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右上蔡先生语録三篇。先生姓谢氏,名良佐,字显道,学于程夫子昆弟之门,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间所见甚为超越。有论语说行于世。而此书传者盖鲜焉。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题曰上蔡先生语録],后得吴中版本一篇[题曰逍遥先生语録,陈晋江续之,作序云得之先生兄孙少卿及天隠之子希元者],三家之书皆温陵曾恬天隠所记,最后得胡文定公家冩本二篇于公孙子籍溪先生[题曰谢子雅宫],凡书四篇,以相叅较。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记文定公问答,皆他书所无有,而提纲挈领指示学者用力处,亦卓然非他书所及。下篇四十七章,与版本吴氏本略同,然时有小异,盖损益曾氏所记而精约过之。辄因其旧,定着为二篇,且着曾氏本语及吴本异同,悉注其下,以备参考。独版本所増多犹百余章,然或失本指,杂他书,其无者五十余章,至诋程氏以助佛学,直以或者目程氏,而以予曰自起其辞,皆荒浪无根,非先生所宜言,亦不类答问记述之体。意近世学佛者私窃为之,以伉其术。偶出于曾氏杂记异闻之书,而传者弗深考,遂附之于先生,传之久逺,疑误后学,使先生为得辠于程夫子,而曾氏为得辠于先生者,则必是书之为也。故窃不自知其固陋,辄放而絶之,虽或被之以僭妄之罪而不敢辞也。其余所谓失本指杂他书甚者亦颇刋去,而得先生遗语三十余章,别为一篇。然记録不精,仅存彷佛,非复前篇比矣。凡所定著书三篇已校定,可缮冩,因论其所以然之意附见其后,以俟知言。有道之君子考而择焉。绍兴二十九年三月庚午新安朱熹谨书 

宪大观初年在长沙侍文定公左右,每聴说上蔡先生之学问,以为其言善启发人。其后在荆门学舍从朱二丈子发游,甚欵。子发所得话言及书疏必以相示,云先生监西竹木场,曰自太学往见之,坐定,子发进曰:震愿见先生久矣,今日之来无以发问,不知先生何以见教?先生曰:好与贤说一部论语。子发愕然,意日刻如此,何由欵其讲说。已而具饮酒五行,只说他话。及茶罢,掀髯曰:聴说论语,首举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又举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夫圣人之道,无显无微,无内无外,由洒埽应对进退以至于天道,本末一贯,一部论语只恁地看。其后有书答子发云:窃承求志有味道腴是嗜信,后当益佳。胜康侯谓公博洽,少辈未知。公既宅心道学之后处之当何如。昔见明道先生读前汉书,未尝蹉过一字,至见他人有记问者,则曰:玩物丧志。此可以窥其意旨也。宪因读朱元晦所定着上蔡先生语録三巻,得以详观其是正。精审去取不苟,可传信于久逺。窃叹其志尚如此,而自惟畴昔所闻,将恐零落,辄书以附于卷之末焉。绍兴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籍溪胡宪跋 

熹顷年校定上蔡先生语録三篇,未及脱藁而或者传去,遂锓木于贑上。愚意每遗恨焉。比因闲暇,复为定着此本,然亦未敢自以为可传也。因念往时削去版本五十余章,特以理推知,其决非先生语。初未尝有所考验,亦不知其果出于何人也。后籍溪胡先生入都,于其学者吕祖谦得江民表辨道録一编,读之则尽向所削去五十余章者,首尾次序无一字之差,然后知其为江公所著,而非谢氏之语,益以明白。夫江公行谊风节,固当世所推髙,而陈忠肃公文尝称其论明道先生,有足目相应之语,盖亦略知吾道之可尊矣。而其为言若此,岂差之毫厘则失千里之缪,有所必至而不能已者耶。因书以自警,且示读者使毋疑。旧传谢先生与胡文定公手柬,今并掇其精要之语,附三篇之后云。干道戊子四月壬申熹谨记。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陈祥道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孔子
  卷八十七·山井鼎
  卷二十六·林之奇
  灵台·佚名
  卷二·高闶
  卷十六·刘瑾
   应帝王第七·刘文典
  卷十八·王天与
  功名·韩非
  法海经全文·佚名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全文·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陈梦雷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徐陵

    ○王僧达七夕月下一首远山敛,广庭扬月波。气往风集隙,秋还露泫柯。节期既已孱,中霄振绮罗。来欢讵终夕,收泪泣分河。 ○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常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阊阖殊未晖,咸池岂沐发。产

