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纂序

欽定四庫全書

聖祖仁皇帝御製春秋傳說彚纂序

六經皆孔聖刪述而孟子特言孔子作春秋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各述所聞以為傳門弟子各衍其師說末流益紛以一字為褒貶以變例為賞罰微言既絶大義弗彰至於災祥?緯之學興而更趨於怪僻程子所謂炳若日星者不因此而反晦乎迨宋胡安國進春秋解義明代立於學官用以貢舉取士於是四傳並行宗其說者率多穿鑿附會去經義逾遠朕於春秋獨服膺朱子之論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誼據實書事使人觀之以為鑒戒書名書爵亦無意義此言真有得者而惜乎朱子未有成書也朕恐世之學者牽於支離之說而莫能悟特命詞臣纂輯是書以四傳為主其有舛于經者刪之以集說為輔其有畔於傳者勿錄書成凡四十卷名之曰傳說彚纂夫春秋之作以游夏之賢不能贊一詞司焉遷稱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而人人異端當時已無

定論後之諸儒欲於千百年後懸斷聖人筆削之指不亦難乎是書之輯亦唯擇其言之當於理者雖不敢謂深於春秋而辨之詳取之慎於屬辭比事之教或有資焉是為序

康熙六十年夏六月朔

旨開列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總裁校對分脩校刋諸【臣】職名

總裁

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臣】王 掞

南書房校對

吏  部  右  侍  郎【臣】張廷玉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蔣廷錫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勵廷儀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魏廷珍

翰 林 院 侍 讀 學 士【臣】陳邦彦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臣】王圖炳

原 任 翰 林 院 侍 讀【臣】趙熊詔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臣】汪應銓

翰  林  院  檢  討【臣】張 照翰  林  院  編  脩【臣】薄 海

在館分脩校對

廵撫江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王企靖

原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臣】李 紱

國  子  監  司  業【臣】盧 軒

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編脩【臣】徐昂?

