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闽南佛学院讲──

谈起办僧教育,惭愧我在中国拥受的虚名!

就以闽院来说,最初是由会泉、常惺诸法师创办。我从民十七至民二十二的六年中,也不过是负些名义的责任,常住与学院的事,都是赖转逢、大醒、芝峰、觉斌诸师共同办理的;我实在很少尽心尽力之处。然以目前中国佛教情形看,闽院是要大家来共同爱护的。何以呢?因中国之有办僧教育的佛学校,始于逊清,一直到了现在,能够继续有十年历史的,实在少之又少!如民十一年我在武昌办的佛学院,现在亦成为图书馆的研究所了;其他或困于经济,或困于人材,断而复续,续而复断,也好像昙华一现的样子。故中国的佛学院,十年来能继续延长生命而比较充实的,还要推到闽院。虽北平的弘慈、宁波的观宗,也有很久的历史,但内容简单,较之闽院不无逊色;故闽院在今日,实处僧教育重要的地位,大家应共同来爱护。不但僧教育的当局要爱护,学僧亦须自行爱护,即在家信徒们,知僧教育前途之危险,亦应发起心来共同爱护。因此、这次我到香港特别经过此地,和常法师及各位相聚一起,从上面这种种的意义上,不期然而然地爱惜这僧教育硕果的闽院!

僧教育在中国虽经过了许久的时间,其实未上轨道!因整个中国都在大变化中,佛教也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佛教的固有团体,各处都是支离破碎,毫无系统和组织,所以所办的佛学院,亦都依稀仿佛,没有法定的程序。因此、来学的学僧,亦没有头绪,到底学到如何程度而升学?升学到什么地方?罔无所知。而办事者亦老是这样干,中间既没有一定的段落,办长久了,也觉枯燥乏味,学僧自然也感到厌倦;这中间,师生两方面必定有许多时间是浪费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住学院也不过等于住禅堂坐香一样,在彼听此课,在此听彼课,与禅堂到处坐香不是一样吗?但在这里,学者自己要反省明白,不是佛学院本身就是这样的,也不是办教育的人没有全盘计划,而是因为整个中国与整个佛教的本身都没有办法之前,只能做到如此!说到这里,感切今后办僧教育者,要设法挽救此弊。办学院不办则已,要办的话,就要办有系统有顺序的学院,应该向这方面尽力设法去做,以图弥补过去的缺撼;同时、学成的学僧出去之后,亦须本著这种宗旨与精神,在可能的环境中,或假固有的佛寺办学,或向社会方面宣传,使佛法在现世的社会中通行无阻,自然可以把佛法建树起来。所以现在各位同学,不应该自己学了一点就算了,是要抱定办僧教育的宗旨,先去移风易俗改造佛教的环境,还要再去改善社会恶劣的环境;这是僧伽应尽的天职。各位在求学时代,应要时时刻刻把这责任放在心里。

过去、在佛教过渡时期中所办的佛学院,既尚无系统和程序,所以奢望学僧有多大的成绩,自然也是不可能的;而不谅解的人,看到这种皮毛上的现象,就容易认定办学院和佛教是无利益的,因此、有许多僧教育机关便不能持久,也是一大原因。殊不知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一播种就问收获,那有这样便利的事呢?虽然,今后欲想把已有的学院如闽院等的生命继续延长下去,使其走上有系统、有程序和步骤的轨道,一天一天的发展,尤须重于效力的表现,引起不谅解的人来谅解信仰,去掉一向由不谅解而仇视的坏念来共同爱护,僧教育前途方有希望。但这种责任,办学者固然负的很重,而学僧所负尤重!如以闽院来说,各位同学中大都是由别的学院转学而来的,有学行比较优胜的,这是很好的;亦有行动比较疏放的,于是出去之后,便不能引起人的同情来信仰,在自己固然感到飘摇不安定的危险,同时还要影响到整个的学院,从这点上说,能真正爱护学院的人,在知识上追求以外,应该还要特别注重律仪的行持,做修学佛法的基础。假使把办僧教育的目的来确定一下,是为造就住持佛教的僧宝,那末、造成僧宝的条件,就要多闻与持戒并重,如鸟两翼,如车两轮,缺一不可,然后方能养成真正住持佛教的僧宝。学僧既认定办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求学时代,就要自期:一面求多闻胜解,一面要以律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具足了僧德和僧相,办僧教育的目的,才有达到的希望。

我知道有许多学僧未来闽院之前,一向皆风闻闽院在佛教知识和普遍常识上是比别处优胜的,所以来时只抱这种徼幸的思想,把律仪放在脑后;而我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同学,应把这种观念反过来,要抱著进丛林一样的观念来进闽院,那么、多闻胜解之中,自然严持律仪了。各位能把自己造成真正的人材,一举一动,使人们羡慕心和信仰心油然而生,知爱人材,自然也来爱护僧教育机关。这样、各位把自己造就大好的材料,使自己得到真实受用,爱护自己,也即可以爱护学院了。

