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宪问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章。
朱子曰:“程子之说甚精。然其曰当死而不死,则后虽有功,亦不复取,则未安耳。若曰不与其事桓则可,不取其功则不可。盖功自功,过自过,若过可以掩功,则功亦得以掩其过矣。”今按:此条论功过不相掩,若言之甚宽,实亦甚严。朱子在此明反程子,更见理学家论道之不苟。实则程子此番意见已明反了孔子。朱子论其未安,是也。而朱子之尊程子,则不以此改。实则如此等处,不仅朱子当尊,程子亦当尊。因程子亦不为此等见解稍改其尊孔之意态也。其他朱子说四书,纠正程子意尚多,不尽详举。
莫我知也夫章。
朱子曰:“其不怨不尤,则不责之人,而责之己。其下学,人事也,则又不求之远,而求之近。此固无与于人而不骇于俗矣,人亦何自而知之。及其上达而与天为一焉,则又有非人之所及知者,而独于天理为相关尔。此所以人莫之知,两头蹉过,而天独知之也。曰下学而上达,言始也。下学而卒之上达云尔。程子以为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何耶?曰学者学夫人之事,形而下者也。而其事之理,则固天之理也,形而上者也。学是事,而通其理,即夫形而下者而得其形而上者焉,非达天理而何哉。”今按:中国学人不求人知,其义如此。朱子又曰:“下学只是下学,如何便解上达,自是言语形容不得。”今按:此条徐?记,乃朱子六十岁语。朱子又曰:“意在言表,谓因其言而知其意,便是下学上达。”又按:此条陈淳记,乃朱子七十岁语。则朱子对《论语》上达二字,始终未下切解。程子谓是上达天理,朱子承其说,终是增字诂经,故朱子亦不直引以为说,此可见朱子说经之慎。今以私意窥之,孔子所学,皆下学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皆孔子之上达境界也。此则出于孔子所自言。孔子又说:“若圣与仁,则我岂敢”,此虽孔子谦辞,亦言学之无止境,是孔子之下学上达皆在人事中。西方哲学中有形而上学,明超人事以为学。中国则形而上即在形而下之中,使无形而下又何来有形而上。又西方人为学,务求人知,骇俗之心终不能免。又一切每责之环境,则怨尤不能免。《论语》此章,从今世慕效西化言之,乃无一字之可矣。朱子又曰:“如释氏顿悟,则是上达而下学也。”今按:此或为今人所可首肯。西方哲学则惟求上达,更无所谓下学。则孔子之不为今人所知,亦宜矣。
公伯寮愬子路章。
或问命。朱子曰:“命者,天理流行,付与万物之谓也。然其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气,自其理之体而言之,则元亨利贞之德,具于一时,而万古不易。自其气之运而言之,则消息盈虚之变,如循环之无端,而不可穷也。万物受命于天以生,而得其理之体,故仁义礼智之德根于心而为性。其既生也,则随其气之运,故废兴厚薄之变,惟所遇而莫逃。此章之所谓命,盖指气之所运为言。”今按:孔子言命,恐非朱子此段之义。然朱子特因孔子语而引申发挥之如此,非故欲违反孔子以自创新说也。今特当注意者,命中有废兴厚薄。故中国人遇衰世乱世仍能奋发向上,在变中知有常,此乃所谓知命。非安于衰乱之谓知命,亦非遇衰乱而必尽变其前之所为以求另创一新世界,而知命则为一种迷信,如今国人所想像。朱子此条,仍于吾近代国人有参考思虑之价值。此即朱子善发孔子之意之所在。
贤者辟世章。
或问:程伯子以事之大小言,或以人之高下言,二说不同。朱子曰:“以古圣贤之迹与随时之义考之,则程子得之。但辟世之士,或志量宏大,而不屑一国之事。或智识明达,而灼见天下之几,飘然事物之外,以没其身而不悔。此则仅能辟地。若辟人之士,犹颇有意于当世者,或有时而不能为耳。故程子所谓远照,故能辟一世事。其说亦为有理。”今按:如此说之,中国儒家绝无辟世意。孔子所谓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也。耶稣以恺撒事交恺撒管,斯乃一种变相之辟世,与释迦牟尼相去乃五十步百步之间。孔子只言舍之则藏,此与耶释两家绝不相同。但与今人昌言革命意亦不同。惟老庄言辟世, 却有与孔子儒家有较近处。学者其细参之。又此段所言有与前段论知命有相发处,亦宜细参。
子击磬于卫章。
朱子曰:“荷蒉之徒高于子产晏平仲辈,而不及蘧伯玉。盖伯玉知为学者也。”今按:知人论学,此段之义深矣。何以子产晏平仲不如蘧伯玉,此是一问题,当深究。朱子又曰:“击磬之时,其心忧乎乐乎,此是一大题目,须细思之。”今按:寻孔颜乐处,亦当于如此章者求之。则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乐中仍不害有忧,忧中亦不害有乐。当知孔颜乐处,乐中仍有忧,乃庶得之。
子路问君子章。
或问或以安人安百姓为扩而大之,或以为推而及物,而集注但谓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何哉?朱子曰:“所谓修己以敬,语虽至约,而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举积诸此。修己以敬,而极其至,则心平气和,静虚动直,而所施为无不自然,各当其理,是以其治之所及,群黎百姓,莫不各得其安也。是皆本于修己以敬之一言,然非有待夫节节推之也,亦非待夫举此心以加诸彼也,亦谓其功效之自然及物耳。”或曰:夫子之言,岂其略无大小远近之差乎。朱子曰:“虽若有大小远近之差,然皆不离于修己以敬之一言,而非有待于扩之而后大,推之而后远也。”今按:此段陈义甚深。孔子讲学即其修己以敬之一具体表现也。其及门七十弟子,则亲炙于孔子之教诲,而心获安。数传之后,孟子亦私淑艾焉,而心获安。两千年来,不论世之盛衰治乱,苟能读《论语》一书而有得,亦获心安。则又岂待孔子之扩而大之推而远之乎。孔子用心不及于此,只在修己以敬,未尝有计较功效之心夹杂其中,而其自然功效有若是。中国古圣贤为学用心所在,为中国文化大传统之基本精神者,朱子此段发挥,可谓已得其要。诚学者所当深参也。
猜你喜欢 卷七 七之二·孔颖达 卷三十七 士丧礼第十二·郑玄 卷三十 论语十二·黎靖德 论语纂笺卷九·詹道传 提要·张存中 春秋管窥卷二·徐庭垣 卷六十三·卫湜 卷一·柯尚迁 仲春纪第二·吕不韦 昭公·昭公十一年·左丘明 瑞龙璋禅师·惠洪 卷三百五·佚名 卷二百七十九·佚名 普眼菩萨·佚名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