提督雲南學政翰林院編脩【臣】汪 份

提督陜西學政翰林院編脩【臣】王 謩

提督廣東學政翰林院編脩【臣】惠士奇

翰  林  院  檢  討【臣】王時憲

翰  林  院  編  脩【臣】王時鴻

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臣】王遵扆

翰  林  院  編  脩【臣】楊繩武

工  科  給  事  中【臣】繆 沅

戶  科  給  事  中【臣】王 澍

候 補 監  察  御 史【臣】李 璿

工 部 都 水 司 主 事【臣】高 輝

候   補   主   事【臣】于本宏

中  書  科  中  書【臣】王祖慎

内   閣   中   書【臣】曹 儀

内   閣   中   書【臣】管式龍

湖廣督理湖南糧儲道按察使司僉事【臣】王奕鴻復   職   知   府【臣】章文鐄

四 川 叙 州 府 同 知【臣】李 中

原任江西吉安府安福縣知縣【臣】胡承讚

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知縣【臣】徐榮疇

進         士【臣】吳 翊

進         士【臣】袁 濬

舉 人 揀 選 知 縣【臣】王時濟

舉 人 揀 選 知 縣【臣】徐修仁

舉           人【臣】陳  垿副榜貢 生議叙 知縣【臣】錢元昌

歲 貢 生 考 授 州 判【臣】朱稻孫

生           員【臣】井其演

校刋

署理光祿寺事務刑部山東司郎中【臣】趙之垣

引用姓氏

左氏【丘明】

公羊氏【高】

穀梁氏【赤   一名喜】

董氏【仲舒】

劉氏【向    子政】

劉氏【歆    子駿】

賈氏【逵    景伯】

王氏【充    仲任】

服氏【?    子慎】

鄭氏【玄    康成】

徐氏【邈】

江氏【熙    太和】

何氏【休    邵公】

杜氏【預    元凱】

范氏【甯    武子】

劉氏【炫    光伯】

陸氏【德明】

孔氏【穎逹   仲逹  一作沖遠】

顔氏【師古   籒】

楊氏【士勛】

徐氏【彦】

啖氏【助    叔佐】

趙氏【匡    伯循】

陸氏【淳    伯沖】

何氏【濟川】

柳氏【宗元   子厚】

盧氏【仝    玉川】

李氏【瑾】

陳氏【岳】

葉氏【清臣   道卿】

胡氏【瑗    翼之   安定】

孫氏【復    明復】

石氏【介    守道   徂徠】

王氏【沿    聖源】

李氏【堯俞】

歐陽氏【修   永叔   廬陵】

黎氏【錞】

劉氏【敞    原父】

司馬氏【光   君實   涑水】

杜氏【諤】

師氏【協】

孫氏【覺    莘老】

程子【頤    正叔   伊川】

蘇氏【軾    子瞻   東坡】

蘇氏【轍    子由   潁濱】

崔氏【子方】

任氏【伯雨   德翁】

張氏【大亨】

陸氏【佃    農師】

劉氏【絢    質夫】

孫氏【抃    夢得】

楊氏【時    中立   龜山】

葉氏【夢得   少蘊   石林】

呂氏【本中   居仁】

許氏【翰    崧老】

陳氏【祥道   用之   三山】

胡氏【銓    邦衡   澹庵】

王氏【葆    彦光】

胡氏【安國   康侯】

胡氏【宏    仁仲   五峯】

胡氏【寧    和仲   ?堂】

高氏【閌    抑崇   息齋】

程氏【迥    可久   沙隨】

劉氏【本】

陳氏【傅良   君舉   止齋】

朱子【熹    元晦   紫陽】

呂氏【祖謙   伯?   東萊】

陸氏【九淵   子靜   象山】

薛氏【季宣   士龍】

項氏【安世   平甫   平庵】

羅氏【願    端良】

沈氏【棐    文伯】

張氏【洽    元德】

戴氏【溪    肖望   岷隱】

劉氏【克莊   潛夫   後村】

黃氏【仲炎   若晦】

李氏【琪    竹湖】

趙氏【鵬飛   企明   木訥】

趙氏【孟何】

黃氏【震    東發】

呂氏【大圭   圭叔   樸鄉】

家氏【鉉翁   則堂】

吳氏【仲迂   可堂】

任氏【公輔】

宋氏【宜春】

趙氏【與權】

金氏【履祥   吉甫   仁山】

俞氏【皋    心遠】

萬氏【孝恭】

熊氏【朋來   與可】

吳氏【澂    幼清   臨川   草廬】

陳氏【深    子微】

齊氏【履謙   伯恒】

程氏【端學   時叔】

黃氏【澤    楚望】

王氏【元杰】

鄭氏【玉    子美   師山】

李氏【亷】

趙氏【汸    子常   東山】

汪氏【克寛   德輔】

劉氏【永之   仲修】

張氏【以寧   志道   翠屏】

劉氏【實    嘉秀   敬齋】

黃氏【翰    汝申】

邵氏【寶    國賢   二泉】

金氏【賢】

湛氏【若水   元明   甘泉】

季氏【本    明德   彭山】

熊氏【過    叔仁】

趙氏【恒】

余氏【光】

王氏【宗沐   新甫】

王氏【樵    明逸   方麓】

姜氏【寶    廷善   鳳阿】

王氏【錫爵   元馭   荆石】

王氏【鼎爵   和石】

朱氏【睦?   灌甫   西亭】

黃氏【正憲】

姚氏【舜牧   虞佐   承庵】

高氏【攀龍   存之   景逸】

章氏【潢    本清】

郝氏【敬    仲輿】

錢氏【時俊   用章   仍峯】

賀氏【仲軾】

卓氏【爾康   去病】

羅氏【喻義】

陳氏【宗之   玉立】

張氏【溥    天如   西銘】

陳氏【際泰   大士】

嚴氏【啓隆】

鄭氏【嗣】

鄭氏【賢簡】

王氏【貫道】

甘氏【雨    以上四人未詳世次附錄於此】

猜你喜欢
  卷九 万章章句上·朱熹
  審大臣第十六·徐干
  论语集解义疏卷五·皇侃
  御题袁燮絜斋家塾书钞·袁燮
  卷三十·毛奇龄
  第32章·老子
  卷八·惠士奇
  卷之十四·邵经邦
  封人/均人·佚名
  庄公·庄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大云无想经全文·佚名
  在仰光康明全居士家应供谈话·太虚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四·佚名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改版重印说明·唐圭璋

      词在宋代发展成熟而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出现了大量名家名作,前人曾称之为“一代之文学”。把赵宋一代的词汇为一编,是唐圭璋先生的创举。唐圭璋先生筚路蓝缕,雪纂风钞,于—九三七年编成《全宋词》一书,一

