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显扬圣教论 第五卷

显扬圣教论 第五卷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一

如是已说。九事净义今当说。颂曰

诸论中胜论  亦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  由具四净德

论曰。此显扬圣教论。于诸论中最为殊胜。何者诸论。略有四种。一像正法论谓依圣教倒显法相。二外医治论。谓外医方。三诘诤论。谓诸外道虚妄推度。四矫诳论。谓婆罗门诸恶咒术。云何此论能胜诸论由此论中能显无倒诸法相故。究竟能治内心病故。对治诘诤恶咒术故。又此论中四论可得非于余论。是故最胜。何者四论。一非二边论。二非一向论。三一切取断遍知论。四立正相论。非二边论者。谓非有非无非异非不异非我非无我非常非断。如是等论。非一向论者。非一切乐悉应习近。谓能引无义利者。非一切乐悉不习近谓能引有义利者。如乐苦亦尔。如是等论。一切取断。遍知论者。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断遍知论。立正相论者。谓无倒施设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论

亦善入瑜伽者。有四种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此论善顺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净义应知者。应知建立能显不共德第二名

由具四净德者。欲显此名如义建立。云何此论。具四净德。颂曰

摄一切义故  彼外不坏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坏故

论曰。摄一切义故者。由此论中摄一切义。谓九种义或十种义或五种义或四种义或三种义。九种义者。已如摄事品中说

十种义者。一尽所知义二如所知义。三能取义四所取义。五所依住义六所受用义。七颠倒义八不颠倒义。九杂染义十清净义。此中尽所知义者。谓于杂染清净法中。穷一切种差别边际。是名尽所知义。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如是等。如所知义者。即于杂染清净法中真如实性。是名如所知义。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是所取。所依住义者。谓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所谓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广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数百千世界极微尘等十方无量无数世界。所受用义者。谓所摄受众具。颠倒义者。谓即于能取等义中。于无常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是乃至于无我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颠倒义者。谓对治如前所说颠倒应知。杂染义者。有三种。于三界中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清净义者。谓为证三种杂染离系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种义摄一切义应知

五种义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应知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知事者。谓一切所知事。若诸蕴事。若内处事。若外处事如是等。所遍知义者。谓尽一切种如所应知。若世俗谛若胜义谛。若功德若过失。若诸缘若三世。若起住坏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实际法性。若广若略。若一向记若分别记。若反问记若置记。若隐若显。如是等所遍知义应知。遍知者。谓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谓永灭贪欲嗔恚愚痴及无遗余贪嗔痴断。四沙门果。及诸声闻独觉如来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证。受用遍知果者。谓即于所证法中解脱智及广为他开示演说分别。此五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四种义者。一心所执义。二领纳义。三了别义。四杂染清净义。此四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三种义者。一文义。二义义。三界义。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者。谓十种义应知。一真实相。二遍知相。三永断相。四作证相。五修习相。六即于真实等相种种差别相。七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能障碍遍知等法相。九能随顺遍知等法相。十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界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调伏界。五所调伏方便界。此三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彼外不坏故者。彼上诸义一切外道所不能坏。正道理论不可制伏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槃外道。五说无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此论中文圆显故。其义易入。非如婆罗门诸恶咒论文阙隐故义难可入。入已行不失坏故者。由此论中义圆正故。若已入者如说修行自义不失。非如外道邪论彼自入已虽如说行空无自义

如是此论摄义净故。不可坏净故。易入净故。行清净故。名清净义应知。今此论中显薄伽梵所说何法。颂曰

诸佛说妙法  正依于二谛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胜义

论曰。世俗及胜义二谛之相。如前已说。复次颂曰

初说我法用  为随余故说

七种及四种  真如名胜义

论曰。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是谓世俗谛应知。此虽非实有。然依世俗故说有。问若世俗谛非胜义故有为。何义故说。答为随余故说。谓为欲随顺胜义谛故说世俗谛。问何等为胜义谛。答七种及四种真如名胜义。如摄事品中说

如是已略说二谛。此中如来复有广说。颂曰

自性义建立  数次第善巧

想差别应知  显蕴世俗义

论曰。自性者。谓变坏领纳了置造作了别。是诸蕴自性

义者。谓聚积义。是蕴义。此聚积义有四种。如成善巧品当说

建立者。谓于色蕴有四种建立。一相建立。二生建立。三损减建立。四差别建立

相建立者。色蕴相略有五种。一自相。二共相。三所依能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自相者。谓坚等是地等相。各别清净是眼等相。共相者。谓一切色变坏相所依能依相属相者。谓大种是所依。造色是能依

