无漏色云何。谓若诸色无漏无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不生。是名无漏色。有漏无漏受想行识亦尔。无为法云何。谓三无为。即虚空非择灭择灭。十二处十八界。如辩七事品已说

眼根云何。谓眼于色已正当见。及彼同分。耳根云何。谓耳于声已正当闻。及彼同分。鼻根云何。谓鼻于香已正当嗅。及彼同分。舌根云何。谓舌于味已正当尝。及彼同分。身根云何。谓身于触已正当触。及彼同分。女根云何。谓身根少分。男根云何。谓身根少分。命根云何。谓三界寿。意根云何。谓六识身。乐根云何。谓顺乐受触所触时所起。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根。苦根云何。谓顺苦受触所触时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根。喜根云何。谓顺喜受触所触时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根。忧根云何。谓顺忧受触所触时所起。心忧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根。舍根云何。谓顺舍受触所触时所起。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舍根。信根云何。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信信性。增上信性。忍可欲作。欲为欲造。心澄净性。是名信根。精进根云何。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进根。念根云何。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念随念。别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念根。定根云何。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念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慧根云何。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慧根。未知当知根云何。谓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诸学慧慧等根。由此诸根随信随法行。于未现观四圣谛能现观。是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云何。谓具见已现观补特伽罗。诸学慧慧等根。由此诸根。信胜解见至身证。于已现观四圣谛。能趣上胜所证功德。是名已知根。具知根云何。谓漏尽阿罗汉。诸无学慧慧等根。由此诸根。慧解脱俱分解脱。能得现法乐住。是名具知根。九十八随眠如前说

所知法所识法。所通达法。所缘法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色法。十一界十一处一蕴摄。八智知。除他心灭智。六识识。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无色法。八界二处四蕴摄。十智知。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见法。一界一处一蕴摄。七智知。除他心灭道智。二识识。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无见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十智知。五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对法。十界十处一蕴摄。七智知。除他心灭道知。六识识。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无对法。八界二处五蕴摄。十智知。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漏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漏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为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为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诤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诤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世间出世间法。堕界不堕界法。有味着无味着法。耽嗜依出离依法亦尔

心法。七界一处一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法。十一界十一处四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所法。十八界十二处三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心相应心不相应法亦尔。心俱有法。十一界十一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俱有法。十八界十二处三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随心转法。一界一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随心转法。十八界十二处三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心为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为因法。十三界十二处三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心为等无间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为等无间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心为所缘法。三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三界有为缘随眠随增。非心为所缘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心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为增上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心果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心果法。一界一处非蕴摄。一智知。谓世俗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心异熟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五识识。除耳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心异熟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法。三界三处二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三识识。谓眼耳意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摄识。一切随眠随增。业相应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不相应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俱有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俱有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随业转法。八界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随业转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为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为因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业为等无间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为等无间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为所缘法。五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三界有为缘随眠随增。非业为所缘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业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为增上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业果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业果法。一界一处非蕴摄。一智知。谓世俗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业异熟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五识识。除耳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业异熟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

有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相应法。八界二处四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不相应法。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有俱有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俱有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随有转法有为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随转法。非有为因法。三界三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为等无间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为等无间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为所缘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非有为所缘法。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为增上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果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有果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有异熟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五识识。除耳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有异熟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

智遍知所遍知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智遍知所遍知法。非界非处非蕴摄。非智知非识识非随眠随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断遍知所遍知法。即是所应断法。此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断遍知所遍知法。即是非所应断法。此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所应修法。十界四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三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所应修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智作证所应证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智作证所应证法。非界非处非蕴摄。非智知非识识非随眠随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得作证所应证法。十二界六处五蕴摄。十智知。三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得作证所应证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所应习法。十界四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三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非所应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罪法。十界四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三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罪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黑白法。有覆无覆法。顺退非顺退法亦尔。有记法。十界四处五蕴摄。十智知。三识识。欲界一切色无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无记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色无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见集所断遍行随眠随增

已生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已生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正生非正生法已灭非已灭法正灭非正灭法亦尔。缘起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缘起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缘已生非缘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非有因法因已生非因已生法亦尔。因相应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因不相应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识识。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

结法。一界一处一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除无漏缘不共无明。诸余一切随眠随增。非结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顺结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顺结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取法。一界一处一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取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执受法。九界九处一蕴摄。七智知。除他心灭道智。五识识。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无执受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顺取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顺取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烦恼法。一界一处一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烦恼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染污法。十界四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三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不染污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染污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杂染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缠法。一界一处一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所缠法。八界二处四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所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顺缠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顺缠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非随增

