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本第十一

治本,就是治国的根本。本篇把发展耕织和“使民无私”作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治国的根本问题,它认为治国的办法是精神感召,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不误农时,不竭民财。

54、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

[译文]

治理民众用什么办法呢?回答是,没有五谷人们就没有饭吃,没有丝麻人们就没有衣穿,所以吃饭有了粮食,穿衣有了丝麻,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提倡男子不要从事奢侈品的雕刻,女子不要从事装饰品的刺绣。木制的食器容易渗水,金属的食器带有腥味,圣人的饮食用具都是来源于土,因而制作陶土用具,这就可杜绝天下的浪费了。

55、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译文]

如今,金木本来是不知道寒冷的,却要给它披上锦绣,牛马本来是吃草炊水的,却要喂它粮食,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它们的本性,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才是。春、夏男子到田里耕种庄稼,秋、冬女子在家里染织布帛,这样人民就不会贫困了。现在人民穿的是粗布短衫,而且。还遮不住身体,吃的是粗劣食品,而且还填不饱肚子,这是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的表现。古时候,土地的肥舟同今天没有两样,人民的勤惰同今天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古人丰衣足食,而令人缺吃少穿呀?主要是种田的人不能经常耕作,织布的人不能经常纺织,这怎能免于饥寒呢?总的来说,这是由于古代行之有效的耕织制度,到今天已经把它废止了的原故。

56、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译文]

所谓良好的政治,在于教育民众不要自私。如果民众不自私,天下就象一家人一样,而不必进行私耕私织,大家都把别人的寒冷当作自己的寒冷,把别人的饥饿当作自己的饥饿。因此,有十个孩子的人,也不加重他的生活负担,只有一个孩子的人,也不减轻他的社会责任,这样人们哪里还会喧喧嚷嚷嗜酒作乐,以致败坏良好的风尚呢?如果民众不安分,私欲就会产生,争权夺利的祸患就随之而起了。如果有一个人违背了这种无私的准则,别人也跟着他把粮食储藏起来自已吃,把财物储藏起来自己用,[发展下去就会犯禁了,]而民众一旦犯紫,就逮捕治罪,这怎能配得上为万民之首呢?

57、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力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

[译文]

好的政治,就是坚持法制,教育民众不要自私,大家不敢自和,就没有为非作歹的人了。如果人们恢复纯朴的本性,遵循无私的准则,那么,个人和私欲就会打消,争夺行为就会停止,监狱里就会没有囚犯,劳动的人就会遍布田野,生产的粮食就会增多,民众的生活就会安定,四方的民族也会受到关怀,国家没有外患,也没有内乱,这就可以称得上天下大治了。

58、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译文]

蓝蓝的天空,谁知道它的边际?五帝三王的政治,谁的方式可供效法呢?过去的时代不可能重现,未来的理想也不能只靠等待,只有求之于自己的创造。

59、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译文]

能够称为天子的,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智慧超人,二是恩布万民,三是功业宏伟,四是天下无敌。这都是天子应做到的事。

60、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

[译文]

不能把野生的动物作为祭品,不能把杂凑的学说当成真才实学。

61、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译文]

现今有人说:“百里宽的大海,不够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喝,三尺深的小泉,却够三军之众解渴。”我认为私欲的产生由于没有节制,邪恶的产生由于禁止不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精神感化,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就是不误农时,不竭民财。禁止坏人坏事,必须使用强制手段才能成功;奖励好人好事,必须结合教育才能奏效。

猜你喜欢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晏婴
  南询录自叙·邓豁渠
  近思録集注卷三·茅星来
  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杜预
  勇者从容,智者淡定·李叔同
  卷四十五·山井鼎
  卷十四·湛若水
  解蔽第二十一·荀况
  楊仁山居土傳·欧阳竟无
  聘礼·佚名
  哀公·哀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哀公·哀公六年·左丘明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四·唐慧琳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太虚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徐鹿卿·唐圭璋

      鹿卿字德夫,丰城人。生于乾道六年(1170)。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淳祐九年(1249)卒,年八十。有徐清正公集。   水调歌头   快阁上绣使萧大著   廊庙补天手,夷夏想威名。上前张胆明目,倾倒汉公卿。二百年来章贡,前赵后