受用相者。谓内处受用增上力故。各别外色境界得生。或有色聚。唯有坚生。或唯有湿。或唯有暖。或唯有动。或复杂生。由随顺内处受用故。业相者。如地等大种有依持摄受成熟增长相如是等

生建立者。有五种生。一依止生。二种子生。三势引生。四顺益生。五违损生。依止生者。谓依止大种。即于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由是因故。说四大种造。所造色摄在一处是造义。种子生者。谓从自种子生如坚鞕聚。或时遇缘变生流湿。或流湿聚变生坚鞕。或不暖聚变生暖热。或有暖聚变生于冷。或从不动变生于动。或复从动变生不动。如是好色恶色等。展转相生差别应知。如是若就自相则互无。若就其种则互有。是故从彼彼聚如是如是差别色法生。如是等类名种子生应知。势引生者。谓内色根增上力故。现常相续外物得生。如器世间。又先业势引故。诸内处生若乐欲现前。诸天及北洲人所有众具多分。由势引生故流转应知。若人中器世间。唯常相续。如是等类势引生应知。顺益生者。谓得自顺益缘彼彼色法展转滋长展转增胜而生。犹如水等润洽芽等。如是等类名顺益生。翻此故名违损生应知

损减建立者。谓建立极微。复由五种极微建立应知。一由分析故。二由差别故。三由独一故。四由助伴故。五由无分性故。由分析故者。谓由慧分析诸粗色法。渐渐转减至最细边建立极微。非由体故。由如是因故说极微无起无灭。又亦非谓集诸极微以成粗色。由差别故者。略有十五种极微。谓眼等根极微有五种。色等境极微有五种。地等界极微有四种。法处所摄实有色极微有一种。由独一故者。谓建立实极微自相。由助伴故者。谓建立聚极微由于地等一极微处。有余色法同处不相离故。建立聚极微。由无分性故者。非一极微复有余细分。由非聚故。若聚极微可有众分。若一极微所住之处。此处不可分析更立余分。是故极微无有细分

差别建立者。有二十六种色。一欲界系色。谓具诸色。二色界系色。谓除香味。三无色界系色。谓等持自在色。非业异熟色。四清净界色。谓出世法增上所生。如静虑解脱色及佛菩萨色。五内色。谓根及根所居处色。六外色。谓除根及根所居处余色声香味触。七所依色。谓眼等五根八所缘色。谓五境界及法处所摄色。九能取色。谓即所依色。十所取色。谓即所缘色。十一执受色。谓受起所依如诸色。根及根所居处色。心及心法所居处故。同一损益是执受义。十二无执受色。谓此外余色。十三同分色。谓自识不共根色。由与识同境转故。十四彼同分色。谓自识共根色。唯自类相续相似转故。十五有见有对色。谓色处色。十六无见有对色。谓余九处色。十七无见无对色。谓法处所摄色。十八清净色。谓五内处。十九清净所取色。谓五外处。二十意所取色。谓法处所摄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谓风轮乃至大地。二十二覆护色。谓宅舍等。二十三资具色。谓十种资具。一饮食。二衣及庄严具。三众具。四戏笑。五鼓舞。六歌咏。七音乐。八香鬘涂饰。九众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居色。谓五种色根之所居处。二十五根色。谓五种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摄事品中说。受蕴建立有六种。一差别建立。二出离建立。三观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师句建立

差别建立者。或立一受。如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或立二受。谓身受及心受。或立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或立四受。谓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受。或立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或立六受。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或立十八受。谓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或立三十六受。谓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如喜忧舍亦尔。或立一百八受。谓三十六受。各依三世或开无量受。如其所受起无数受

出离建立者。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无相心法三摩地出离舍根。观察建立者。谓八种观察。于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灭。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灭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过。何者是受出离

生建立者。谓从十六触诸受生。何等十六。一眼触。二耳触。三鼻触。四舌触。五身触。六意触。七有对触。八增语触。九顺乐受触。十顺苦受触。十一顺不苦不乐受触。十二爱触。十三恚触。十四明触。十五无明触。十六非明非无明触。相建立者。谓八种相。一异熟相。二非异熟相。三有味着相。四无味着相。五依耽嗜相。六依出离相。七动相。八住相。异熟相者。谓阿赖耶识相应受。非异熟相者。谓转识相应受。有味着相者。谓欲系受。无味着相者。谓色无色系及不系受。依耽嗜相者。谓欲贪相应受。依出离相者。谓出家所引不定地善法相应受。动相者。谓经中风喻所显受。不久相续住义故。住相者。谓经中客舍喻所显受。暂相续住义故

