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重颂

宋天竺寺沙门遵式述

第二重颂。是隋炀大业中智者灭后笈多所译。方入大部。故疏阙释。灵感传天人语南山云。什师八地菩萨。译法华阙观音重颂。既涉冥报。信有此文。今扶上二番问答。随文略释固难尽理。讲者但令不失上文。大途梗概何必骋异。此颂二十六行为二。初一偈双问二章。次二十五偈双答二问。初问中一句叹德。三句正问。一句之内名体合。叹世尊名也。所以略举尊号。则知上九并为三世中尊叹之要也。具相质也。相妙而具妙是叹辞。具谓三十二满足。又可妙即是好。以八十种好严其相。令妙好也。

复次名实俱叹法身。名是妙名相为妙相。上文云。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即此意也。具此相好者。即具二严能答我问。故举而叹也。正问中初句兼于二问。文云重问。即重问上二段之事。孰谓不然。次二句别问观音。欲佛先答。初章就近更征故也。亦可三句并问初章。自招后答。既有真身冥益。岂无应像显赴耶。故许说中双许二番。谓闻名及见身是也。第二答中作三意。初二偈总答二章。次十九偈别答二章。三四偈劝持名供养。总答中初一偈正答。次一偈依本观慈悲汝听观音行是总答前章。观音即境智因缘得名。善应诸方所是总答后段普门示现。并用上总意消之。次一偈却寻本观慈誓。显今智断十番利益。本依别圆无量无作四谛。起于愿行。由誓境深广故。弘誓如海。弘即广也。历劫显时。久远一一劫中。侍多千亿。显值复多。一一佛所复发别愿。如四十八等。一一愿含法界故。复云大也。历劫约竖侍多约横。一一竖中有横。一一横中有所历之时。广说云云。将此总中本誓。历下别答一一难及。普门后广作可知。第二别答复二。初一偈是双许说二章。闻名是许前章。见身是许后章。向诫听今许说。言略说者。即别答也。总答多含。即文略而意广。别答陈列。且约人界果报边。明七难等。普门且约三十三身等。即文广而意略。今取意略信是许别答也。闻名闻观世音境智名也。上文约四种闻释成三慧。义观两全可解。见身即普门示现。显应三业也。心念不空者。明二段应益也。心念属意。不云身口者此从冥显二机摄。二章语便。何者。初章显机。若身若口俱须域意故。意能总摄也。故上释持名云。口为诵持心为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观是口行。通属口业机摄。例如小弥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亦不妨口机。下文皆云念彼观音力。例同此释。后段冥机约心为便。可解。不空者。纵使称名都无显验。冥益不虚。第二十八偈正答。又二。初十三偈颂初章。次五偈颂后章。初又二。初十二偈明口业机应。次一行略颂身意二种机应。上文七难表六大种。而云假令。多举诸难亦是表此。今偈加推堕二山恶兽蛇蝎。此四皆识种摄。毒药从人及虫鬼识种摄。从尘体地种摄。雨雹水种摄。又合罗刹鬼难。加六成十二难。初一偈火难。上文例作三科释。贴文事证观解。于观中初广约十番。遭苦称名成机致感。次约别圆二种本住法门及慈悲誓愿。显前十界圆益。今但略作贴文一释。余可准上。不复备叙。讲者应具示其意。使义观不壅有益来者。言大火坑者。上直云大火。此加之以坑。大而更深。意显圣力火无浅小。皆能成难。况乎大坑。设使劫火从地狱至初禅。如此大坑满中红焰。菩萨亦能或以吹灭。或以口噏。或复手遮令其不烧。或作凉池次一偈水难上得浅处。即能免难。若加龙鬼浅亦可畏故。值死缘多重。于上文弥彰圣应尔。次一偈堕须弥难。如日住空显圣力难思。然但是假设。何人能到复被推等。设有此事圣无不为。顶生人王能上妙高。因贪帝位还降人间。若能称名必有免理。四一偈堕金山难。五一偈怨贼难。六一偈王难。七一偈枷锁难。八一偈毒药难。大慈等爱。理合均除。而还著本人者。被害称名机成须救。能害无机恶心自克。非圣使然。又毒药有鬼。须得著人。若不杀他必须自害。

