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

辨护法等四种罪人不定义 论阐提断善根义 广辩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义 辨七漏义

德王品之第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是名不闻而闻

案。僧亮曰。上说有为作因无常。涅槃从了因得则常。若尔者。十二部经。皆是涅槃了因。即是经也。文深义奥。非二乘所闻也。声闻缘觉经中。无阐提有佛性。所以重说此事者。欲发德王问也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案。僧亮曰。德王以二难。初以佛性一难。成前第五涅槃不定之义。若佛性是善。应遮地狱及阐提也。性若常者。应遮令不无常也。僧宗曰。此问之生。由前而来。前六难。初句令本无今有。如来已释此义。明非是始有。言佛性之理。万化之表。生死之外。其旨已彰。其令承本有之言。便谓与阴为一。阴既无常。使性亦无常。此中有八句。前三句难使不得已有。若有则应见用。无则金刚谢时方有。还复成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便是无常也。下五句不定难。大意皆欲佛果是无常。成前六句无常难也。寻不定难之来由。前佛答高贵。明不定之理。今难言。若以不定使不问。可得闻者。便应还生也。初难言。若有佛性。则应有用。便应遮地狱。而令四禁五逆之人。不免恶道。当知身中非是本有。若非本有。则无常也。第二难言。若身有性。此性既常。便应有常乐之用。何故复言。无常乐我耶。若无常我。则身中不得有性也。第三难言。阐提断善。而佛性既云已有。便应为阐提所断。若汝言虽有。不可断者。复不得言无常乐我。若言即时未有。则是本无之义。又且若有性。不可令断者。即阐提之义。不定反覆致难也。犯四重名不定者。先就邪定中。四种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二就正定聚中。二乘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三就如来明不定。第四就涅槃明不定。第五总举一切法通因果。皆为不定。下至阐提。上至诸佛。阐提穷恶之原。以其不定。得成佛者。如来是尽善之极。亦以不定之义。还为生死。虽有五句。意在难果也。宝亮曰。德王第二问。后卷方答。何故尔。向答初问后言。犯重禁人。及一阐提。尽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德王今因斯语。复更作二难。佛正得先遣此义。故来假答向大小涅槃之相也。后二难中。初难有五关。若使犯重及一阐提等有佛性者。佛性是善。何故堕于地狱。第二关言。若使是等。必有佛性。不应言无有常乐我净。第三关言。若断善根。名一阐提。佛性是善。何故不断。第四关言。若佛性果断。复云何言是常乐我净。第五关言。若佛性不断。则不应得受一阐提名也。虽有此五关。皆展转相成。共结一难。智秀曰。由佛答前难云。涅槃非本无今有。体非闻法。此第三翻。更复设难执阐提无性。及以不定。使涅槃体。还成本无今有。便是无常可闻之法也。初三句为难虽异。意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涅槃应是本无今有。不得非是闻法。后五句作不定难责。使诸法皆悉不定。涅槃既尔。应还为无常成闻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至)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案。僧亮曰。第二难阐提不应成佛。何者。四人是邪定。若邪定不定。正定亦应不定。若不定者。涅槃则非常。若有常乐。则阐提不应成佛也。宝亮曰。此下作不定难。且前并列不定之事。然后结难。若阐提不定。后还成佛者。万法皆然。涅槃既是万法之数。亦应不定。还可作生死。法瑶曰。若更是不定。当知无有常乐也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案。宝亮曰。将欲答难。先赞其得理兼识之也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至)以不决定是故能得

案。僧亮曰。先答后问也。僧宗曰。就答中先答第四。其前引四种邪定为难。令且举阐提。后更历四人出也。次答第三。义势兼答第一第二。下答二乘竟。未答第五。先答涅槃第六句也。初句实如汝语。正以不定故得佛。但法不可一类。欲使涅槃亦是不定。何以故尔。夫法有有同异。若是有为。则备三种。以其体无常故。是相续假。以其无自性故。有一时因成假也。相待得称故。有相待假。答涅槃唯可名中相待耳。以如此义故。亦义称不定。以其是常。免二假之相。故可为实不定也。僧亮曰。未是正答。且略举第二问。以虚众人之心。令体万法无定相也。智秀曰。所以别答前问难者。欲明阐提成佛。知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此第一先举第四难。第四事偏别答第四难者。欲明阐提后得成佛。故知因中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

