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优填王。独处空闲静室而坐。生如是心。我当云何知诸帝王真实过失及真实功德。我若知者当舍其失当修其德。谁有沙门净行者。能了为我广开示。良久思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三界大师具一切智。定知诸王所有真实过失及真实功德。我今当往佛世尊所请问斯义。故我今者来至佛所。唯愿如来为我开示。世尊云何诸王真实过失。云何诸王真实功德。作是请已。

  尔时世尊告优填王曰。大王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可爱法。及能发起王可爱之法。云何王之过失。大王当知王过失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臣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赊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顺古先王制。八不顾善法。九不鉴是非胜之与劣。十一向纵荡专行放逸。云何名王种姓不高。谓有庶臣下类而生。非宿尊贵纂绍王位。是名种姓不高。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谓有帝王。被诸大臣辅相官僚所制。不随所欲所作常有谏约。于妙五欲亦不如意欢娱游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恶。谓有帝王。见诸臣类或余人等犯小愆过。即便对面发粗恶言。咆勃忿恚颦蹙贬黜。设不对面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或不长时嗔恚。或于长时不舍。如是对面暴恶背面暴恶。是名帝王立性暴恶。

  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见诸群臣有小愆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即以重法而刑罚之。如是名王猛利愤发。

  云何名王恩惠赊薄。谓有国王。诸群臣等亲近侍卫。虽极清白善称其心。而以微劣软言慰喻。其颁赐爵禄酬赏勋庸。不能圆满不顺常式。或损耗已或稽留已然后方与。如是名为王恩惠赊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帝王。见诸群臣实非忠政不闲宪式。潜谋辅佐佞心偏党。不修善政姤嫉良贤。信用如是等人所进言议。由此因缘王务财宝名称善政并皆衰损。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不顺先王所制。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简择诸群臣等。于种种务国法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不委任之。应赏赉者而刑罚之。应刑罚者而赏赉之。又此群臣处大朝会。余论未终发言间绝。不敬不惮而兴谏诤。不能依法而善奉行。不正能住先王教命。如是即名不顺先王所制之法。

  云何名王不顾善法。谓有国王不信因果。不悟当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随情造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不能以时惠施修福持斋学戒。受陀罗尼业灌顶法门。于四无量心不兴广济。如是名王不顾善法。

  云何名王不鉴是非胜之与劣。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官僚。用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非技艺所有技艺想。于恶慧所生善慧想。于善慧所生恶慧想。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久时亲近侍卫。知其无势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赏。被他陵蔑舍而不问。如是名王不鉴是非胜之与劣。

  云何名王一向纵荡专行放逸。谓有帝王。于妙五欲一向沉没耽著嬉戏。不能时时诫慎方便作所应作慰劳群臣如是名为一向纵荡专行放逸。若有国王成就如是十种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不久国界自然灾乱而不可归仰。大王当知此十过失。初一是王种姓过失。余九是王自性过失。

  云何名王之功德。大王王功德者略有十种。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顺先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十不自纵荡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尊高。谓有国王宿植善根。以大愿力故生王族。绍继国位恩养万姓净信三宝。如是名王种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谓有帝王自随所欲。于妙五欲欢娱游戏。所应赏赐随意而作。于百僚等所出教命宣布无滞。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恶。谓有国王见诸群臣。虽违少小愆犯等事。而能容忍不即贬黜不发粗言。亦不对面愤发亦不内意秘匿。如是名王性不暴恶。

  云何名王愤发轻微。谓有国王。诸群臣等虽有大愆有大违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不以重法而刑罚之。随过轻重而行矜降。如是名王愤发轻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谓有国王。有诸群臣亲近侍卫。其心清白其心调顺。王即时时以正圆满。软言慰喻颁锡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恨。易可亲近不难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谓有国王。诸群臣等实有忠正无浊无偏。善闲宪式情无违叛。其王信用如是等人所进言议。由此因缘国务财宝悉皆成就。名称远布黎庶咸欢。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谛思顺先王教。谓有国王性能究察审能简择诸群臣等。于种种务公法事中。不堪委任者而不任之。堪委任者而委任之。应赏赉者而正赏赉。应刑罚者而正刑罚。凡有所为审思审择。然后方作亦不卒暴。其王群臣等虽处朝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要待言终而兴谏诤。如其王教而善奉行。如是即名顺先王教。

  云何名王顾恋善法。谓有帝王。信有因果善不善业人天果报。具足惭耻。而不恣情作身语意三种恶行。时时惠施修福持斋。建立漫茶罗受灌顶法。而设护摩供养圣众。四无量心常怀广济。如是名王顾恋善法。

  云何名王能鉴是非胜之与劣。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百僚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若有若无并如实知。于其无者轻而远之。于其有者敬而爱之。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久时亲近侍卫。虽知无势无力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爵禄勋庸分赏无替。如是名王能鉴是非胜之与劣。

