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右上蔡先生语録三篇。先生姓谢氏,名良佐,字显道,学于程夫子昆弟之门,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间所见甚为超越。有论语说行于世。而此书传者盖鲜焉。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题曰上蔡先生语録],后得吴中版本一篇[题曰逍遥先生语録,陈晋江续之,作序云得之先生兄孙少卿及天隠之子希元者],三家之书皆温陵曾恬天隠所记,最后得胡文定公家冩本二篇于公孙子籍溪先生[题曰谢子雅宫],凡书四篇,以相叅较。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记文定公问答,皆他书所无有,而提纲挈领指示学者用力处,亦卓然非他书所及。下篇四十七章,与版本吴氏本略同,然时有小异,盖损益曾氏所记而精约过之。辄因其旧,定着为二篇,且着曾氏本语及吴本异同,悉注其下,以备参考。独版本所増多犹百余章,然或失本指,杂他书,其无者五十余章,至诋程氏以助佛学,直以或者目程氏,而以予曰自起其辞,皆荒浪无根,非先生所宜言,亦不类答问记述之体。意近世学佛者私窃为之,以伉其术。偶出于曾氏杂记异闻之书,而传者弗深考,遂附之于先生,传之久逺,疑误后学,使先生为得辠于程夫子,而曾氏为得辠于先生者,则必是书之为也。故窃不自知其固陋,辄放而絶之,虽或被之以僭妄之罪而不敢辞也。其余所谓失本指杂他书甚者亦颇刋去,而得先生遗语三十余章,别为一篇。然记録不精,仅存彷佛,非复前篇比矣。凡所定著书三篇已校定,可缮冩,因论其所以然之意附见其后,以俟知言。有道之君子考而择焉。绍兴二十九年三月庚午新安朱熹谨书
宪大观初年在长沙侍文定公左右,每聴说上蔡先生之学问,以为其言善启发人。其后在荆门学舍从朱二丈子发游,甚欵。子发所得话言及书疏必以相示,云先生监西竹木场,曰自太学往见之,坐定,子发进曰:震愿见先生久矣,今日之来无以发问,不知先生何以见教?先生曰:好与贤说一部论语。子发愕然,意日刻如此,何由欵其讲说。已而具饮酒五行,只说他话。及茶罢,掀髯曰:聴说论语,首举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又举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夫圣人之道,无显无微,无内无外,由洒埽应对进退以至于天道,本末一贯,一部论语只恁地看。其后有书答子发云:窃承求志有味道腴是嗜信,后当益佳。胜康侯谓公博洽,少辈未知。公既宅心道学之后处之当何如。昔见明道先生读前汉书,未尝蹉过一字,至见他人有记问者,则曰:玩物丧志。此可以窥其意旨也。宪因读朱元晦所定着上蔡先生语録三巻,得以详观其是正。精审去取不苟,可传信于久逺。窃叹其志尚如此,而自惟畴昔所闻,将恐零落,辄书以附于卷之末焉。绍兴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籍溪胡宪跋
熹顷年校定上蔡先生语録三篇,未及脱藁而或者传去,遂锓木于贑上。愚意每遗恨焉。比因闲暇,复为定着此本,然亦未敢自以为可传也。因念往时削去版本五十余章,特以理推知,其决非先生语。初未尝有所考验,亦不知其果出于何人也。后籍溪胡先生入都,于其学者吕祖谦得江民表辨道録一编,读之则尽向所削去五十余章者,首尾次序无一字之差,然后知其为江公所著,而非谢氏之语,益以明白。夫江公行谊风节,固当世所推髙,而陈忠肃公文尝称其论明道先生,有足目相应之语,盖亦略知吾道之可尊矣。而其为言若此,岂差之毫厘则失千里之缪,有所必至而不能已者耶。因书以自警,且示读者使毋疑。旧传谢先生与胡文定公手柬,今并掇其精要之语,附三篇之后云。干道戊子四月壬申熹谨记。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陈祥道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孔子 卷八十七·山井鼎 卷二十六·林之奇 灵台·佚名 卷二·高闶 卷十六·刘瑾 应帝王第七·刘文典 卷十八·王天与 功名·韩非 法海经全文·佚名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全文·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陈梦雷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