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善恶品第四十七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恶趣中。于是。有人杀生.盗劫.淫泆.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嗔恚.兴起邪见。是谓十法。其有众生。行此十法。入恶趣中。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于是。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绮语.恶口。不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害.兴起邪见。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比丘当知。其生天及恶趣者。当念舍离。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云何为十。所谓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害.心怀邪见。由杀生报故。众生寿命极短。由不与取故。众生生便贫贱。由淫泆报故。众生门不贞良。由妄语故。众生口气丑弊。致不鲜洁。由绮语故。致土地不平整。由两舌报故。土地生荆棘。由恶口报故。语有若干种。由嫉妒故。以致谷不丰熟。由恚害报故。多诸秽恶之物。由邪见报故。自然生八大地狱。因此十恶报故。使诸外物衰秏。何况内物。是谓。比丘。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来审有是语。施我获福多。余者获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设有人作是语者。岂非毁如来法乎。

佛告王曰。我无此语。独应施我。勿施余人。大王当知。我恒有此语。若比丘钵中遗余掷著水中。软虫食之犹得其福。何况施人而不获福乎。但。大王。我有是语。施持戒人。其福益多。胜于犯戒之人。

尔时。波斯匿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施持戒人。其福倍多于犯戒之人者上。

王复白佛言。尼揵子来语我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术。能回转世人。世尊。此语为审乎。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如向来言。我有幻法。能回转世人。

王白佛言。何者名为回转幻法。

佛告王曰。其杀生者其罪难量。其不杀者受福无量。其不与取者获罪无量。其不盗者获福无量。夫淫泆者受罪无量。其不淫者受福无量。其邪见者受罪无量。其正见者获福无量。我所解幻法者。正谓此耳。

是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若当世间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类。深解此幻术者则获大幸。自今已后。不复听外道异学入我国界。听四部之众恒在我宫。常当供养。随其所须。

佛告大王。勿作是语。所以然者。施畜生之类。犹获其福。及施犯戒之人。亦获其福。施持戒之人。福亦难量。施外仙道之人。获一亿之福。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佛。其福不可量。是故。大王。当兴发意。供给当来过去诸佛.声闻弟子。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咸共论说此义。所谓论者。衣裳.服饰.饮食之论。邻国.贼寇.战斗之论。饮酒.淫泆.五乐之论。歌舞.戏笑.妓乐之论。如此非要。不可称计。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作是论。即往至普会讲堂所。问诸比丘。汝等集此欲何所论说。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我等集此共论此不要事。

是时。佛告诸比丘曰。止。止。比丘。勿作此论。所以然者。此论非义。亦无善法之趣。不由此论得修梵行。不得灭尽涅槃之处。不得沙门平等之道。此皆俗论。非正趣之论。汝等已离俗修道。不应思惟败行之论。汝等设欲论者。当论十事功德之论。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无为之处。涅槃之要也。汝今族姓子已出家学道。应当思惟此十事。此论者。正法之论。去离恶趣。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皆集普会讲堂。各生此论。今舍卫城谷米勇贵。乞求难果。世尊又说。依于饮食。人身得存。四大依倚心所念法。法依善趣之本。我等今日便当差次立人乞求。使乞求之人得见好妙色。得极妙更乐。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亦善耶。

尔时。世尊清净无瑕秽。以天耳遥闻诸比丘各生此论。尔时。世尊即往至普会讲堂所。在众中坐。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义。

比丘对曰。我等所论。今舍卫城乞求难得。欲共差次一人次第乞食。随时得见好色妙服。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我等所论正论此耳。

佛告比丘。若乞求比丘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用见色.声.香.味.细滑法乎。我恒教敕。乞食求有二事。可亲.不可亲。设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恶法。无有善法。此不可亲。若得乞求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善法。不增恶法。此便可亲。汝等比丘。于此法中。欲作何等之论。汝等所论者。非正法论。当舍此法。更莫思惟。不由此得至休息灭尽涅槃之处。

设欲论者。当论此十法。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各集普会讲堂。作是异论。今舍卫城乞食难得。非比丘所安之处。我等可立一人次第乞食。此乞比丘。能办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乏短。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白诸人曰。我等不堪任在此乞求。各共诣摩竭国于彼乞求。又且谷米丰贱。饮食极饶。