  云何名王不自纵荡不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而不沉没。傲慢嬉戏而不耽著。能于时时诫慎方便。作所应作慰劳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纵荡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不久国界自然丰饶而可归仰。大王当知如是十种王之功德。初一名为种姓功德。余九名为自性功德云何名为王衰损门。大王当知王衰损门略有五种。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无恩惠。纵有恩惠不得及时。三专行放逸不思国务。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善法。如是五种皆悉名为王衰损门。

  云何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审简择。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加以宠爱。厚赐爵禄重委寄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而相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若遇冤敌恶友军阵而先退败。以惧破散便生奔背无恋于主。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云何名王虽善观察而无恩惠纵有非时。谓有国王。性能究察审能简择。知是忠信技艺智慧。摄为亲侍而不宠爱。不量其才不赐爵禄。于形要处而不委任。忽于一时王遇冤敌恶友军阵大怖畏事。临急难时于诸臣等。方行宠爵而以软言慰喻。时群臣等共相谓曰。王于今者危迫因缘。方于我等暂行恩惠非长久心。知此事已。虽有忠信技艺智慧悉隐不现。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惠行纵有非时。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国务。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国务等事。而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士共正思惟和好方便乖绝等事。及应赏赉乃至军阵所作所成要务等事不勤在意。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国务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谓有国王寡营事业不观诸务。不禁王门宫庭库藏。国家密要说向妇人。乃于捕猎博戏事中。费损财宝而不慎护。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善法。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所有沙门婆罗门。不能数近礼敬咨询。云何是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云何有福吉祥法门远离诸恶。设得闻已不依修行。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善法。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衰损门。当知此王退失现世果报。乃至来生失人天福。谓前四门退现受福利。最后一门退来生果报。

  云何名为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谓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何等为五。一者人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敌。四善摄养身。五能修善事。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云何善能发起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善能发起王可爱法。可等为五。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善法。

  云何名王恩养苍生。谓有国王。性本知足能为谨慎。成就无贪白净之法。所有库藏随力给施贫穷孤露。柔和忍辱多以软言晓喻国界。诸有群臣有故违犯不可免者量罪矜恕。以实以时如理治罚。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养苍生。故感世间之所敬爱。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谓有国王。神策不坠武略圆满。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摄护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

  云何名王善权方便。谓有国王。一切好事分明了知。方便能和摄受强党。故得摧伏一切冤敌。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不奢不吝平等受用。随其时候所宜给与。所有臣佐亲族王等及伎乐人。又有疾时。应食所宜避所不宜。医候食性方以食之。若食未消或食而痢皆不应食。应共食者不应独贪。所有精味分布令欢。如是名王正受境界。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善法。谓有国王。具足净信戒闻舍慧。于净信处了信他世。及信当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如是名为具足净信。受持净戒于年三长每月六斋。远离杀生及偷盗邪行妄言饮酒诸放逸处。如是名王具足净戒。于净闻处于现世业及当来果。修德进业。乐听般若众妙法门。专意勤心究竟通达。如是名王具足净闻。于净舍心远离悭贪舒手惠施。常应修福圆满平等。如是名王具足净舍。谓于具足净慧之处。如实了知有罪无罪。修与不修胜劣方便。亲近多闻戒行沙门。远离诸恶邪教之者。善知三种果报圆满士用圆满功德圆满。所谓国王继习帝业。所生宗族聪利明慧。府库财宝应用不亏。如是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恒常成就。英勇进退善达艺能。是即名为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与诸内宫王子大臣。共修惠施行好善事持斋受戒慈三摩地门上妙梵行。

  频作护摩息灾增益。建曼荼罗具受灌顶。是为功德圆满。若能如是行者是名净慧具足。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可爱法。及能发起王可爱之法。是故大王每日晨朝。若读若诵此秘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圣王即名法王。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日夜加持恒常护念。能感世间风雨顺时兵甲休息。诸国朝贡福祚无边。国土安宁寿命长远。是故当获一切利益现世安乐。尔时优填王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信受奉行。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猜你喜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义净译)·佚名
  语言品第八·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普光
  御选语录卷十八·雍正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越城天華寺百問卷第六·佚名
  通玄百问·佚名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佚名
  放逐天堂·佚名
  宗教构成之原素·太虚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吉藏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上·佚名
  卷二·佚名
  第六十三章 桑伽多利上京·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一。   起绍兴十年六月十一日甲寅,尽其日。   六月十一日甲寅刘锜及兀术(改作乌珠)战於顺昌府城下大破其军兀术(改作乌珠)败走。   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删此二字)录曰:绍兴十年春天子以骑师太尉刘公副

  • 七国考卷八·董说

    ○秦噐服傅车秦昭王使以傅车召范雎见史记翠鳯旗李斯谏逐客书云陛下建翠鳯之旗树灵鼍之鼓龙文鼎史记秦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龙文之鼎絶膑而死智嚢鼎秦丞相樗里子作一鼎文曰智囊古文大篆书见

