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伏龙千岩长禅师

千岩禅师。讳元长。越之萧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其接物利人。灼类于本。当元季时。其著我田衣者。无不藉赖。朝廷褒重。而高其声价。公居伏龙。惟力田博饭而已。君王三锡徽号。公终身不署焉。于是。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公性英敏。初弃家。问戒于灵芝律主。时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兰若。会赴丞相府斋。公得拜见于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讳。对曰。元长。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请益。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公即庐北高峰顶。琢磨己躬。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以款公。公来往云居灵隐。荏苒法缘。十载不发。乃私叹曰。饥虎望几上之肉。宁自甘耶。遂禁足峰顶。闻雀声有省。急走质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愤归据关枯坐。简点所省处。竟不可得。徘徊中夜。或行或立。忽鼠翻猫器。堕地有声。乃彻见本公相为处。即弃庐归本。本云。赵州何故言无。对曰。鼠食猫饭。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对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细。承当者须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载。别隐天龙东庵。垢衣粝食无剩语。人或鄙之。石溪空禅师。大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影相。并藏其书。以资三教学者流览。征文于当世铭之。无敢命笔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叙其所以。公弗少辞逊。文成四百五十言。自书其壁。是时松云阁闲士多属名家子弟。读之大惊服。于是。冠盖博学者。争游东庵。有传其文至中天竺。笑隐禅师曰。中峰有子如此。临济宗风何虑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刹起之。而公已去东庵矣。其松云文曰。见到说到行到。犹是到到。未是不到到。虽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现成闲饭。簸者两片皮。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说出许多闲言长语满世间。狼狼藉藉。末后知非。无著惭惶处。乃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间。未曾说一字。败也败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孔子亦云。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乃欲无言。谓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个汉。如向一片净洁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将灰土盖却。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有底将水洗却。任你如何。只是臭气还在。引得许多蝇蚋蚤虻蝼蚁蚤虱之类。竞来咂啖。各成窠窟。头出头没。脱离无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灭之。愈炽愈盛。云门杀之。德山骂之。临济喝之。弥高弥大。树绕藤缠。至今无个合杀。石溪本空禅师。奋巨灵劈太华之手。用芥子纳须弥之机。建一阁。扁曰松云。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书。悉藏松云之中。无彼此之分。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斤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其人不觉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万朵兮。溪山盘盘。松风一曲兮。溪月团团。冰崖笋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侬仔细看。乌伤伏龙山。古有圣寿寺。废久。公乃登伏龙。喜其涌泉如乳。奇峰争秀。就故址棘丛中。而卓锡焉。次日。乡民集者数百人。俱言。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及见公。与所梦无异。遂共开荒。为构草庐。久之崇成大厦。禅者接踵而问道。三十载如一日。尝示禅者曰。当台明镜。鉴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敌者。从上的的相承以来。无有不因者。心肝五脏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头也同。三百六十骨节也同。八万四千毫窍也同。一处同处处同。只有些子不同。诸人还简点得出么。阿呵呵。纵饶沧海变。终不与君通。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镇南王亦慕之。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东朝又赐金襕。并加师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其隆典虽经叠下。于题咏扁额中。并无其制号也。晚年钵鐼自涤。衣衾自补。侍僧屡窃为之。公屡不悦。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众。书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缺。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掷笔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参伏龙。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却名易忘名难。贞节易忘节难。盖名节亦虚器也。长公入山。惟恐不深。重开伏龙。一住三十载。王公褒赠叠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说法。劳劳玉齿。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莫之能御。呜呼。克嗣天目。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微公其谁与。

