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或问卷十七    宋 吕大圭 撰

襄公  城虎牢【二年】

或问陈君举曰向也曰虎牢今也曰城虎牢何不系之郑者为天下城之也系之郑者为郑戍之也是故楚丘不系之卫縁陵不系之梁山沙鹿不系之晋皆非一国之辞也郱鄑郚系之纪彭城系之宋皆一国之辞也然乎曰説亦巧矣然案春秋楚丘不言卫縁陵不言皆是卫不能有之而齐桓城之尔然则城虎牢者亦郑不能有之尔此必近楚之地而郑不能有之是以诸侯城之

莒人灭鄫

或问谷梁曰莒人防鄫非灭之也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公羊亦云莒女有为鄫夫人者而立其出信乎曰未可以为信也此直是莒人灭鄫耳立异姓之事未敢尽信

季孙宿如晋

或问左氏曰晋人来讨曰何故亡鄫为鲁当属鄫故也信乎曰以经攷之则莒与鄫同预戚之防莒之灭鄫正晋之所当讨扵莒也而反讨扵鲁何哉恐未必然

郑伯卒于鄵

或问郑伯之名何也曰诸侯不生名此其名之者以其卒也与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同从省文也诸侯卒扵国都不地此其地者以其不在国也为如防而卒也故地与宋公佐卒于曲棘同未见诸侯而卒与许男卒于师同此诸侯之例如此而説者徒见其文之异便有郑伯见弑之説误矣

同盟于戯

或问戏之盟郑服乎曰案左氏同盟于戯郑与焉然柯陵之盟亦书于伐郑之后则郑之服未可知今以经攷之盟于柯陵之后诸侯再伐郑则其未得志于郑可知盟于戯之后楚子伐郑则其为郑服可知十一年同盟于亳城北亦郑受盟也防于萧鱼亦郑预防也皆书于伐郑之后比事而观可见矣

防于萧鱼

或问萧鱼之防非悼公之盛乎曰此悼公之盛也而君子亦有不满焉何以言之甚矣悼公再伯之难也晋楚所争者二其一陈也其一郑也悼公绍文襄之烈凡有盟防诸侯麕至向也郑从楚至城虎牢而郑始服向也陈从楚至盟鸡泽而陈来防自是陈郑即中国矣而楚之雠于陈郑者亦如之是故再防于戚为戍陈也而楚公子贞为是伐陈诸侯于是有救陈之师又明年而公子贞围陈诸侯于是有鄬之防凡以争陈也郑侵蔡而获燮则楚伐郑郑受盟于楚则晋伐郑郑同盟于戏则楚伐郑郑为楚伐宋则晋又伐郑诸侯戍郑虎牢则楚救之郑公孙舍之侵宋则晋伐之郑同盟于亳城北则楚师至楚子郑伯伐宋则晋师来凡以争郑也然而陈卒从楚而晋不能争郑卒从晋而楚不能争何也无他郑近晋而陈近楚也观范宣子之言曰楚人讨贰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讨陈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徃乎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吁此晋之所以不能争陈欤观子展之谋曰吾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楚将不能吾乃固与晋吁此楚之所以不能争郑欤夫惟陈近于楚而民朝夕急也故其望于晋也缓夫惟晋能骤来而楚将不能也故其从于晋也急自鄬之防陈侯逃归而中国之防盟不复有陈自萧鱼之防郑伯实与而楚之威令不能行于郑者二十年由此故也夫以悼公再伯之烈其所可称道者不过萧鱼之防而止以盟则不能如屈完之来以服其心以战则不能如城濮之师以詟其气然以荆楚方强子囊为政而凛然有惮晋之心虽或时帅师徒以示不怯而卒不敢以陵驾中国者岂无故哉观子囊之言曰今吾不能与晋争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孙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皁不知迁业君明臣忠上孙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然则晋悼之所以能服楚者固有道矣然甞评悼公之伯而独扵防吴之事深不满焉悼公之所以急于防吴者固将以挠楚也然吴犹楚也急于为挠楚之谋而不知适以啓吴人之衅楚患虽微吴忧方大异时骎骎强盛以至于黄池之防俨然为两伯以临诸侯而春秋终矣是悼公之为也不亦可惜也哉抑悼公之所以为大失者尤在于大夫之専也鸡泽之防诸侯实在而使大夫盟甚至邢丘之防大夫得以防诸侯而向之防则直以大夫而已以悼公之贤而不能抑大夫之専又从而张之是将谁咎哉至于鄫甞预防而聼苢人之灭鄫莒鲁同盟而不恤莒人之雠鲁进世子光于诸侯之上而不知班序之乱要皆未纯乎王道者无他急于得陈则不暇恤大夫之専盟幸莒已服则不暇恤鄫鲁之怨喜齐世子之先至则虽跻之诸侯之上不顾也葢其设心措虑全在制楚而其他皆未之及此所以不能如桓文之盛欤