如汝所言佛性不断(至)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

案。僧亮曰。答第三也。从理名内。不从理名外。内外皆是性。不可断也。僧宗曰。此下答前三中第三句。其前难意。欲阐提善根既断。性亦应断。今答言。善有二种。内之与外。意业善为内。身口业善为外。佛性非内外。故非无常也。阐提佛性。既是当有。非为已有。岂可责令遮地狱。既言当有。岂得有常乐我净义。势可得兼当第一第二难也。复有二种。更广明佛性不同此也。此言无漏。是因地无漏也。非常者。佛性不同三心灭处。及三无为常也。若断已得名阐提者。言起作之善是可断。后复还得故。以断起作之善。故称阐提。佛性理常。性相恒尔。岂可断耶。宝亮曰。正举第一问来答我上言。譬提有佛性。唯有正因性。本不论有缘因。何故作此之难。而令断生已得善故。受阐提名也。善有二种。一内二外者。若意地所生善名内。从身口所生善为外。正因之性。非此内外善摄。故不断也。漏有漏者。若狭相所起之善名有漏。若于缘中称境解。不与惑俱。名之无漏。明正因性亦非此二善。是故不断也。常无常者。昔于灭谛中善名常。从缘中所起者。名无常。正因性亦非常善无常善。所以不断也。而正因佛性若可断。则应同上所列善。而今不然。故知不断。正断缘中所生善故。得一阐提名也

复有二种一者常(至)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案。僧亮曰。正因是常。缘因是无常也

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至)若断已得名一阐提

案。僧亮曰。明起作法力相倾夺。起邪见断善根入地狱。起正见则断阐提遮地狱。佛性非起作。不能遮地狱无常。及阐提通答前三难也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至)见一切法是无常相

案。僧亮曰。犯四重者。更称后难答也。宝亮曰。此下答第二问。明阐提虽当时断善根。后若善根发时。其必成佛。无有中间停者。若是定者。云何成佛耶。涅槃乃可是万法之数。其体用是定故。不得同生死虚伪也。真体不动。迹无定相。先说十譬。明万法是虚。后广明化物也

善男子亦有定相(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谓涅槃者。对二十五有。故为定也

善男子如来今于拘尸城(至)如来涅槃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涅槃有大小。亦多义。今唯大涅槃。常乐我净四义是定。余义皆不定也。如有为法。无常苦定。余义不定也。二端不可烧者。明其应二身不可灭也。宝亮曰。此下乃至非说非非说。当知如来之身。非如来。非不如来。是故如来不定

善男子当知如来亦复不定(至)以是义故如来不定

案。僧亮曰。前非天一句。四种天明如来并非也。从非人以下。先列竟。后次第释也

善男子何故如来不名世天(至)是故如来亦非非定

案。僧亮曰。说众生相者。自言我是人中师子。诸法各各别异相者。如眼不见香。耳不睹色。诸佛不尔也。唯有一相者。可以法身为目。不可以六根分别也。金刚身品云。除一法相。不可以人天一相而名也。如来法界者。如来法性也。久已远离诸相者。上明三十二相。下明如来久离此事也。善知诸相者。随众生应见诸相。善知应之也。虚空相故者。空无分别。如来不尔

如来非有漏何以故(至)如来永断是故非漏

案。僧宗曰。此下释非漏。先总明非三漏。从三漏后起七漏。二是漏。五是助漏因缘。其或有从治道制名。或从因受称。将说起见故。先明疑心。此是见之所由也。又一释。生六种见者。此正见见漏。体无别有。思惟漏。义克可知。宝亮曰。诸佛所以能如此乘迹体尽。无一切漏。具一切德。故有所运。为绝人天之境。而凡夫具诸漏故。故无此神德。下去因即广明凡夫起漏之过患。若寻其漏。原不出见谛思惟。两漏为本。正有此两漏。能广生诸漏。今一方明漏。大分七种。若离三漏为七。亦终不离见谛思惟。七漏者。第一见谛漏。第二思惟漏。第三根漏。第四离漏。第五亲近漏。第六受漏。第七念漏。下去次第。解此七门。述其过患。行人若当依此大涅槃作观解。其漏即灭。常升无为也。智秀曰。此下明七漏中。始举三漏。正出见谛思惟。为正漏体。次出疑见。是别显见谛漏也