更复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在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

复有比丘说曰。今此拘留沙国土。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土乞求。

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土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土治化。极为凶弊。无有慈仁。人民粗暴。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应在彼乞食。

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我等宜在彼土乞食。所愿无违。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诸比丘各生此论。即严整衣服。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问诸比丘曰。汝等集此欲何等论。为说何事。

是时。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各兴此论。今舍卫城谷米勇贵。乞求叵得。各当共诣摩竭国界。于彼乞求。又彼国土饶财多宝。所索易得。其中或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其中复有比丘说曰。今拘留沙国。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国乞食。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治化。为人凶恶。无有慈仁。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食。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宜在彼乞食。所愿无违。在此所论。正谓此耳。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莫称讥王治国家界。亦莫论王有胜劣。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

彼彼获其报终不有毁败

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

为善受善报恶受恶果报

是故。比丘。勿兴斯意论国事。缘不由此论得至灭尽涅槃之处。亦不得沙门正行之法。设欲作是论。非是正业。汝等应当学十事论。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普润一切。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涅槃之处。汝等已出家学道。离于世俗。当勤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兴此论。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谶比丘尼得阿罗汉道。十二年中闭在宫内。与共交通。又不事佛.法.比丘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则无信心于佛.法.圣众。我等宜应远离。勿止此土。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王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行非法。左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诸庶人类亦行非法。我今宜在远国乞求。不止此邦。又可观彼风俗之化。已见风俗之化。则见殊异之处。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兴此论。即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说。

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在此论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十二年中闭谶比丘尼。在深宫内。接待以色。又得道之人行过三界。然王亦不事佛.法及众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已无此心。则无此心于三尊。我等宜远游。不须住此。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臣佐.人民亦复行恶。又观世间风化之法。

尔时。世尊告曰。汝等勿论国界之事。当自克己。思惟内省。挍计分别。言此论者不合至理。亦复不令人得修梵行。灭尽无为涅槃之处。当自修己。炽然法行。自归最尊。若比丘能自修己。兴隆法乐者。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炽然。兴隆法乐。无有虚妄。自归最尊。于是。比丘。内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外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有复内外观身。身意止。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心。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法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如是。比丘。能自炽然其行。兴隆法乐。自归最尊。

诸有将来.现在比丘。能自炽然不失行本。便为我之所生。是故。比丘。若欲有所论。当论于十事。云何为十。所谓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城中有一长者。与罗云作坐禅屋。尔时。罗云随其日数。止彼屋中。后便人间游化。时。彼长者窃生此心。我当往觐尊者罗云。尔时。长者见罗云房中。寂寞不见人住。见已。语诸比丘曰。尊者罗云今为所在。

比丘报曰。罗云在人间游化。

长者报曰。唯愿诸贤差次人在吾房中住。世尊亦说。造立园果。及作桥舡。近道作圊厕。持用惠施。长夜获其福。戒法成就。死必生天上。以是之故。我与罗云作屋耳。今罗云不乐我房。唯愿诸贤差次人住我房中。

诸比丘对曰。如长者教。尔时。诸比丘即差次一比丘住房中。

是时。尊者罗云便作是念。我离世尊积久。今可往问讯。是时。尊者罗云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之间。即从座起。还诣房中。见有异比丘在屋中住。见已。语彼比丘曰。谁持我房与卿使住。

比丘报曰。众僧差次令我住此房中。

是时。罗云还至世尊所。因此缘本。具白世尊。不审如来。众僧差次我房。使道人在此止住耶。

佛告罗云。汝往至长者家。语长者曰。我所行法无有身.口.意行有过乎。又非身三.口四.意三过乎。长者先持房施我。后复持与圣众。

是时。罗云受佛教已。即往长者家。语长者曰。我非有身三.口四.意三过乎。

长者报曰。我亦不见罗云身.口.意过也。

罗云语长者曰。何故夺我房舍持与圣众。

长者报曰。我见房空。是故持施圣众。时我复作是念。尊者罗云必不乐我房中。故持惠施耳。

是时。罗云闻长者语已。即还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是时。世尊即告阿难。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祇洹精舍者。尽集普会讲堂。