师句建立者。谓三十六师句。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

依耽嗜喜云何。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可意可爱能引起欲深可染着。或由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

依出离喜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离欲灭静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出离喜

如是于耳所识声鼻所识香舌所识味身所识触意所识法。可喜可乐可意可爱能引起欲深可染着。或由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苦变。离欲灭静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出离喜

依耽嗜忧云何。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若尽若灭若离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

依出离忧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于胜解脱起欲证愿。谓我何时当具足住如诸圣者所具足住处。如是于胜解脱欲证求愿惧虑之忧。是名依出离忧。如是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乃至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

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于胜解脱起欲证愿。谓我何时当具足住如诸圣者所具足住处。如是于胜解脱欲证求愿惧虑之忧。是名依出离忧。依耽嗜舍云何。谓愚痴无智无闻异生。于眼所识色顾恋。于舍执着诸业趣。向于色依止于色。不舍于色不超过色。于此中舍。是名依耽嗜舍。依出离舍云何。谓即于诸色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简择修舍。是名依出离舍。如是愚痴无智无闻异生。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顾恋。于舍执着诸业趣向。于法乃至不超过法。于此中舍。是名依耽嗜舍。如是即于耳所识声乃至意所识法。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法。了知无常苦变等法已。简择修舍。是名依出离舍。是中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总摄为三十六师句

是中依止六依出离喜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离忧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忧。如是依止六依出离舍住故。舍除吐害六依耽嗜舍。又此中依止六依出离喜住故。舍除吐害六依出离忧。依止六依出离舍住故。舍除吐害六依出离喜。复有二种舍。一依种种性。二依一种性。依种种性舍者。谓依于色乃至依于法。依一种性舍者。谓依虚空无边处。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依止依一种性舍住故。舍除吐害依种种性舍

想蕴建立有三种。一依差别。二作意差别。三境界差别

依差别者。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

作意差别者。有二种。一有相想。二无相想。有相想者。谓除欲界中未善言说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间想。余有相作意相应想。无相想者。谓前所除无相作意相应想

境界差别者。有四种。一小想。二大想。三无量想。四无所有想。如其次第缘欲界缘色界缘无色界缘无所有处想。应知

行蕴建立有三种。一胜差别。二依差别。三诸行施设差别

胜差别者。唯思最胜行蕴所摄。由造作心令成杂染及清净法转故

依差别者。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

诸行施设差别者有三种。一杂染施设。二清净施设。三分位施设。杂染施设者。谓烦恼及随烦恼。清净施设者。谓信等。分位施设者。谓生等心不相应行。即此三蕴法处所摄色及与无为。总名法界亦名法处

识蕴建立有三种。一种类差别。二依差别。三杂染清净差别

种类差别者有二种。一阿赖耶识。二转识。依差别者。谓六识身。问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答通六识所摄。藏彼种故由此识密记摄故。薄伽梵不为一切说。若善巧者。即由此随解。杂染清净差别者。如经中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嗔离嗔。有痴离痴。乃至广说

此中有三品心。一未发趣三摩地心。二已发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复二种。一不清净心。二极清净心。第一品心者。谓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所缠故。或时起善无记心。远离贪等缠故。第二品心者。谓或时系心内静。或时失念驰散五欲。或时摄令静故。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覆。或时为断彼故。复策心安置于胜净境。或时复于彼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动。或正安故。心不掉动。或时未断沉掉盖故。于二分中俱不寂静。或断彼故。其心寂静。能得根本静虑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极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翻彼二种。名不修心不解脱心始从定心。乃至于此是第三品心。应知。数者。由五种事总摄一切流转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执取事。四受用杂染事。五彼所依遍行法事。所受用者。谓色蕴。五种色根依执门故为所受用。诸色境界所缘门故为所受用。能受用者。谓受蕴。受用执取者。谓想蕴。受用杂染者。谓行蕴。彼所依遍行法者。谓识蕴。由计此识是受用者乃至是所杂染者故。即由是义次第得成。复由余五因缘建立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对治故。三由流转故。四由识住故。五由显了故

由生起故者。如经说。缘眼及色眼识得生。乃至缘意及法意识得生。此中初说色蕴次说识蕴。此二种蕴是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经言。三事合故触。触为缘故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缘说诸蕴次第。由对治故者。为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四颠倒者。一于不净计净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无常计常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此中先说色蕴。次后受蕴。次后识蕴。最后想行二蕴。如是由对治故说诸蕴次第

由流转故者。诸根境界为所依故能起二蕴。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由此因缘能起受用。现法境界诸恼乱法。及能造作善不善业。由此因故能感后世生等苦恼。识蕴一种是所恼乱故最后说

