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杜牧传

杜牧字牧之,很会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提拔为监察御史,写信称病在东都设立分衙门。因弟弟杜耾病重辞官职。又任宣州团练判官,封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当时,刘从谏守卫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很是骄横,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溯长庆年间以来的历史,认为责任在于朝廷处置没有谋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封疆大吏和强大藩镇,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能私自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遗憾的是杜牧不当权,没有资格谈国家大计,实在有罪,所以写《罪言》,内容是:百姓被战祸害苦了。战乱起源于崤山以东,泛滥到全国。不取得崤山以东,武器不能放下。崤山以东地区,大禹划分天下为九个州时叫冀州,舜因为禹划得太大,又从冀州分出幽州和并州。估量它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让它与河南相等,一般还要强十分之一二。所以它的人民沉雄勇猛,多才体壮,重许诺守信用,能吃苦耐劳。魏、晋以降,工匠织机精巧多杂,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习俗越变越坏,人的素质越来越差。只有崤山以东地区督促种植五谷。以尚武为本,他方不能动摇而保持自己的本色。出产健壮的马匹,即使是下等的马也能一天跑二百里路,所以这里的士兵可以抵挡天下士兵的进攻。冀州凭借这些有利条件依仗强大遵守朝廷法律,希冀它一定衰败,但破败了又希冀它强大。并州,是说力量足以吞并。幽州,是说它幽深阴森惨烈,弥漫杀气。圣人因此给它们命名。

黄帝时代蚩尤凭借它发动战争,自此以后,帝王大多占据这个地区。周朝衰落,齐国称霸,不可一世,晋国强大,经常奴役诸侯。到秦国集中精锐军队对付三晋,经过六代人的征战才占领韩国,因此折断了天下的脊梁;又攻占赵国,趁势扫平其他诸侯国。韩信连结齐国占有它,所以蒯通明了,汉、楚之争谁胜谁败关键是韩信站在谁一边。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上谷起义兵,在高阝成就帝业。魏武帝曹操官渡之战获胜,三分天下占有二分,晋朝发生内乱,胡人侵占河北,以南朝宋武帝刘裕号称英雄,进兵四川,夺得关中,攻占河南全部土地,占有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但没有一兵一卒渡过黄河图谋消灭河北的胡人政权。到高齐荒淫放荡,宇文氏取代他,隋文帝依仗它消灭了江南陈朝,五百年间,天下才统一为一家。隋文帝不能匹敌宋武帝,是刘宋没有攻占崤山以东,隋朝占有崤山以东,所以隋朝成就了帝业,刘宋只能建霸业。

从这来说,崤山以东,帝王不占有它就不能成就帝业,霸主不占有它就不能成为霸主,奸诈的野心家占有它,足以招致天下不得安宁。

天宝末年,河北安禄山叛乱,出入成皋、函谷关、潼关之间,如入无人之境。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军五十万,不能越过邺城。从那以后,一百多座城,朝廷用尽天下的力量,也没有攻占到尺寸土地。

人们视它们是像回鹘、吐蕃一样的藩国,按理不能图谋攻占。国家因而挖河、修固屏障防守,阻断交通要冲。齐、鲁等地、梁、蔡等州也中其流毒,因而也作乱成为叛贼。以河北为后盾向河南扩展,河南又巩固了河北,互相勾结,互相呼应,横行无忌,没有五年间不打仗的。百姓日益困乏,四方夷族一天天猖獗,天子因此逃亡陕州、逃亡汉中,惊惶焦虑七十多年,气运遭逢孝武,穿旧衣服,每天吃一次肉,不游猎不奏乐,从地位低微的人中选拔将相,共十三年,才能攻取河南、山西的全部土地,实行改革,欺诈之徒不能敌。只有崤山以东不归服朝廷,也曾两次进攻,都没有取得胜利。难道是上天不让百姓过安泰日子吗?难道是人主观上奋斗不够吗?为什么这样的艰难啊?

