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全文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顶法界宫殿上。与大比丘众二万五千人。皆是阿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诸根摩诃那伽。所作已办可作已办。舍重担已得自事义。有结已尽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等。及八大声闻。复有七十二亿由他菩萨摩诃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行吉菩萨。佛吉菩萨。药王菩萨。常起菩萨摩诃等。能转不退法轮。善问无比宝顶修多罗等。住法雲地。智慧如须弥山。常修行空无相无无生无体深法光明。功德圆满威仪具足。无数那由他世界如来所遣。有大神通住无性相。时世尊作是思惟。是诸菩萨摩诃萨。从恒河沙等世界而来至此。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大力。现神通相放大光明。以诸菩萨当问我故。

尔时世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不可思议三千大千微尘世界。尔时十方一一方面十世界。有不可说千万亿那由他微尘等诸菩萨。各从本界乘不可思议无量神通。而来集此。以不可思议供具供养如来。随意所造莲华座於佛前坐。瞻仰世尊目不暂舍。是时於法界宫上。起大宝莲华师子藏座。纵广无量亿由旬。无量光明摩尼珠所成。电灯摩尼珠为交络。可思议力摩尼珠为竿。以无譬喻摩尼珠为眷属。过诸譬喻摩尼珠所庄严。以自在王摩尼珠盖。以杂摩尼宝厕填。悬种种色幡。彼大摩尼珠围绕。出十种无量亿那由他光明。遍照十世界。尔时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等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释梵四天王,从十方十佛世界来集於此。复有诸天乘宝顶宫殿。无数不可思议天女。作百万亿那由他妓乐。亦来集此。复有诸天乘宝华宫殿。龙宝栴檀神珠宫殿。真珠宫殿。宝衣殿。金光明摩尼珠宫殿。阎浮提金宫殿。无量光明摩尼珠宫殿。自在王摩尼珠宫殿。如意尼珠宫殿。覆帝释摩尼珠宫殿。大海聚清净宝庄严。普光明大摩尼珠意顶宫殿。与无数不思议千万亿那由他天女。作诸妓乐而来集此。咸以无数不可思议供具。供养於佛。供养佛各随意坐。瞻仰世尊目不暂舍。是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阎浮提金色。以种种摩尼珠为天华树。宝衣树。龙宝栴檀树所庄严。日月电灯等。摩尼珠为交络。遍覆世界悬种种幡。数千万亿那由他天女。持种种婴珞种种宝华。尔时从大宝莲华师子座。出此伽陀。

汝等今安坐,我当说真实。人王师子座,如来功德造。我今日愿满,供养两足尊。世尊今当坐,七宝莲华座。

当放大光明,照我及一切。说无上妙法,利益诸天人。众生闻法者,当坐师子座。如是大光明,从如来身出。

照无量世界,令一切欢喜。导师天中天,今当摄受我。我昔於此处,已值八亿佛。唯愿今世尊,必哀愍摄受。

尔时世尊从光明座起。坐宝莲华藏师子座。结加趺坐。观诸菩萨众皆悉已集。为发起菩萨故。当说空法。尔时诸菩萨作是思惟。此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当问如来不生不灭。我从久远来不闻此法。是时文殊。已知如来欲说法相。及诸菩萨心所思惟。即白佛言:世尊无生无灭法者,其相云何。文殊师利说此祇夜。

无生无灭,云何可知,大牟尼尊。当说譬喻,此诸大众,皆已来集。乐闻此义,愿佛解说,今诸菩萨。诸佛所遣,亦皆乐闻,微妙法相。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今所问。能大利益一切世间。令诸菩萨得作佛事。文殊师汝当谛听勿起惊疑。文殊师利。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文殊师利。譬如大地琉璃所成。帝释阇延宫殿。供具等影现其中。阎浮提人。见琉璃地诸宫殿影。合掌供养烧香散华。愿我得如是宫殿。我当游戏如帝释等。彼诸众生不知此地是宫殿影。乃布施持戒修诸功德。为得此宫殿果报。文殊师利。如此宫殿实无生灭。以地净故影现其中。彼宫殿影。亦有亦无不不灭。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散烧香种种供养。愿我当得如是色身。布施持戒作诸功德。为得如来微妙身故。如是文殊师如来神力出现世间。令诸众生得大利益。如影如像随众生见。尔时世尊说此祇夜。

