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九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衍义卷三十九

天子之孝

省刑罚

弭盗附

易系辞下传第二章重门击柝以待防客盖取诸豫杨文焕曰川途既通则防客至矣又不可无御之之术故取之豫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防客无自而至二隂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下击柝之象也三隂安于内说豫之象也

【臣】按上古外户不闭御风气而已至是始有防客之防

春秋左传邾庶其【邾大夫】以漆闾丘【邾二邑】来奔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皆有赐于其从者于是鲁多盗季孙谓臧武仲曰子盍诘盗武仲曰不可诘也纥【臧武仲名】又不能季孙曰我有四封而诘其盗何故不可子为司宼将盗是

务去若之何不能武仲曰子召外盗而大礼焉何以止吾盗子为正卿而来外盗使纥去之将何以能庶其窃邑于邾以来子以姬氏妻之而与之邑【使食漆闾丘】其从者皆有赐焉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其次【庶其之从者】皂牧【给其贱役从皂至牧】舆马其小者【从者之微贱】衣裳劒带是赏盗也赏而去之其或难焉纥也闻之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利欲之私】壹【专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襄公二十一年】

【臣】按天下之恶一也邾之盗即鲁之盗也鲁为邾盗之逋逃主而纳其邑召外盗所以劝内盗也昔莒仆【莒纪公太子】来奔【事在文十八年】宣公【初立】命与之邑而季文子令司宼出诸竟其述誓命曰毁则【壊法】为贼掩【匿也】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国用也】为奸主藏之名【以掩贼为名】赖奸之用【用奸器谓纳莒仆寳玉】为大凶德有常【常刑】无赦在九刑不忘盖此等凶盗奸贼之人若保而利之则是我有主藏之名也莒仆邾庶其皆外盗也出诸竟斯足以惩内盗矣所赏在此而所诘在此将如主藏者何故夫赏善而刑淫斯止盗之法也春秋书三叛人名以惩不义数恶无礼是以善人劝而淫人惧盖重绳窃邑叛君以邀大利之徒而其小者固不足治矣

论语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臣】按季康子秉钧之臣鲁国之政所出也患盗而问于孔子宜告之以拔本塞源则在司徒之敎养诘奸禁防则有司宼之刑辟斯弭盗之方无有外于是矣而甚其辞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盖生民有欲而惟不欲者可以为之主君若相皆主之者也随防为太傅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盖其验矣夫子之言岂惟足以靖鲁国哉

汉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召见问何以治渤海息其盗贼对曰渤海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惟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勅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敎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鉏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各以口率种树畜养民有带持刀劒者使卖劒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狱讼止息

【臣】按律文言公取窃取皆为盗充类至义之词古书中言羣盗者其伙率皆数千百人非强窃疑似之间者也然亦不过散遣之安集之而已啸聚攻剽则为盗散遣安集则为民固不得一一而逐捕也惟便宜从事缓之勿亟斯守吏得展其方略耳若一切拘以文法则某日盗发某属当有几人某案获者几未获者几申报稍迟时日即为讳盗不报钩考稍或疎漏即为讳强为窃受事亡何而谴责随后尚安所施其躬化为之劝率哉若穿窬小盗强窃疑似民间失一牛畜丝谷本不足以当奸宄矫防之名而丞相御史皆当用知其数此其苛细已甚必外户不闭道不拾遗之世庶其免矣然则圣人之豫备防客岂其德薄治不古若哉

光武时郡国羣盗处处并起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帝遣使者下郡国听羣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惟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徙其魁帅于他郡赋田受廪使安生业自是牛马放牧不收邑门不闭

【臣】按羣盗屯结非能生死相信听令自相纠擿其党立解矣夫彼此有相疑之势鲜不相图者也虽慿城据邑之大盗亦可以此离其党与至如小小刼夺非有千百成羣盖不足以殿最牧守令长也其根株窟穴应捕人役纎悉必知重其必获之赏逸贼之罚以责成应捕未有敢蔽匿者也但须选抜才干示以威信不少假借使之乐为我用而不敢窃弄我权则惟明牧贤令所以处治之而已

顺帝时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以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竟内赦宼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率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