龙池宁禅师

禅师。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宁。字一源。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宁七传至无用宽。宽乃永宁之师也。宽居舒州太湖。门士不满百。皆峣然自肯之辈。其得宁最晚。而宽特注之。以为可继开福。而阐东山法门。初永宁。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辞亲弃俗。依禾州之广慧寺。寺为州之望刹。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前一夕。寺众同梦肇公来。次日独宁至。众欣然。疑为肇公再世也。及为大僧。汗游禅社。走舒州见无用宽公。公问。何来。对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宁拟进语。公又喝。宁拟退。公连喝之。宁大骇而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宁闻之脱然。公乃召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公喝。宁曰。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扁担。宁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久之辞去。公曰。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龙池致宁。宁以为符其师谶。欣就之。连三载成丛林。南国高人。以见晚为感。同曰龙池尊宿。不敢名之。宁慕高峰之为人。别业高崖。至正间。紫书三至。不赴。诸方勉之。始受朝旨。号佛心了悟禅师。然足不越阃。顺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问宁之行略。金对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华岳迅烈风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东山是其远祖。宽无用容其入室。虽经三诏下龙池。野老不知尧舜力。洪武元年。宁嘱制纸衣木龛。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龛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金璧峰禅师

禅师。名宝金。乾州永寿人也。号璧峰。其父石氏行善无子。有梵僧。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善事之。奇男至矣。期年果生金。金生时。红光盖室。牛马皆鸣。六岁亲殁。往受净业于温法师。从温既久。通性相之旨。乃代座演法。有禅者遇而惜之。因谓金曰。观君谈论。如望梅也。其能止渴乎。金大惊。挽之不可。遂游方。谒缙云真禅师。与一源宁。同入真室。金辄有省。一日拮蔬园中。定坐不还。适真公至。抚金背曰。汝定耶。金起对曰。动定不关。曰。谁是不关者(一本云。动定不关。是甚磨人)。金向前叉手而立。真公奋揕其胸曰。速道速道。金便喝。真曰。尘劳暂息。向上政未得在。金以拳筑真而趋去。已而隐峨嵋。日咽松柏。胁不沾席者三年。闻伐木声大彻。再参真公。真于地画一圆相。金以袖拂去之。真又画一圆相。金于中增一画。又拂去之。真再画如前。金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真复画如前。金于十字。加四隅成卍字。又拂去之。真乃总变三十圆相。金一一俱答。真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宜往朔方。大行吾道。金先于定中。见一山。重楼杰阁。金碧烂绚。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谓金曰。此五台秘魔岩也。汝忘之乎。至是游五台。道逢蓬首女子。披五彩敝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金问曰。汝何之。曰。入山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金喝之。女子眴金曰。将谓是狮子儿。言讫不见。金惊喜曰。吾于此山有宿缘乎。就中结灵鹫庵居之。声光日溢。无远近。负糇粮而献者。缤纷也。至正壬子。授师号寂照圆明。住燕京之海印寺。寻称病辞。还旧隐。明高帝。即真召金。之南京。于内殿。问佛法大意。遂设普济会。金莅其事。已而御制诗十二韵。赐金。是时开福之后。惟金与龙池宁。宁好行古规。时流讳之。金自代州寓金陵。英才辐辏。开福余烈复振。尝问僧。须弥纳于芥子。且道。阿修罗王。向何处伸脚。僧应诺。金曰。恰是。僧呵呵大笑。金曰。剑峡徒劳放木鹅。又问僧。台山路。向甚么处去。曰。和尚是甚么心行。金曰。今日被驴子扑。僧作嘘声。金曰。消得龙王多少风。金年六十有五。召侍僧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汝知之乎。僧拟进语。金便脱去。阇维。得五色舍利。牙齿数珠。坚润宛然。

赞曰。宁金二禅师。以叔侄同时。建大旗鼓。于广漠之野。岂不三贤胆战。十地魂惊。或怪二公末后。一曰明明一场败缺。一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何敛锋垂手。一至此哉。然历考版图。自大觉拈花之后。莫不皆然。无乃草满法堂。不容不尔耶。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乌石愚禅师