如来常住,不生不灭,非心非色。非有非无,如琉璃地,见宫殿影。此影非有,亦复非无,众生心净。见如来身,非有非无,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及中山後照下地。如来亦尔。无心意识无相离相。一切相。不著彼不著此。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不可思议。非思惟所及。不高不下无系缚无解脱。非有智非无智。非烦恼非不烦恼。不真实不虚妄。非智非非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行非不行。非念非不念。非心非不心。非意非不意。非名非不名。非色非无无取无不龋非说非不说。非可说非不可说。非可见非不可见。非导师非非导师。非得果不得果。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慧日光明照於三界。先照菩萨如照高山。次照乐缘觉声闻人後照乐善根人。乃至邪定众生。为增长善法。为起未来因缘。文殊师利。如来平等无上中常行舍心。文殊师利。如来不作是思惟。如是众生我为说胜法。如是众生说不胜法。亦不惟。此众生大意。此众生中意。此众生小意。此乐善法。此乐恶法。此人正定。此人邪定如来智光明无如是分别。已断一切分别想故。以众生有种种善根故。如来智慧故有种种。殊师利。如大海中有摩尼珠。名满一切众生所愿。安置幢上随众生所须。彼摩尼珠无心意如来无心意识。亦复如是,不可测量。不可到。不可得。不可说。除过患。除无明。不实虚。非常非不常。非光明非不光明。非世间非非世间。无觉无观。不生不灭。不可思议无无体。不动不行无量无边。不可说无言语。无喜无不喜。无数离数。无去无来。无行处断趣。不可见不可执。无挍计。非空非不空。非和合非不和合。不可思议不可觉知。非秽净非名非色。非业非果。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无所有无声无相离一切相。非内非外亦非间。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悲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文殊师利。因声生响。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不生不灭不断不常。文殊师利。如来亦尔。非内非外亦非间。不生不灭无名无相。随诸众生种种示现。文殊师利。如诸草木依地增长。彼地平等离分别。如是一切众生善根。依如来增长。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乃至裸形尼乾子等。一切道善根。亦依如来增长。如来平等无有分别。亦复如是,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文殊师利。如来不作是念。此众生下意当现下身此中上意现中上身。此众生下意当说下乘。此众生中意说缘觉声闻乘。此众生上意为说大文殊师利。如来无如是意。此众生乐施。我当说施。戒忍精进定慧亦如是,何以故?如来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祝无住故无动。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动。若随法性不动,则得法性。若得法性,则无悕望。何以故?已得道故。若得道则不一切诸法。不住一切诸法故。不生不灭无名无相。文殊师利。若众生著一切法,则起烦恼起烦恼故不得菩提。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得菩提。佛告文殊师利。无根无处。是来得菩提。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为根。云何为处。佛告文殊师利。身见为根。不真实思为处。文殊师利。如来智慧与菩提等。与一切诸法等。是故无根无处。是得菩提。文殊师菩提者寂静。云何寂静。内寂静外寂静。何以故?眼即是空。非我非我所。耳鼻舌身意空非我非我所。以知眼空於色不行。是谓寂静。如是以知耳空於声不行。是谓寂静。知鼻乃意空亦如是,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动不行。不动者不取一切诸法。不行者不舍一切诸法文殊师利。如来不动,则如如实。如如实者,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不见此彼故,则见一切以见一切法故。称为如来。文殊师利。菩提者,无相无缘。云何无相。云何无缘。不得眼是无相。不见色是无缘。不得耳识是无相。不闻声是无缘。乃至意法亦如是,文殊师利。提者,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等。断三世流转。文殊师利。云何断流转。以於过去心不起未识。不行现在意。不动不祝不思惟不觉不分别故。文殊师利。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是谓断三世流转。文殊师利。菩提者,是破句。云何不破。云何句。无相是不破。如实是句。无住处是不破。法界是句。不动是不空性是句。不得是不破。无相是句。不觉是不破。不作是句。不悕望是不破。无自性是众生无自性是不破。虚空是句。不可得是不破。不生是句。不灭是不破。无为是句。不行不破。菩提是句。寂静是不破。涅槃是句。不更生是不破。不生是句。