由识住故者。谓四识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识。由显了故者。谓见补特伽罗已。先记识其色。是故先说色蕴。次由受蕴显彼贵贱苦乐。次由想蕴显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由行蕴显彼如是愚痴如是聪慧。后由识蕴显彼内我差别。谓于前诸蕴中。所记识者。有苦乐者。所言说者。愚痴聪慧者。是名由显了故说诸蕴次第

复由依止二种事故建立次第。一资助我事。二自内我事。谓初依止身于诸境界。次受苦乐。次随说自他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依此二集起一切法非法行。如是等名助我事。最后一蕴是内我事。应知

善巧者。成善巧品中当广说

想差别者。谓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问何义几种是有色。答即以有色自体义故。一蕴是有色。问何义几种是有见。答眼所行义故。一少分是有见。问何义几种是有对。答更相触对各据处所及粗义故。一少分是有对。言粗义者。离三种细。何者为三。一损减细。二种类细。三心自在转细。问何义几种是有漏。答粗重随逐故与诸烦恼互依生义故。一切少分是有漏。复有余有漏义。谓若处烦恼于中能起四种过。是处名有漏。何等为四。一不寂静过。二内外变异过。三发起恶行过。四因摄受过。此中初过。谓诸缠现行所作。应知。第二过。谓烦恼所依缘事随顺烦恼所作。应知。第三过。谓由烦恼所作。应知。第四过。谓牵引后有。应知问何义几种是有为。答从因已生正生可生义故。一切是有为。问何义几种是有诤。答嗔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有诤。问何义几种是有味着。答爱见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有味着。问何义几种是依耽嗜。答欲贪多分自在转义故。一切少分是依耽嗜。问何义几种是世间。答言论所依义故。一切少分是世间。问何义几种是界摄。答三界中世间义故。一切少分是界摄。问何义几种是过去。答因果已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过去。问何义几种是未来。答因果未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未来。问何义几种是现在。答因已受用尽果未受用尽义故。一切少分是现在。问何义几种是内。答内六处及彼不相离义故。四全一少分是内。问何义几种是外。答翻内义故。一少分是外。问何义几种是粗。答不细滑聚集充满相义故。一切少分是粗。问何义几种是细。答翻粗义故。一切少分是细。问何义几种是劣。答无常苦不净染污义故。一切少分是劣。问何义几种是胜。答翻劣义故。一切少分是胜。问何义几种是远。答处所及过去未来时遥义故。一切少分是远。问何义几种是近。答翻远义故。一切少分是近。问何义几种是欲界系。答若生于此未得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欲界系。问何义几种是色界系。答已得色界对治。若住彼定若生于彼。未得上地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色界系。问何义几种是无色系。答已得无色对治。若住彼定若生于彼。未得上地对治。或得已出三时现行义故。一切少分是无色系。复有余义。谓安俱定不相应共有法及彼果法所摄义故。是欲界系依色烦恼及翻前所摄义故。是色界系。已离色界所余烦恼。及如前所摄义故。是无色系。应知。问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一切少分是善。问何义几种是不善。答感后苦果义。及起恶行义故。一切少分是不善。问何义几种是无记。答彼俱相违义故。一切少分是无记。复有余义。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故是善。与此相违义故是不善。彼俱相违义故是无记。问何义几种是学。答方便修学善义故。一切少分是学。问何义几种是无学。答修学究竟善义故。一切少分是无学。问何义几种是非学非无学。答除前二种余善染污无记所摄义故。一切少分是非学非无学。问何义几种是见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见所断。问何义几种是修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后修道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修所断。问何义几种是无断。答究竟对治一切染污义及一切染污永断义故。一切少分是无断。问何义几种是无色乃至广说。答翻前所说色等义故。是无色等义。应知

猜你喜欢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智旭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集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山家绪余集卷下·善月
  第十 乾达婆相应·佚名
  新刻轻重仪后序·道宣
  卷五百四十八·佚名
  佛说圣曜母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九十六·李通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爱乐品第五·佚名
  卷第十五·丈雪通醉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一·大訢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出 诘祟·孟称舜

    【一枝花】〔旦上〕无言心暗度,薄幸应难料。这几时庞儿憔悴损,愁多少。大抵人情不似初时好。天涯一望杳,万种凄凉,空诉与丫鬟知道。一点芳心冷似灰,兰帏寂静琐尘埃。芙蓉帐小银屏暗,昨夜灯花又浪开。我为飞红阻挠,与申生相隔

