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墨辩注叙

墨辩注叙

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①之准绳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②正辞③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

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④天下之汙隆⑤,名之至也。

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指归⑥,以俟⑦君子。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

〔注释〕 

① 政化:政事与教化。 ② 辩言:论证。 ③ 正辞:准确地判断。 ④ 原极:推求本源。 ⑤ 汙隆:汙即“污”,汙隆指世风的盛衰。 ⑥ 指归:主旨。 ⑦ 俟:等待。

〔鉴赏〕 

近人谭戒甫在其《墨辩发微》中,曾经这么评价鲁胜及其《墨辩注》:“盖墨子雅言善谈……遂开华夏二千年独到之辩学,但未尝揭‘辩’之名以总名其书也,其以‘墨辩’名其书则自鲁胜始。鲁胜仅注《经说》四篇名为《墨辩》,固已揭其指要矣。”这是对鲁胜及其贡献极为中肯的评价。可惜鲁胜所著《墨辩注》后因遭乱世,已亡佚,现仅存其叙近300字于《晋书·隐逸传》中。但管中窥豹,亦可略见一斑。

先秦之际是墨学发展的高峰,与儒学并称为“显学”,孟子就曾经指出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可见在当时,墨家学说是相当流行的。然而,“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由于秦汉以降,社会状况较先秦之际有了根本的改变,入汉以来,黄老之术和儒学相继成为官学。而墨学则不为世人所重,因而也就逐渐衰微,以至于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对于墨子的生平及其著作都不甚了解了;及至编定《汉书·艺文志》之际,班固虽然记述了“墨子七十一篇”,但是,在当时,汉儒已是很难看得到《墨子》的。同时,即便是有些人注意到了《墨子》,他们也只是对于其中有关政论的部分感兴趣而已,对于其中与名辩、刑名相关的《经》、《经说》等代表了墨学逻辑思想精髓的诸篇目却并不重视。于是乎,“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正是因为如此,鲁胜希望自己的《墨辩注》乃是“兴微继绝”之书。

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某种程度的反映,鲁胜的《墨辩注》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兴微继绝”,但更重要的还是与当时盛行的“名理”之学分不开的。成于汉末的清谈发展至魏晋之际,已经逐渐由对具体人物的品评转向了抽象的辩名析理,“近者魏文侯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晋书·傅玄传》)。“名理”之学在魏晋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名士清谈的品题之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鲁胜更加注重的是对《墨子》一书中关于名学的论述,认为“墨子著书,依辩经以立名为本”。于是,鲁胜将《墨子》中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称之为《墨辩》,并为之注。正如作者在其叙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教化之准绳也。”辩名析理,是鲁胜注《墨辩》的直接动机。

在叙文中,鲁胜叙述了先秦名学发展的渊源和师承,认为名学乃是滥觞于孔子的正名,墨子“作辩经以立名为本”,然后惠施和公孙龙子继其衣钵。接着作者以简练精到的语言对名家中所涉及的基本论题,如坚白之辩、有无之辩、两可之说、异同之论。“略解指归,以俟君子”,作者的作注实际上包含着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名理之学——的关注和响应。同时,作者对自己注的本身也是不无欣慰和期待的,“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全文至此而止,一气呵成,言简意丰,回味深远。

“盖《墨子》以墨子为本,名学为用,善启其端;三墨继之。日益发舒,终于体用圆融,创成完之辩学,无论四篇、六篇,总曰《墨辩》,鲁氏可谓千古卓识矣。”(谭戒甫《墨辩发微》)这是一个相当中肯的评价。鲁氏对于当时名理之学的影响,远远不如其“兴微继绝”的意义。今天,虽然《墨辩注》原文已亡佚,但其叙仍然是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序·何休
  通辩论第四·公孙龙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苏舆
  提要·江永
  卷十二·惠栋
  春秋纂言总例卷四·吴澄
  二子乘舟·佚名
  第37章 间传·戴圣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钱穆
  叙官·佚名
  卷七十九·佚名
  帝释品第二·佚名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澄观
   第九十五則 長慶如來無二種語·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彭定求

        卷810_1 【听莺歌】灵澈   新莺傍檐晓更悲,孤音清泠啭素枝。口边血出语未尽,   岂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桑葚,不衔苦李花。偶然弄枢机,   婉转凌烟霞。众雏飞鸣何跼促,自觇游蜂啄枯木。   玄猿何事朝夜啼,

