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普眼菩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猜你喜欢
  附錄四分巴利二本衆學法對照表·欧阳竟无
  第四 入相应·佚名
  抉 伪 披 真·太虚
  修行道地经卷第二·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十四卷·清辨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四·雍正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玄奘
  佛说象腋经·佚名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昙旷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一卷·圆照
  卷第三十六·李通玄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玄奘
  辯中邊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序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六·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二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文同丹渊集钞文同字与可蜀梓州人初以文贽文潞公公誉重之繇是知名登皇佑元年进士为卭州军事判官调靖难军幕至和中召试馆职判尚书职方兼编较史馆书

  • 卷三百八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八十山茱茰类五言律奉御札赋茱茰诗     【宋】徐 铉万物庆西成茱茰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霑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晏奉西清七言律奉和御制茱茰      

  • 卷五百三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令狐楚帅河阳奇其文使与诸子游楚徙天平宣武皆表署廵官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綯雅善锴奨誉甚力故擢进士第调弘农尉以忤观察

  • 卷之三百九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二月。辛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外起居注○调吏部右侍郎长萃为仓场侍郎。礼部左侍郎溥善为吏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辶黎>方■土岫为

  • 卷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三 【起乙酉宋孝宗乾道元年止乙丑宋宁宗开禧元年】 凡四十一年 表例说 见第八十三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三>

  • 七八四 军机大臣奏吴树萱等呈请自备资斧充当全书处分校片·佚名

    七八四 军机大臣奏吴树萱等呈请自备资斧充当全书处分校片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七日据散馆改归进士原班铨选之吴树萱、柴模呈请自备资斧,仍在四库全书处充当分校,恳求据情代奏,理合将原呈进呈。应否准其在四库馆効力之处,伏

  • 刘文静传·欧阳修

    刘文静字肇仁,他自称远祖是彭城人,而世代居住于京兆府武功县。其父刘韶,任隋官时战死,赠予仪同三司之爵。刘文静因是死难官员之子,承袭其父仪同三司之爵。他为人倜傥而有权谋。大业末年,担任晋阳县令,和晋阳宫监裴寂相友善。

  • 武德传·张廷玉

    武德,安丰人。元至正年中为义兵千户。知道元将要灭亡,就对其帅张鉴说“:我辈才雄万夫,现东败西挫,形势已可预料,不如早选择可依靠的主子。”张鉴认为他说得有理,就率兵归附了太祖,隶属李文忠,随赴池州,奋力战斗,右股中流矢,用手拔

  • 西山政训·真德秀

    宋 真德秀某猥以庸虚谬当阃寄,朝夕怵惕,思所以仰答朝廷之恩,俯慰士民之望,惟赖官僚协心同力,庶克有济,区区辄有所怀,敢以布于左右。盖闻为政之本,风化是先。潭之为俗,素以淳古称,比者经其田里,见其民朴且愿,犹有近古气象,则知昔人

  • 徐冠南·佚名

    徐冠南先生小传徐先生名棠号冠南浙江桐鄕人少举于鄕成甲午科举人授内阁中书以纂脩会典书成加侍读衔旋以郎中改归户部签分山东清吏司行走在部时征集同志提倡教育曾创办会文学堂于都门管学大臣孙家鼐据以上闻传旨嘉奖又

  • 大学原文·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六·黄晖

      實知篇   盼遂案:論語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篇實即發揮其義。末引見說用不能解不可解之結,尤為善譬。   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

  • 卷四·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四    宋 李樗黄櫄 撰何彼襛【如容反】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於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雝之德也何彼襛矣唐棣【徒帝反】之华曷不肃雝王姬

  • 四十一  备梯·墨子

    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哀之(2),乃管酒块脯(3),寄于大山,昧葇坐之(4),以樵禽子。禽子再拜而叹。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曰:“姑亡,姑亡

  • 卷九十七·佚名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九憍尸迦。菩萨摩诃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於鼻界法性求。不应於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法性求。不应离鼻界法性求。不应离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法性求。所以者何。若鼻界法

  • 阅藏密或问·太虚

    在海潮音上与佛学半月刊上,先曾发现禅密或问与净密或问之二种,似出于一人手笔。禅密或问折密入禅,惟禅与密各有其殊胜方使,适所宜机,似不须强归于一辙。而净密或问则以密而释净,实有裨于净土。然二文均未续完,兹不具论。而佛

  • 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佚名

    宋沙门慧简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善听以置心中。我以天眼彻见众人生死所趣善恶之道。或有丑恶或有勇强或有怯弱。或生善道或生恶道。凡人所作为皆分别知之。人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谤讪

  •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下·玄沙师备

    上堂。闻燕子叫。云。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僧请益。和尚今日上堂。闻燕子叫。示众道。深谈实相。善说法要。未审尊意如何。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去。谁信你。师指灯笼问僧。我唤者个作灯笼。你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