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6章 子罕篇第九(2)

张居正注:“此可见圣人道大德宏,存神过化,如帝舜耕于历山,而田者让畔。泰伯、端委以化荆蛮,感应之妙,有不约而同者,使孔子得邦家而治之,则绥来动和之化,其功效岂小补哉?惜乎春秋之不能用也。”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然后把乐章整理出来,《雅》乐和《颂》乐都各自有适当的安排。”

名家注解朱熹注:“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张居正注:“《雅》是《大雅》《小雅》。《颂》是《周颂》《鲁颂》《商颂》。都是《诗经》的篇名。其中的诗词就是乐章。”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肉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得怎么样呢?”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夫此四者,皆人伦日用庸德之行,而我犹有所未能。况君子之学更有大于此者乎?此吾之进修所以惕然而不宁,汲汲然而匪懈也,此圣人谦己诲人之词,然其至诚无息之心,躬行实践之学,于此亦可见矣。”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注:“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

朱熹注:“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又注:“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人若能以好色之心好德,则如《大学》所谓自慊而无自欺。推之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何难哉?孔子此言,其勉人之意深矣。”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完成,就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半途而废。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只刚倒一筐土,但是如果继续下去,那是靠我继续坚持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楚狂接舆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张居正注:“大抵人之为学,莫先于立志,所谓止吾止者,其志隳也。志一隳,则何功不废?进吾往者,其志笃也,志一笃,则何功不成?”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听我的话而始终不懈怠,大概只有颜回吧!”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观孔子以不惰称回,以不厌自处,可见圣贤造诣,都自勤学中来,读者所当深玩也。”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名家注解朱熹注:“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张居正注:“盖人或资禀有限,则欲进而不能,或立志不专,则进锐而退速。故能进为难,进而不止者为尤难。惟回之为学,真能勇往直前,惟日不足,必欲造乎精微纯粹之域而后已,吾未见其有止息也。夫进而不已,则其进未可量,虽至于圣人不难,而今不幸死矣!岂不深可惜乎?孔子深惜颜回,亦勉励门弟子之深意义也。”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有,只开花而不抽穗的情况也有。”

名家注解朱熹注:“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张居正注:“诚能戒始勤终怠之失,为功深力到之图,则进退不已,未有不底于成者,是在自勉而已矣!”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在呢?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而没有名声,那他也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

张居正注:“盖四十、五十乃君子道明德立,学有成效之时,于此而犹无可称,则终不免为庸人之归而已,又何足畏之有?可见人之进德修业,当在少壮之时,若少不加勉,则英锐之年,不可常保,迟暮之期,转眄而至。虽欲勉强向学,而年力已衰,非复向时之有得矣,悔之亦何及哉?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以大禹惜寸阴,高宗务时敏,欲为圣帝明王者尤所当汲汲也。”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合乎礼仪准则的话,能不服从吗?但改正错误了才是可贵的。迎合自己心愿的话,能不高兴吗?但分析思考才是可贵的。高兴而不思考,服从而不改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不闻善言的,犹望其闻而能悟。今既顺从喜说,有挽回开导之机了,却依旧不能改绎,与不曾闻的一般,则虽言亦何益乎?所以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亦深绝之词也。按孔子此言,乃人君听言之法。盖人臣进言最难,若过于切直,则危言激论,徒以干不测之威,若过于和缓,则微文隐语,无以动君上之听。是以圣帝明王,虚怀求谏,和颜色而受之。视法言则如良药,虽苦口而利于病,视巽言则如五谷,虽冲淡而味无穷,岂有不能改绎者乎?人主能如舜之好察迩言,如成汤之从谏弗睇,则盛德日新,而万世称圣矣。”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此章系重出,见《学而》篇第8章。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夫以匹夫之志胜于三军之帅如此,则志之于人岂不大哉?所以为学而有志于圣贤,则便可以为圣贤,为君而有志于帝王,则便可以为帝王。盖其机在我,夫孰得而御之?是以君子贵立志也。”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这正如《诗经》上说的‘不嫉妒,不贪求,用到哪里不好?’”子路听后终身背诵这首诗。孔子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又注:“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

张居正注:“盖仲由识见已进于高明,志趣不安于卑陋。故能有以自重,而不动心于贫富之间如此。昔子贡以无谄无骄为至,而夫子益之以乐而好礼,子路以不忮不求自足,而夫子抑之以何足以臧,皆取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治平之世,人皆相安于无事,小人或与君子无异,至于遇事变、临利害,则或因祸患而屈身,或因困穷而改节,于是偷生背义,尽丧其生平者多矣。独君子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挫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就是那后凋的松柏一般。所以说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必至此而后知也。知松柏之后凋,则虽春夏之时,亦不可等松柏于他物。知君子之有守,则虽治平之世,亦不可视君子如常人。如必待有事,然后思得君子而用之,岂不晚哉?”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名家注解朱熹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张居正注:“盖智、仁、勇三者,乃天下之达德,学者之修己,帝王之治天下国家,皆本于此,故智至于不惑,然后足以照临四海;仁至于不忧,然后足以并包九有;勇至于不惧,然后足以裁决万机。欲学为帝王者,可不勉哉?”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同取得成就;可以一同取得成就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有所建树;可以有共同建树的人,未必可以共同享有权势。”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又注:“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

朱熹注:“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偏其反而’为一章,故有反经合道之说。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

张居正注:“夫道以通权为极,学者固不容以躐等而进。而学必至于能权,然后可以裁制万变而为学之成也。况人君一日万机,要使裁决区处各得其当,尤不可不知权。然必平素讲求,时常体认,使义理明白,识见融通,乃可以称量事物之轻重,而无有差失。然则学问之功,岂可忽哉?”