复次一切凡夫不见有漏(至)常修圣行是故无漏

案。僧亮曰。下释七漏也。有漏见漏是实漏。余五是漏因说也。于有漏中。分为见漏。从疑生故。先明也。以凡夫不见有漏过故也。僧宗曰。前二为章门。言我见我者。是假我。而见为实我。亦可佛地是真我。而计为麻麦我也。我见无我者。佛实是我。计为无我也。无我计我者。于生死常计我也。生六种见。决定有我者。起身见也。无我者断见也。无我见我者。如眠是无我。见于净色也。我见我者。以定力。见未来相续不断。我见无我者。若以捉四阴为我。见色为非我。可举一我自释无在也。我作受知。此三句为一。此用为小异不出身见也。若不尔。前决定为章门。后分我作知。更为三句也。宝亮曰。此下正出漏体。明此七漏皆不离见谛思惟。然众生痴重。种种妄计。皆不得法实。因是疑见生六种心者。在始二心。决定有我。决定无我。是总句。恐非六之数。我见我者。第一心。但有假名我。以凡夫计。有一性我之法也。我见无我者。第二心。佛实是真我。横计为无我也。无我见我者。第三心。实无神我。然是假名。假名我执者。言是实性我也。下余三心。谓作者受者知者。而凡夫妄计。所以成邪见。如来永断此漏源。是故非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摄五根(至)观欲如是多诸过患

案。僧亮曰。下次明根漏。依六根所起。名曰根漏。若能摄六根静三业。制不为非。其恶则止。若就所对治。名曰戒漏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至)永断根本是故非漏

案。僧亮曰。二十五里譬二界。以摄相为喻也。王譬佛。一臣譬菩萨。油钵譬念慧。断汝命者失念慧。故慧命断也。一人拔刀者。譬精进见净。不生色相。至识亦如是。明真俗。观真则无色。观俗则见苦。不作生相。至不作因相。生灭是行苦。因是集也。释真中。尚无苦集。况净色观也。和合相者。释俗和合。是苦是集也

复次善男子复有离漏(至)思惟其义是名为离

案。僧亮曰。离者。以行经为离。先说离体也。宝亮曰。此下明恶漏。若从治道。名为离漏。如昔教明恶生恶马恶知识等。若能长人恶法。教令避也。就今经为论。直睹之为生死无我。即得远离。何以然。既体诸佛所师法。便知生死是虚妄。依如来藏有故。不假远避也。从云何亲近漏下。第五若亲近衣服饮食。则生人贪染。断于慧命。若不着此四事。便善日夜增。恶法稍断。若据所对治。名之近漏

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见(至)亦复如是心不造恶

案。僧亮曰。上说行经者。此说经是离也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咒术(至)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案。僧亮曰。师教长良弟子恭。由此二事。能灭恶也。咒术以下。广譬经能者也

猜你喜欢
  普达王经·佚名
  阎浮众生业感·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三·岱宗心泰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法藏
  宗镜录卷第三·延寿
  清果禅院开堂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二(尽佛不思议法品)·慧苑
  附录·弘赞
  嘱累品第十五·佚名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甘露陀罗尼经·佚名
  与王觉先生书·太虚
  祖庭事苑目录·睦庵善卿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一·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十一兵部主事陈焯编欧阳修【下】河南王尉西斋寒斋日萧索天外敞檐楹竹雪晴犹覆山窻夜自明禽归窥野客云去入重城欲就陶潜饮应须载酒行离彭婆值雨投临汝驿囘寄张九屯田司録

  • 御选宋诗卷五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御选宋诗卷五十四七言律诗十岳珂春波堂小饮懐棠湖旧隐平生到处西湖长眼底波光日日新图在辋川非旧隐梦囬笠泽是前身一江细雨欹青菊万里雄风起白苹独立苍茫动归兴钓矶须理未垂纶太平兴国宫槐影西清舞翠