  • 乾坤清气卷十三·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十三明 偶桓 编五言律诗过山居          周权衡之数里榕隂合迢迢过客稀烟溪桑子熟山雨药苗肥窗冷云侵座琴清月在扉怡然无俗子我巳早忘机送杨友直赴刑部主事    丁复仲容少昊烦

  • 补遗卷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补遗卷十六花果后瑞莲赋         【明】申时行有韡者华婉如清扬菡萏为簪芙蓉为裳出五沃之上腴兮苞九疑之奇芳繄中通而外直兮洵笃实而辉光德可比于君子兮又奚逊夫国香羌托种于灵沼兮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七五言絶句二程敏政题碧桃便面省识春风面何因岀镜中暗香吹不断掌上舞回风荏平道中落日荏平道孤村未掩关望中青隐隐人说是陶山题汪玺贡士四禽图春风海上桃仙禽托栖止莫啄千叶花留结千年子何

  • 御选元诗卷四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四十六七言律诗四马祖常用乐天韵因效其题咏闲意缫丝车响雨来稀罨画图中住翠防邨北邨南桑扈呌家前家后竹鸡飞青怜藤蔓春牵屋緑爱荷盘夏翦衣更忆江天家万里行逢僧子借船归奉和奥屯都事秋懐灵河七

  • 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六·赵尔巽

      赵慎畛 卢坤曾胜 陶澍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为诸生时,学政钱沣器之,曰:“人英也!”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条上川、楚善后屯田保甲事宜。巡通州漕,革陋规,廉得杨村通判科索剥船,奏褫其

  • 卷一百六十四·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四 ∷起强圉大渊献正月,尽屠维赤奋若九月,凡二年有奇。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春,正月,辛亥朔,发册宝于大庆殿,帝率群臣上寿明皇

  • 卷八·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八 周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于丰命太保先周公相宅 召诰篇曰惟二月既望【林氏曰汉志曰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乙

  • 今献备遗卷二十五·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章懋章懋字徳懋浙江兰溪人也成化甲戌会试第一人改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元宵举放灯火命馆局赋诗懋与同官庄昶黄仲昭连名谏止忤旨杖阙下左迁知临武县言者申救改南京大理寺左评事迁福建按察司佥事毅然以振风纪

  • 通鉴答问卷一·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防为诸侯或问初命晋三大夫为诸侯通鉴何以托始于此曰春秋书王曰天王言王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书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命有徳五服五章哉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

  • 周国贤·周诒春

    周国贤 字希哲。年三十三岁。生于福建。已婚。游美。入芝加哥大学。习哲学。回国。民国五年。在外交部及国务院供职。现时住址。北京西城东拴马椿十五号。Chow, K. Y.-Born in Fukien, 1884. Married, 1914. Studied

  • 十七年·佚名

    (辛未)十七年清康熙三十年 春正月1月28日○甲寅,進善丁時翰在鄕上疏,論時弊六條,且陳別宮廩料之議。上嚴批切責,命削黜。〈原疏批旨見上。〉時翰隱居行義,事親至孝,問學雖非其長,而行業甚高,時輩以其色目之相似,薦引徵辟。而時翰

  • 卷六 五刑章第十一·邢昺

    [疏]正义曰:此章五刑之属三千.案舜命皋陶云:“汝作士,明于五刑。”又《礼记·服问》云:“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以其服有亲疏,罪有轻重也,故以名章。以前章有骄乱忿争之事,言此罪恶必及刑辟,故此次之。子曰:“五刑之属三千

  • 第八章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

    如上各章对于人心人生似已阐说不少,但还须于人心人生所由以形成如今日者稍加回溯,乃得更通透明切地了解之。兹先从(甲)自然方面言之,次更从(乙)社会方面言之(此见下一章)。 据说,马克思并不认为“人的本性”一开始就是永

  •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违道则自顺,顺道则自违。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缚结者,无爱无所憎。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 卷之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古林智禅师语录卷之四侍  者正慧记录嗣法门人正灯编辑住奉天府东前山台大悲禅寺语录康熙庚午岁秋七月望日进院。兴国寺天宗等请上堂拈香曰身轻似叶任风扬万里余程到沈阳今日

  •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

  • 李克书·李克

    一卷。周李克 (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李”或作 “里”,古字通用。李克为魏文侯之相。《汉书·艺文志》载儒家 《李克》七篇。佚已久矣。然《文选·魏都赋注》,明引《李克书》三语,最可珍贵;马国翰又从他书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