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

释观三十六物 释四意止观 结定果 出仙豫王杀 婆罗门事 释四谛义 释三苦义 释四谛有漏无漏义 释八苦义

圣行品之第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除去皮肉唯观白骨

案。僧亮曰。第二明定门也。有八段。第一总观身。有三十六佛。第二移观。观四色觅我不得。第三观手足支节相柱。为观转明。第四见一切皆青也。此观始成故。第五诸佛现而复隐。令其思而易观。第六观心。是则前观身后观心具三。意止二。既已具。则四亦具也。故第七结堪忍地。第八明既得胜定。必能为物破戒也。此先明身意止也。以人人多于身中计有净也。此即第一观也。宝亮曰。第二门有五段。四念观即四也。第五结果。此下观身无我

复作是念骨色相异(至)即得断除一切色欲

案。僧亮曰。伏断鲜净之欲也。因色起欲未尽下形貌等三。皆因色起也。僧宗曰。第二移观四色。觅我不得也

复作是念如是骨者(至)二姿态欲三细触欲

案。僧宗曰。第三观也

菩萨摩诃萨观青骨时(至)青黄赤白鸽等色光

案。僧宗曰。为观转明。是以第四观青。则一切皆青也

菩萨于是一一诸光明中(至)光中诸佛忽然不现

案。僧亮曰。抱疑来久见像。便问。忽然不见者。观道未明。不答而灭也。僧宗曰。第五诸佛现而复隐。令其思而易观也。宝亮曰。第一身念处观也

复作是念或识是我(至)犹如流水亦复非我

案。僧亮曰。第二心念处观

复作是念若识非我(至)当于何处而生贪欲

案。宝亮曰。第三法念处观

若被骂辱复于何处(至)则堕地狱畜生饿鬼

案。僧亮曰。领佛不答之旨。乃观识求我。又不可得观出入息。或是我者。有息则生。无息则死。观之直是风性。亦复非我息。以风多风。乃四大合成而一性。非我和合。亦无复作是念。悉无有我者。得无我空。见第一义。则见世谛也。僧宗曰。或息是我者。第六即是心意止观也。但见生灭念念流谢。岂有一神常而不灭耶。何处当有受骂辱者。此明无我。但见众法我心自息也。宝亮曰。第四明受念处观也

菩萨尔时作是观已(至)是故名为住堪忍地

案。僧亮曰。结定果也。僧宗曰。堪忍地者。第七结果。谓三地也。三地菩萨。修十二门种。得忍度成就。既能安心忍理。故能于事不起嗔也。宝亮曰。第五结果

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至)菩萨摩诃萨得毁净戒

案。僧亮曰。上浮囊之譬。轻重不犯。而菩萨护法。应化随缘。二言相食。宜项会也。未得不动地者。明未得。犹尚不犯。何况已得。若为摄取众生得毁戒也。僧宗曰。第八明得深定已。能随缘益物。得破戒也。宝亮曰。问意定初依人位也。所以不待辨慧后。而此中问者。以戒定之位。本居五方便中无相行已上。是圣人位也。初依人虽复信根永立。要未得真解。欲为利益之道得破戒。不解言菩萨宁当自堕地狱。不令众生退菩提心。以此因缘。可得破戒而不名为犯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至)若堕阿鼻地狱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至言实须以事证也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至)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案。僧亮曰。为法断命。即是护法。况直尔出入无期。心同虚空者乎。宝亮曰。引本行为证也。下梵行中。明三无量。当复广其事也