刘夏逆王后于齐

或问刘夏何以名曰任氏曰天子之公当书公如宰周公是也卿当书伯如召伯毛伯是也大夫当书字如宰渠伯纠是也惟士则书名如宰咺之类是也刘夏书名士也

大夫盟

或问书大夫盟何也曰胡氏曰牡丘之防诸侯既次于匡则书曰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鸡泽之防诸侯既盟而陈侯使袁侨如防则书曰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今湨梁之防诸侯皆在是若欲使大夫盟者则宜书鲁卿及诸侯之大夫盟可也而独书大夫何也诸侯失政大夫皆不臣也上二年春正月防于向十有四国之大夫也夏四月防伐秦十有三国之大夫也冬防于戚七国之大夫也此三防皆国之大事也而使大夫専之诸侯皆不与焉是列国之君不自为政礼乐征伐己自大夫出矣况悼公既没晋平初立无先公之明也君若赘旒而大夫张亦宜矣夫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善恶积于至微而不可掩常情忽于未兆而不预图荀偃怒大夫盟而晋靖公废赵籍韩防魏斯为诸侯之势见矣有国者谨于礼而不敢忽此春秋所以待后世之意也

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或问左氏三叛人名之説信乎曰春秋书以地来奔者三今年庶其昭五年莒牟夷三十一年邾黒肱是也人臣之奔必适雠国栾盈之奔也必楚秦鍼之奔也必晋而庶其之奔也必鲁岂非以南鄙之怨欤鲁之于邾也既执其君取其田又伐其国而又纳其叛人甚矣学左氏者曰求名而亡欲葢而彰齐豹书盗求名而不得也三叛人名欲葢而彰者也有此二物足以惩肆而去贪也为此言者以为学左氏则可以为学春秋则不可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或问九月食而十月又食何也曰石氏曰此年九月日食十月日食二十四年七月八月日食食之变起于交也有虽交而不食者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而食才三十六也有频文而日食者此年及二十四年三年之内连月而食者再也诸儒以为厯无此法或写之误然汉高之时亦有频食者二年十月十一月天道至逺不可得而知后世执推歩之术案交防之度而求之亦己难矣

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或问宋之盟非弭兵乎曰否宋之盟是天下之大变也晋楚之争诸侯也乆矣诸侯之从晋者楚伐从楚者晋伐天下亦多故矣虽然晋之为中国盟主则自若也宋之防名曰弭兵而以晋楚之从交相见自是晋楚夷矣鲁自僖公以来虽贰于楚而未甞一迹其国自盟宋之后明年如楚逾年乃至春秋备书之以见中国诸侯之事楚犹事晋矣向也不过陈郑蔡从楚耳无他近楚之国也今也鲁卫宋均扵事楚矣自是再防于虢至申之防而蛮荆之君大合十一国之众而楚専主诸侯矣故曰是天下之大变也据左氏所载则宋之盟楚实先晋而春秋书晋于楚之上者所以存中国之体也或问湨梁之盟书曰大夫盟言大夫之无诸侯也宋之盟书曰诸侯之大夫不与大夫之无诸侯也此其説失之凿矣案湨梁之盟中间无他事先序诸侯于其上矣故但曰大夫盟宋之盟中间有卫侯杀喜弟鱄奔晋之事故再举诸侯之大夫此书法也鸡泽之盟亦中间无他事而书诸侯之大夫及袁侨盟何也曰鸡泽之盟诸侯不与盟若但曰叔孙豹及大夫及袁侨盟则不辞矣故书曰诸侯之大夫此自书法云尔何必过为之説哉