有所缘法。二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所缘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识识。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有寻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欲色界一切随眠随增。无寻法。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伺无伺法亦尔。有喜法。三界二处三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色界一切。除欲界无漏缘疑及彼相应无明。诸余欲界一切随眠随增。无喜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警觉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警觉法。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事法。有缘法。有上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无事法。无缘法。无上法。一界一处非蕴摄。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远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近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有量无量法亦尔。见法。二界二处二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三界有漏缘。及无漏缘见相应无明随眠随增。非见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见处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非见处法。三界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识识。非随眠随增。见相应法。三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三界有漏缘。并无漏缘。见及彼相应无明随眠随增。见不相应法。十八界十一处五蕴摄。十智知。六识识。除无漏缘见。诸余一切随眠随增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宝亮
  现果随录序·戒显
  卷第十八·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二·净挺
  佛说圣大总持王经·佚名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太虚
  根本的止息战乱·太虚
  贤劫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十二(第五诵之四)·佚名
  双要品法句经第九(二十有二章)·佚名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全文·佚名
  卷十九·佚名
  卷第三十三·智旭
  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山集【上】杨时字中立将乐人熙寜九年进士游二程之门歴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召为秘书郎钦宗朝兼国子祭酒高宗朝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

  • 卷一·沈德潜

    ☆钱谦益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历庚戍,赐进士第三人。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著《初学》、《有学》二集。○尚书天资过人,学殖鸿博。论诗称扬乐天、东坡、放翁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挥斥之;馀如二袁、钟、谭,在不足比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三七言絶句十三熊开元穿云栈尽日凝云谷口封倦还飞鸟亦迷踪何如近借齐厨鉢鞭取耕烟白耳龙侯?演新栁词秦淮雪泞缓春晴十里烟堤緑未明早是酒旗歌板地隔江风浪卷芜城黎遂球山中寂寂春眠野梦

  • 李师中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年十五,即上书议论时政,由是知名。后中进士。累官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熙宁初,历河东转运使,知秦州、舒州、瀛州。后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

  • 第三回 杨皇后枕膝留言 左贵嫔摅才上颂·蔡东藩

      却说韩寿得了奇香,怀藏回寓,当然不使人知,暗地收贮。偏此香一着人身,经月不散。寿在相府当差,免不得与人晋接,大众与寿相遇,各觉得异香扑鼻,诧为奇事。当下从旁盘诘,寿满口抵赖,嗣经同僚留心侦察,亦未见有什么香囊,悬挂身上,

  • 读礼通考卷三十四·徐乾学

    丧服五受服丧服记衰三升三升有半其冠六升以其冠为受受冠七升【注衰斩衰也或曰三升半者义服也其冠六升齐衰之下也斩衰正服变而受之此服也三升三升半其受冠皆同以服至尊宜少差也 疏自此至篇末皆论衰冠升数多少也以其冠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吕思勉

    秦始皇帝以前210年,东巡死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县。他大的儿子,名唤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去,今陕西绥德县。做蒙恬军队中的监军了。从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拟立他的意思。所以

  • 第四二七佥禀光绪五年四月十八日一二二二○--一·佚名

    红毛港庄地甲、庄耆等,禀请新竹县正堂刘,准予清庄除盗具佥禀人地甲吴清明、庄耆吴元、许水等,为事关大患,不得不叩乞,佥请除盗清庄,以靖地方事。切我红毛港等处,自始基以来,久已俗尚淳朴,人尽敦崇,安居乐业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六后燕慕容垂 寳 盛 熙 髙云西秦乞伏国仁 干归 炽磐 慕末北燕冯防  冯素弗后燕慕容垂字道眀皝之第五子也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目而谓

  •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十三·佚名

    武帝上孝武免亡秦之祸【温公】穷兵四夷【张佑 何去非 子由】王恢韩安国论击匈奴【子由 东坡】封田千秋为富民侯【温公 张咏】李广利伐宛取马封海西侯【温公】用主父偃策削诸侯地【荆公】用宦者典尚书【王元之】戾

  • 列传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一百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李公遂。○李公遂益州人 部典书行俭之孙。 以监察* {纠}正擢魁科授典仪注簿累迁典校副令。 忠穆朝历知申事监察大夫。 有金用谦者性暴戾因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九 洪武二十五年秋七月庚辰朔,享太庙。 秦王樉还国。 北平都司吏杨献有罪系狱,自陈尝卧氷以愈父疾,诏核其事不妄,遂命释之。 上御右顺门与侍臣论治道,因及理乱。上曰:“为治之道有缓急,治乱民不

  • 卷六·毛应龙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传卷六     元 毛应龙 撰肆师之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以岁时序其祭祀及其祈珥大祭祀展牺牲系于牢颁于职人凡祭

  • 贤愚经卷第四·佚名

      (二二)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二十一(丹本无此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与大比丘众。围绕恭敬。尔时佛赞智慧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赞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二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二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如是已说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功德

  • 黄帝阴符经注·李筌

    唐李筌撰。筌在开元(713—741)时官至节度副史、御史中丞,后入山学道,号达观子。《集仙传》云:筌于嵩山石室中得《阴符经》,“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于骊山逢老母,乃授微旨,为之作注。”《注》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

  • 善恭敬经·佚名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教他之功德及事师之方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