复次迦叶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案。僧亮曰。说慧也。慧缘真谛。辨真谛有三种。初明四谛。中辨二谛。后略明实谛也。此下尽八字五翻。说四谛也。僧宗曰。慧生由境故寄境以明慧也。有四科明义。第一明四谛。第二明二谛。第三明实谛。第四叹经也。就四谛中有四翻。第一以五重略辨四谛。第二就八苦门。广明苦谛。第三寄菩萨观行。验其所以。是可厌之法。第四略会通二教也。宝亮曰。第三门明慧也。有六段。第一就四谛辨慧。第二就真俗。第三就实谛。第四遣执。第五结慧果。第六明登初地。后进修二十五三昧。进得不动自在。地上至金刚心也。就四谛门中。分为三章。第一有五重。此第一重。略辨四谛也。苦来逼心。心则生恼。谓逼迮相也。烦恼结业。能生来苦。生长相也。生死因尽。寂灭相也。缘中忘相之知大乘道也

迦叶苦者逼迮相(至)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案。僧亮曰。逼迫众生也。僧宗曰。第一重以十四种色是苦具。心为苦体。言不起则已。起则为缘所逼。故言逼迫相也。十恶为因。无明为缘。以能生长未来故。故名集也。偏教以三心灭处为灭。圆教以常住之体绝众相。为灭也。破彼三因。以大乘常住之因为道

复次善男子苦者现相(至)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

案。僧亮曰。现恼切故。言现相也。僧宗曰。第二重谓法显现者也。众之为力。能[廷-壬+(同-(一/口)+己)]转行人。受六道苦果。转相也。圆果之体。除一切恶。谓之除也。无漏之体性。能除戒五方便。虽是伏除。未是永断。亦相从为道。取其感果之义。犹集谛摄也。宝亮曰。第二重也。粗着易知。为现相也。因谢果起。转因得果。转相也。灭者。据所除为论也。道者。据除为论也

复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至)道者修戒定慧

案。僧亮曰。三相者。苦受性苦。能苦众生。谓苦苦也。不苦不乐以求。须为行苦也。乐受灭时生。苦为坏苦也。僧宗曰。第三重释苦义。具在中也。集谓二十五有者。此乃举于所集。以明能集也。宝亮曰。第三重也。昔化下愚。开三受教门。次以三苦。点坏三受也。苦之重者。为苦苦。以果来坏因。明乐受之体。即是苦故。称为坏苦也。通前二心。行缘动求。名为行苦也二十五有。因为集谛。果为灭谛。修戒定慧为道谛

复次善男子有漏法者(至)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案。僧亮曰。有为是苦谛。无为是灭谛。有漏业为苦因。天漏业为道因也。僧宗曰。第四重明有漏因果者。义与毗昙相应也。宝亮曰。重也。指就雨厢易见也

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至)三念处大悲是名为道

案。僧宗曰。第五重明四谛也。十力乃至大悲为道者。金刚心为无碍。佛心为解脱。有双道之义。故假称道也。宝亮曰。第五重广三苦为八苦也。生苦具二。谓苦苦及坏苦也。以润生之爱从乐受而来。因中说果。即坏苦也。取出生之生。则有苦苦。心即苦体。堕地狱。为苦苦也。怨憎求不得。亦苦苦摄。其余五苦。悉应坏苦摄也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种(至)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案。僧亮曰。所以总七苦。更作一苦名者。人谓七苦异阴而有。今说即阴是也。僧宗曰。此第二就八苦门。广明苦谛也

猜你喜欢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印光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六·佚名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发刊词·太虚
  卷上·佚名
  刻指月录发愿偈(有述)·瞿汝稷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二·佚名
  雪關和尚語錄目次·雪关智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世友
  佛说老女人经·佚名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二)·太虚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佚名
  卷七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七齣~第二十四齣·王錂

    第十七齣 遥奠【鹧鸪天】〔旦上〕夫配边城已丧身。孤魂无主我无亲。可怜漠漠沙场鬼。犹是深闺梦裏人。啼哽咽。泪交加。贱妾肠千结。良人天一涯。满拟终身同白首。争知撒手卧黄沙。风潇潇。雨漠漠。魂飞障海头。骨冷蛮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七六言诗一刘基题山水小?二首鄂渚轻舟未发潇湘倦客多愁可恨一江春水无情日夜东流碧草桃源路断紫芝商岭云深高树月明啼鴂一声一度伤心题画竹叶间重露犹滴林表寒烟未开想今沅湘江上月明环