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文殊师若谓菩提身心所觉。是依假名非真实义。何以故?菩提不身不心。不虚不实故。文殊师利菩提者,非语言可说。何以故?如虚空无处所。不生不灭无名字故。文殊师利。一切法真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非真实。无语言:不生不灭故。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取无处云何不可取无处。眼识不可龋不得色为无处。耳识不可龋不得声为无处。鼻乃至意法如是,菩提者,不可觉以眼不取故不得色。不得色故识无住处。耳不取故不得声。不得声识无住处。乃至意法亦如是,文殊师利。菩提者,是说空。以空一切诸法故。空是如来所空是如来所觉。文殊师利。不从空有。空为如来所觉。何以故?以无相故。复次文殊师利菩提因智亦是空性。何以故?以无相故。文殊师利。空及菩提悉无所有。无二无数无名无离心意识。不生不灭。无行无处。非声非说。文殊师利。但以名字说。实不可说。文殊师如来悉知一切诸法从本以来。不生不起不尽不灭。无名无相离心意识。如是知故如是解脱亦不系缚亦不解脱。文殊师利。菩提者,与虚空等虚空者,不平等非不平等。菩提者,亦平等非不平等。如是法相如来所觉。文殊师利。如阿?微尘。不等非不等。一切诸法亦如以真实智能如是知。文殊师利。云何真实智知诸法。未生者生。生已即灭。彼一切诸法无无所摄故。文殊师利。菩提者如实句。如实句者,如菩提相不离如实。色受想行识不离如如菩提相地界不离如实。水火风界不离如实。如菩提相眼界色界眼识界不离如实。乃至意法界意识界。亦不离如实。此谓如实句。文殊师利。菩提者,以行入无行。文殊师利。云行。云何无行。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行者心不祝无行者无相解脱。者可称量。无行者不可量。云何不可量。无可识故。文殊师利。菩提者,无漏无龋无漏灭四流故。云何为四。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不著此四流。是谓灭四流。无取者灭四种取云何四龋欲取见取戒取我语龋此谓四龋此一切龋无明所闇。渴爱所欺。以展转相故。文殊师利。以如实智断我语取根。取根断故身得清净。身清净者是无生灭。文殊师利无生灭者,不起心意识。不思惟分别。若有分别则成无明。不起此无明则无十二因缘。无二因缘即是不生。不生即是道。道是了义。了义是第一义。第一义是无我义。无我义是不说义。不可说义是十二因缘义。十二因缘义是法义。法义是如来义。是故我说。若见十二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如是见无所见。文殊师利。菩提者,清净无垢无烦恼。文殊利。空是清净。无相是无垢。无作是无烦恼。复次不生是清净。无为是无垢。不灭是无烦复次自性是清净。清净是无垢。无垢是无烦恼。复次无分别是清净。不分别是无垢。灭分是无烦恼。如实是清净。法界是无垢。真实观是无烦恼。虚空是清净。虚空是无垢。虚空无烦恼。内身智是清净。内行是无垢。不得内外是无烦恼。知阴是清净。界自性是无垢。舍诸入是无烦恼。於过去尽智是清净。於未来不生智是无垢。现在法界智是无烦恼。文殊利。此谓清净无垢无烦恼。此即寂静。寂静者内外寂静。内外寂静者,是大寂静。大寂静说名牟尼。文殊师利。如虚空是菩提。如菩提是诸法。如诸法是一切众生。如一切众生是界如境界是泥洌文殊师利。一切诸法与泥洹等。最上无边故无有对治。无对治故本来清本来无垢。本无烦恼。文殊师利。如是如来觉一切诸法已,观诸众生起大慈悲。令众生游清净无垢无烦恼处。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文殊师利。是名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布施及来。无有二相。是菩萨所行。如是戒忍精进定慧。及如来无二。是菩萨所行。文殊师利。菩萨不行色空是菩萨行。不行色不空是菩萨行。何以故?以色自性空故。如是菩萨不行受行识空不空。是菩萨行。何以故?心意识不可得故。文殊师利。一切无所有法。当修当作若证则无烦恼生。无烦恼灭。文殊师利。生灭者,是假名字说。於实相中无起无灭。文殊利。假使六趣四生众生。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悉得人身。得人身故菩提心。发菩提心已,一一菩萨供养恒河沙等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饮食衣服卧具医一切乐具。经恒河沙劫。乃至入涅槃後。起七宝塔高百由旬。宝盖覆上悬摩尼宝珠以为庄悬种种幡盖。自在王摩尼珠以为交络。若有菩萨以清净心。闻此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已欢喜受持信解。乃至为他说一偈一句。胜前功德。百分千分万分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能及。何以故?此经广说不可思议清净无相微妙法身故。文殊师利。若恒河沙等无数诸菩若恒河沙无数诸佛世界。悉阎浮金所造。乃至树木华果皆阎浮金。及以天衣庄严其树。一光明摩尼珠网以覆其上。自在王摩尼珠以为宫殿。电光摩尼珠以为基陛。悬众宝幡。日日此供养恒河沙等无数诸佛。如是经无数劫。若有菩萨正念此经。或宣说一句。以前菩萨布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是其馀一切功德。比经功德无有及者,尔时世尊说此祇夜。