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或问左氏再失闰之説信乎曰刘氏权衡曰左氏云于是辰在申司厯过也再失闰矣明年春无冰杜氏曰顿置两闰以应大正故正月建子得以无冰为灾皆不然也厯家之术求闰余易求交朔难今司厯能正交朔反不能置闰乎此非人情也闰有常准率三十二月必一逢之如所言再失闰者则司厯废闰殆七十月弥五年矣亦非人情也顿置两闰诡聼骇俗亦非人情也且必若所云其乱天时多矣春秋何以不讥乎故曰未然

十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或问杜预谓十二月无乙未信乎曰吕本中曰甲寅乙未相距四十二日明闰月之验然不书闰月者承前月而受其余日故书闰月之日系前月之下史防常体又有定例故不必每月发此范之説也然杜预以十二月无乙未日误矣葢预専据左氏説经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氏以为辰在申司歴过也再失闰矣二十八年春无冰杜预以为前年再失闰顿置两闰故此年正月得以无冰为灾而书而孔颖达正义又以为甲寅乙未不得同月是皆不知闰月之日系于前月之下史防常体之法也

天王杀其弟佞夫

或问天王亦不得専杀乎曰吕本中曰言杀其弟无亲亲之恩也孙明复曰春秋之义天子得専杀故二百四十二年无天子杀大夫之文此年杀其弟佞夫以为天王不能容一母弟不可不见也某窃以为明复此言未为知春秋者也夫所谓诸侯无専杀大夫者必禀命于天子也天子无所禀命有罪则与众杀之非谓杀生自恣悉由己出而谓之専杀也春秋偶无天王杀大夫之事耳或史官脱略孔子无从取书也如使实杀无罪见之简册圣人岂肯不书以为世戒之理而以为天子可以専杀大夫而遂不书也使后世暴君有作杀生自恣无所忌惮由明复此言也予故以为明复此言未为知春秋

葬蔡景公

或问君弑而贼不讨则不书葬蔡景公书葬何也曰吕本中已言之矣吕曰许止蔡般皆以子弑父臣弑君罪恶之极也而二君皆书葬则是君弑而贼不讨不书葬者本无是説也而为之説者又必曲为之义以信其説使圣人之意不明亦圣门之罪人也

春秋或问卷十七

猜你喜欢
  第三十四卦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佚名
  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佚名
  广衡·孔鲋
  贵义第四十七·墨子
  第四章·王夫之
  提要·高士奇
  卷一百三十三·山井鼎
  卷二·林岊
  芄兰·佚名
  卷六十四·王与之
  士容论第六 上农·吕不韦
  论功第五十二·桓宽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一·彭定求

        卷531_1 【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卷531_2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

  • 李纲·唐圭璋

      纲字伯纪,邵武人。生于元丰八年(1083)。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御史所劾,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绍兴十年(1140)卒,年五十

  • 潘阆·唐圭璋

      阆字逍遥,大名人。或云钱塘人。卖药京师,好友结贵近,有言其能诗者。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试国子四门助教。未几,追还诏书。真宗时为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有逍遥集。   酒泉子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 卷五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六 李嘉佑【字从一赵州人】 江上曲 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鷀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巫山雨苍

  • 明诗平论二集卷九·朱隗

    五律一陈继儒二首董其昌四首利瓦伊祯八首马之骏四首邹建光二首曹学佺四首钱谦益四首吴鼎芳二首李流芳一首程嘉燧三首王思任二十六首葛一龙二十七首△陈继儒宿道士山房山居春暮(菊竹根也)○宿道士山房天顶不可问中峯置药

