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 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 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 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 延久弊生。如今释子, 率以焚化了事, 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 遽为穿衣搬动, 及入龛一二日, 即行焚化者, 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 即知识也。前五识, 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 亦名传送识。第八阿赖耶, 亦名含藏识。夫人之生也, 惟此第八识, 其来最先。七、六、五识, 次第后来。及其死也, 亦此八识, 其去最后。余识, 次第先去。盖第八识, 即人之灵识, 俗谓灵魂者是也。

然此识既灵, 故人初受母胎时, 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 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后, 彼不即去, 必待至通身冷透, 无一点暖气, 彼识方去。识去, 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 彼识尚未曾去, 动着触着, 仍知痛苦, 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着, 则其痛苦最为难忍, 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 则有识在, 识在则寿尚未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复生者, 详载典章, 历历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礼, 缘眷属恩爱, 尚望其万一复生耳。若我僧家, 虽不望其复生, 而亦不能不体其痛苦, 遽尔搬动, 以及迁化, 其慈悲之心安在哉?

古云:“兔死狐悲, 物伤其类。”物尚如此, 而况同为人类, 又况同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极, 瞋心易起。惟瞋心故, 最易堕落。如经云, 阿耆达王, 立佛塔寺, 功德巍巍。临命终时, 侍臣持扇, 误堕王面, 王痛起瞋, 死堕蛇身。缘有功德, 后遇沙门, 为其说法。以闻法故, 乃脱蛇身, 而得生天。观此, 可知亡者识未去时, 即行穿衣、搬动, 及即焚化, 使其因痛生瞋, 更加堕落。宁非忍心害理, 故施惨毒?应思我与亡者, 何仇何恨, 乃以好心而作恶缘?若云事属渺茫, 无从稽考。则经典所载, 岂可不信?迩来种种流弊, 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 只图迅速了事, 故无暇细察冷暖。由是习以为常, 纵有言及此者, 反笑以为迂, 致令亡者有苦难伸。

呜呼!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 死如螃蟹落汤, 八苦交煎, 痛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 细心谨慎, 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 令心散乱。亦勿悲哀暄哗。当劝病人, 放下身心, 一心念佛, 以求往生。又当助念, 令病人随己念佛音声, 心中系念。若有钱财, 当请众僧分班念佛, 使佛声昼夜不断。令病人耳中常闻佛声, 心中常念佛号, 则决定可以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即无钱财, 亦宜大家发心助念, 以结末后之缘。至于安置后事, 切勿在病人前谈说。只宜击引磬高声念佛, 必使句句入病人耳, 使彼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 临终助念, 断不宜用。任彼或坐或卧, 切莫移动, 大家专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 则神识已去。

再迟二时, 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转硬, 应用热汤淋洗, 将热布搭于臂肘膝湾, 少刻即可回软, 然后盘腿入龛。至诸事齐毕, 尤须长为念佛。所有诵经、拜忏, 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 俱须依之而行。则存者亡者, 悉得大益。再者, 我佛涅槃, 原本右胁而卧, 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随其自然, 坐亡者入龛, 卧亡者入棺, 尤为得当。但今人沿习成风, 恐不以此为然, 亦惟听诸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 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 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 自上而下降。

如通身冷尽, 热气归顶者, 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夫生死事大, 人所不免。惟此一着, 最宜慎重。其照应病人者, 当以同体之悲心, 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见他人死, 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 感应无差。欲求自利, 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胞, 恳祈人各注意。

猜你喜欢
  往尼连河品第十八·佚名
  第六章 阿育王传记·多罗那他
  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三·道乐
  卷二·性音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一·佚名
  遗教经论一卷·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圆照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法全)·佚名
  卷六(惟净译)·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三·知礼
  卷四十二·赜藏主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团湖·唐圭璋

      沁园春   六桂传家,三槐植庭,箕裘大儒。甚二郎意气,拟同棱契,一时庆会。致主唐虞。百揆登庸,双亲未老,此乐人间还有无。那堪更、有棣华韦华韦华,听履亨衢。   朝来天上传呼。便写作、衣冠盛事图。有声容备乐,传宣锡劝

  • 第三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一个月左右。某日晚间。地 点 管清波的“第二家庭”,楼上。人 物常 妈 管清波 王先舟 于大璋 丁翼平唐子明 钱掌柜〔幕启:楼上一间小客厅,收拾得非常庸俗、阔绰,有点象昔日的高等妓院。看见这屋子,就