  • 邺中记全文·陆翙

      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诗人放,数百丈绯绳辘卢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  邺宫南面三门。西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下开二门。又安大铜凤于其巅

  • 第五十七回 伏朝门触怒世宗 讨田州诱诛岑猛·蔡东藩

      却说南京主事桂萼,与张璁同官,璁至南京,与萼相见,谈及礼议,很是不平。萼极力赞成璁说,且主张申奏。适闻侍郎席书,及员外郎方献夫,奏称以孝宗为皇伯,兴献帝为皇考,俱由阁臣中沮,不得上达。萼乃代录两疏,并申明己意,运动京官,代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百五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九月。辛酉以节近霜降。雨泽愆期。遴选僧道。开坛讽经祈祷。派恭亲王溥伟诣大高殿时应宫恭代拈香。遣贝勒载濂诣昭显庙、贝子溥伦诣宣仁庙、镇国公载泽诣凝和庙、贝子毓橚诣觉生寺、郑亲王凯泰

  • 大事记卷八·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秦二世皇帝【胡亥】元年【卫君二十一年楚王陈胜元年赵王武臣元年齐王田儋元年燕王韩广元年魏王咎元年】冬十月戊寅大赦【通鉴】以赵髙为郎中令【以夲纪修】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夲纪】复自称朕【夲纪

  •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佚名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蒙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五至卷八一本,内「当党」二字倒写,并「旧安」二字查原本系作「旧奸」,谨遵旨挖改进呈。其余又看出

  • 战国策卷五·鲍彪

    宋 鲍彪 注楚【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漠中汝南皆其分也江陵故郢都西逋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宣王【肃王子元年烈王七年壬子】齐楚搆难宋请中立齐急宋【告急于宋】宋许之子象【楚人】为楚谓宋【补】王【公剔成】

  • 辛琛传·李延寿

    辛琛,字僧贵。从小失去父亲,曾到友人那里,见人家的父母都安然无恙,很感伤心,涕泪良久。出仕后,任奉朝请、荥阳郡丞。太守元丽好使酒任性,辛琛常常劝阻他。元丽醉酒后常令从人关上房子的门说“:不要让郡丞辛琛进来看见了。”孝

  • 八年·佚名

    (丁酉)八年大明成化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子,上率百官,行望闕禮,進表裏于三大妃殿。○御仁政殿受賀。日本國一岐州上松浦鹽津留助次郞源經使人等及兀良哈副萬戶阿哈等十人,隨班獻土宜。○都承旨玄碩圭啓曰:「今審會禮宴諸

  • 第十九章 16·辜鸿铭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辜讲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曾参)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学生(子张),说:“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同这样的人一起过道德崇高的日子确实很难! ”

  • 卷十六·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十六     宋 史浩 撰成周旣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此史氏纪周公迁商民于洛而告以天命也周公旣成洛邑始自别为成周旣以镐京为宗周不得不以成周自异旣迁商民于此又不得不以周为名也

  • 明解故上·章太炎

    校莫审于《商颂》,故莫先于《太誓》,传莫备于《周易》,解莫辩于管、老。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鲁语》)。考父为人,三命兹益恭,故托始于《那》,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 卷三·印光

    卷三/序印施极乐图序(代撰)印施极乐图序(代撰)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

  • 青州百问·佚名

    中都大万寿禅寺辩和尚问唐慈云十身禅寺觉和尚答燕京报恩禅寺林泉老人颂华亭生生道人梓问。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答。半夜石人无影像。纵横谁辨往来源。颂。大地山河瑞像全

  • 八 参禅的入门方便·正果法师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

  • 皇明经世文编·陈子龙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