时。阿难即受佛教。召诸比丘在普会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惠施清净。汝等善思念之。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惠施清净。于是。比丘。若有人以物惠施。后复还夺更与余人。此名为施不均整。非平等施。若复有人夺彼人物。持施圣众。若复有人还夺圣众。持用与人。此非为平等之施。亦非清净之施。转轮圣王自于境界犹得自在。比丘于己衣钵亦得自在。若复彼人口不见许。而取他人物与人者。此非平等之施。我今告诸比丘。施主见与。受主不见与者。此非平等之施。若复彼比丘会遇命终。当持此一房在众中结羯磨。传告唱令。某甲比丘命终。今持此房在众分处。欲安处何人。随圣众教。诸贤。任使某甲比丘住者。各共忍之。若不听者。今便说再三。亦当作是说之。若众僧一人不听而与者。则非平等之施。则为杂浊之物。今还与罗云房。清净受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时。尊者大均头在静寂之处。兴此念想。诸前后中央之见。云何得知。尔时。大均头到时。著衣持钵。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均头白世尊言。今此诸见。前后相应。云何得灭此见。又使余者不生。

世尊告曰。于是。均头。此见所出与所灭之处。皆是无常.苦.空。均头知之。当建此意。夫见之法六十二种。要当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见。云何为十。于是。均头。他好杀生。我等应当不杀。他好盗。我不盗。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语。我不行妄语。他行两舌斗乱彼此.绮语.恶口.嫉妒.恚.邪见。我行正见。

均头当知。如从恶道得值正道。如从邪见得至正见。回邪就正。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没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复使他人取灭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头当念。离杀。不杀灭度。离盗。不盗灭度。离淫。不淫灭度。离妄语。不妄语灭度。离绮语。不绮语灭度。离粗言。不粗言灭度。离斗乱彼此。不斗乱彼此灭度。离嫉妒。不嫉妒灭度。离恚。不恚灭度。离邪见。得正见灭度。

均头当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为有我耶。为无我耶。有我无我耶。世有常耶。世无常耶。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命是身耶。为命异身异耶。如来死耶。如来不死耶。为有死耶。为无死耶。为谁造此世。生诸邪见。为是梵天造此世。为是地主施设此世。又梵天此众生。地主造此世间。众生本无今有。已有便灭。凡夫之人无闻.无见。便生此念。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自然有梵天此是梵志语

此见不真正如彼之所见

我主生莲华梵天于中出

地主生梵天自生不相应

地主刹利种梵志之父母

云何刹利子梵志还相生

寻其所生处诸天之所说

此是叹誉言还自著羁难

梵天生人民地主造世间

或言余者造此语谁者审

恚欲之所惑三事共合集

心不得自在自称我世胜

天神造世间亦非梵天生

设复梵天造此非虚妄耶

寻迹遂复多审谛方言虚

其行各各异此行不审实

均头当知。众生之类所见不同。其念各异。此诸见者皆是无常。其有怀抱此见。则是无常变易之法。若他人杀生。我等当离杀生。设他盗者。当远离之。不习其行。专其心意。不使错乱。思惟挍计。邪见所兴。乃至十恶之法皆当去离。不习其行。若他嗔恚。我等学于忍辱。他人怀嫉妒。我当舍离。他兴憍慢。我念舍离。若他自称.毁余人。我等不自称.不毁他人。他不少欲。我等当学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我当精进。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当作是学。他人愚惑。我行智慧。其能观察分别其法者。邪见消灭。余者不生。

是时。均头受如来教已。在闲静之处。思惟挍计。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均头便成阿罗汉。

尔时。均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地狱众生受其罪报。极至一劫。或有其中间夭者。受畜生罪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受饿鬼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比丘当知。郁单曰人寿千岁。无有中夭者。所以然者。彼土人民无所系属。设于彼命终。生善处天上。无有堕落者。弗于逮人民寿五百岁。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者。阎浮提人民极寿百岁。亦有中夭者多。