9·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唐棣树的花,翩翩摇荡。哪里是我不思念?是家住得太遥远。”孔子说:“还是没有去想念,如果想念的话哪里有什么遥远之说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但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此言极有涵蓄,意思深远。”

张居正注:“这是孔子借诗词以勉人之意。然人心至灵,思在于善则为善固不难,思在于恶则为恶亦甚易。故先儒言,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学者又不可不审察于念虑之萌也。”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二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春秋輯傳卷二·王樵
  卷四·郑玉
  卷五·江永
  卷四·鄂尔泰
  牧民第一·管仲
  日知荟说卷二·乾隆
  《瑜伽師地論》敘卷下·欧阳竟无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佚名
  外身现化品第十·佚名
  刘东青居士汉慧常字说·太虚
  佛教正信会缘起·太虚
  维摩诘经纪闻答客问言·太虚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384_1 【蓟北旅思(一作送远人)】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卷384_2 【江南春】张籍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渡口

  • 第四折·李行甫

    (冲末扮包待制引丑张千、祗候上)(张千喝云)喏!在衙人马平安,抬书案。(包待制诗云)当年亲奉帝王差,手揽金牌势剑来。尽道南衙追命府,不须东岳吓鬼台。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乃庐州金斗郡四望乡老儿村人氏。为老夫立心清正,持操

  • 庆清朝慢·徐志摩

    这一盘花长得像美人一般,天真可爱,教人怎不爱惜他,何况春花都已开过,越发觉得她的时妆一新,不单风啊月啊有些不自在,春皇为了她也不愿走呢。所以东城的哥儿南乡的姐儿,都争着赏花去,不过赏花的酒吃过了,还有什么花要赏呢?假使能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宋濂

        杨大渊   杨大渊,天水人也。与兄大全、弟大楫,皆仕宋。大渊总兵守阆州。岁戊午,宪宗兵至阆州之大获城,遣宋降臣王仲入招大渊,大渊杀之。宪宗怒,督诸军力攻,大渊惧,遂以城降。宪宗命诛之,汪田哥谏止,乃免。命以

  •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柯劭忞

      元善明 邓文原 虞集 槃 揭傒斯(汯) 黄溍 欧阳玄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父贡,有学行,累官枢密院昭磨,赠吏部尚书,追封清河郡公,谥孝靖。   明善少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及冠,游学江南,受业于吴澄,佥行枢密院事。董士选

  • 附録·浦起龙

    附録新唐书刘知几本传【增注】刘子元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按文艺传刘延佑徐州彭城人永徽初以着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等撰次国史并实录封阳城县男从弟藏器为侍御史劾还胁人为妾者其人私请帝止其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二·焦竑

      太僕寺   南京太僕寺   ◆太僕寺   卿   少卿   寺丞   ○卿   太僕寺卿朱守仁傳(實錄)   太僕寺卿楊砥傳(實錄)   太僕寺卿趙昱傳(實錄)   太僕寺卿張諫傳(實錄)   太僕寺卿張公諫傳(陳鎬)   太僕

  • 卷之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三九九清册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四日一二二一三--四·佚名

    淡水分府周,造送淡水厅属各保总理、董事姓名清册造送 私记 关防 北路淡水捕盗同知关防遵饬查开淡属各保总理董事姓名清册稿(注一)(注二)遵将淡属各保总理、董事,遵饬查开姓名,备造清册,呈送察核。须至清

  • 完颜仲元传·脱脱

    完颜仲元本姓郭,中都人。大安年间,李雄招募兵士,郭仲元和完颜阿邻一起应募,多次立有战功。贞..三年(1215),他和完颜阿邻都积累战功升任节度。郭仲元是永定军节度使,被赐姓完颜氏。当时,郭仲元的兵力最强,号称“花帽军”,人们都

  • 郭绪传·张廷玉

    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他出使楚王府时,辞去他的馈赠。被授予户部主事,督运军饷二十万到陕西供给军队。主管人告诉他有剩余,郭绪都还给了国家。历升为云南参议。当初,孟密宣抚司的设立,实是割出木邦宣

  • 卷三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七宋 宋敏求 编诸王册亲王官册秦王天策上将文册许王孝秦州都督文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册虢王凤宋州刺史文册纪王慎泽州刺史文册杞王金鄜州刺史文册曹王明梁州都督文

  • 榕村语録卷一·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经书总论孔子留下几部经部部精妙佛书一看便有佛气老书一看便有老气经却一槩正当无他声色臭味在圣人手中一过便纯粹无伦天下之道尽于六经六经之道尽于四书四书之道全在吾心孔子之书如日月经天但看尊之则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王日休

      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著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今故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并举而言。故此卷名指迷归要。  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宋朝有二青

  • 成实论 第十三卷·佚名

    成实论 第十三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二禅品第一百六十六灭诸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问曰。若第二禅说灭觉观。当知初禅必有觉观。如二禅中有喜故。三禅说灭喜。答曰。如初禅中无

  •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序·佚名

    越溪沙门性澄述夫能仁之为教也。所契者道。所体者神。统法界而有为。穷三世而不息。无乎不在。故天为覆。地为载。日月星辰为照临。群生品物为吉凶消长。感而遂通。故凶可以避。吉可以趋。天地日月星辰万物。各可以使

  • 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

    一、为自诵习。思惟记忆,成就正念故。 二、为怖畏广论大文难通达者,作桥船以通达广论故。 三、为学习广论以后,能得摄持要点,正入修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