现在天子圣明,超过了古代,立志使国家达到太平安定。如果想全国百姓无难无灾,那关键是解除战祸。但不收复崤山以东地区,战祸就不能解除。现在上策没有比得上使自己一方太平强盛的。为什么呢?在贞元年间,崤山以东有燕、赵、魏三地叛乱,河南有齐、蔡二地叛乱,梁、徐、陈、汝、白马津、盟津、襄、邓、安、黄、寿春都派重兵防守,十多处的兵力才足以保护自己的治所,实在是不能留下一人派其他用场,就使我方势力减弱了,经常看着那些叛乱的家伙而奈何他们不得。借这个时机,蜀也反叛,吴也反叛,其他没有反叛的,有时服从朝廷,有时归附叛贼,不能保住信义。从元和初年到现在二十九年间,平定了蜀,收复了吴,收复了蔡,收复了齐,收复了郡县二百多座城,没有收复的,只崤山以东一百多座城了。土地人口,钱粮物资,铠甲武器,比较往年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这又足以使自己认为自己太平强盛起来了。但是,法令制度等级规章,果真能使自安自强吗?搜选提拔贤才,贬斥奸恶的小人,果真能合乎自安自强的要求吗?

防卫边塞、守卫重镇、武器车辆马匹,果真达到了自安自强的需求吗?百姓土地、粮草布帛、财物赋税,果真达到了自安自强的条件了吗?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方面的安定和强大,这实际上是助长叛贼作乱。河北土地方圆三千里,叛乱已扎根七十年,天下又有暗中支持它的人,那怎么能马上就收复呢?所以说上策不如朝廷自安自强,中策没有比攻取魏州好。魏州对于崤山以东地区最为重要,对河南也最为重要。魏州在崤山以东,因为它是赵州的屏障。朝廷既不能超过魏州去攻取赵州,更不能超过赵州去攻取燕地。这就是燕赵常常依重魏州的原因,魏州常掌握着燕赵的命运。所以魏州在崤山以东的战略地位最为重要。黎阳距离白马津三十里,新乡距盟津一百五十里,城垒相望,早晨出发晚上交战,白马津、盟津只要叛军攻破一个,就能在几天内,冲进成皋。所以魏州对河南来说也是战略要地。元和年间,发动天下的士兵,扫平齐蔡一带叛乱,一下子五年没有崤山以东的骚扰,是因为收复了魏州。昔日平定沧州,一下子三年没有崤山以东的威胁,也是因为能攻占了魏州。

长庆初年,朝廷平定赵州,一天之内,五路诸侯大军溃败四散,因为失去了魏州;昔日平定赵州,像长庆初年一样失败了,也是因为失去了魏州。所以魏州是崤山以东、河南的关键所在,不是因为魏州强大,而是地理位置使它这样重要呀。所以说攻取魏州是中策。最下策是轻率作战。不考虑地理环境,不分析攻守态势就是轻率作战。兵多粮足,迫使百姓打仗,防守就有利;兵少粮缺,百姓不用强迫自愿作战,进攻就有利。所以我方常因进攻而失败,敌方常被防守困扰。崤山以东的叛乱延续将近五个朝代了,后世的百姓所见的行动,所听到的语言,没有不是叛军一方的,认为事情理当如此,沉迷已入骨髓了。没有人认为这是错的。以至于有被围攻形势危急粮食吃尽而吃死人肉还坚持作战的。这已经成为习俗了,哪能与他们打一两仗就可决定胜负呢?十多年来,曾三次发动收复赵州的战役,都是在赵州粮尽快要攻下时前功尽弃。郗士良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杜叔良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李听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所以不考虑地理环境,不分析攻守态势,轻率作战,是最下策。

连续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沙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趁机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当时匈奴军强弓胶牢可用,母马没怀胎哺乳,与它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碰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进军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坚守壁垒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逵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用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宣州、润州二千弓弩手,顺绛州进兵,不要几个月,一定会捣毁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函以东供给,节度使平常时日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山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兵贵神速,没有看到使用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知道的”。不久昭义镇的泽州、潞州平定,大致是按杜牧的策略用兵的。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常兼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回朝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拘小节,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交情好。他博古通今,善于分析历史上兴衰的经验教训,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也很粗直,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出将入相,但杜牧一直官运不亨通,仕途不顺利,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

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华。”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

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以与杜甫区别。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欧阳修
  卷四百五十五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筹饷篇第十六·王闿运
  两汉刊误补遗卷六·吴仁杰
  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三十五 江宁织造曹寅奏以僧纪荫主持高(上日下文)寺摺·佚名
  第五十二卷清光绪、宣统·缪荃孙
  九八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一百四十种折·佚名
  读例存疑例言·薛允升
  张欣泰传·萧子显
  卷四·佚名
  卷二上·沈枢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一·高晋
  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中丞士熙(江亭集)·顾嗣立