  • 列传第三十 王奂从弟缋张冲·萧子显

    王奂,字彦孙,琅邪临沂人也。祖僧朗,宋左光禄、仪同。父粹,黄门郎。奂出继从祖中书令球,故字彦孙。解褐着作佐郎,太子舍人,安陆王冠军主簿,太子洗马,本州别驾,中书郎,桂阳王司空谘议,黄门郎。元徽元年为晋熙王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迁

  • 路史卷二十八·罗泌

    国名纪五周氏:虢:(郭)仲之封为西虢。在岐。今鳯翔虢县。(《通典》云:岐州。虢县西虢也。)东迁之际,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其处者为小虢。秦灭之。(秦武公十一年鲁荘七年)亦俱曰郭。(《公羊》曰虞郭。郭究碑言郭叔。《礼记》注:虢或

  • ●卷七·姚元之

    辛未七月,彗星见,长五尺余。问之钦天监,以为含誉星。唐懿宗咸通五年彗星见,司天奏以为含誉瑞星,宣示中外。《居易录》载康熙中彗星见,给事中粘本盛上言以为含誉星。案《晋书,天文志》瑞星&ldquo;三曰含誉,光耀似彗,喜则含誉射&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己卯朔大学士赵志皋户部尚书杨俊民各坚辞乞休 上俱温旨慰留之○户部发银十四万委官分给东征将士别发年例盐课银饷宣大及天津水兵○户部覆天津巡抚汪应蛟条议兵食<锍-釒>议将朝鲜戍兵诸饷分派于

  • 卷之四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五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七·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七    宋 陈均 撰真宗皇帝【起甲辰景徳元年止辛亥大中祥符四年】甲辰景徳元年春正月朔大赦以后宫刘氏为美人刘氏蜀人因张旻以进寻迁

  • 南诏传·欧阳修

    (上)南诏,又名鹤拓、龙尾、苴咩、阳剑。原是哀牢夷的后代、乌蛮的支派。夷语称王为“诏”。其先祖有六大帅,自称“六诏”,名叫蒙..诏、越析诏、浪穹诏、..目炎诏、施浪诏、蒙舍诏。各诏兵力相等,各有君长,但无统帅。三国时

  • 姚繪传·薛居正

    姚靑,字伯真,京兆万年人。曾祖父姚希齐,做过湖州司功参军。祖父姚宏庆,做过苏州刺史。父亲姚荆,做过国子祭酒。姚靑年轻时笨拙敦厚,不修饰容貌,任其自然。一般的人瞧不起他,只有兵部侍郎司空图很是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姚靑性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七征榷考【二】征商【关市】乾隆元年革除龙江西新关衙规验票等项银两户部覆准两江总督赵宏恩等奏称龙江西新关务旧有衙规茶果照验单票等项在正额盈余加一火耗之外应令一概革除如织造衙

  • 卷九·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九     元 程端学 撰昭公元年或问曰晋赵武楚公子围虢之防经言防而传言盟髙氏诸儒谓不书盟者以盟先楚故没之是时晋主防而楚主盟故也宋盟亦楚主之耳特书之者着诸侯之弭兵以为盟皆不外楚也

  • 卷十一·姚炳

    <经部,诗类,诗识名解>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十一 钱塘 姚炳 撰 草部 苕 苕【陈风防有鹊巢篇】释草惟释苕为陵苕黄华者名蔈白华者名苃余无文则陈风小雅二诗只是一苕也传於此苕别训草又不明言何物惟陆玑确指为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智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明菩萨沙弥智旭际明造论稽首实相三般若 本离四句及百非 满分修证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为治群盲恶取空 欲申如实不空义 不空徧破众戏论 顺悉檀故名破空论曰。此归命请加。以申造论立名

  •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佚名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

  • 评注灯虎辨类·谢会心

    谢会心编著,汕头诸葛庐纸庄,1929年。《评注灯虎辨类》,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灯谜创作法门工具书,以其周详的分类,明确的论述,为当时圈中人所赞许,为后世灯谜作者所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