  • 二薇亭诗钞·吴之振

    徐玑访梅访梅行近郊,寒气初淅沥。欲开未开时,三点两点白。清枝何萧疏,幽香况岑寂。颇知天姿殊,绝似人有德。逢君天一方,欢然旧相识。监造御茶有所争执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

  • 吴文英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

  • 12.王梵志诗·施蜇存

    王维诗集中有两首五言排律,题目是《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题下有一个注:“二首,梵志体。”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宣扬佛教无生无有思想的。既说它们是梵志体,可知梵志也是一个禅理诗人。 与王维同时而稍后的和尚皎然,

  • 第一百六十回 筹军饷恢复捐官法 结内应端赖美人兵·蔡东藩

      却说吴佩孚在洛阳,除练兵以外就是搜刮军饷,因他料到直、奉再战,决不能免,所以不能不未雨绸缪,先积蓄个数千数百万元,以备一有事情可作为战费。积蓄以为战费,较之积蓄以为私财者何如?所以那时的财长,除却筹措政费军费以外,

  • 一五七 谕内阁赏鲍士恭等《古今图书集成》周厚堉等《佩文韵府》各一部·佚名

    一五七 谕内阁赏鲍士恭等《古今图书集成》周厚堉等《佩文韵府》各一部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国家当文治修明之会,所有古今载籍,宜及时搜罗大备,以充策府而裨艺林。因降旨命各督抚加意

  • 卷十·马文升

    钦定四库全书端肃奏议卷十明 马文升 撰赈恤饥民以固邦本事仰惟我太祖高皇帝所存者仁民之心所发者恤民之政凡遇水旱灾伤百姓阙食必蠲免税粮复加赈济虽丰收之年犹度仓廪有余去处量为减免是以民皆家给人足而无冻馁之忧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七户部二州县图志国初沿元制立行中书省於外以统府州县州县俱属府县或又属州州或直隶省洪武七年以京畿应天等府直隶六部改行中书省爲浙江等十二布政使司永乐十八年革北平布政使司爲直隶添设贵州

  • 三十年(上)·佚名

    (丁酉)三十年大明萬曆二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辰,上在貞陵洞行宮。○行望闕禮。○欽差遊擊將軍葉〈鱨。〉馳詣闕內,上出自便殿,迎入于閤門之內,行茶禮。○申時,日有左珥。○十二月二十七日成貼,統制使李舜臣書狀:臣諸將中,有

  • 心隐第二十二·佚名

    二仪之大,可以章程(廿九年为程限也)测也,三纲之动,可以表里度也。雷霆之声,可以钟鼓传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故其象可观,不能匿其影;有形可见,不能隐其迹;有声可闻,不能藏其响;有色可察,不能灭其情。夫天地阴阳之难明,犹可以术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戴圣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2),以歌《南风》(3)。夔驶制乐(4),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观其治民劳者,舞行缀远(5);其治民逸者

  • 卷五十三·佚名

    △优陀夷因缘品下尔时输头檀王。将自宫内诸眷属等。前後围绕。复将悉达太子宫内一切眷属。及将其馀外眷属等。并释童子及诸左右。复将四兵百官大臣将帅僚佐。及诸居士城邑聚落长者耆年。以显大王威势之力。并显大王神

  • 第二卷·僧祐

    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二(出因果经)尔时白净王既闻仙人决定之说。心怀愁恼。虑恐出家。即择五百青衣贤明多智。为作奶母。养视太子。其中或有乳者。或有抱者。或有浴者。或有浣濯者。如是等比供给太子。皆悉具足。

  • 卷第一百四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根纳息第一之二问已知根云何。答已见谛者已现观者。诸学慧慧根。及所有根。信解见至身证。于四圣谛已现观重现观。是谓已知根。此中

  • 箧中集·元结

    诗集。唐人元结(719—772)编选。一卷。结有《元次山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元三年(760)。皆录其亲友沈千远、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七人之诗二十四首成帙。自序谓“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

  • 西巡回銮始末记·佚名

    6卷。日人吉田良太郎、〔清〕八咏楼主人同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仿泰西法石印本。是书卷1除首录上谕外,还记有《王公大臣受辱记》、《北塘炮台被攻记》、《保定失守记》、《庆王李相与瓦德问答》、《联军剿匪记》、

  • 注维摩诘经·僧肇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 我