    士熙,字继学,东平人。翰林学士承旨构子,以文学世其家。尝师事蜀郡邓文原,博学工文,声名日振。累升中书省参知政事,官南台御史中丞卒。继学为诗,长于乐府歌行,与袁伯长、马伯庸、虞伯生、揭曼硕、宋诚夫辈唱和馆阁,雕章丽句,脍炙

  • 三集卷二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八古今体一百二十四首【癸未二】御园新春即景於无停处识常停试看生蓂与落蓂背日氷光难恋白向阳草色已含青宁夸池馆消闲暇雅喜诗书悦性灵春意昌昌知几许?宜玩是未全形含经堂义府乐堪循与

  • 卷三十八·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八兵部主事陈焯编尤 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幼颖异蒋偕呼为奇童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由泰兴令召除将作监簿补大宗正丞迁秘书历着作郎以论张说为所中出知台州有录其东湖四诗进闻者上读而赏叹遂

  •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五月。丙戌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寅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金顺升泰奏。金顺驰抵伊犁。暨该处大概情形。并遵保大员请旨添派勘画边界各摺片。伊犁甫经收

  • 六四九 全书处汇核七至九月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总裁等清单·佚名

    六四九 全书处汇核七至九月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总裁等清单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全书处遵将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初起至九月底止,呈进过全书六次,内缮写讹错,奉旨记过,应行汇核之总裁、总阅、总校、分校逐次开具于后。一、《陈文纪

  • 卷之一百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九 传第一百三 贝子品级辅国公色提卜阿勒氐列传【居新疆之回爵】色提卜阿勒氐乌什人祖和卓木呼里父齐里克旧为拜城伯克色提卜阿勒氐嗣以凖噶尔胁徙携弟阿克伯克赴伊

  •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荆南二文献王世家文献王名从诲字遵圣武信王有九子而从诲其长子也为人明敏多权计开平中入梁为供奉官累迁鞍辔库使赐告归省武信王武信王留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未几加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武信王既薨从诲

  • 第十七章 16·辜鸿铭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辜讲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性格缺陷,这三种缺陷现在可能已经荡然无存了。古代慷慨激昂、冲动鲁莽的人

  • 卷九·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九宋 李明復 撰桓公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程頤曰書王國之事不可用無王之月故書時而已或曰借如正月日食則如何書之曰書春日食則其義已明也王后之歸天下當有其禮諸侯莫至是不能母天下也故書紀女

  • 卷十五·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五僖公【公名申庄公之子闵公之兄谥法小心畏忌曰僖】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八年惠王崩子襄王立】郑【文公十四年鲁僖公三十二年文公卒子穆公兰立】齐【桓公二十七年鲁僖公十七年桓公卒寺人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二·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阿耆尼国终羯若鞠阇国从此西行至阿耆尼国阿父师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数丈。水自半而出。相传云。旧有商侣数百在涂水尽。至此困乏不知所为。时众中有一僧。不裹行资依众乞活。众议曰。是僧事

  • 肯定自己·佚名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

  • 第五十八則 趙州五年分疏不下·胡兰成

    第五十八則趙州五年分疏不下舉:僧問趙州禪師: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是時人窠窟否?趙州云:曾有人問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碧巖錄第二則已是趙州無揀擇,今第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三節又來講這個,然而並不是重複。第二則是講的對

  • 卷第七·宋濂

    嘉兴大藏经 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七 皇明金华宋濂着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序 瑞岩和尚语录序 予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载梵王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请为说法佛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

  • 荔枝谱·蔡襄

    北宋蔡襄著。作者是闽人,又曾任福州、泉州知府,荔枝为当地名产,因而得以写成此谱。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七卷。分别记述荔枝品种、历史、产地、运销、食性、栽培技术、果实加工、贮藏等。是编为闽中荔枝而作,其一原

  • 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佚名

    北凉高昌沙门释法盛译,佛游干陀越国,说法垂毕,微笑放光。阿难请问,乃说往古栴檀摩提太子,广行布施,卖身为奴,得栴檀,医他国王病。及出家山中,以身饲虎,余骨起塔事。与舍身品事义相类,故附于此。

  • 释门正统·宗鉴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弘储

    佛学著作。10卷。清·弘储撰。 弘储,俗姓李,字继起,号退翁。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明天启中入乡校。因绝意功名,好研佛学,25岁出 家。苦修有年,为禅宗临济宗传人。历住苏州灵岩山崇报 寺、虎丘山云岩寺、秀州金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