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限与具足

在美学上,有无限与具足之两型。在人生理想上也该有此两型。西方人想像人生,常若一无限。中国人想像人生,则常见为具足。时间为生命之主要因素,请即就双方对时间观念之相异处作证。

西方人想像时间,殆如一直线,过去无限,将来无限,人生乃自无限过去,跨越现在,以进入无限之将来。此项观念,自近代科学发达,更益明显。试回溯过去,自人类历史上穷生物进化,再逆溯到地层沿革,如是而至天体之繁变,科学愈进步,所知愈延长,过去更见为悠远。若论未来,正可依照着过去,作相反而对等的推测。由人类历史演进,悬想到人种灭绝,再进而悬想到地球冷却,生物全息,再想像及于太阳热力消尽,日局整个毁坏。然而天体之浩茫,则依然存在。故过去悠远不可知,未来悠远不可知。人类对过去与未来之知识,因自然科学之发达,而其见为不可知之程度乃更甚。宇宙无限,无始无终,无首无尾,来无原,去无极,天长地久,要于不可测。人生虽短促,却自成一小宇宙,一样浩茫,前不见其所自来,后不知其所将往,长途踯躅,宗教乎,科学乎,都不能给与一种明白的指点。

印度佛教看人生,大体与近代西方人相近,三世无限,斯六道轮回亦无限。业感缘起无限,而阿赖耶藏识包藏万有种子辗转相熏亦无限。即如大乘起信论言一心二门,真如生灭,如水波相依,永无了局,则仍是一无限。佛教思想与今欧方所异者,欧洲人见人生无限,而勇于追逐,乐于长往,不厌不倦,义不反顾。佛教教义则悯此长途之悠悠不尽,而愿为济渡,愿为解脱,愿为入于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为印欧双方所异。然诸佛菩萨皆尽未来际作诸功德,则仍属一种无限向前。

在此有一问题,若以西方哲学术语说之,此当属于知识论的问题。既曰过去无限,未来无限,无限不可知。既不可知,又安知其果为无限抑有限乎?且过去不可知,未来不可知,又安知此两不可知之是二非一,不相遇合而成一环形,在吾人所不可知之极远处而两端终相连接乎?似乎中国人对于时间观念之想像则正如此。明白言之,中国人之时间观乃环形的,乃球体的,而非线状的。宇宙为一球体,人生亦成一球体,死后则回复到生前,如环无端,圆成一体。人生而有知,人的知识,正如一道光芒,投射到此球体上而划成一切线。如一球浮水面,半沉半现,宇宙人生之可知部分,便是此球体之上浮水面者。宇宙人生之不可知部分,则是此球体之沉隐水下者。此水平面正是一条人类知识的切线。球体滚动,可知部分与不可知部分亦随之转移。其实则只是一球体,此在老庄称之曰有无。大易字之曰阴阳。有者有所知,有所知则有可名。无者无所知,无所知则无可名。有所知,有可名,则昭昭朗朗,如人在阳光下见物。无所知,无可名,则冥冥昧昧,如人在阴暗中,于物无所睹,不可辨。故所谓阴阳有无,只是吾人之有知有不知。人生日新不已,人之知识亦日新不已。此球体映照在人之知识中,角度不同,面状不同,遂若永永变动,不居故常,若此球体日新富有。其实此球体乃至动而至静,亦至有而至无。苟使人知熄灭,则不见此球体之动,亦不见此球体之有,而球体之为球体自若。此球体即大自然。自然因有人生而形成了此球体之阳面,其浮现在人类知识切线之上者,属有属阳,我们不妨简率地径称之为人文。此球体之沉隐在人类知识切线之下者,属无属阴,我们不妨简率地径称之为自然。其实人文自然还是一体,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曰:“善吾生即所以善吾死。”又曰:“死生有无为一体。”人生俨如一环,循环相通,无端可觅。人生如是,宇宙亦然。人生并不在无限地向前。太极生阴阳,阴阳即太极,一阴一阳便是循环往复,此环圆成自足,即是一太极。如是则人生现前具足,当下即是,一多相涉,重重无碍,故曰:“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故中国人之人生观,乃为一种现前具足之人生观。老庄所与儒家不同,乃在老庄重无重阴,儒家则重有重阳。道家就自然立场,看重那球体之沉隐在人类知识切线下之底层。儒家就人文立场,看重那球体之呈现在人类知识切线上之浮面。其同抱一环形球体观则一。