正使人寿命极至十十。人民之兆以寿十十。其行不同。性分各异。初十幼小。无所识知。第二十少多有知。犹不贯了。第三十欲意炽盛。贪著于色。第四十多诸伎术。所行无端。第五十解义明了。所习不忘。第六十悭著财物。意不决了。第七十懈怠喜眠。体性迟缓。第八十无有少壮之心。亦无荣饰。第九十多诸病痛。皮缓面皱。第十十诸根衰秏。骨节相连。多忘意错。比丘知之。设人寿百岁。当经历尔许之难。设人寿百岁。当经三百冬.夏春.秋。计其寿命。盖不足言。若人寿百岁。当食三万六千食。其间或有不食时。嗔不食。不与不食。病不食。计彼食与不食。及饮母乳。取要言之。三万六千食。比丘。若人寿百岁其限岁数。饮食之法其状如是。

比丘当知。阎浮地人民。或寿极长与无量寿等。过去久远不可计世。有王名疗众病。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量。尔时。无疾病.老.死之患。时。有夫妇二人生一子。子便命终。是时。父母抱举令坐。又持食与。然彼子不饮.不食。亦不起坐。何以故尔。以命终故。是时。彼父母便生此念。我子今日何为嗔恚。不肯食饮。亦不言语。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闻死亡音响之所致也。

尔时。彼父母便复念曰。我子今已经七日不饮.不食。亦复不知何由默然。我今可以此因缘。往白疗病大王使知。是时。父母往至王所。以此因缘。具白大王。是时。大王便作是念。今日已闻死亡音响。王告之曰。汝等可持此小儿到吾所。尔时。父母即抱小儿至国王所。王见已。告父母曰。此儿已命终。时。父母白王言。云何名为命终。王告曰。此儿更不行起.言对.谈说.饮食.戏乐。身体正直。无所复为。故名为命终。是时。夫妇复白王言。如此之变当经几时。王告之曰。此儿不久身体烂坏。膀胀臭处。无所复任。尔时。父母不信王语。复抱死儿。还至家中。未经几时。身体尽坏。极为臭秽。是时。父母方信王语云。此儿不久身体膀胀。尽当坏败。

是时。夫妇复抱此膀胀小儿至国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持此儿奉贡大王。时。父母亦不啼哭。所以然者。由不闻死亡之音故。是时。大王剥取其皮。而作大鼓。复敕作七重楼阁。持此鼓安处其上。即敕一人。汝当知之。令守护此鼓。百岁一击。无令失时。受王教诫。百岁一击。时。诸人民闻此鼓音。怪未曾有。语诸人曰。何者音响。为是谁声。乃彻于斯。王告之曰。此是死人皮之响。众生闻已。各兴念曰。奇哉。乃闻此声。汝等比丘。尔时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王者。即我身是也。以此知之。昔日阎浮地寿命极长。如今阎浮地人民极为短命。灭者难限。所以然者。由杀害多故。致命极短。华色失乎。由此因缘。故致变怪。

比丘当知。阎浮地五十岁。四天王中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四天王寿命五百岁。或复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十八亿岁。还活地狱一日一夜。计彼一日一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极寿千岁。复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计人中百岁。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月年岁之数。三十三天寿千岁。其间或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阿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月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彼日夜之数寿二万岁。计人中之寿。寿一拘利。如是。比丘。计此之寿转转增倍。除无想天。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除净居天不来此世。是故。比丘。勿怀放逸。于现身上得尽有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经言。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谓冬夏秋各一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顺西域三时也。言三时者。寒热雨三也。言冬即彼寒时。夏即彼热时。秋即彼雨时。然彼三时各四月。计一年有十二月。今以冬夏秋拟彼三时。而月数少。盖译者不善方言也。

猜你喜欢
  十二門論·欧阳竟无
  卷第三·契嵩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五卷·一行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佚名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序·佚名
  摄大乘论本卷上·无著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佚名
  卷之四·密云圆悟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退分第九·佚名
  法华义记卷第二·法云
  答潘圆音问(八则)·太虚
  卷第十八(弥沙塞)·佚名
  佛说贫穷老公经·佚名
  成唯識論後序·欧阳竟无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六·吹万广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庭坚诗全集十一·黄庭坚

    为茭桥居士作念念即佛颂诸介心内,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君言诸佛无相,山鬼窟里安葬。即今十二时中,是谁随波逐浪。维摩诘画赞维摩无病自灼灸,不二门开休闯首。文殊赞叹辜负人,不如赵州放笤帚。不二法门无别