僧教育的前途,实在还是暗淡得很,而光明的希望,还是全在这一著!今日有机会,特把此意贡献给各位!(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澄观
  卷五·彭绍升
  永济融禅师住关东广宁普慈寺语录卷上·佚名
  序·雍正
  卷第四十·呆翁行悦
  卷第二十七·白岩净符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杂宝藏经卷第五·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三卷·世亲
  佛说魔逆经·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法云
  训 语 鳞 爪·太虚
  佛说咒时气病经·佚名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歳时杂咏巻四十二·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除夜和子由除日 苏 轼薄官【一作宦】驱我西逺别不容惜方愁后防逺未暇忧歳夕强欢须有酒冷酌不成席秦烹惟羊羮陇馔有熊腊念为儿童歳屈指已成昔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府卒未驱傩矍铄

  • 艇斋小集·曾季貍

    (宋)曾季狸 撰曾季狸字裘父文定公弟宰之曾孙也再举进士不第师事韩子苍吕居仁又与朱晦翁张南轩书问往复南轩被召季狸戒其不当谈兵且劝以范文正忠宣父子为法郡守张孝祥枢密刘珙荐于朝皆谢不起吕东莱数称其学有渊源南轩有

  • 32.李白:将进酒·施蜇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韵一)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韵二)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韵三)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欧阳修

    丙部子录,其类十七:一曰儒家类,二曰道家类,三曰法家类,四曰名家类,五曰墨家类,六曰纵横家类,七曰杂家类,八曰农家类,九曰小说类,十曰天文类,十一曰历算类,十二曰兵书类,十三曰五行类,十四曰杂艺术类,十五曰类书类,十六曰明堂经脉类,十七

  • 谭序·黄以周

      余抚浙之次年,即命书局刊刻宋李文简《续通鉴长编》。逾年书成,余既序而行之矣。顾李氏此书,於北宋一代事实虽粲然明备,然久罕全本。自建隆至治平,当时虽镂版行世,而神宗以下,则止写本流传,世亦罕见。我朝康熙时,尚书徐公乾

  • 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

    清德宗选后事光绪十三年冬,西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小女进内,依次排立,与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都督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姊妹)。当时太后上坐,德

  •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九·阿桂

    丙辰李侍尧奏言各省咨解前在甘省捐监冐赈各员叅革西安府同知原任平凉县知县赵杭林前任镇西府知府崧柱原任镇畨县知县王夣麟前署碾伯县知县笔帖式景福原任洮州同知顾芝前署环县知县捐陞光禄寺署正陈严祖原任抚彛通判博

  • 己酉被水纪闻·姚济

    姚济本年自前四月初,至闰四月底,晴少雨多,或连五六日不止,或连昼达夜大雨如注。西北低洼之田,已尽没水中,荒象已见。乡民赴县报荒,不期而至者约有四、五处。以后景象,当有不止于此者。因就所见闻,按日记之,以便稽考。五月 初一

  • ●皇朝通典卷六十七·佚名

    樂五 ○樂五 (臣)等謹按杜典所載諸議皆有關樂制之文我朝律呂正義二編廣大精微無非闡明樂律之奧今謹登與樂制相發者數篇而張照回奏二劄採入律呂正義後編者並為錄入古今樂律源流之概亦藉此可見云 用四倍聲議 五聲必兼二變

  • 胡子衡齐卷八·胡直

      泰和胡直正甫譔  申言上  有难于弟子者,曰:子之先生,以菱芡稻麦鸡犬决理之不在物也,輙曰理自人,理自人斯疎矣。且天下之物众矣,物若无理,则子午针曷为不东西指也?嶰谷之竹曷为能制律,子谷之黍曷为能起龠也,阳燧曷为致火

  • 第十章 2·辜鸿铭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辜讲在官场上,孔子同低级官员聊天的时候,显得坦诚直率;而同高级官员谈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同国君在一起的时候,孔子显得谦恭而敬畏,却沉着镇静。

  • 春秋輯傳卷十·王樵

    <經部,春秋類,春秋輯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十明 王樵 輯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穀梁傳繼正即位正也 胡氏曰子野毁而卒穆叔不欲立昭公然則昭公受誰之命乎其書即位有子野之命矣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向

  • 卷五十五·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五十五     婺源江永撰月令【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淮南子時則訓通典唐月令】通禮四補【鄭目録云名曰月令者以其記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抄合之後人因題之名

  • 第十八节 论私德·梁启超

    吾自去年著《新民说》,其胸中所怀抱欲发表者,条目不下数十,以《公德篇》托始焉。论德而别举其公焉者,非谓私德之可以己。谓夫私德者,当久已为尽人所能解悟、能践履,抑且先圣昔贤言之既已圆满纤悉,而无待末学小子之哓哓词费也

  • 管子轻重十·马非百

    地数元材案:本文&ldquo;地&rdquo;字包括天财地利在内。文中详论天财所出,地利所在,及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之典型人物与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之法,故以地数名篇。提要:全文共分五大段。第一段,从&ldquo;桓公曰:地数可得闻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佚名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 斌雅禪師語錄卷上·斌雅

    侍者海岳記錄順治丁酉十月十五日,湖廣鄖陽府鎮臺穆公、協鎮呂公,暨南陽兩郡紳衿緇素,從風穴請師住浙川縣岝峉山法海寺,於戊戍四月八日開堂。佛殿。「雲門棒,丹霞劈,鋸解秤錘血滴滴,者樣忤逆種草,會須向前合十。」遂展拜。法座

  • 洞真三天秘讳·佚名

    经名:洞真三天秘讳。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修行法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恒”字缺笔,或是避宋真宗名讳。劝人唤三天、三师、七星魂魄、诸将军名,并述驱邪、诵咒、卧斗之法及十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