【臣】按李固之治荆州大略仿龚遂之治渤海能令盗党自相招集视更相追捕为尤胜也但亦存乎其人耳所以降附者必刺史之善政茍非其人不免驱而为盗也魏高佑有言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卓茂行化蝗不入境况盗贼人也茍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夫贤守令固不可数得得之又以下车未几条敎未洽而以盗发不輙得或坐他细故罢去傥非少寛其文法虽贤守令亦无能为也

唐太宗与羣臣论止盗或谓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亷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臣】按法莫重于秦隋而秦隋之末羣盗并起李斯既阿二世行督责税民深者为廉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其后盗贼益多而闗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己乃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刼諌曰闗东羣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下斯吏具五刑隋炀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帝曰比从来少几何对曰不能什一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帝曰何谓也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剪除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帝不悦而罢由此观之致盗之由先后一辙唐太宗惟知其所以然而躬行节俭慎简民牧厚施薄敛息兵休役以致贞观之治几于比隆三代不亦宜乎

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到官不诘盗蜀人怪之安潜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今穷覈则应坐者众摉捕则徒为烦扰乃出库钱千五百緍分署三市置榜其上曰有能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緍盗不能独为必有侣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我与汝同死耳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磔盗于市并灭其家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盗

【臣】按崔安潜之去蜀盗即汉光武所以解散青徐幽冀四州之盗者也周世宗时窦俨请令盗贼自相纠告以其所告赀产之半赏之或亲戚为之首则论其徒侣而赦其所首者如此则盗不能聚矣【臣】以为此乃以盗捕盗之法不第除其罪且悬赏格者所谓投与狗骨使之相牙彼以利合必动于利而相成也然以之待屯结之伙盗所以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固为良策若未至于千百为羣者则同杂处于闾里之中若令其自相纠告或反以指陷平人不若申严保甲之令凡迹涉可疑者有人保任乃容入甲无者举首是则以讥诘之权予平民犹胜以纠告之权假盗贼也

宋孝宗时辛弃疾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李全赖文政陈子明李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剪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縁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刬荡譬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倚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冐者使诸司各敭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奬谕之

【臣】按致盗之由未除则一盗方平一盗复起平盗之兵固不足恃而弭盗之术亦无可讲求也民之不得已而为盗固为贪吏之所迫使而贪吏之迫使其民亦有所不得已也负租课则畏谴罚事上官则行苞苴此又其迫使贪吏者然矣故曰正其本则万事理夫子所谓虽赏之不窃者此也

元仁宗时中书省臣言近百姓艰食盗贼充斥茍不严治将至滋蔓宜遣使巡行遇有罪囚即行决遣与随处官吏共议弭盗方略明立赏罚或匿盗不闻或期防不至或逾期不获者官吏连坐江浙行省海贼出没杀虏军民其已获者例合结案待报会官审録无寃弃之于市自首者原罪给粟能禽其党者加赏帝曰弭盗安民事为至重宜即议行之

【臣】按系辞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民之为非无大于宼贼奸宄夺攘矫防而禁之之道则在于理财正辞而已理财者如井田沟洫什一取民山林之利弛以予民正辞者象魏所悬闾师党正所读之法以此联比固结使之相恤相爱而无坏法乱纪之民然后本固邦宁长守其大宝合于天地好生之德如彼中书省臣所言乃是捕之勿逸杀之无赦耳尚何以言弭盗安民哉圣人之所以禁民为非者更无他术而后世必曰匿盗不闻者坐则奏贼罔不以实矣期防不至者坐则将吏之游徼宜勤矣逾期不获者坐则应捕员役无故纵矣结案待报立决于市则知无可幸矣自首者原罪给粟则改悔自新之路矣能禽其党者加赏则徒侣解散矣惜乎其方略止此【臣】不知夫胜广之徒亦可以是弭之否也天地以斯人付之圣人圣人与斯人共守大位皆吾赤子而惟务去之哉诚愿目之为人为民而养之教之母但目之为盗为贼而捕之杀之也