禅师世愚者。号杰峰。衢州余姓子也。早岁历参知识一十余员。无所开发。抵杭州大慈。见止岩成公。而得道焉。愚初至大慈。倦于请益。但随众听法而已。一夕成召之曰。愚阇黎。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愚瞥然趋去。于是精神逸举。穷极玄秘。又常入元翁之室。机丝绵密。翁心喜之。翁即止岩之师也。室中常谓愚曰。暴长之竹。数载而枯。暴流之水。终夕而涸。此理人岂不知耶。但求速之病。入于膏肓。则神医拱手矣。愚遂隐乌石山。一十八载。衲子知名。正信长者。建广德石溪大伽蓝。以居愚。愚居石溪。禅徒始大集。开堂日。僧问。黄梅碓觜花开日。夜半传衣过岭南。此事还端的也无。愚曰。一物本来无。两肩担不起。曰。毕竟如何保任。愚曰。不是诗人莫献诗。乃曰。佛病祖病众生病。拈向一边。丹药妙药神仙药。除过一壁。离却四大幻身。且道。那个是病。那个是药。若向者里荐得。许汝诸人具只眼。其或未然。山僧分明指出病源。与诸人看。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是有病无药底句。镇州萝卜。柏树子。乾矢橛。麻三斤。是有药无病底句。青州布衫。是药病对治底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无。是药病双忘底句。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烦恼尘劳。妄想执著。一切病。一大藏教。总是济世医方。一千七百祖师公案。尽是灵丹妙药。有病应服药。无病药还祛。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别人。只向他道。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愚凡四坐道场。暮年退休乌石。为逸老计。适有长者。携童子上谒愚。愚问。何来。童对曰。虚空无向背。愚大奇之。适悬钟次。愚曰。童子能言之乎。童曰。百炼炉中滚出来。虚空原不惹尘埃。如今挂在人头上。撞著洪音遍九垓。愚叹曰。此子。如在壳迦陵也。以大法度之。法名非幻。洪武三年。诸山宿德。咸赴钟山之会。有诏起愚。使者至。愚集众普说。已而高声唱灭。有偈曰。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攃手便行。一天明月。继愚后事者。有二人焉。曰无涯幻。曰日本太初原。原归化本国。幻于永乐五年。奉文帝诏。证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帝喜。特留幻主灵谷。以备顾问。每召对称旨。十七年。御制赞佛歌颂。并刊大藏颁行。是日庆云等瑞。种种不一。备载明纪。其明年春。有敕再建会灵谷。如西僧例。幻不奉诏。亦唱灭。以故愚父子。深得或庵之遗韵云。盖愚溯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至中叶几微而复兴。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所谓节节皆原六秀。及杰峰父子一出。又若老干发嫩。支龙逶迤。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於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则儿孙脚下。可胜计耶。

古鼎铭禅师

古鼎禅师。讳祖铭。出于四明应氏。风骨轩昂。谈论超人意表。得道于元叟端公。出世。谈禅之会有四。皆名山广泽之中。四众围绕。其升堂入室之鼓。日不停声。当是时。六宗之徒。互相犯诤。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声达朝廷。朝廷赐铭号。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丛林共美其功。楚石琦有语曰。具眼宗师。超方哲匠。传列祖之灯。息六宗之抗。身非身相非相。天教擎在千峰上。盖铭初与楚石。同参元叟端。端公喜怒不测。所举者皆流俗鄙事。所诃者皆贤圣章句。铭大疑之。乃诣端公之室。端呵呵大笑。铭曰。自远趋风。师何谑耶。端公蓦起顿足曰。山僧罪过不少。铭瞠愕而却。会书记寮虚职。林首座知铭。欲举铭补之。端曰。见弹而求鸮炙。不亦早乎。林曰。何谓也。曰。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不然流成文字蠹鱼。何益哉。铭闻大惭陨涕。自誓求决大事。一日参罢。铭复进曰。黄龙南倾心。请益于慈明。慈明屡诟骂之。何也。端曰。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与慈明笑曰。是骂耶。为复肝胆相似。为复鼻孔不同。铭曰。一对无孔铁锤。曰。南立悟去。又且如何。铭曰。病眼见空花。端曰。金沙混杂。政未得在。铭又拟进语。端震声喝之。铭失声笑曰。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端公亦笑而许之。住后僧问。如何是佛。铭曰。秤锤蘸醋。又曰。如何是佛向上事。铭曰。仰面不见天。僧曰。云门乾矢橛。又作么生。曰。不是好心。僧曰。乾矢橛与秤锤蘸醋。相去多少。曰。镬汤里[跳-兆+孛]跳。僧又拟问。铭便喝。铭言行平易。不以绳墨制学者。尝曰。沧海有择流之心。则成牛迹。春日有偏照之意。仍似萤光。所以大冶烹金。不须九转。众生成佛。只在刹那。分之别之。远之弃之。岂大慈长者之心哉。晚住径山。禅流益心归之。恕中愠。早受业于元叟。既出游方。闻铭继径山之席。乃归访铭。铭请愠归蒙堂。间与商确古今。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及愠出世灵岩。法嗣紫箨道公。铭复称之。或曰。愠公向亲先老人。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师反奖之。何也。铭曰。不然。当今吾老人之望。故重天下矣。裨贩之徒。往往承虚接响。愠公得意于紫箨。不以声名而忘其本。节操如此。岂可及哉。铭年垂耄。爱携衲子山游。不计远近。意得即到。归便高枕。鼻息如雷。一日命侍者遍插香。声钟告寂。众趋绕之。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有遗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其门下继居径山者。象源淑也。居径山。百尔躬先率之。勤奋乃言。先老人。弗以絮务劳贤者。淑曰。安有贤者。而弗劳乎。于是。冰风四峻。廉士大集。一日趋出门。大叫曰。杀来了。杀来了。众惊集。淑乃庄立蜕去。其次门人力金者。主持天界。