  •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司马光

      起上章執徐(庚辰),盡強圉大淵獻(丁亥),凡八年。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咸通元年(庚辰、八六0年)   春,正月,乙卯,浙東軍與裘甫戰於桐柏觀前,范居植死,劉勍僅以身免。乙丑,甫帥其徒千餘人陷剡縣,開府庫,募壯士,衆至數千人;越州大恐

  • 第七回 弑故主冤魂索命 丧良将胡骑横行·蔡东藩

      却说宋主刘裕开国定规,追尊父刘翘为孝穆皇帝,母赵氏为穆皇后,奉继母萧氏为皇太后,追封亡弟道规为临川王。道规无嗣,命道怜次子义庆过继,承袭封爵,晋封弟道怜为长沙王。故妃臧氏,即臧熹姊。已于晋安帝义熙四年,病殁东城,追

  • 读礼通考目录·徐乾学

    卷一 丧期一表上卷二 丧期二表中卷三 丧期三表下【附图】卷四 丧期四 斩衰三年上父诸侯为天子君父为长子【已上仪礼】卷五 丧期五 斩衰三年中为人后者妻为夫妾为君女子子在室为父子嫁反在父室为父公士大夫之众

  • 卷之二百·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丙戌。谕内阁、鸿胪寺卿邓承修奏、讲官被议。罚重情轻。请将樊恭煦降调处分宽免一摺。所奏非是。近来言事诸臣。每多肆口讥评。并不平心论事。此次徐致祥获咎。因其有意诋讦。前经降旨甚明

  • 五·张资平

    一夜没有睡,巴不得快点到天亮,好到教育司去看榜。我住流水井张氏宗祠,而教育司则是由旧提学使署改造的。两者之间,有一板薄砖墙相隔,要到教育司去,须从朝观街走过,但也只需五分钟光景,纵令每天叫我走三五十趟,也不觉苦的,只要有

  • 卷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七礼部五十六朝贡二事例朝鲜国朝鲜古高丽国洪武二年国王遣使奉表贺即位请封贡方物五年令三岁或一岁遣使朝贡二十五年更其国号曰朝鲜永乐以来每岁圣节正旦皇太子千秋节皆遣使奉表朝贺贡方物其

  • 马承康·佚名

    马承康先生小传马先生名骥良字承康以字行鄞人而生于沪十一岁而孤家四壁立母甘太夫人抚以成人读书于澄衷学堂淬励攻苦同学者皆为动容少长以家寒辍读习商于瑞生洋行寄父尤公葛民之门克勤克慎尤公激爱之无何瑞生收业人咸

  • 十一年·佚名

    (己酉)十一年大明宣德四年春正月1月1日○戊申朔,上率王世子及百官,行賀正禮,御勤政殿,受群臣賀禮。王世子詣太平館,見使臣,使臣贈鍍金碧玉帶一腰、班白綾巾一幅。回贈黑細麻布、白細苧布各二匹。○命知申事鄭欽之,邀使臣,宴于勤

  • 卷四十六【礼节图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礼节图二】燕礼右燕礼次第总图<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 礼节图二右陈馔器及即位之图案仪礼具馔或在房或在东西堂下或在门外东

  • 第12章&nbsp;内则·戴圣

    天子命令家宰,对万民百姓降下教令。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在鸡叫头遍时就都洗手漱口,然后梳头,用淄帛束发作髻,插上发答,用一条丝带束住发根而垂其末于髻后,戴上假发作的刘海,戴上帽子,系好帽带,穿上玄端,系上蔽膝,系上大带,把笋插入带

  • 中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未曾有.侍者薄拘.阿修罗地动.及瞻波郁伽.手各二(三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

  • 崇文总目·王尧臣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

  • 星命总括·耶律纯

    三卷,旧题辽耶律纯撰。此书前有耶律纯原序,称其为“翰林学士,奉使高丽议地界”,得高丽国师传授“星躔之学”;篇末署“统和二年(984)八月十三日”。“统和”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号,查《辽史》本纪,统和二年及三年均无遣使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