  • 上林赋译文注释·司马相如

    亡是公张口大笑道:“楚国是有错误,但齐国也未必正确。若说让诸侯交纳贡品,并不是为图财物,而是要他们定期来朝陈述政事方面的情况。划定封地的疆界,也不是护守边境,而是防止诸侯放纵有越轨的行为。如今齐国被封为东方

  • ◎方域四·徐天麟

    ○黄河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鼢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东,则鄃无水灾,邑收

  • 读礼通考卷四·徐乾学

    丧期四干学案读礼始丧期何也曰古民质无有丧期后代圣人因天地万物有终始而为之制其説以期为断父至尊母至亲故加隆以尽孝子之恩加之则倍故再期也丧服小记云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佚名

    嘉靖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朔○己亥吏部议各衙门主事中书评事博士行人等官选补科道凡系改授者即与实授柴薪俸级仍照原职关支考满叙迁许令通筭其余俱与事职报可惟柴薪俸级令照改官支给○升靖虏守备指挥佥事崔天爵署都指挥

  • 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宦游偶記序·陈惟彦

    余弱冠時因某紙坊榜書心識劭吾姓名越十餘年奉使黔中而劭吾方牧開州見余所為勸士文告以為宜可與言惠然過訪一見驩洽是為訂交之始劭吾長余四年余生平遵 父遺命未嘗結異姓兄弟遇所敬愛而齒稍長者直兄事之然綜計不過三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纪昀

    孝友传宋○宋李璘【甄婆儿】徐承珪 刘孝忠【吕升 王翰】罗居通【黄德舆】 齐得一 李罕澄邢神 留【沈正】 许祚【李琳 田祚 惠从顺 赵广 郑彦圭 俞隽 张文裕 张巨源 刘芳 瞿景鸿 陈偘 褚彦逢 彭程

  • 第五章汇票·佚名

    第一见票后定期支付汇票第二见票后定期支付汇票台字第十四号勘合十二月二十七日台彰张鼎兴书柬第三见票后定期支付汇票第四见票后定期支付汇票协字第不列号汇票存根协字第不列号汇票存根第五见票后定期支付汇票第六见

  • 卷五十六·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寿盛典卷五十六典礼【七 乐章一】【臣】等钦惟我国家仁夀昌期礼隆乐盛承云六莹九招晨露之奏久矣腾恺豫而畅鸿禔至夫比乐成声发之於子孙臣庶之欢诚徵之於彝训敷

  • 總序·佚名

    世祖惠莊大王實錄世祖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諱瑈,字粹之,世宗莊憲大王第二子,母昭憲王后沈氏,以永樂丁酉誕于本宮。宣德戊申六月丁酉,初封晋平大君,後改封咸平,又改晋陽,又改首陽。娶贈領議政府事

  • 君子易事而难悦·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④焉。” 【注释】 ①事:侍奉。②说:同“悦”。③器之:量才而用。④求备:求全责备。 【译文】

  • 礼拜品第八·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众生闻佛名者,我说是人毕定当得入般涅槃。阿难。若有称南无佛者,此有何义。阿难白言:佛是一切诸法之本。佛是眼目能引导者,佛是演说一切者,善哉世尊,愿为比丘解释此义。我今亲承得闻持受。尔时世尊复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澄观

    世界成就品第四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明果相别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二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

  • 谋杀的变更·伍尔里奇

    短篇小说,伍尔里奇著。布赖恩斯·唐利维如果想要杀害某个他看不顺眼的人,从来没有他不能得手的时候,而且每次他都能成果地逃脱惩罚,这都有赖于花钱能够买到费德·威廉姆斯的假证词,提供不在场证明。这一次的谋杀,一切关于不

  • 休息·王实味

    现代中篇小说。王实味著。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4月初版。列入“新文艺丛书”。小说由11封书信组成。通过这些书信展示了“一个英逸俊拔”的青年,被“血腥肉臭的社会”吮竭血液,斫尽精力,“以致不得不抛弃了一切而葬身于潢

  • 谈龙集·周作人

    论文集。周作人著。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收入文艺短论44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泛谈文艺问题的,又有对中、外文学的评论; 既谈民间文艺,又论儿童文学;既论性爱,又谈翻译……。关于文艺的论文有《文艺批评杂话》

  • 南诏德化碑·佚名

    叙述南诏国叛唐投靠吐蕃政权缘由之碑。碑高390厘米,宽240厘米,楷书,碑阴阳两面现存830字。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曾对南诏六部进行积极经营。建置州郡,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县令等职。但由于吐蕃的侵扰,只有蒙舍诏始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