天界金禅师

力金禅师。号白庵(有本。名万金)。吴门姚氏子也。幼孤。楞伽寺道原衍公。牧金为沙弥。衍绝世交。筑碧山堂以自娱。因以白庵号金。且爱其姿。乃资金行脚。遂深入古鼎铭公之堂奥。已而归吴。垒土为孤云庵。以事其母。其母亦得悟焉。元至正间。浙宣政。以净慈请金。金不就。乃开法瑞光。次移嘉禾之天宁。南北英灵。集如箕敛。元帝师大宝法王。赠金号。曰圆通普济禅师。是时金之名日重矣。愚庵素倔强不肯可。诸方闻其名。常致书问于楚石。以为古鼎有子乎。楚石亦因褒之。其词曰。道迈古今。学兼内外。白牙香象。蹴踏而截流。金毛狮子。哮吼而踞地。机用可谓逸群。文章乃其游戏。青天白日。放古佛之瑞光。闹市红尘。阐湖南之祖意。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少林不识。曹溪不会。却净慈道愈高。笑诸方进为退。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愚庵以为然。作偈东金曰。闻道湖南第一山。交参龙象杂官班。东头卖贵酒头贱。空手来时赤手还。顶[寧*頁]一机犹掣电。语言三昧若连环。铁舡下载休轻举。老叔谈禅亦强颜。明初。有诏主天界。高帝留神内典。而楚石愚庵辈。亦赴焉。金以犹子之列与之。援经据论。披诘玄理。共大元叟家声。五年。敕集三宗二千人。建钟山法会。大驾临幸。命金升座。阐扬宗旨。复命儒臣。出众烧香。疏曰。无量太虚。因三才而建极。有涯沧海。会八德以朝宗。发含灵心里之花。至哉先觉。秉枢斗寰中之秉。久矣高人。则宝鉴当空。自合昆冈之璧。而玄珠在握。谁停赤水之车。化广无为。音宣大吕。岂非人天协赞。日月双悬。金曰。皇风浩荡。即凡心而印佛心。慈泽弥漫。据圣智目开世智。乃拈香鞠躬起立曰。会么。打面还他州土麦。唱歌须是帝乡人。便下座。高帝大悦。万众称善。金年暮欲谢退。不可。乃喟然曰。吾以虚名滥当圣代。每怀煨芋诸公。予不逮矣。遂称病笃。解还旧隐。未久圆寂。塔于嘉兴环翠兰若。初高帝。诏选名宿。辅导诸藩。而蜀王椿。师事见心复。复名溢都中。金叹曰。复公其不免耳。复果罹难而终。故诸方嘉金靖退。为丛林福云。

赞曰。水火相憎。铛居其中。则世味以调。邪正相反。智居其中。则精神俱化。而铭公之摄六宗。其智能过于调化者也。丹青虽异。文彩全施。贵其知宜也。天岸虽高。明舟不犯。贵其用意也。象源之继径山。乃良于知宜。而用意焉。知退而不知进者。滞于寂也。知进而不知退者。伤于勇也。白庵其无滞伤之病。与师资鼎峙。俾风化有醐酪之纯。其流慈岂小小哉。