问。若恶心自克怨贼。何故但令起慈。

答。贼害事显。但令起慈即彰圣力。毒药阴谋反害方验。然贼亦有自害。如东林老僧为贼所斩。贼反以剑自刺心入背出。群党奔迸。又毒药未必例皆还著。有作折摄二用释者。若二俱有机则可然。若能害者无冥显二机折亦徒施。九一偈罗刹鬼难。然兼毒龙。前有鱼龙及鬼。此重言者。龙鬼通水陆。前但在水也。上文四种龙等云云。十一偈恶兽难。十一一偈蛇蝎难。十二一偈雨雹难。欲益观行者。应巧约恶业烦恼。作蛇虎等法门释之。使顺道理。若准请观音疏。作三义明消伏力用。谓约事约行约理。对此中果报烦恼及所住法门会之。亦应可解。口业机应竟。第二一偈总颂身意。二种机应。三毒猛盛心不自在。名之困厄。四类同栖各说所苦。鸽说淫为最苦。蛇说嗔为最苦云云。女无子苦如上说。或分二句对意对身。细作可了。若作观解十番为三毒所困。及约界外作顺逆法门应释。应用上文意消三毒义。身业无子无修因男女。乃至无圆顿男女。寻上文消之。若心念身礼二业成机。断除三毒根满足二庄严。永拔十界三土世间之苦。故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亦应更明别圆本观慈悲云云。第二五偈别答普门示现。此中文狭。望上别文此仍成总。又为三。初二偈颂普现次二偈颂本观。三一偈结成圣者。三业初又二。初一偈直颂普现。二一偈别举所化。三种法界。上文列圣身。至金刚神。阙地狱界。此中举劣况胜。成互出耳。一一身说约四句如前。又上文约三土为所应。此十方当约三土释十方云云。次二偈本观。又二。初偈行愿。次偈观成普益。初又三。二句辩观一句慈誓。一句诫归。向真观了空成一切智。清净观出假处有无染成。道种智广大智慧。即中道观遍于诸法名广。胜出二边名大。中道体即智慧观。此体故名智慧观。

问。何以智慧名中体耶。

答。顺此经意。此经以寂照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得作此说。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不可一异。悲观等者。誓愿通称为观缘谛发故。如止观十法通名为观。次偈辩益。又二。上二句明智光。次二句慈光。破暗照世云云。三一偈结成圣者。三业显应。戒雷对身业。慈云对意业。澍雨对口业。戒检七支身业为便。戒净能拔三恶之苦。故名悲体。身轮现通骇动群情。复如雷震。内心爱念名慈普覆一切如云。无谋而应逗会不差。复名为妙意业也。口轮演实相之法。为甘露雨。三草二木平等蒙润三惑热恼为之清凉。广释三无缘三不护等如上文。一一应迹一一说法。皆须明别圆菩萨所住法门。方有事用。释普门一番竟。第三四偈劝持供养。又为二。初二行一句劝持。二一行三句劝供养。初又二。初一行重举前口业机应。以为劝由。由前口业居初。举一摄二。所以特举。官讼军阵者。水火难稀鬼虎事寡运衰。方值诤讼事众世之诤本。财色田宅日用有之。劝持则要也。刀杖幽执有过方遭。军阵王役事非由己。又捔力相持白刃森目。刀杖案籍赊死之难。贼夺有财非如师旅。斯亦劝之要也。次一行一句正劝。又二。初三句约权实格量。次二句结劝。先举菩萨实证实益为格量本。胜彼九界权乘慈智故。云胜世间音。秖音尘一法以实智佛眼观之。即实谛妙音。权智法眼观之。即俗谛世音。此实证也。缘中道修慈名为梵音。此慈能与机会名海潮音。譬不失度此实益也。与夫九界生法二慈作意应物。岂复为类。故云胜彼格量明矣。二句结劝。初劝常念有事理二行云云。若事理行成。自见菩萨色法二身故。一句复止疑劝也。次一行三句劝供养。初一句叹菩萨清净三业。从正命生故云净圣。言共堪受供养也。正命是圣法。人禀此法名人为圣故。云观音净圣。次别举德以为劝由。于苦恼下二句颂上施无畏德。苦恼死厄怖畏处也。作依怙无畏力也。如幼子恃怙父母。更何所畏即指前现权实身说为父母。护三乘子免二死厄。具一切下三句举福田劝。具一切功德举菩萨报身敬田。慈眼视众生举应身恩田。福聚海无量总叹二田。高出如山之谓聚。深广无际之谓海。亦是二田所依叹法身也。顶礼正劝以三业供养也。身仪事显故。特举之必具三业。上文脱璎珞。望今乃互举耳。又此劝事普一切。皆得供养。百金之璎孰人可辩。又能严尚贵所严。岂复轻耶。观心者身业勤则增长福德供养。应身口业勤则说般若供养。报身意业勤则会理供养法身云云。释偈竟。

宋慈云尊者疏别行重颂附大部入藏。而南方教苑不传。几二百年矣。至元甲午。为教门入京。于燕城弘法寺。待之东归。犹至宝然不敢自秘。遂锓诸梓以惠来学。大德壬寅夏五。兴元住山苾刍性澄谨题。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二·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佚名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慧皎
  卷第十七·佚名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印光
  卷第四(从第四经六纸至第六经九纸)·澄观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卷第三·道原
  十住断结经卷第五·佚名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卷二·道世
  卷第一百八十七·佚名
  电贺虞洽卿寿辰·太虚
  神僧传卷第五·朱棣
  中国佛学会会名说明·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714_1 【梅花】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卷714_2 【铜雀妓二首】崔道融   严妆垂玉箸,妙舞对清风。无复君王