故无限的人生观,分世界为过现未三界。而具足的人生观则只是一体。自一体而判阴阳,别有无,仍是融凝为一,仍是会归于一,此一体则圆满具足。人生只是此一体之浮现部分,若用我在他处另一譬喻言之,则人生乃是此一体之发光部分。浮现部分与沉隐部分通为一体,发光部分则即在此阴暗体上发光。如是则人生即宇宙之一面,根本与宇宙不别。宇宙具足,故人生亦具足。自佛教传入,中国人始接触到一种无限向前之新人生观。然中国人对于此种新人生观无限向前之意味,愚者则不甚了了,智者虽心知其然而终不䜣合,于是转生新说,曲就我故。故佛家六道轮回业感无边之深旨,在中国社会上则变成了阴世阳世的旧观念。皈依佛法,转生净土,不入地狱,仍以个人死生为说,仍成了一个静止的小圆圈。对佛家永无休止的无限人生,可谓仍未接受。此就小乘说。若论大乘佛学,则一入中国,陈义转深,如云“一即一切”,“心即法,法即心”,“多即一”,“一心法界”,“理事无碍”,“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前后际断,一念无生”。凡此皆是现前具足,当下圆成,立地成佛,遂成为中国佛学最流行的新期望。其实则仍是中国人自己固有的旧传统,老想法。所谓有无死生为一体,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把此等观念,披上一件佛菩萨的新袈裟而登台说法,骨子里则仍是一种循环无端的圆形人生,并非无限向前的直线人生。

这一世代,欧化东渐,中国人再度与另一种无限向前的新人生观相接触。然佛家厌世,中国人不能厌世。欧洲人轻于长往,乐于追求,中国人则长虑却顾,迟重自保,终无欧人凌厉向前之勇气。你若要抱一种无限向前的人生观,你必视现实人生为缺陷,为不足,必勇于舍弃,乐于追寻,必悬一远离现实之理想,而甘愿于舍弃一切而奔赴。近代欧洲人之科学精神与其以前之宗教信仰,同为此种舍弃,追寻,永永向前的人生精神之表现。佛教精神虽若消极,然一样的勇于舍弃,乐于追寻,其为一种无限向前之人生则同。中国人并不肯无限向前,因亦不勇于舍弃,不乐于追寻,徒欲于现实人生中得一种当下现前之圆满具足,则中国人该当自有中国人的道途与方法。今乃拾取西方人生之外皮,高抬嗜欲,不耻奔竞,一面对现实抱不满,一面却仍是将就现实索补偿,如是则不惟自苦,亦以扰人。佛家之无限向前,因其主要偏向于消极放弃,故中国人模拟不真,为病尚浅。欧洲人之无限向前,其主要乃为一种积极把持,中国人邯郸学步,慕效不得其真,则为害之烈,将不仅如当今之所表襮,而方来恐尤将有其甚焉者。你若真认为过去无限,未来无限,则当下现前,如刹那顷,将弥见其短促。电光石火,剑首一吷,犹不足以为喻。若真悟得此旨,则上视千古,下瞩万代,悠悠无极,当身现前,何足经怀。必如此始能洒落长往,此乃无限向前的人生观之第一要着。佛学于一切法相,不住不着,此义甚显,可以不论。即就近代西方言,好像他们对于人生现实,贪着把捉,热切追求。其实彼等所追求而把捉者,并非当下之现实,而仍是一种无限向前之精神,在后驱策,遂使其日进于不可知之将来而永无休止。如宗教家之传教蛮荒,科学家之尽悴业艺,此于眼前现实,何一不极尽撇脱洒落之能事。即就商人言,非大有所弃,亦不能大有所获。要成一大企业家,亦必毕生以之,死而后已,也仍是一种无限向前之精神为之鼓动,何尝丝毫沾恋现实,当下享用,作一种中途歇脚之想乎。近代中国人不了斯义,空慕皮毛,争趋乐利。苟非有如智顗杜顺慧能诸大哲,重生今世,庶乎通彼我之邮,拔赵帜立汉帜,化彼精诣,就我平实。否则此土之纷扰溷浊,恐一时终不见有宁澄之望也。

猜你喜欢
  潜叹 第十·王符
  卷五·纳兰性德
  卷三十二·吴澄
  卷一百五十三·山井鼎
  春秋诸国统纪卷四·齐履谦
  卷首下·张廷玉
  襄公·襄公十二年·左丘明
  卷五百三十八·佚名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肯定自己·佚名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丁绍仪