性原明禅师

禅师。出夏氏。台州黄岩人也。讳慧明。字性原。居家不治生产。日游僧寺。父兄以不才子目之。父卒。明益无赖。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或得斗米百钱归。又作饭僧佛事。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明。明目碗羹施之。复乞。明踌躇答曰。柰我无有何。病僧曰。无有亦须施我。明莫知其意。病僧指明内灶曰。那是甚么。明回视。失僧所在。明乃大惊。即走乐清。依宝冠沙门。斩其发焉。每遇禅者。则虚己请问。或有闻即拜下风。久经岁月。而知有此事。即腰包行脚。上双径见元叟。叟曰。东岭来。西岭来。明指草鞋曰。三文钱买的。曰。未在更道。对曰。慧明只恁么。和尚作么生。叟曰。念你新到。放你三十棒。明退参。三月方罄其旨。久之。出世宁波五峰寺。明既莅师首。以身先众。间有憍懦不振者。明亦委致起之。凡垂机即宿。倔强者。为之失色。于是。湖江笑称五峰门庭。为曝腮处。洪武间。诏明主钟山法会。而天镜净。璧峰金。季潭泐。皆与焉。内翰宋危诸公。尝问道于诸禅师。一日间咨国事。有答曰。扫腥膻。建礼乐。万代一时也。复何虑焉。明曰。不然。礼乐有三代之隔。人心无夷夏之分。敬天惧人。思危防安。天下平矣。诸公悦服。高帝闻明答语。以为有王佐略。欲留居都中。时辞还山。景濂宋公。疏明居灵隐。明不就。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明还山日。邻寺故老相讯。明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或问大内隆遇典故。明缄口无一语。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明退居。无何而灵隐天镜。被流言坐忤时。流徙陕西。道经宝应。夜宿宁国寺。端坐而殁。以故灵隐席虚。师僧皆散。诸方不肯应。复请明。明叹曰。时哉时哉。不可避乎。明既任灵隐。年虽迈。接纳无少倦。尝垂问曰。莲花峰。被蜉蝣食却半边。因甚不知。僧进语曰。不哑。不聋。不作阿家翁。明喜之。又问曰。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又僧进语曰。和尚今日放参。明亦喜之。于是。禅子蚁从。元叟家声。复大振。阐提阴嫉之。明又被议逮捕。或劝明引去。明怒曰。潜形苟免。岂道人所为乎。适浴佛。明上堂曰。者一个。那一个。一一从头俱浴过。药山布衲谩商量。仔细看来成话堕。成话堕将誵讹。拍禅床曰。武林春色老。台榭绿阴多。下座。直诣法司。从者如云。有感泣愿以身代。未鞠。明跏趺庑下。为众说偈。忽入灭。天立变瞑。雷雨暴作。拔木飘瓦。吏司惧而释之。丛席无恙。时洪武十九年也。嗣明法者。正庵訚上座。訚有劲操。晚以衣拂授月江净。净主径山。大廓性原之风。殁时有偈曰。祖师门下客。开口论无生。老我百不会。日午打三更。

赞曰。南黄龙坐事抵狱。两月得释。皮骨仅存。真点胸迎于途。不自知泣下。南公吒之。明净二尊宿。不知狱吏之贵。而冷处抽身。可谓矍铄矣。呜呼。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标格如此。足验生平。然际时能表里叶赞。乃愿力也。岂偶然哉。

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一

猜你喜欢
  卷之四·佚名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六十三·佚名
  重刻四明十义书序·知礼
  卷第四十一·霁仑超永
  卷第四十三·佚名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佚名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印光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五·唐慧琳
  卷四十四·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一·别庵性统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卷八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三十七·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三十七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九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举博学宏词科进士授校书郎累迁监察御史擢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得政引入内禁与计事俄而叔文败坐贬永州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司马光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昭陽協洽(癸未),凡二年。   元皇帝永昌元年(壬午、三二二年)   春,正月,郭璞復上疏,請因皇孫生,下赦令,帝從之。乙卯,大赦,改元。   王敦以璞為記室參軍。璞善卜筮,知敦必為亂,己預其禍,甚憂之。大將軍掾