以上省刑罚【弭盗附】

御定孝经衍义卷三十九

猜你喜欢
  臣乘马第六十八·管仲
  问第二十四·管仲
  书义矜式卷一·王充耘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孔子
  卷一·崔子方
  卷一百二十四·山井鼎
  卷一百八十九·秦蕙田
  卷十四·魏了翁
  卷十二·顾镇
  修行观入第十六·佚名
  卷九十八·佚名
  袪世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及唤起佛教徒的自醒·太虚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佚名
  第六卷·佚名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原序·汪广洋

    凤池吟稿原序昔人之论文者曰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岂惟天之降才尔殊也亦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於言词之或异耳濂常以此而求诸家之诗其见於山林者无非风云月露之形花木?鱼之玩山川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张廷玉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练子宁 茅大芳 卓敬陈迪 景清 胡闰 王度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

  • 卷二百二十·毕沅

      ◎元纪三十八 ∷起强圉协洽七月,尽著雍涒滩七月,凡一年有奇。   ○顺帝   至正二十七年戊申,一三六八年   秋,七月,关中兵胜负犹未决,库库特穆尔谓孙翥、赵恒曰:“今当何如?”并对曰:“关中四军,独李思齐最强,思齐破,则

  • 常谈·吴箕

    宋 吴箕 撰书之酒诰所以为酒之戒者至矣羣饮者杀或者以为纣之故俗习于淫末不可不重为之禁其实不然汉律三人以上防饮者有罚盖为民之蠧者莫甚于酒诚不可不禁自孝武创为酤法始自京师稍及名都大邑至唐遂甚官既以为利

  •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此传名为《朝鲜列传》,实则只写卫满及其子孙之事,着重记述朝鲜变为汉朝四郡的过程,显示了朝鲜与中国密切的历史关系。文中记事简约,但事情原委交待极清楚。作者善用对照写法,写涉何出

  • 胡威传·房玄龄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郡寿春人。父亲胡质,以忠厚老成公正廉明著称,少年时与同乡蒋济、朱绩都是江淮间知名人士,曹魏时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胡质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都决定去省亲,因家贫,没有

  • 卷第三·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三〈起大寶三元年正月、盡慶雲四年六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之眞宗豐祖父天皇〈文武天皇 第■二〉三年春正月癸亥朔。廢朝。親王巳下百官人等拜。太

  • 大雅·文王之什·佚名

    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 管子补注卷十九·刘绩

      地员第五十八【地员者土地髙下水泉深浅各有其位也】杂篇九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施者大尺之名也其长七尺】渎田悉徙【渎田谓穿沟而溉田悉徙谓其地每年皆湏更易也】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谓立君以主之

  •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孔子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小道:指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后世说“雕虫小技”的意思。②泥:滞陷不通,引申为妨害。 【译文】 子夏说:“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孔子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 春秋集传纂例原序·陆淳

    栁子厚与元次山论春秋书言自得集传常愿执洒扫于陆先生之门及先生为给事中始得执弟子礼未及卒业而先生云亡复有先生墓表谓説春秋者百千卒无有及其根源者独先生讲述三十年经学始大光莹乃为先生能文圣人之书通于后世遂与

  • 卷第四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十二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

  •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一·智升

    (南藏多庚午岁三字)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般若部(总二十二部)&middot;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三藏玄奘法师于玉华宫寺译六十帙计一万六百四十九纸 【天】字起至【柰】字止。&middot;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西晋三藏

  • 卷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幻住明禅师语录幻住明禅师语录卷二嗣法门人清尚等编小参住仙人山小参。天圆拽杖到邻阳,及第开张选佛场,幸遇众檀诚弼护,方能如是广宣扬,情与无情一躯,佛并众生不二,当体全现,逢缘立宗,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

  • 女儿经·贺瑞麟

    对妇女进行封建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约刊行于明代。经过不断增删,在民间广为流传。著者不详。主要版本有明赵南星(1555~1636)加注刊印的《女儿经》、清同治年间贺瑞麟订正的《女儿经》、《改良女儿经》,以及清光绪年间

  • 晋后略·荀绰

    《晋后略》又名《晋后书》《晋后略记》,五卷。西晋荀绰撰。久佚。该书记述西晋一代史事,现存八条残篇,分别叙述了晋武帝、贾后、成都王(司马颍)、张方、荀勖、刘漠、冯播、武含总共八个人的事迹。据《群书治要》《太平御览

  •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陆云标

    详记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时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