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山居土傳
清末,楊仁山居士講究竟學、深佛法,于佛法中有十大功德︰一者、學問之規模弘擴;二者、創刻書本全藏;三者、搜集古德逸書;四者、為雕塑學畫刻佛像;五者、提倡辦僧學校;六者、提倡弘法于印度;七者、創居士道場;八者、舍女為尼,孫女、外甥女獨身不嫁;九者、舍金陵刻經處于十方;十者、舍科學伎藝之能,而全力于佛事,菩薩于五明求,豈不然哉﹗
此土思想,涵蓋渾融,善而用之,登峰造極,故曰中土多大乘根器;其不善用,則凌駕顢頇,毫厘千裡,亦足傷慧命之源。北魏菩提流支重譯《楞伽》,大異宋譯,譯籍雖多,岐義屢見,于是《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 侗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熄。蓋《起信》之謬,在立真如門,而不立証智門,違二轉依。《般若》說︰與生滅合者為菩提,不與生滅合者為涅 ;而《起信》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合者為阿梨耶識。《瑜伽》︰熏習是識用邊事,非寂滅邊事;而《起信》說︰無明、真如互相熏習。賢首、天台欲成法界一乘之勛,而義根《起信》,反竊據于外魔,蓋體性智用,樊亂淆然。烏乎﹗正法乘教何分,而教網設阱,都談一乘,胡薄涅 ,天台過也。不明增上一皆合相,圓頓奚殊,襲四而五,賢首過也。奘師西返,《瑜伽》、《唯識》日麗中天,一切霾陰蕩滌殆盡,誠勝緣哉﹗有規矩準繩,而方圓平直不可勝用,法界一乘建立,自無殞越之殊。獨惜後人以唯識不判五法,圓頓甘讓《華嚴》,而一隅自守。職其法義,精審有余,論其法門,實廣大不足耳。
仁山居士,學賢首遵《起信論》,刻賢首《起信論義記》及《釋摩訶衍論》,而集志福等注以作疏。博求日、韓,得賢首十疏之六,與藏內十余卷,都二十種,匯而刊之曰《賢首法集》,刻《玄文本論》,而詳論五位以籠罩一切法門。然其《與桂伯華書》曰︰研究因明、唯識期必徹底,為學者楷模,俾不顢頇 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覺。明末諸老,仗《宗鏡錄》研唯識,以故《相宗八要》諸多錯謬,居士得《唯識述記》而刊之,然後圭臬不遺,奘、基之研討有路。刻《門論》、《百論》等,然後中觀之學有籍,而三論之宗複明。嘗示修禪,曰離心意識參,曰守當前一念,曰《中峰廣錄》善,然後禪有徹悟之機,而宗門可入。與日人論十念往生,而必發菩提心,然後淨土之宗踐實。唯居土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柏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擷芸、李証剛、蒯若木、歐陽漸等,亦雲夥矣。然其臨寂遺囑,一切法事乃付托于唯識學之歐陽漸,是亦可以見居士心歟﹗
居士喜寄書,有老尼贈以《金剛》,發逆亂甫定,于皖肆得《起信》、《維摩》、《楞嚴》,循環研索,大暢厥心。因而遍覓經論,又卒不一獲,于是發憤而起,與王梅叔、魏剛己、曹鏡初等謀刻大藏全經。獨江都鄭學川最切至,厥後出家名妙空,創江北刻經處于揚州磚橋雞園,而居士創金陵刻經處于南京。居士在英牛津時,與倭人南條文雄善,後仗其力由海外得古德逸書三百種,抉其最善者刻之。而倭印《續藏》,居士亦供給多種。然以為《續藏》蕪雜,應區別必刊、可刊、不刊三類而重刻之也。
居士嘗謂,刻經事須設居士道場,朝夕丹鉛,感發興致,然後有繼以漸而長。昔年同志共舉刻事,乍成即歇者為多,雖磚橋刻經不少,而人亡業敗,以故設立學會于金陵刻經處,日事講論不息。今以避難移川,而刻事猶未衰歇者,由是而來也。
居士謂比丘無常識,不通文,須辦學校。當時金陵南郊、揚州、常州,皆設僧學,而金陵刻經處辦祗桓精舍,僧十一人,居士一人,以梵文為課,以傳教印度為的,逾年解散。因詢居士何因歇廢,居士以無學生答。意以奘師未游印時,《婆沙》諸籍精熟無倫,今欲印游,須研解固有學義,而後法施資糧不匱。今時印通,若談游印,非仍居士之說無當耳。
居士于事純任自然,每有水到渠成之妙。嘗謂漸曰︰牛應貞女夢中讀《左傳》全部,以志不遂而夭折,此父母不善處之之過也。故于女圓音任其出家,于孫女輩聽其獨體。辛亥八月十七開護刻經處會,居士問幾鐘,而曰︰吾刻事實落,吾可以去。即右脅而逝,蓋自然如此,生死亦自由矣。
居士于事又複能舍。金陵刻經處經營五十年,刻經三千卷,房室數十間,悉舉而公諸十方,以分家筆據為據。此猶物質,而精神亦舍。居士聰慧嫻科學,從曾惠敏赴英、法,又複從劉芝田赴倫敦,廣有製造,悉售于湘時務學校,而以其資創金陵刻經處。居士善工程,李鴻章函聘不往,曾國藩密保不就。志在雕塑,先事繪畫,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靈山法會圖》,布列數十人無間隙,雕刻則極其精微,而又一本造像度量,使人觀想不誤。
居士名文會,字仁山,石埭人。父朴庵,成進士,官部曹。居士二十七失怙,家貧世亂,跣足荷槍從戎,百煉險阻以成器,而一趣于佛事,年七十五而卒。著有《等不等觀集》若干卷,《玄文本論略注》四卷,《佛教初學課本》一卷、注一卷,《十宗略說》一卷,《觀無量壽略論》一卷,《闡教編》一卷,《陰符》、《道德》、《南華》、《沖虛》四經《發隱》四卷,《論》、《孟》、《發隱》二卷。子自新、自超、福嚴,孫庭芬、桂芬、穎芬、智生、緣生、雨生、祥生,曾孫時逢、時中。塔于金陵刻經處,遵居士囑,經版所在,靈柩所在也。
贊曰︰居士有言,末法有七千余年,初分時經論不昌,安能延此長久?居士初生,母夢古剎有巨瓮,啟笠則一朵蓮華,殆天生居士昌大教于初分時耶﹗元明來,書則有缺,
以迄清末,居士出而宗風暢。嗚呼﹗豈偶然哉﹗
(1942年5月25日)
(選自《內學雜著》下,《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二冊)
猜你喜欢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水旱第三十六·桓宽 中庸辑畧卷上·石墪 梁惠王下篇·王夫之 经礼补逸卷三·汪克宽 绪论 序文·林语堂 卷三十五·毛奇龄 卷一百二十二·山井鼎 卷二十三·沈廷芳 卷五·惠士奇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佚名 卷下·佚名 卷三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出法品第三十一·佚名 起世因本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