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瞽蒙/司干

瞽蒙负责演奏鼗、祝、敌、埙、箫、管、弦等乐器和歌唱,讽诵以及[小史]撰定的帝系和世本等,弹奏琴瑟。掌管《九德》和六诗的歌唱,以听从大师的指挥。

视瞭掌管凡演奏音乐时就敲击鼗,敲击颂磬、笙磬。负责为大师悬挂乐器。凡演奏音乐就搀扶瞽蒙。有大丧时,陈设随葬的乐器。举行大旅祭时也陈设乐器。凡举行宾射礼,都[击朄以令]奏钟鼓。巡夜的鼙鼓和军队凯旋献功[的钟鼓],也负责敲击。

典同掌管六律、六同的和谐,以辨别天地、四方、阴阳的声音,以调整各种乐器的声音。凡(钟所发出的]声音:钟体上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盘旋在钟内难扩散;钟体上下过直,发出的声音就迟重缓慢;钟体下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会放肆而去不稍容留;钟体一边偏大,发出的声音就离散而不稍内敛;钟体一边偏窄,发出的声音就内敛而不外扬;钟体过大,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宏大;钟体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小;钟体过圆,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宛转回旋;钟体中央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于迫促;钟体中央过宽,发出的声音就抑郁回旋而难出;钟体过薄,发出的声音就像震掉出来的一样;钟体过厚,就难以叩击发声。

凡制造乐器,都以[发出的声音能够符合]十二律来确定它们的度数,对照十二种病钟的声音来纠正大小容量。凡调整旧乐器也依照上述标准。

磬师掌管教授敲击编磬、编钟,教授配合缦乐、燕乐演奏的钟磬。凡举行祭祀,演奏缦乐。

钟师掌管敲击钟镩。凡演奏音乐,击钟鼓演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诫夏》、《骜夏》。凡举行祭祀、飨礼或食礼,就演奏燕乐。凡举行射礼,王射时奏《驺虞》,诸侯射时奏《狸首》,卿大夫射时奏《采蓣》,士射时奏《采蘩》。掌管敲击应鼙,[磬师]演奏缦乐时[就敲击应鼙以相和]。

笙师掌管教授吹奏竽、笙、埙、籥、箫、篪、篷、管,撞击牍、应、雅,以教授[配合演奏]《陔夏》之乐[的节奏]。凡举行祭祀、飨礼或食礼,供给所需的与钟声相应和的笙乐。演奏燕乐时也这样做。有大丧时,陈设所掌管[而用以随葬]的乐器,到下葬的时候奉送这些乐器到墓穴而藏入椁中。举行大旅祭时,就陈设所掌管的乐器。

鏄师掌管演奏钟铸时敲击晋鼓。凡举行祭祀,击晋鼓配合钟铸演奏。举行飨礼、食礼和宾射礼也这样做。出征凯旋而大献战功时,击鼓配合演奏凯旋之乐。凡军营中巡夜,三次譬鼓都由铸师负责敲击,(王宫日常]守备的譬鼓也负责敲击。有大丧时,陈设所掌管[而用以随葬]的乐器,并奉送到墓地而藏入椁中。

韎师掌管教授东夷舞乐,祭祀时就率领属下跳东夷舞。举行大飨礼时也这样。

旄人掌管教授从民间选拔出来的善于舞乐的人,教授四夷舞乐。凡从四方选出从事舞乐的人都隶属于旄人。凡举行祭祀或招待宾客,在演奏燕乐时[使所统领的四方从事舞蹈者]表演四夷舞乐。

籥师掌管教国子持羽吹籥而舞。举行祭祀时就击鼓作为舞羽籥之舞的节奏。招待宾客举行飨礼或食礼时也这样做。有大丧时,陈设所掌管[而用以随葬]的乐器,并奉送到墓地而藏入椁中。

籥章掌管击土鼓和吹豳籥。春二月,白天敲击土鼓,吹奏豳诗,以迎接暑气的到来。秋八月,夜间迎接寒气的到来也这样做。凡国中向田祖祈求丰年,就吹奏豳雅,敲击土鼓,以使田畯快乐。国中举行蜡祭,就吹奏豳颂,敲击土鼓,以祈使老而疲劳的万物得到休息。

鞮鞻氏掌管四夷的舞乐及其歌唱,举行祭祀时就吹[管、籥]伴奏歌唱,举行燕礼时也这样做。

典庸器掌管收藏乐器和庸器。到祭祀的时候,率领属吏陈设笱虞,陈列庸器。举行飨礼、食礼和宾射礼时也这样做。有大丧时,陈设[用以随葬的]笋虞。

司干掌管[授予和收藏]舞蹈器具。举行祭祀时,舞蹈者排列好之后,就授予他们舞器,舞蹈完毕后再接受舞器[而收藏]。招待宾客举行大飨礼时也这样做。有大丧时,陈列[用以随葬的]舞器,到下葬时奉送到墓地并藏入椁中。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一 冠义第四十三·郑玄
  卷第九·董仲舒
  乡饮酒礼第四·佚名
  卷二十一·李光坡
  春秋左传谳卷六·叶梦得
  卷九·程川
  卷七 论语·钱时
  卷十三·聂崇义
  卷一·李光地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护 法·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一·澄观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述古斋诗集序·许恕