  • ◆陈处士深(宁极斋稿)·顾嗣立

    深字子微,平江人。宋亡,弃举子业,闭门著书。天历间,或以能书荐之,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别号清全,有诗一卷,及《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郑元佑志其子叔方墓,称与子微为僚壻,而子微长三十余年。高谈遗经

  • 地中海中梦埃及魂入梦·徐志摩

    (埃及,古埃及!)昨夜你古希的精灵,洒一瓢黝黄的月彩, 点染我的梦境; (埃及,古埃及!)我梦魂在海上游行,听波涛终古的幽骚, 终古不平之鸣; (埃及,古埃及!)我鼓梦棹上溯时潮,逆湍险,访史乘的泉源, 邀游云间宫堡; (埃及,古埃及!)在尘埃之外逍

  • 四集卷五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七十三首【己亥二】即事去春雨雪足近畿却为盼泽廑南府【前冬至昨春近畿雨雪极为沾足而直隶之广平大名二府因与豫省毗连冬雪春霖俱未沾透未能种春麦为之厪念】今岁南府屡沾膏【

  • 解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解昉」生卒年和字里不祥。曾任苏州司理。存词二首。 ●永遇乐·春情 解昉 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院落烟收,垂杨舞困,无奈推金缕。 谁家巧纵,青楼弦管,惹起梦云情绪。 ′当时、纹衾粲枕,未尝暂孤鸳侣。 芳

  • 卷之八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七 宋纪十三·纪昀

    宋纪 【十三】光宗寍宗○光宗光宗皇帝讳惇孝宗第三子也母曰成穆皇后郭氏初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孝宗即位进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 恭王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已欲立为太子而以其非次迟之干道六年七

  • 六七六 军机大臣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六七六 军机大臣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三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

  • 卷五·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五典礼我朝家法相承内政肃清有典有则凡所以定位号辨等威服御器饰之末趋走使令之常莫不厘然各当若夫嘉辰令序欢宴式其仪祀事斋期肃将致其敬夙兴裁览勅毖以时法天

  •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一羣庙考【三】诸臣祠顺治十四年十月己丑勅建忠节祠先是九年十一月庚寅湖广辰常总兵官左都督徐勇与黔寇白文选战败死之至是世祖章皇帝褒

  • 卷二百九下·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九下 朱批杨永斌奏摺 广东巡抚【臣】杨永斌谨 奏爲奏明筹画积贮事宜斟酌捐例事窃粤东雍正四年东莞等十一县田禾被淹赈给过灾民谷五万八千三百六十石零又雍正五年五月九卿会议海阳等六县

  • 思辨録辑要序·陆世仪

    余既编辑濓洛关闽之书以示学者,而于古今著述家有一言之几于道者,皆欲表而出之,以为羽翼。爰得桴亭陆子思辨録一编,爱翫不释手,乃重订以行于世,而为之序曰:内圣外王之道,灿着于六经,折衷于四子,而发挥阐绎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

  • 学而篇·王夫之

    一读论语须是别一法在,与学、庸、孟子不同。论语是圣人彻上彻下语,须于此看得下学、上达同中之别,别中之同。 如&ldquo;学而时习之&rdquo;一章,圣人分中亦有此三种:&ldquo;时习&rdquo;则自&ldquo;说&rdquo;,&ldquo;朋来&rdq

  • 尘垢品法句经第二十六(十有九章)·佚名

    尘垢品者,分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生无善行,死堕恶道,住疾无间。到无资用,当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离苦形,慧人以渐。安徐稍进,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恶生於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二·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颠倒垢染苦恼缠盖边际如空。所谓随顺听闻菩萨因行。云何相貌声闻缘觉上有可求故云动转。大乘至极安固无动。涅槃止息清净寂默。圆满无对善性无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六从背舍已去有六种法门。并属不坏法道所摄。利根声闻具此六法发真无漏。即成不坏法大力阿罗汉。故摩诃衍云。不坏法阿罗汉能具无诤三昧愿智顶禅。今分此

  • 卷八·聂先

    续指月录卷八六祖下二十四世临济宗婺州乌伤伏龙无明千岩元长禅师萧山人。族姓董。年十九。剃发受具。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本和尚适在座。遥见师呼而问曰。汝日用若何。师曰。念佛。本曰。佛今何在。师拟议

  • 尚书注考·陈泰交

    一卷。明陈泰交撰。泰交字同倩,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旨在指摘蔡沈《书集传》之疏漏,凡所指摘,引经、注经不相照应者3条,同字异解者362条。其中不相照应者3条,蔡《传》引经、注经显相矛盾,诚蔡氏之误;其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