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原文】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2)。乐者,异文合爱者也(3)。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4),名与功偕(5)。

故钟、鼓、管、磬、羽、蘥、干、戚(6),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7),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8),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9),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10)。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殊事:规定高低贵贱的差别。合敬:使人们相互警重。(3)异文:用不同艺术形式影响人心。合爱:使人们相互亲近。(4)事:指制礼作乐。并:相合。(5)名:指为礼乐命名。偕:相符。(6)钟、鼓、管、磬:都是古代的乐器。羽、蘥(yue)、干、戚:都是古代舞蹈时的道具。(7)屈、伸、俯、仰:指舞蹈的各种姿势。缀:指舞蹈的行列。兆:指舞者活动的区域。舒、疾:指舞蹈节奏的舒缓、疾速。(8)簠、簋、俎、豆: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盛事物的器皿。制度、文章:指各种礼仪的规定。(9)周还(xuan):同“周旋”,指回旋的动作。裼(xi):袒开上衣。袭:掩住上衣。(10)述:传承。

【译文】

礼用来规定人的高低贵贱的差别,使人们相互敬重。乐用不同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相互亲近。礼和乐的本质相同,因此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以礼乐相沿袭。他们制礼作乐都依据时代的变化,为礼乐命名都要与建功立业相吻合。

因此,钟、鼓、管、磬、羽、蘥、干、戚这些乐器和舞具,都是乐的用具:屈、伸、俯、仰等舞姿,排列聚散和舒缓疾速的动作,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具和各种规格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衣掩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所以,凡是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礼制乐,不只要懂得礼和乐的表现形式的人则能传承礼乐。制礼制乐的人叫做“圣”,传承礼乐的人叫做“明”和“圣”,就是传承和创制的意思。

【读解】

要作统治者,起码的条件是要懂得礼和乐,不只要懂得礼和乐的表现形式,而且要懂得礼和乐的基本原理。这个要求同今天要求作干部的人要有大专以上的文凭——即具备相当的知识和文凭水平——相类似。换句话说,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担当相应的职务。

懂得形式是比较容易的事,道听途说、现场观察或耳濡目染都容易懂得,只要不是太笨,似乎的需要特殊的训练。要懂得原理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不光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遮掩做。

大概历来能够做到在原理(根本)上懂得人并不多(这要求有相当的修养和悟性)所以才会成称为“圣”,也就是最高层次了。做统治者做到这层次,往往比较开明,不会像只懂得皮毛的人那么机械和顽固,能够随着情况的变化,只要保持基本原则和精神森不变,就可以不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

制度,规则的生命,应当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将会变成僵死的桎梏。儒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了情形的头脑,这大概与他们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频频碰壁有关。

猜你喜欢
  卷十八 微子第十八·邢昺
  明法解第六十七·管仲
  九守第五十五·管仲
  孟子集疏卷十一·蔡模
  卷三·胡寅
  尚书句解卷九·朱祖义
  卷四·欧阳修
  宣公·宣公九年·左丘明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卷七·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玄奘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佛说鹿母经·佚名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6 ·佚名

    程公许 自七曲祠下乘马于上亭二首 仗卫森岩九虎关,从前错为敌人宽。 那知黄竹瑶池梦,历尽青天蜀道难。 回首烟尘三辅隔,惊心风雨五更寒。 淋铃一曲上亭驿,好并千秋金镜看。 程公许 自永康还连日又

  • 第三十回 斩龙且出奇制胜 划鸿沟接眷修和·蔡东藩

      却说项王归营以后,专探听汉营动静,拟俟汉王身死,乘隙进攻。汉营里面的张良,早已料着,即入内帐看视汉王。汉王箭创未愈,还可勉强支持,良因劝汉王力疾起床,巡行军中,借镇人心。汉王乃挣扎起来,裹好胸前,由左右扶他上车,向各垒