  • 康节先生伊川击壤集后序·邵雍

    康节先生伊川击壤集後序 圣人不作而士溺於成俗忽不自知日入於卑近有能奋然拔起追古人於数千百年之上独与之为徒者传所谓豪杰之士康节先生是巳先生之学以先天地为宗以皇极经世为业揭而为图萃而成书其论世尚友乃直以尧

  • 第三幕·老舍

    第一场时间 前幕数日后,晚间。地点 天顺园后台。人物 已见前幕者:破风筝 方太太 孟小樵 白花蛇 向三元丁副官另外有:周巡长 检场的老赵 男女艺人数人〔幕启:后台相当的大,可是设备简陋。墙上新贴上了红纸的祖师神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六月癸卯朔赵鼎言资善堂极褊隘恐方暑不便上曰粗令整葺可也朕常以营造为戒居处不敢求安前日孙近乞罢修学士院今虽艰难之际然学士院上漏下湿如此若不略与修葺非朕待遇儒臣之意 右文殿修撰主管江州

  • 第四十回 保储君四皓与宴 留遗嘱高祖升遐·蔡东藩

      却说高祖到了淮南,连接两次喜报,一即由长沙王吴臣,遣人献上英布首级,高祖看验属实,颁诏褒功,交与来使带回。一是由周勃发来的捷音,乃是追击陈豨,至当城破灭豨众,将豨刺死,现已悉平代郡,及雁门云中诸地,候诏定夺云云。高祖复

  • 一 叙论·陈寅恪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製度傅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製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複,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係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朔大学士方从哲复以宿疾渐深乞赐休致并祈简阁臣言今朝政多壅人情久郁大僚半缺言路几空国家有危乱之形世道无太平之望时事至此举朝臣子咸抱杞人之忧而 九重之上处之宴然恬不为虑任臣号呼控吁千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六·阿桂

    五月辛酉上谕内阁曰此次续调进勦金川之云南兵三千贵州兵二千据该督抚等奏报行走甚为迅速现俱陆续抵川前赴军营聴用该兵丁等踊跃遄行深为可嘉着加恩赏给一月钱粮以示鼓励同日舒常奏言四月十九日未刻遥闻泥峙冈鎗声甚

  • 志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七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选举三。铨注。○凡选法成宗八年四月始令京官六品以下四考加资五品以上必取旨以为例程。明宗时吏部员点初筮仕者姓名入奏号曰点奏。 于是求

  • 澄斋日记 光绪卅一年乙巳·恽毓鼎

    乙巳年正月初一日晴。澄斋主人年四十三岁,采涧夫人三十二岁,侍妾王氏二十八岁;长儿宝惠二十一岁,儿妇曹氏二十一岁,次儿宝襄十一岁,三儿宝纶、四儿宝仪同九岁,五儿宝振二岁;长女阿娴十七岁,二女阿丙十岁,三女恩八岁,四女南七岁,五

  • 一一一 往来的路·周作人

    四月十六日以后,我便每天都往北京大学上班,地点是图书馆的单独一室,这图书馆是有名的四公主的梳妆楼,广阔的几间楼房,涂饰得非常华丽,我的办公室乃是孤独对立的小房,样子似乎寺庙的钟鼓楼,不知道是什么用的,原来也很不错,如今被

  • 二十四、小考的预备·包天笑

      考试为士子进身之阶,既然读书,就要考试,像我祖父那样,既读书而又不考试,只可算得高人畸士而已。我在十三岁的冬天,文章已完篇了。所谓文章,便是考试用的一种制艺,后来人笼统称之为八股文的。所谓完篇,就是完全写成一篇文字

  • 封常清传·欧阳修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但从小成了孤儿,又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时,任命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有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

  • 季秋纪第九·吕不韦

    季秋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乖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

  • 卷二十五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五目録周礼乃立天官冡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监察御史【臣】赵青藜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检讨【臣】周长发以九式均节财用监察御史【臣】周祖荣以官府之六叙正羣吏一曰以

  • 壬归·佚名

    《壬归》七卷,卷一提纲例约、卷二壬占易简例约、卷三谋望门、卷四婚姻门、卷五农事门、卷六出行门、卷七三才门。按于公先生所言,大六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最为古老的绝学,《壬归》则堪称大六壬学术体系的纲领。《壬归

  •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佚名

    元始天尊述五星、太阳、太阴、罗睺、计都、二十八宿等真君号,劝人供奉诵咒。

  • 诈妮子调风月·关汉卿

    简名《调风月》或《诈妮子》。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剧取材于现实。写金国尚书之子小千户自燕京来洛阳探望某夫人,夫人令侍婢燕燕服侍。千户爱悦之,许以小夫人而诱合。寒食节,千户踏青遇尚书女莺莺,一见钟情,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