  • 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冬。十月。丁亥朔。享。太庙。遣户部尚书穆和伦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五十六年时宪历。  ○谕大学士等曰

  • 一○八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覆委员赴苏购买改正刊本《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八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覆委员赴苏购买改正刊本《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年二月初八日安徽巡抚臣书麟跪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十六日承准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本年正月初八日奉上谕:据闵鹗元奏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二·阿桂

    降防四川省供应兵过之各州县缓征今嵗钱粮诗以志事【壬辰】昨嵗轮蠲蜀正供今年仍命缓征农为因小丑忽谋逆靡已大兵往讨凶【小金川僧格桑以旧属土司侵吞鄂克什明正之地督臣屡檄不悛是以分路进讨竟至抗我顔行今约咱巴朗拉

  • 南唐书卷十七·马令

    宋 马令 撰义死传下第十二皇甫晖山东人也事石晋为宻州刺史虏防中原晖与秦州刺史王建来归授神衞军都虞侯俄拜江州节度使周师伐淮南晖率江州屯兵防刘彦贞等以拒周师彦贞举止躁挠失大将体而晖独持重军阵整肃士乐用命虽

  • 南唐书卷十·马令

    宋 马令 撰列传第五呜呼论其时则南唐号为文献之地绳以法则可嘉之士无几幸而获全始终者菰芦之才信有之矣李建勲字致尧南平王德诚之子初德诚守润州秉烛夜出者以闻而徐温疑其有变徙镇江州德诚犹不自安乃遣建勲入谒温

  • 王庭筠传·脱脱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庭筠出生在未时,即十三时至十五时之间,看书识得十七字。七岁学做诗,十一岁能写全题。稍微长大,涿郡王袺一见到他,便期望他成为国内杰出人物。大定十六年(1176),王庭筠考中进士,调到恩州任军事判官,到职主

  • 卷之八十七  君子堂日詢手鏡下(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君子堂日詢手鏡,二卷(別本有作一卷者),未著撰人姓氏。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王濟撰。濟,字伯雨,號雨舟,烏程人,官至廣西橫州判官。事蹟詳國朝獻徵錄卷一0一本傳。) 君子堂日詢手鏡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 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朔,高丽使者成惟得等辞归。上以书谕其国王王颛曰:“近使者归自王国,朕问王国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使者言俗无城郭,虽有甲兵而侍卫不严,有居室而无听政之所,王专好释

  • 卷08·吴缜

    《杨慎矜传》云:“父隆礼,历州刺史,善捡督吏,以严办自名。开元初,为太府卿,任职二十年,年九十馀,以户部尚书致仕卒。”今案《宰相世系表》,载“隆礼”为“崇礼”,此盖隆礼以开元时避明皇帝讳,以崇易隆,理亦当然。而史家遗落其事,止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五都察院二出巡国初命监察御史巡按刷卷等项诸司职掌所载法制甚详其後若清军提学巡城巡关巡茶马巡盐巡河捕盗盘粮等项添差渐广各有勑谕并合行事宜则散见於各部本事之下今各项事例仅举其略

  • 元年·佚名

    (乙卯)元年(1399年)春正月1月1日○壬申朔,始行朝廷建文年號。○上率宗親,朝太上殿行賀禮。太上王以水陸齋齊戒,不受賀禮,上進表裏一套,還殿冕服,賀登極,仍賀正訖,服冠袍受朝,宴群臣,夜罷。平壤府尹成石璘,進《欹器圖》,左道監司李廷俌

  • 卷一二八·邱濬

    ▲將帥之任(上之上) 《易師》之辭曰:師,貞,丈人吉,無咎。 程頤曰:“師之道以正為本,興師動眾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從也,強驅之耳。故師以貞為主,其動雖正也,帥之者必丈人則吉而無咎也。丈人者,尊嚴之稱,帥師總

  • 郊社禘祫问·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竒龄撰李塨问陆道威曰南北郊分祀之说始自汉武时词臣寛舒等一议后又引周礼大司乐文附防其说以为古者天子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祀地于方泽是分祀之据不知大司乐文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

  •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众杂品第二十七  佛告舍利弗。有四救法。何谓为四。怖畏众生如来能救。入邪径者圣道能救。诸恶业者念处能救。在八难者菩萨能救。是名为四。舍利弗。有四安法。何谓为四。生得值

  • 法演禅师语录卷中·法演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上堂云。风和日暖古佛家风。柳绿桃红祖师巴鼻。眼亲手办未是惺惺。口辩舌端与道转远。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且道毕竟如何相见。又云。无事不来还忆君。上堂。僧问。如何是白云为人亲切处。师云

  • 演禽通纂·佚名

    二卷。不着编者姓名。所谓“演禽”为占卜之一法,以星、禽推测人之禄命吉凶。《演禽通纂》即为以演禽法推卜休咎之书。上卷载三十六禽歌,天干拟象所取化道、地支拟象所取化道及六十甲乙总取化道,以及旬头、胎命、流星、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