若有受持此,微妙法身经。所得功德利,不可得称量。假使诸众生,皆悉生人道。并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

如是诸菩萨,皆作大施主。以种种供具,供养无数佛。并及诸菩萨,缘觉与声闻。乃至入灭度,各起七宝塔。

高至百由旬,种种宝严饰。若人持此经,或说一句偈。出过此功德,无量无有边。以此经所说,无相法身故。

是故有智者,应当念受持。读诵及书写,以华香供养。所得功德果,不可得思议。不久诣道场,降魔成正觉。

如是修妒路,诸佛所称扬。即是妙法身,无相无言语。是故受持者,功德不可量。

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等一切菩萨。无量缘觉及声闻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一·三峰法藏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五·介庵悟进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佚名
  卷第九(日字号)·朱时恩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澄观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卷上·佚名
  法句譬喻经沙门品第三十四·佚名
  功德品第四·佚名
  卷五·佚名
  幻事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高文秀

    (冲末刘备同赵云上,云)叠盖层层彻碧霞,织席编履作生涯。有人来问宗和祖,四百年前将相家。某姓刘名备,字玄德,乃大树娄桑人也。某在桃园结义了两个兄弟,二兄弟蒲州解良人也,姓关名羽,字云长;三兄弟涿州范阳人也,姓张名飞,字翼德。

  • 卷一百八十一·徐世昌

    谢光绮谢光绮,字方山,宛平籍江阴人。广西候补道。有《蓬吟草》。零陵至祁阳道中湘江清见底,尽日好风吹。水派看三合,山形望九疑。小诗题石壁,大字拓崖碑。不分浯溪胜,舂陵独有之。陈文起陈文起,字振霞,会稽人

  • 卷五十四·徐世昌

    张坦张坦,字逸峰,号青雨,抚宁人。康熙癸酉举人,官内阁中书。有《履阁诗集》。(姜西溟曰:“《登泰山》古诗及诸五言近体,飘渺隽宕,气格浑成,求之唐诗家,天分绝类李白。”)(陶凫芗曰:“逸峰昆季承其父鲁葊、叔笨山之

  • 巻十七·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十七明 李蓘 编朱文公示诸同志夏木已云暗时禽变新声林园草被径端居有余淸端居亦何为日夕掩柴荆静有弦诵乐而无尘虑并良朋肯顾予尚有夙心倾深慙未闻道折衷非所宁眷焉抚流光中夜叹以惊高山徒仰

