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诗经通义凡例
通义者通古诗序之义也盖序乃一诗纲领必先申序意然後可论毛郑诸家之得失後序多汉儒附益者今取殴苏吕严诸说为之辨正错简譌字亦详订焉制举之家专宗朱传故诗序久置不讲并宋元诸儒之说皆无由而见余采其合于序说者备録之盖表章古义不得不与俗学抵牾尔
古本皆标序於经文之前後儒遂以诗序若今之诗题余谓序所以明作者之意非先有序而後有诗也郝仲舆本移序从经最为得体今从之
古序最简毛郑训多不明郑尤踳驳故为後儒所排学者善解而参伍之夹漈辨妄朱子辨说皆可不作矣训释字句贯穿义理朱子集传备矣今海内家传户习故此书不重引其文只略诠诗中大意惟诸儒说有异同者别白之舛谬者针砭之【毛郑之失已经朱子更定者此不详述】至於考论时事多援经证史庶几子舆氏论世知人之旨云经文下夹注又引毛郑及正义语而加以折衷宋元以来诸家之说必取其合於古义者
东莱读诗记极为宋人所推华谷诗缉其次也此书义例多取裁焉东莱宗小序其说诗无邪说正雅郑卫说南陔六诗与朱子时相掊击今备载之以竢论定诗记名物度数山川地理禽兽草木其类不可不考此诗根据注疏辨证颇详足补集传所未及
毛郑与欧苏吕严诸本所分章句各有异同今一以集传为正
诗释文止有音反而不甚详陆氏所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者也朱子始取吴才老韵叶诗然不尽依用万历间陈季立氏谓古字本有古音与後代不同不必改叶吾友顾寜人氏引申其说又谓沈约四声不当以律古人之诗二家援证精博可信从无疑矣但细核集传所叶之音与二家考证者无甚相远而四声不用则平上去入通为一音入声转韵初学多不晓故今仍用集传所叶【叶下之音余友杨旭所补】但易为读某切而平上去入槩不分注庶几三百篇之文读之谐协复无以今音律古诗之失【集传中有不当叶不必叶者今悉去之】
<经部,诗类,诗经通义,谱>
<经部,诗类,诗经通义,谱>
<经部,诗类,诗经通义,谱>
<经部,诗类,诗经通义,谱>
<经部,诗类,诗经通义,谱>
郑氏诗谱不可废欧阳公已言之矣朱子一切不用恐非子舆论世之旨但今本注疏大全所列者十五国及雅颂俱各分时代先後与欧阳公所云国谱旁行者不合盖非郑谱之旧也今仿史记年表体合为一图庶令学者便于观览云
猜你喜欢 第四十七卦 困 泽水困 兑上坎下·佚名 先进第十一·朱熹 卷十五·杨简 第六章 5·辜鸿铭 卷一·叶梦得 力命第六·列子 慎选人才[慎选第四]·王夫之 卷三百一十九·佚名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叹品第七·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欧阳竟无 佛教与素食·太虚 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太虚 如来生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