    韦孟〈孟。鲁国邹人。家本彭城。景帝时。为楚元王傅。〉【讽谏诗】〖《汉书》曰:孟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作诗讽谏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

  • 卷一百六十三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起仁宗慶曆八年二月盡是年三月   二月壬申,遣內侍往諸路簡兵為上軍:如京使陳延達,京西路;北作坊副使衛承緒,淮南路;文思副使蔡舜卿,京東路;禮賓副使董元吉,荊湖南北路【一】;供備庫副使盧道隆,江南東、西路;內殿承制黃元吉,

  • 天顺日录·李贤

    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及景泰淫荡无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及石亨、张軏辈窃弄威权,人又失望。有御史杨瑄自河间来者,言石亨家人

  •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噶尔弼疏报:臣兵于八月初四日(至)[自]拉里前进,有朱贡之胡土克图来降。次日,进取墨朱(土)[工]喀,第巴达克(萨)[杂]及喇嘛钟科尔头目皆来降。二十二日,渡河。二十九日,分兵三队,进取西藏,传大小第巴头目并各庙喇嘛宣示拯救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八·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八【起上章阉茂正月尽黓困敦十二月凡三年】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徳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惇孝宗第三子也母白成穆皇后郭氏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生于藩邸孝宗即位封恭王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己欲立

  • 榆巢杂识·上卷·赵慎畛

    ○朱批谕旨太祖高皇帝以遗甲一十三副,仗顺兴师,肇开鸿业,临御之日,大抵秉旄执钺居多。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视帝尧起自唐封,尚先五载。国家旧制,始置内三院,后乃改置内阁,以出纳纶音。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

  • 西汉年纪卷二十五·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成帝河平元年春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营室时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烛地赤黄食后乃复【五行志】庚子泰山山桑谷有鸢焚其巢三鷇【口豆反】烧死【五行志】

  • 卷60·陈邦瞻

    ○李纲辅政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初,纲再贬宁江,金兵复至,渊圣悟和议之非,召纲为开封尹。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至是,召拜右相,趣赴行在所。中丞颜岐奏曰:“张邦昌为

  • 法言義疏十七·汪荣宝

      美行,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注〕避秦之亂,隱居商山,不朝高祖,而從太子,帝客禮之。言辭,婁敬、陸賈。〔注〕婁敬說高祖都關中;陸賈說尉佗為漢臣,又作新語,高祖善之。執正,王陵、申屠嘉。〔注〕呂后欲王諸呂,陵執

  • 六 知足·林语堂

    到了中国的游历家,尤其是那些任性深入的游历家,他们闯进了外人踪迹罕至的内地,无不大吃一惊。那里的农民群众生活程度如此之低,却人人埋头苦干,他们盖兴奋而知足。就像在大饥荒的省份,如陕西,此种知足精神,普遍地广播遐迩,除了

  • 达生第十九·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全生之道也。如此之类,世有之矣。 〔释文〕无离力智反,下同。大甚音泰。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注〕非我所制,则无为有怀于其间。 〔疏〕生死去来,委之造物,妙

  • 卷第四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十一如前所说果有五种。何等业有几果。颂曰。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余无漏无记  三除

  •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十·法云

    统论二谛篇第六十四教传东土(东标所至)。法本西域(西显所出)。当闻香以寻根。故沿流而究原。辨佛陀僧伽之号。解菩提般若之名。随机之语。虽曰无边。旨归之意。唯诠二谛。今就集末。略开七门一原宗二释名三辨义四示体

  • 卷第七·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七嗣法门人今辩重编举古举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食。贵图天下太平。师曰。世尊扶头。云门把尾。看来

  • 榘庵集·同恕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

  • 浪迹丛谈·梁章钜

    笔记。近代梁章钜著。二十五卷。凡正集十一卷,《续谈》八卷,《三谈》六卷。其中《丛谈》作于道光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846~1847),《续谈》作于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三谈》作于道光二十八至二十九年。章鉅字宏中,一字

  •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佚名

    印式两方,用于奏牍、呼神召鬼、职称。

  • 花草蒙拾·王士祯

    清代词话著作。1卷。王士禛撰。此书专门品评《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两部词集所收录的作品。王士禛论诗提倡“神韵”,论词也持同样的主张,认为《花间集》与《草堂诗余》的妙处在于蹙金结绣而无痕迹。词须雕组而不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