    江隂蔡芝林以其郷先生许更士所着北郭集示余曰是集也其仲子仪曹主事君所辑而梓刻者也仪曹君以事沦胥谪戍五开以卒君之子辂时年甫垂髫而莫之悉也比壮读书有成乃慨然曰吾先祖之北郭集吾先子之所手编刻已有传矣吾先子之诗

  • 唐僧弘秀集巻四·李龏

    宋 李龏 编清塞四十五首留辞杭州姚合郎中波涛千里隔抱疾亦相寻防宿逢高烧辞归值积霖丛桑山店迥孤烛海船深尚有重来约知无省阁心送分定归灵夏南游多老疾见说讲经稀塞寺几僧在闗城空自归带河衰草断映月旱沙飞却到禅斋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元年秋七月己丑朔温州观察使枢密院都承旨王<王燮>为河东经制使通直郎直秘阁傅亮为副使 诏诸路常平司见在金银并起发赴行在 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兼侍读耿延禧知宣州延禧与李纲不协自京城使还以父老乞

  • 进实录表·杨士奇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 师英国公臣张辅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臣闻上有尧舜禹汤文武之君斯有典谟训诰誓命之 纪当时所录万世攸师自汉以来暨于唐宋皆建史官专 职记述我国家奉天启运圣圣相承

  •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五·徐紘

        (明)徐纮 撰    懐逺伯襄毅山公神道碑铭  王伟    书曰天惟纯佑命则商实诗曰维狱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是则上天眷佑人君必赉以非常之佐然后可以成莫大之功有若故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山公殆

  • 八、我的书斋①·林语堂

    ①原题为《有不为斋解》。有客问"有不为斋"斋名用意何在,到底何者在所不为之列,这一问,倒给我发深省了。原来士人书斋取名都颇别致。一派是经师派,如"抱经"、"研经"、"诂经"、"潜研"之类。一派是名士派,所名多有诗意,如"涵

  • 王祥传·房玄龄

    王祥字休征,琅王牙临沂人,是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祖父王仁是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公府召他做官,未去就职。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母亲早死,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父亲也不喜欢他,常使他打扫牛圈,王祥

  • 卷三·王葆心

    罗田王葆心撰山砦列传山砦列传荆王朱常■〈巛上水下〉梅之焕姚明恭李如初(子延庆等)晏清靖科元(子乃心等)刘侨王■〈火鼎〉(子光富等)周损(从子羽仪)曹胤昌程继善熊梦祥胡伯吴国宇(弟士恺等)卢希储(弟希圣等)王祚昌卢之懔阮启屺梁

  •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四·李之芳

    龙游遂安处州等处获捷疏 金衢处三郡捷功并复宣平疏(康熙十四年四月) 衢州龙游获捷疏 论卹殉节县丞徐喆疏(康熙十四年五月) 军中需用赏赉饷银疏 衢州南塘万青前岭捷功疏(康熙十四年闰五月) 请开销赏给官兵银两疏(康熙十四年六

  • 卷三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三十五 朱批何世璂奏摺 雍正四年四月初八日贵州廵抚【臣】何世璂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奉 命抚黔於雍正四年正月初四日自扬州起程至四月初二日抵任已将入境受印到任日期分疏 题报在案【臣】

  • 卷二·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二祭器太庙奉先殿暨羣庙祭器太庙正殿玉爵 谨按周礼天官太宰享先王赞玉几玉爵注宗庙献用玉爵乾隆十三年钦定祭器太庙正殿用玉爵通高五寸三分深二

  • 卷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元钞【附银】【臣】等谨按钱币自当以钱为主而会引关钞等制附焉自钞法盛於金源至元而钱几废则钱钞之先後不能不客主易位矣明代钞不胜钱而行

  • 妄瑕第二十六·佚名

    大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求,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人,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悖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

  • 春秋説卷六·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庄公二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君弑而贼讨也连称管至父弑襄公而书无知弑主弑谋者也无知以虐于雍廪见杀而书齐人杀夫人得而杀之也所以伸齐臣子之心也州吁无知弑立逾年不成乎为君而以贼讨乱臣贼子何所利而动于恶

  • 卷十七·佚名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

  • 医学真传·高世栻

    一卷。清高世栻撰。高氏认为 “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故为其弟子“讲学论道”,使学者“知医之传有其真”。此书即高氏教授门人之言,由其弟子王嘉嗣等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全书约四万字,共三十四篇。论述阴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