  • 提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唐诗品彚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唐诗品彚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编棅有啸台集已着録宋之末年江西一派与四灵一派并合而为江湖派猥杂细碎如出一辙诗以大弊元人欲以新艳奇丽矫

  • 列传第二十六 宗室·萧子显

    衡阳元王道度始安贞王道生子遥光遥欣遥昌安陆昭王缅衡阳元王道度,太祖长兄也。与太祖俱受学雷次宗。宣帝问二儿学业,次宗答曰:“其兄外朗,其弟内润,皆良璞也。”随宣帝征伐,仕至安定太守,卒于宋世。建元二年,追加封谥。无子,太

  • ●卷六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八。   起靖康元年十一月九日庚午,尽十八日己卯。   九日庚午兵部尚书吕好问奏集诸路兵劄连珠寨以卫京城防河须用宿将。   好问奏乞集诸路兵就粮於尉氏咸平陈留东明。若虏(改作敌)越河以四邑之兵

  • 卷第三·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纪第三隆武(附绍武)隆武(附绍武)隆武帝,太祖九世孙也。讳聿键,小字长寿。其先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封南阳。父器墭,唐世子;母毛氏。祖端王硕熿惑于嬖妾,欲立其爱子

  • ◎闻兰亭的两个“宝贝孙子”·佚名

    主持米统会海上“三老之一”之闻兰亭已与其他汉奸数十人,同被拘捕,将来若何科罪?自有法院侦查,姑置之勿论。夫闻兰亭以七十高年,犹复实行下水,揆厥原因,则外强中干,不得不借恶势力捞些钞票,故甘为鹰犬,要亦大可怜矣。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鸠摩罗什传·房玄龄

    鸠摩罗什是天竺人,世代做相国。他父亲鸠摩罗炎,聪颖贤德有气节,正要继任相位时,却推辞回避而出家,向东越过葱岭。龟兹王听说过他的名声,在城郊迎接他,请求他做国师。龟兹王有个妹妹,芳年二十,聪明而有才干,各国争相求婚,都没有答

  • 侯莫陈崇传·令狐德棻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他的先辈属于魏国的别支,住在库斛真水。五世祖叫太骨都侯。从五世祖以后,世代都担任部落首领。祖父侯莫陈允,以良家子弟镇守武川,就把家安在那里。父亲侯莫陈兴,任殿中将军、羽林监。侯莫陈崇少

  • 选举四·徐松

    考试条制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二月十二日,礼部言:「周杞陈乞男无逸于元符三年秋赴郓州应进士举,准试院牓示称考中优等,于第三道策漏『谨对』二字驳放,诣本部披陈,乞依脱字例发解。本部看详,举人试卷既已立定式目,自合一体。若有不

  • 卷十九·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十九宋 眞德秀 撰敬【上】礼记冠义曰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顔色顺辞令容体正顔色齐辞令顺然后礼义备玉藻凡行容惕惕庙中齐齐朝廷济济翔翔

  • 第三十三章 遮那迦王时期·多罗那他

    以后摩诃波罗王长子斯哩史哩咤波罗即泣,三年后逝世,也是没有什么事迹,因此不计入七波罗之内。大约在摩诃波罗王下半生或在此王时代,粗略计算,相当于西藏后弘佛教开始时期。这时婆罗门智足也出世,相传也是小黑行转世的下半生

  • [第九品]法双论·佚名

    [第一]施设分总说分七八善是善法耶?善法是善耶?不善是不善法耶?不善法是不善耶?无记是无记法耶?无记法是无记耶?七九非善是非善法耶?非善法是非善耶?非不善是非不善法耶?非不善法是非不善耶?非无记是非无记法耶?非无记法是非无记耶

  • 文章正宗·真德秀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

  • 谷神篇·林辕

    谷神篇,元朝玄巢子林辕撰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大德八年(1304)作者序文,自称曾遇至人指点修真之要,遂披览群经,参寻众论,积成此稿。其书为诗文集,内载论说三篇《大药还丹诗》二十五首、《火候行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