  • 编次第十三·浦起龙

    昔《尚书》记言,《春言》记事,以日月为远近,年世为前后,用使阅之者雁行鱼贯,皎然可寻。至马迁始错综成篇,区分类聚。班固踵武,仍加祖述。于其间则有统体不一,名目相违,朱紫以之混淆,冠履于焉颠倒,盖可得而言者矣。寻子长之列传也

  • 第八十六回 誓马厂受推总司令 战廊房击退辫子军·蔡东藩

      却说梁启超草缮电文,凭着那生平抱负,随纸抒写,端的万言立就,一鸣惊人。首数电是分致冯国璋及陆荣廷、瞿鸿诸人,不过问明真假,无甚闳议。另有一篇通告讨逆的电文,着笔不多,已觉得感慨淋漓。文云:  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张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正德十二年六月乙巳朔日食钦天监监正李源等以推筭时刻舛误夺俸一月春官正李鉴等三月○掌锦衣卫事左都督朱宁奏乞辞免卫事有旨宁职掌亲军兼管密务公勤明慎提督有方善良攸赖方切倚用所辞不允及再辞复有旨宁忠诚体国简在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二十四·纪昀

    列传唐 【二十四】○唐二十四裴炎 【伷先】 刘袆之 【郭翰】 元同李昭德 吉顼裴炎刘袆之魏元同李昭德吉顼△裴炎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补弘文生休澣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在馆

  • 卷三十七·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三十七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二十九宋刘子羽刘子羽字彦修其先京兆人十三世祖翺後唐清泰中官建州因家崇安父韐第进士尝摄鄜延帅出奇兵捣夏人解震武围未几夏人纳款知越州击败方腊守真定招降贼首柴宏

  • 梁纪·张居正

    武帝高祖武帝,姓萧,名衍,是汉萧何之后,仕齐为雍州刺史。齐主宝卷无道,信任群小,诛戮大臣。衍遂举兵内向,废宝卷,立和帝。于是加衍大司马,封梁公,进爵为王,而受齐禅,国号梁。在位四十八年。原文魏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

  • 治學第一·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此二字徐本脱)。學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御覽》卷六百七作"治")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此四句《御覽》作"初學則如夜在玄室,所

  • 东溪日谈録卷七·周琦

    出处谈君子之用以道不用以非道其用以非道者则无所不至矣幸而致大贵操大权不滥动声色则亦无他所为惟深情厚貌小亷曲谨以要誉以谋禄而已于世何补君子行道于进退之间验之故进欲其缓必以礼焉进不以礼者其道失矣复何望其行

  • 卷二十七·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七宋 吕祖谦 撰荡之什荡【唐党反】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欧阳氏曰穆公见厉王无道知其必亡而自伤周室尔所以言不及厉王而逺思文王殷商也 苏氏曰荡之所以为

  • 案书篇第八三·王充

    【题解】案书,就是评书。本篇列举了从先秦到东汉的一些著作,粗略地分析了它们的优劣之处。评论涉及的是刘向的《七略》顾及不到的地方。从评论中可以看出,王充主张著书立说必须“得实”,而不应该“华虚夸

  • 庄公·庄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传】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王城。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杀王子颓及五大夫。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王与之

  • 刘恭冕后敍·刘宝楠

    班生有言:「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圣人之言,中正和易,而天下万世莫易其理,故曰「微言」,非祇谓性舆天道也。「大义」者,微言之义,七十子之所述者也。今其箸者,咸见论语。窃以先圣存时,诸贤亲承指授,当已属稿,或经先

  •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衆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衆生根器所宜略   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爲諸衆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顛倒疑   惑.邪見分别.與諸結縛.恆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實際品第七十八之二   善現當知.如有如來應正等覺化作四衆所謂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假使   化佛或經一劫或一劫餘爲彼四衆宣說正法.於意云何.如是化衆頗有能得或預流

  • 第四章 《玉历》可证佛家·佚名

      一, 古德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  二、宝监编云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三、因果录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方便心论一卷·佚名

        后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译  明造论品第一  若能解此论  则达诸论法  如是深远义  今当广宣说  问曰。不应造论。所以者何。凡造论者。多起恚恨憍逸贡高。自扰乱心少柔和意。显现他恶自叹己善。如斯众

  • 往生礼赞偈·善导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