  • 卷第四·一然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韓。光即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韓服。博贍猶

  • ◎帝系二·徐天麟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杂录附)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外戚传。)昭灵后,高祖母媪也,尝息太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高祖即位,追尊母媪为昭灵

  • 三国史记卷第十九。·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七。[&文咨王{文咨明王}][安藏王][安原王][阳

  • 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司马光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辛未,公元431年) [1]春,正月,壬午朔,燕大赦,改元大兴。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北燕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兴。 [2]丙申,檀道济等自清水救滑台,魏叔孙建、长孙道生拒之。丁酉,道济至寿张,遇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

  • 舆服二·徐松

    大驾卤簿【宋会要】政和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宜行改正。况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

  • 卷六·曾巩

    刘熙古,字义淳,雎阳人。唐仆射仁轨十一代孙。少通经史,避祖讳,不应进士举。后唐长兴中,以三传赐第。太祖领宋州节制,熙古为节度判官;及受禅,累擢至参知政事。求退,授户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四。好学,明阴阳像纬书,虽通显,自奉养若寒

  • 杨华燕·周诒春

    杨华燕 年三十一岁。生于美国旧金山。未婚。永久通信处。澳门白马行九号。初学于檀香山弥勒学校。毕业于檀香山高等学校。光緖三十一年。以官费游美。入耶路大学。习土木工程。光緖三十四年。得学士学位。入理海大学

  • 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佚名

    需:有孚,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 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 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

  • 第二编 中古哲学史·钟泰

    第一章 两汉儒学之盛秦之焚书,惟儒生受祸最酷。故及秦之乱而陈涉起,鲁诸儒乃持孔氏之礼器归之。孔甲为秦少傅,会李斯议焚书,亡去,至是,亦归涉为博士,卒与俱败死。太史公曰:&ldquo;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同谪)戍,旬月以王楚。不

  • 第九节 论自由·梁启超

    &ldquo;不自由,毋宁死!&rdquo;斯语也,实十八九两世纪中,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自由之义,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乎?曰: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虽然,有真自由,有伪自由,有全自由,有偏自由,有文明之自由,有野

  • 卷十九·赞宁

    ◎感通篇第六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八人)○唐嵩岳破灶堕传释破灶堕者,不知何许人也。天后之世,参事嵩岳安禅师,号老安是欤?通彻禅法,逍遥弗羁,恒理求而不见其前,别涂取而莫趋其后。尝遇巫氏能与人醮灶祓禳,若汉武之世李少君,以祠

  • 卷三十二·道世

    △变化灾第二十五(此有三部)▲述意部第一夫圣人之用,弘通无碍。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以一理推。故粗以粗应,细以细应。粗细随机,理固然矣。所以放大光明,现诸神变者,此应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耳。若处俗接粗,按邪归正者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拉格洛夫

    瑞典20世纪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所著发表于1906—1907年的一部长篇童话,原名为《尼尔斯·豪里耶尔松奇游瑞典》,是一部世界童话名著。14岁的尼尔斯是个懒散的看鹅孩子,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

  • 杨柳青小志·张江裁

    张江裁纂,民国27年(1938年)《京津风土丛书》铅印本。一卷。杨柳青旧为天津一大重镇,向无专志,此为首创,系张氏客津之时,游杨柳青后,以数日之力而成。分为疆域、河流、产业、民气、风俗、神庙、诗征。全志于风俗民情着

  • 山左笔谈·黄淳耀

    《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录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黄淳耀所撰《山左笔谈》一卷,凡分十九条,提要云:“所纪皆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宜。征引拉杂,殊鲜伦理。案淳耀生平未尝游山东,所著《陶庵集》内亦无

  • 古钢表·程小青

    在一般人的眼中,霍桑的性情要被看做是相当古怪的。他最厌憎无聊的应酬。 他常说我国的有闲阶级里面,有一种专门应酬不作别用的人才。他们靠着祖先的余荫,无所事事,生活的方式只限于今天李家请客,后天张家答席;或是王某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