  • 田承嗣传·刘昫

    田承嗣,平州人,世代服役于卢龙军镇,任副将。田承嗣开元末年担任军使安禄山手下的前锋兵马使,俘获斩杀奚人、契丹人,积累战功,补缺为左清道府帅,升任武卫将军。安禄山叛乱,田承嗣和张忠志等担任先锋,攻陷河洛。安禄山失败,史朝义

  • 黄潜善传·脱脱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

  • 三·沈从文

    照情形说来,两人虽然在山上,除了间或有什么朋友上山来看他们,住一晚两晚,其余就并无多少应酬,故虽自己每日得提水烧饭,日子积累下来,两人空闲光阴可仍然太多了。那时节,除了玩以外,自然就只有把几本小说反反覆覆的看一个办法消

  • 卷三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国用考赈恤宋宁宗庆元元年正月诏两浙淮南江东路荒歉诸州收养遗弃小儿初闽人生子多不举高宗绍兴中朱子请立举子仓孝宗乾道五年三月诏福建路贫

  • 职官二一·徐松

    光禄寺【宋会要】光禄寺:元丰以后,太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御厨、太官物料库太:原作「大」,据《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改。、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应所、奶酪院、油醋库、外物料库并(此入)[入此]门。余见诸司库务

  • 卷十一、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黄鸿寿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春正月,满洲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四十三年,冬十一月,满洲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札尔固齐(〈蒙古语理事官也〉)十人佐理国事。凡有听断之事,先经札尔固齐十人鞠讯,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亲行复审

  • 卷二十三 聘礼第八·郑玄

    君使卿皮弁,还玉于馆。(玉,圭也。君子于玉比德焉。以之聘,重礼也。还之者,德不可取于人,相切厉之义也。皮弁者,始以此服受之,不敢不终也。)[疏]“君使”至“于馆”。○注“玉圭”至“终也”。○释曰:自此尽“宾送不拜”,论主君使

  • 蒙斋中庸讲义卷三·袁甫

    宋 袁甫 撰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爲大义者宜也尊贤爲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

  •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八·佚名

    宋 滕珙 撰边防类谓宜絶和议以定修攘事目见一卷圣学类臣又闻之为天下国家者必有一定不易之计而今日之计不过乎修政事御外敌而已矣非隐奥而难知也然其计所以不时定者以讲和之説疑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讐则其不

  • 春秋谳义原序·王元杰

    圣人达天德而语王道春秋为万世立王法敦典庸礼命德讨罪本原於天其用则王者之事也周德既衰王者弗克若天人欲横流纲沦法斁乱亦极矣夫子生乎斯时慨圣人之不作虑斯道之将坠岂不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於是假鲁史以修春秋示褒

  • 入密严微妙身生品第二·佚名

    尔时一切佛法如实见菩萨摩诃萨。无量威力世中自在宝璎珞庄严其身。从座而起右膝著地。白金刚藏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达三乘世间。心得无违现法乐住内证之智。为大定师於定自在能随顺说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国土中。为诸

  • 杂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二五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

  •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佚名

    (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普称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界普胜讲堂。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十千。菩萨万五千人。一切大圣靡不云集。诸德具足不舍总持。其志弘普无所不包。辩才通达除去疑网。

  • 解脱道论 第一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一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因缘品第一礼世尊应供正遍知戒定智慧  无上解脱  随觉此法有称瞿昙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着。成就于胜分心。畏生老死。乐善乐解脱。令到涅槃乐

  •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一〇六一)世尊!&ldquo;我问尊师请语我&rdquo;[之句中],&ldquo;我问&rdquo;者,为明解未见之问、为令他合流己见之问、为断疑念之问

  • 诸真论还丹诀·佚名

    集《玉壶颂》、青霞子、容成公、曹圣图诸家内丹歌诀。据《道枢》卷12载,太一真人元龟授中条子丹道,婴儿僮授以《太 一玉壶》十章。本诀当为宋元人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