  • 卷288 ·佚名

    释大观 题觉心居士转物轩 两沼灎寒碧,一堂纳宽閒。 高柳逢春新翠展,寒梅齐雪清香繁。 好本栽培常烂熳,四序芳馨看互换。 杂华境遍刹尘中,十波罗蜜更主伴。 觉心隐几随彷徉,六用俱妙无可降。

  • 死事传第二十一·欧阳修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

  • 卷十八·吴广成

      庆历五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八年春正月,贡鹘于契丹。  契丹自西征败衄,山前后困敝殆甚。又女真、渤海所在扰乱。曩霄知其衰,常以兵掠其境。契丹主怒,欲起倾国兵讨之,曩霄因以白鹘贡。  二月,复互市。  天圣中,陕西榷

  • ○控鹤珍闻十则·许指严

    予友著《濛汜室随笔》,记同治帝遗诏立载澍,李高阳负恩事甚详,颇与外间所传帝崩时景象有异。先是,同治帝将立皇后,召满蒙诸大臣女入宫备选。西太后独喜侍郎凤秀女,欲以中宫处之。凤女虽艳秀绝侪辈,而举止殊轻佻,孝贞及同治帝皆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正统十二年九月庚寅朔命各处儒学四十岁以上生员自正统十年十月十二日为始二年以里到部者收考二年之外到部者发回原学肄业依例科贡○南京刑部奏洪武永乐间在外六品以下官有罪刑部辄逮系其后 太宗文皇帝北幸 仁宗为皇太

  • 卷之五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三五认充状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一二·佚名

    西门总理候选人林承恩之认充结状具认充状人林承恩,年五十七岁,原籍惠安县,今当大老爷台前,认充得恩顶充西门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敢玩误。合具认充状是实。〔批〕附卷。 私记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具

  • 通志卷八十五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八下后周邵惠公颢【颢子什肥 什肥子胄 什肥弟导导子广 广子洽 广弟翼 翼弟众导弟防 叱罗协 冯迁】杞简公连【子元宝 元宝继子亮 亮弟椿】莒庄公洛生【子菩萨

  • 一三一○ 军机大臣奏查《大藏全咒》告竣时间及板片存贮栢林寺片·佚名

    一三一○ 军机大臣奏查《大藏全咒》告竣时间及板片存贮栢林寺片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查经咒馆,系三十七年正月内归并清字经馆,所办《大藏全咒》,于三十九年十二月内告竣,交武英殿刊刻。所有刊得板片,由武英殿存贮栢林

  • 一三五 谕着山西按察使黄检严查戎英家内书籍·佚名

    一三五 谕着山西按察使黄检严查戎英家内书籍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奉上谕:据军机大臣奏,有山西人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万年配天策》、《天人平西策》二本,随将该犯研讯,俱系无稽之谈,并供

  • 卷四十四·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四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四十四 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括地志云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于是为毕姓其後絶封为庶人或

  • 卷一百二十五之一·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一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江南江苏布政使【臣】鄂尔泰谨 奏为交盘巳竣特陈额外亏缺事窃【臣】以卑鄙庸材伏蒙

  •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蒋廷黻

    在十九世纪以前,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那时经济学者,不分中外,都以为金银的输出是于国家有害的。各国都在那里想法子加增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口。在

  • 卷二十九·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九明 胡广等 撰儒行第四十一【蓝田吕氏曰儒行者鲁哀公问孔子儒服孔子不对因问儒行而孔子历言之今考其书言儒者之行诚有是事也谓孔子言之则可疑也儒者之

  •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从若干经得明坚不老不死甘露。声名闻以行如明月。事者净者慧明者,若守度者更明,并家中行亦尔。恶意不可{艹只}不可牵如意。是故施得道者,礼得道者,稽首从得甘露故。贪为种。多故为生。菰爱欢喜为忧支。佛说五阴。譬如箜篌

  • 兵书峡·还珠楼主

    武侠小说。还珠楼主创作。1949年7月由上海正气书局出版第一至四集,第一集封面书名前冠以“续云海一一”,第二集起均冠以“云海后传”;至1950年出版第一二集。全书共二十四回,六十五万字。

  • 普达王经·佚名

    一卷,失译。夫延国王礼沙门足,诸臣谏之,王命觅一切头卖之,惟人头不可卖,乃至丐者亦不肯受,因劝人生信心,遥请佛来国说法,佛并说其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