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界 论
──五年在普陀山作──
一、释名 唯识论云:‘法者轨持’,轨范物解,任持性相。按大宗地玄文本论,又有三义:一、金区义,法界法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此兼轨持,即法自性。胜鬘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与兹同义。二、引导义,摄将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故。此同轨范物解之义,是指一切法教而言。三、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失坏,如彼持故。此同任持性相之义,是指一切法理而言。要之、梵语之达尔摩,乃是物德事理都名,但举曰法,摄一切尽。界者、因种也,族类也,分理也,本际也。依因种故,说染净界;依族类故,说圣凡界;依分理故,说四法界;依本际故,说真法界。就显相说,或全依四,或一二三;就具相说,相交彻故可全依四,譬如地界,其中亦具水、火、风界及虚空界。合而论之,法者自相,比若个人;界者共相,比若人类。法界一致,犹个人是人类之个人,人类是个人之类也。各住自相,对一一相有类不类,是差别相;自类别相即是果相,对此果相有彼因相,此依俗谛分别如是。是法之界,依主释也。法即是界,持业释也。有界之法,有财释也,有法之界,亦有财释。法界一言,通此三释。
二、出义 出法界义略分为十二对:一、安立谛非安立谛,二、自性性无自性性,三、缘起非缘起,四、业报非业报,五、漏无漏,六、色无色,七、动业不动业,八、纯报不纯报,九、善趣不善趣,十、变易无变易,十一、具德不具德,十二、究竟非究竟。
云何安立谛法界?谓是现智可证,比智可说,得以言诠建立事理,开示众生令得悟入者也。此又分二:所谓自性性法界,无自性性法界。
云何自性性法界?分理决定,不可逾越者也。此又分二:所谓缘起法界,非缘起法界。
云何缘起法界?佛陀界乃至地狱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若体若用,若性若相,若因若果,若业若报,一切皆是,即法华十法界百如是也。此又分二:所谓业报法界,非业报法界。
云何业报法界?由净行不净行,福行非福行,功极缘熟所感果报,生而自然非由化起者也。此又分二:所谓有漏法界,无漏法界。
云何有漏法界?漏谓漏落,溺烦恼流,落生死海者也。此又分二:所谓有色法界,无色法界。
云何有色法界?色欲二有,身根器界皆揽色等五尘而成,不能超过色碍者也。此又分二:所谓动业法界,不动业法界。
云何动业法界?欲界有情心行扰浊,未能证得禅定功德,从胎卵湿化淫欲生,依地水火风饮食住者也。此又分二:所谓纯报法界,不纯报法界。
云何纯报法界?或纯善业感得福报,或纯恶业感非福报者也。此又分二:所谓善趣法界,不善趣法界。
云何善趣?因修戒善得好依正,礼义相化,仁爱相乐,即吾人及地居云居之欲天也。
云何不善趣法界?积恶逆种招苦恼生,摧折生心,昏愚羸劣,即地狱、饿鬼、畜生也。
云何不纯报法界?因中善不善业相杂,果上乐非乐受兼具,若有财饿鬼及阿修罗等鬼神是也。
云何不动业法界?四禅天之以禅定光明、支林功德自乐者也。
云何无色法界?超过色碍之四空天,取空定为涅槃者也。上有漏法界竟。云何无漏法界?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不复流转三有者也。此又分二:所谓变易法界,无变易法界。
云何变易法界?或是所证身土未极清净,不能遍常相续湛然,有断有修或增或减;或是乘机赴感随类化身,居净秽土成坏无定者也。此又分二:所谓具德法界,不具德法界。
云何具德法界?有诸德能、堪成利乐者也。此又分二:所谓究竟法界,非究竟法界。
云何究竟法界?谓诸如来称众生机,或为菩萨现他受用身土,或为凡小现变化身,种种所作随宜究竟者也。
云何非究竟法界?谓诸菩萨自利利他,虽亦分具如来德相,方之果地未为圆满者也。
云何不具德法界?谓声闻独觉二乘圣者,但证五分法身而居方便净土,滞守偏真涅槃,不具大悲无畏。上变易法界竟。
云何无变易法界?谓诸如来尽离杂染,自性身土及自受用身土,一味真实常乐我净众善所依,无为功德,具无边种妙色心等,常遍圆满,永无增减。上业报法界竟。云何非业报法界?乃依业报法界,所起增上事行而能转变业报者也。如来虽无变易,其成事智亦随有情机缘生熟所化有异;菩萨断证,时有胜进;二乘圣者亦能回心,现通下化,修智上求。诸异生类皆可修习出世法门而得解脱,或复善趣而行恶业,或复恶趣而发善行,升沉流转遍于三有。诸人畜等,亦能不舍现异熟果修得空天、色天禅定,得五神通。即在自类,随其学行贤与不肖,苦乐智愚现摄受事亦可改转,此在有漏法界人之力用为最大也。如人勤巧则臻富贵,博施济众则皆爱戴,姿雎暴嫚则婴刑戮,淫湎饥寒则得病夭,此皆非夙业所报成者也。然而菩萨未能全作佛事,罗汉终不更行淫欲,畜生不能全效人事,牛不能飞,鱼不能巢,人亦莫解莺啼燕语,各有自性分定,故非无自性性。上缘起法界竟。
云何非缘起法界?非因非果,无名无为,不可思量,不可言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皆依此起起皆非此,是诸佛法性身,亦是众生心根本性,为令众生虽念离念而得随顺,故立言诠种种决择,对彼缘起有为法界,否则众人无由悟入,其实即是非安立谛一真法界。今既有义可说,有智可证,有为无为其性各异,有说有证,随物浅深,取言逐思恐生执滞,是故别于非安立谛。上自性性法界竟。
云何无自性性法界?则以诸法空无自性,一一相待,一一无待,即一切法,妙一切法。平等不碍差别,是故常究竟常非究竟,常具德常不具德,乃至常自性性常无自性性,常安立谛常非安立谛。差别不障平等,是故有说有证与无说无证平等而安立谛非安立谛圆融;清净功德与杂染惑业平等,是故漏无漏圆融,纯恶业与不动业圆融,是故无间狱与三禅天平等。如是转辗乃至圆融平等与不圆融平等亦圆融,而自性性与无自性性亦无不平等。一具一,一具一切,一切具一,一切具一切;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常具、常入,无具、无入;无一、无一切,无一一、无一切一切,常一一、常一切一切,常一常一切;一一各位,一一交彻,重重相摄无遗,重重相涉无尽:演说莫穷,恐繁且止。天台之圆中三谛观最契应此;专明果德,则贤首之一真无障碍法界智;佛地经之四智清净法界,义亦符顺。上安立谛法界竟。云何非安立谛?00000。(见海刊一卷十期)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霁仑超永 佛教之初输入附寻二:《四十二章经》辨伪·梁启超 卷第一·佚名 卷第七十九·佚名 佛说自爱经·佚名 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一卷·佚名 后序·赞宁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湛然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玄奘 从锡兰佛教的和合说到中国佛教会的整理·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智俨 出国访问经过及世界三大文化之调和·太虚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一卷·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