  • 卷七·丁绍仪

    后汉少帝刘辩〈辩。灵帝长子。养于史道人家。谓之史侯。中平六年四月。即位。改元平熹。八月改元昭宁。在位六月。董卓废弘农王。〉【悲歌】〖《后汉书》曰:董卓废帝为弘农王。使李儒进鸩。王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

  • 吕济民·隋树森

    吕济民,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小令 【正宫】鹦鹅曲 寄故人和韵 心猿意马羁难住,举酒处记送别那《梁父》。想人生碌碌纷纷,几度落红飞雨。

  • 甲集前编第四·钱谦益

    席帽山人王逢古今诗一百七十五首【天门行】天门高高俯四极,寸田尺地登版籍。泽梁无禁渔者多,瀚海干戈恣充斥。去年官饷私敓攘,今年私醝官价偿。屠烧县邑诚细事,大将不死鲸鲵乡。烹羊椎牛醉以酒,腰缠白

  • 乾集之下·钱谦益

    蜀献王六首【送希直先生还汉中诗】嵋山峨峨,江水泱泱。我疆我理,俾民以康。靡言匪衣,靡善匪得。阅士孔多,我敬希直。谦以自牧,卑以自持。雍容儒雅,鸾凤之仪。有学有识,乃作乃述。追之琢之,金玉之质。侍我

  • 巻二十三·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二十三宋 邵浩 编晁无咎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教虎头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泽因为贺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今年吾州欢一口使君来为广陵守麦如栉髪稻立锥使君忧民

  • 通志卷七十九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二魏曹仁【弟纯】曹洪 曹休 曹眞【眞子爽 何晏 邓飏 丁谧 毕轨李胜 桓范 爽从弟文叔妻夏侯氏】武帝二十五子任城威王彰 陈思王植【子志】萧懐王熊 丰愍王昂

  • 轻重乙第八十一·管仲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倍之力而不至者,有十倍之力而不

  • 四书劄记卷二·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论语弟子章以行为先博文约礼则是以文为先显有两様话头人多不察贤贤是尊师之事人能亲贤乐善则伦理日明至性日笃行有恒而言有物矣重威是主敬工夫所以制其外也主忠信是存诚工夫所以培其根也

  • 君子易事而难悦·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④焉。” 【注释】 ①事:侍奉。②说:同“悦”。③器之:量才而用。④求备:求全责备。 【译文】

  • 第十三章 4·辜鸿铭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辜讲孔子的一位学

  • 第三章 12·辜鸿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辜讲孔子在祭拜死者的时候,好像能真正感觉到死者近在眼前。在祭拜神灵的时候,好像真能感觉到神灵的存在。有一次,孔子说,“在祭拜的时候,如果我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总是感

  • 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佚名

    △富楼那会第十七之二具善根品第四尔时佛告富楼那。菩萨摩诃萨发於大乘。常当修习亲近四法,则能具摄一切善法。亦能具足一切善根。何等四法。富楼那。善男子善女人发大乘心。修习亲近行忍辱法。如是修行忍辱法时。如心

  • 论即身成佛·太虚

    ──十四年秋在庐山大林寺讲──一 绪言  二 破谬  三 显正  四 结论一 绪言  异生性人,自呱呱堕地,我执俱来,由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未尝暂离我执。远则田园舍宅,近则衣服饮食,莫不引为我所用;大则世界国土,小则

  • 百论疏卷下·吉藏

    释吉藏撰破因中有果品第七六品三双二双已竟。今破第三有果无果。然一异情尘摄法并尽。大有与物一体异体。破此一异则外典法空。情尘是十二入。十二入摄一切法。情尘既空则一切空。若尔上来二双破法已尽。今更破者凡有

  • 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檀腻羁身获诸罪一·阿耆尼达多在胎令母能论议二·鸡头以身质钱欲饭佛僧帝释所助乃及于王三·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四&middo

  • 忏悔录·奥古斯丁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 作家之一,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他的思想在天主教和基 督教中都有极深远的影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 自传看,书中不仅记述了他的思想转变经过,也表达了 他对重大神学问

  • 前后七国志·佚名

    长篇小说合集。包括前志《孙庞演义》和后志《乐田演义》。原为两部独立的讲史小说,书坊将其合刻在一起,称为《前后七国志》。前志20回,明代无名氏作。叙述战国时代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采录民间传说而成,多有神怪成分,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